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氏天资聪慧,她的父母也并没有浪费这份天资。其父中山王徐达曾对其母谢氏说:“此女天赋非常,宜以经史充其知识。”,并请来老师为其授课。徐氏饱读诗书,记忆力超群,读书时过目不忘,一览成诵,连她的老师都感到十分惊异,因此博通载籍,每每读到古人的美德与言行,都会深思效仿。因此,徐氏自幼便有“女诸生”的美誉。在明代,“诸生”即为受过传统儒家教育,工于经史的生员,徐皇后能有“女诸生”之名,可见其才学修养。
诸生
古代经考试录取而进入中央、府、州、县各级学校,包括太学学习的生员。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例生等,统称诸生。《后汉书·桓荣传》“荣大会诸生,陈其车马、印绶”。《送东阳马生序》“今诸生学于太学”,则是指在国子监学习的各类监生。
含义
明代称考取秀才入学的生员为诸生。
诸生学于太学。——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诸生许用德。——清·邵长蘅《青门剩稿》
1.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例生等,统称诸生。
顾炎武《书吴潘二子事》:“当国变后,年皆二十以上,并弃其诸生,以诗文自豪。”
《送东阳马生序》“今诸生学于太学”,则是指在国子监学习的各类监生。
2.指儒生。
《史记·曹相国世家》:“尽召长老、诸生,问所以安集百姓,如齐故(俗)诸儒以百数。”
《汉书·叔孙通传》:“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臣愿征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
3.也指在学读书的学生。
韩愈《进学解》:“晨入太学,招诸生立馆下。”
《通俗编·文学·诸生》:“诸生犹诸侯,虽一人亦得云诸。”
出处
《管子·水地》:“地者,万物之本原,诸生之根菀也。”《吕氏春秋·仲冬》:“阴阳争,诸生荡。”
《管子·君臣上》:“是以为人君者,坐万物之原,而官诸生之职者也。”尹知章注:“谓授诸生之官而任之以职也。生,谓知学之士也。”《史记·孝武本纪》:“自得宝鼎,上与公卿诸生议封禅。”《汉书·叔孙通传》:“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臣愿徵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 南朝 梁 任昉《为范尚书让吏部封侯第一表》:“臣本自诸生,家承素业。”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第五篇:“﹝始皇﹞又渐并兼列国,虽亦召文学,置博士,而终则焚烧《诗》、《书》,杀诸生甚众。”
唐 韩愈 《太学生何蕃传》:“岁举进士,学成行尊,自太学诸生推颂不敢与蕃齿,相与言於助教博士。”《新唐书·高智周传》:“俄拜寿州刺史,其治尚文雅,行部,先见诸生,质经义及政得失,既乃录狱讼,考耕饷勤堕,以为常。” 宋 王安石《取材》:“所谓诸生者,不独取训习句读而已,必也习典礼,明制度,臣主威仪,时政沿袭,然后施之职事,则以缘饰治道,有大议论则以经术断之是也。”
明 叶盛《水东日记·杨鼎自述荣遇数事》:“翌日,祭酒率学官诸生上表谢恩。”《明史·文苑传二·罗玘》:“年四十困诸生,输粟入国学。”明·王铎《兵部尚书节寰袁公夫人宋氏行状》:“迩公(袁可立)方为诸生,嗛嗛苦不足以供笔研。” 清 叶廷琯《鸥陂渔话·葛苍公传》:“应童子试,援笔立就如宿构,为诸生,以忠义自许。” 清 陈康祺《燕下乡脞录》卷十四:“谢山先生年十四,补诸生,例谒学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