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康熙四妃止步为妃的原因

康熙四妃止步为妃的原因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4963 更新时间:2023/12/15 12:48:01

康熙二十年冬,清军攻入昆明,吴世璠被迫自杀,宣告了为时8年之久的“三藩之乱”得以平定。为示“天下同庆”,康熙皇帝除颁布了恩款四十五条外,还对后宫妃嫔进行了规模最大的册封:

命大学士勒德洪、持节进封贵妃佟氏、为皇贵妃;大学士明珠、持节册封钮祜卢氏、为贵妃;命大学士李霨、持节进封惠嫔纳喇氏。为惠妃;尚书吴正治、持节进封宜嫔郭罗洛氏、为宜妃;命侍郎额星格、持节进封德嫔吴雅氏、为德妃;侍郎杨正中、持节进封荣嫔马佳氏、为荣妃

自康熙十七年,孝昭仁皇后钮祜禄氏崩逝以后,后位虚悬三年之久。康熙皇帝在将佟佳氏册封为皇贵妃,代行皇后职权,统领后宫外,还同时将孝昭仁皇后的妹妹钮祜禄氏晋封为贵妃。同时,惠嫔、宜嫔、德嫔、荣嫔俱晋升一级,晋封为妃,由此形成了康熙后宫“四妃”规制。

按照《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对康熙后妃排位顺序的记载来看,“四妃”之中,具体排位顺序为:惠妃、宜妃、德妃、荣妃。按照“四妃”所出皇嗣数量来看,惠妃出2子;宜妃出3子;德妃出3子3女;荣妃出5子1女。就后宫位分来看,“四妃”仅次于皇贵妃佟佳氏、贵妃钮祜禄氏,乃系康熙后宫高等妃嫔。康熙二十年,皇贵妃佟佳氏和贵妃钮祜禄氏的后宫位分虽高,但两人此时均尚未生育,较之“四妃”所得恩宠,远远不如。

备受恩宠,又完全可以“母凭子贵”的康熙“四妃”,却在康熙二十年晋封“妃”位以后,为何再无位分的晋升呢?

1、统治根基稳固后,康熙皇帝在刻意忽略外戚家族对皇权的影响

孝诚仁皇后母家赫舍里家族的支持下,除掉了权臣鳌拜,康熙皇帝才得以正式亲政,逐步掌握了朝政大权。在随后而来的“三藩之乱”中,更是康熙皇帝急需皇室宗亲、满洲勋贵鼎力支持的关键时期。可在“三藩之乱”以后,出于对皇权集中的需要,康熙皇帝开始刻意忽略皇室宗亲、满洲勋贵尤其是外戚家族对皇权的影响和分摊。

康熙朝初期的佟佳氏家族、钮祜禄氏家族之所以迅速崛起,成为权倾朝野、显赫一时的家族势力,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和清朝皇室的姻亲关系。为了消除这种影响,消除外戚家族对皇权的分摊,康熙皇帝在努力平衡了佟佳氏和钮祜禄氏两大家族的权势地位后,不可能再允许其他家族崛起从而打破这种朝堂势力平衡。所以,康熙皇帝不会再对“四妃”进行位分晋升,以免影响前朝势力分布,影响皇权稳固。

2、康熙皇帝所创后妃制度的限制

清朝建立之初,并未建立明确的后妃制度;入关之初,顺治皇帝所创后宫制度也没有正式施行;直到康熙朝,康熙皇帝才创设了皇后之下,七等妃嫔制度,并成为定制。在康熙皇帝所创后宫妃嫔制度中,对于皇后之下的妃嫔数量有着明确的规定:皇贵妃1名;贵妃2名;妃4名;嫔6名;答应、常在无明确规定。

在康熙皇帝当时的后宫中,仅有贵妃较之规定数量相差一位,但孝懿仁皇后崩逝以后,在“克后”思想的制约下,康熙皇帝不再设立皇后甚至皇贵妃,温僖贵妃也就成为了康熙后宫位份最高者,执掌后宫。也就是说,此时的贵妃已经相当于皇后,贵妃之下的妃嫔肯定要按照规定数量设置。作为后妃制度的创立者,康熙皇帝对于后宫妃嫔的设置,肯定要以身作则,以正宫规。

3、康熙皇帝对于太子胤礽地位的保护

康熙十四年,康熙皇帝将孝诚仁皇后所出嫡子——爱新觉罗·胤礽公开册立为皇太子,在康熙皇帝的特殊宠爱和孝昭仁皇后、孝懿仁皇后均无皇子出生,胤礽得以稳固保持嫡出身份的情况下,胤礽的太子之位异常稳固。康熙三十三年,温僖贵妃薨逝后,康熙后宫位分最高者即为“四妃”,而此时的“四妃”都有皇子的繁育,而且个顶个的聪慧仁孝、骑射俱佳,对于胤礽而言,都是极大的威胁。

此时的胤礽,已无生母做自己的后台,经过康熙皇帝的打压后,赫舍里家族也已经失去往日权势,唯一能够让其稳固太子之位的因素来源于康熙皇帝,更来源于其嫡出身份。为了维护胤礽的太子地位,康熙皇帝只能委屈自己倍加恩宠的“四妃”,以消除“四妃”所出皇子对储君位置的觊觎。也就是说,不再晋升“四妃”后宫位分,乃系康熙皇帝出于对胤礽地位的保护,出于朝局稳定的理性考虑。

雍正皇帝继位后,除了自己的生母乌雅氏被尊封皇太后,却也在半年以后崩逝外,其余“三妃”仅受到了儿子的牵累,被雍正皇帝严苛以待,悲凉谢世。

标签:

更多文章

  • 唐睿宗第七女鄎国公主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唐朝公主,公主,唐睿宗

    鄎国公主(689~725年),本姓李氏,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人。唐朝时期公主,唐睿宗李旦第七女,母为崔贵妃。唐中宗时期,初封荆山县主,嫁给相王典签、汾阴公薛儆。夫妻恩爱,九族敦睦。薛儆死后,改嫁荥阳郑孝义。开元十三年,去世,时年三十七岁,陪葬于桥陵。公主三岁时,崔贵妃逝世。公主哭泣不食三日,如成

  • 唐睿宗之女荆山公主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唐睿宗,李旦,公主,唐朝公主

    荆山公主(?—?),唐睿宗李旦女,母不详。公主下嫁薛伯阳。《新唐书·列传第八》......安兴昭怀公主,蚤薨。荆山公主,下嫁薛伯阳。淮阳公主,下嫁王承庆。......鄎国公主(?—?),唐睿宗李旦女,母崔贵妃。鄎国公主始封荆山公主。公主三岁时,崔贵妃逝世。公主哭泣三日不吃东西,就像成年人一样。公主下

  • 唐睿宗之女薛国公主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唐睿宗

    薛国公主,李姓,名字不详,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唐朝时期公主,唐睿宗李旦之女,生母不详。始封清阳公主,下嫁王守一。唐睿宗二次即位,册封薛国公主,再嫁裴巽,死后陪葬于桥陵。薛国公主(?—?),唐睿宗李旦女,母不详。始封清阳公主。公主下嫁王守一。王守一被诛杀,薛国公主改嫁裴巽。

  • 唐睿宗李旦长女寿昌公主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唐睿宗,李旦,公主,唐朝公主

    寿昌公主(680年代—?),唐睿宗李旦长女,生母为肃明皇后刘氏。692年,其母和窦德妃被诬陷以巫蛊诅咒武则天而惨遭赐死。公主长大后嫁崔珍。生年不详,从其同母兄李宪和异母妹李花山的生年推测当在679年至686年之间。690年,父亲唐睿宗让位于祖母武则天,此时,她尚未获得公主的封号。武周时,初封寿昌县主

  • 唐睿宗崔贵妃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李旦,唐睿宗,后妃

    崔贵妃(?—691)崔氏,唐睿宗李旦妃嫔之一。初为李旦侍妾,689年崔氏生鄎国公主,两年后即病故。唐睿宗时,另有一位豆卢贵妃,崔氏的贵妃封号应该是死后追封的。《新唐书列传第八》薛国公主,始封清阳。下嫁王守一。守一诛,更嫁裴巽。鄎国公主,崔贵妃所生。三岁而妃薨,哭泣不食三日,如成人。始封荆山。下嫁薛儆

  • 唐睿宗后妃柳宫人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唐睿宗,李旦

    柳宫人,出于河东柳氏,唐睿宗李旦的宫人,其次子申王李成义的母亲。柳宫人的祖父是中书令柳奭,是唐高宗王皇后的舅舅。655年,唐高宗废黜王皇后,659年,柳奭在象州被杀,籍没其家。柳氏何时入掖庭宫不详,后来被豫王李旦所幸。在679年到685年之间的一年生李成义。柳氏初生李成义时,可能是因为武则天厌恶柳氏

  • 唐睿宗的刘皇后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李旦,刘皇后,唐睿宗

    肃明顺圣皇后刘氏(?一693年),唐睿宗李旦的皇后,刑部尚书刘德威的孙女,父亲刘延景任陕州刺史。刘皇后,刑部尚书刘德威孙女,生宁王李宪、寿昌公主、代国公主,被武则天勒令处死,追谥为肃明顺圣皇后。仪凤年间,刘氏以宫女的身份进入当时的相王府,不久,生下长子李成器和寿昌公主、代国公主。文明元年(684年)

  • 唐睿宗豆卢贵妃生平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李隆基,李旦,唐睿宗,后妃

    豆卢贵妃(662年—740年),昌黎徒何(今辽宁锦州市)人,鲜卑族。唐睿宗李旦的妃嫔,汾州刺史豆卢钦肃之女。上元三年(676年),以良家子的身份,选为相王李旦府孺人。唐睿宗李旦即位后,册封贵妃,宠冠六宫。但始终无子,于是在窦德妃被害后主动抚养年幼的李隆基。神龙初年(705年),离开宫廷独自生活,并奉

  • 唐睿宗王贤妃王芳媚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王芳媚,唐睿宗,后妃,贤妃,李旦

    王芳媚(673年—745年9月8日),女,太原祁县(今山西祁县)人。唐睿宗李旦嫔妃,益州都督王玫畅第二女,王德妃之妹。聪明仁柔,六岁诵诗。光宅元年(684年),嫁给相王李旦。景云元年(710年),册为贤妃,抚养惠宣太子李业、淮阳公主和凉国公主。天宝四年(745年),病逝,享年73岁,陪葬于桥陵。贤妃

  • 唐睿宗李旦抱子而哭的轶事典故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唐睿宗,李隆基

    唐隆政变前,李隆基并未把兵变计划告诉李旦。他对刘幽求、葛福顺等人道:“此番举事是为了挽救大唐社稷,事成福祉自当归于相王。但若万一事败,我们以身殉国便是,何必连累相王。现在将计划告知相王,他若赞成,就是让他也参预这种危险的行动,若不赞成,必会坏了大事。”政变成功后,李隆基请李旦入宫稳定局势,并叩头请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