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朱棣为什么要杀王艮

朱棣为什么要杀王艮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3064 更新时间:2023/12/9 8:26:57

王艮字敬止、号止斋,江西吉水人带源人。明建文二年进士及第,官授翰林院修撰。明福王弘光帝时,追谥为文节。清朝时,又追谥王艮为忠节。

王艮才华横溢,又精通韵律,他曾依“神、真、人、尘、春”为韵作《梅花诗一百首》,堪称梅花诗中的珍品。

人物简介

王艮(1368年—1402年),字敬止,号止斋,吉水县水南镇带元村人。1398年,江西乡试第一名,为解元。

1400年,殿试策对获进士一甲第二名,为榜眼,授翰林院修撰。参与编修《太祖实录》、《类要》、《时政记》等书。他还著有《平燕策》《翰林集》《王修撰文集》。

历史典故

王艮很小就失去父亲,是母亲宋氏把他培养长大。刚入仕途,被授为翰林院修撰,参与编修《太祖实录》、《类要》、《时政记》等书。

王艮对朝庭忠心耿耿,恪尽职守,经常上书谈论时政,无所回避。1399年7月,听说燕王朱棣“靖难”兵起,王艮是每日寝食不安,心急如焚,还向朝庭呈奏《平燕十策》,说“燕王娴于兵事,多奇谋,又以姚广孝调度于其内,张朱谭李折冲于其外”,朝庭要谨慎应付,“奋乾纲,选将材,早平强藩,以靖幽燕事”,提出了一系列平乱举措。

据《明史·列传》第31卷载:1402年6月,燕王朱棣的军队逼近京城。京城被攻陷前的那天夜晚,解缙胡广和王艮三人在老乡吴溥家里聚会,商议何去何从。会上,解缙陈说君臣大义,胡广更是慷慨激昂,一副视死如归的样子,只有王艮默默无言,独自流泪。吴溥说:“你们是受皇上知遇之恩最深的大臣,何去何从?的确不能马虎,我只是一名小臣,还可以静观其变。”三人随后离去,吴溥的儿子吴与弼只有14岁,见状感叹说:“胡叔叔能仗义,的确是件千古留名的好事!”吴溥对儿子说:“不,只有王叔叔一人肯死。”话音刚落,便听到隔壁胡广在喊:“外面乱糟糟的,看看猪跑了没有?”吴溥回头对儿子笑道:“一只猪都放不下,还能舍得自己的生命吗?”又过了一会儿,便听到了王艮家传来哭声。原来王艮回家后,便向母亲表明志向,母亲也勉励儿子以忠尽节。与妻子诀别后,王艮就饮鸩而亡。建文帝朱允炆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感动,特派礼部侍郎黄观前往祭拜。

王艮重义轻生的行为赢得了后人的称颂。1424年,他的儿子王率章撰写的《先君止斋公死节事录》中说:父亲寻节时,他只有4岁,那时是“只知哭其死,而莫知其所以死也。”朝庭也安排了史官颜明护丧礼。父亲寻节的原因,李时勉、刘子钦和曾棨等人都很清楚,是“洞吾先君之肝膈”的人。作为儿子,撰写此文是“因录为传,俾吾后为子若孙者知所颠未云。”明福王弘光帝时,朝庭下诏褒奖王艮与族兄、德州学王省,通判王祯誉为“一门三忠”,王艮追谥为文节。清朝时,又追谥王艮为忠节。

王艮、刘俨和彭教,他们均是水南镇人,三家之间的距离,按古代路程计,确实只有5里左右。所以说,吉水“五里三状元”的说法,更应是指王艮、刘俨和彭教,因为王艮虽然屈居榜眼,但乡人一直视其为“状元公”。

中国传统文化中,梅花是铁骨冰心,不屈不挠,藐视权俗的象征。

王艮一生酷爱梅花,曾以“”神、真、人、尘、春”为韵,作《梅花诗》120首,堪称我国古代众多咏梅诗中的珍品,表达了他一生爱梅、咏梅以及人品如梅的精神风貌。

《诗集》中,仅诗名就有野梅、孤梅、瘦梅、老梅、矮梅、远梅、落梅、宫梅和咀梅等,除标题外,所有诗句中仅用了几个“梅”字。如《踈梅》诗曰:“几点奇花异若神,青青碧萼自留真。迎来歌舞偏成梦,散入溪桥岂媚人。错落光残烹夜雪,横斜影浅脱飞尘。何郎去后谁知已,一度清吟一度春。”全诗不仅没有一个“梅”字,而且结构精致,表达了作者即使受到冷落,也决不去争宠邀媚,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情操。

标签: 明朝朱棣靖难之役

更多文章

  • 靖难之役后朱允炆下落之谜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朱允炆,靖难之役

    燕军进入南京后,朱允炆在皇宫放火,朱允炆本人不知所终;此后其下落成为谜团。朱棣以清君侧之名发动“靖难之役”,攻破南京城后命令军队不得随便进入皇宫,而是把军队驻扎在皇宫外。那他为什么不让军队进入皇宫呢?其实,意图很明显,他有好多重要的事要做。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最初明面上的目的不是奔着皇位去的,而是

  • 朱棣为什么要杀卓敬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朱棣,靖难之役

    卓敬(约1348~1402年),字惟恭,浙江瑞安卓岙人。明初著名才子。少时聪颖绝伦,博学多才,诗词宏丽,文章奇拔磊落。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榜眼及第,官至户部右侍郎。卓敬智虑深远、大节经天,曾密疏建文帝朱允炆,徙封燕王朱棣于南昌,可惜未被采纳。“靖难之役”后被逮捕,宁死不屈,为明成祖所杀,灭三族

  • 建文帝拥有优势为什么在靖难之役败给朱棣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朱棣,建文帝,靖难之役,朱允炆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藩王造反的事例可以说是不绝于史书。但造反者众多,成功者甚少。这是因为在中央朝廷与地方藩王的战争中,朝廷所拥有的巨大号召力和朝廷所能调用的战争资源是造反藩王所不及的。因此,藩王在起兵反抗中央朝廷的战争中往往在道义和物质上处于劣势地位,使得靠造反而成功登位的藩王很少。但凡事都有特殊,在

  • 历史上景清真的刺杀朱棣了吗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朱棣

    景清生于约1362年5月,卒于1403年4月,明陕西真宁(今甘肃省正宁县)人,一说本姓耿。洪武进士,授编修,改御史。洪武三十年(1397年)命署左佥都御史。建文初为北平参议。复迁御史大夫。朱棣篡位,以原官留任,欲于早朝时行刺朱棣,被执,搜之得所藏刃,遂被处以磔刑,籍其乡,转相攀染,谓之“瓜蔓抄”。景

  • 靖难之役牺牲的将领庄得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靖难之役

    庄得又作庄德,明朝人。 洪武六年任平凉卫指挥,洪武二十八年任三万卫属卫指挥。洪武二十八年 六月十九日周兴等率师至开元安东卫,得知西阳哈在黑松林(今巴彦县北境黑山),命令指挥庄德,领吉林船厂建造的舟师顺脑温江(嫩江)下忽剌温戳卢口(少陵河口)寻踪围攻西阳哈。洪武末年,在朱元璋即将离世之前,他用来制衡燕

  • 靖难之役时安王朱楹在干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靖难之役,明朝,安王

    朱楹,明朝宗室,明朝第一任也是唯一一任安王,明太祖朱元璋第二十二子,生母不详。洪武十六年(1383年)九月二十二日生。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四月十四日,被封为安王;永乐六年十月十九日就藩于平凉。永乐十五年(1417年)八月二十九日,安王朱楹薨逝,年三十五岁,谥曰惠。无子,国除。朱楹,明太祖朱元璋

  • 靖难之役叶希贤做了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靖难之役

    叶希贤,号雪庵,又名云,浙江承宣布政使司处州府松阳县怀德里(今浙江省松阳县赤寿乡叶川头村)人。明洪武年间举贤良,任监察御史。叶希贤,曾上书明惠帝要求惩治李景隆死罪,后不得批准。建文四年(1402)六月,“靖难”兵起,奔逃中散失,家人疑其已死,以衣冠发丧葬。然希贤已抵蜀,隐姓埋名,削发为僧,号雪庵和尚

  • 上官婉儿的家世背景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

    上官婉儿(664年—710年7月21日),复姓上官,又称上官昭容,陕州陕县(今河南陕州)人,祖籍陇西郡上邽县(今甘肃天水),唐代女官、诗人、皇妃。因祖父上官仪获罪被杀后随母郑氏配入内庭为婢。上官婉儿自称是西汉上官桀、上官安、上官期祖孙三代的后裔,高祖父上官贤官至北周幽州太守,曾祖父上官弘曾在隋朝时任

  • 靖难之役宋忠做了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靖难之役,明朝,明成祖,朱棣

    宋忠,洪武末,为锦衣卫指挥使。有百户以非罪论死,忠疏救。御史劾之,太祖曰:“宋忠率直无隐,为人请命,有什么罪过?”遂宥百户。寻为佥都御史刘观所劾,调凤阳中卫指挥使。三十年,平羌将军齐让征西南夷无功,以忠为参将,从将军杨文讨之。师旋,复官锦衣。宋忠,不知何地人。洪武末年,升锦衣卫指挥使。有一名百户因诽

  • 瞿能在靖难之役做了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靖难之役

    瞿能,合肥(今安徽合肥)人。父瞿通,明朝开国将领,佑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授官明朝四川都指挥使。建文帝时,任南军都督北上平燕王朱棣靖难之变。1399年朱允炆即位后,与齐泰、黄子澄等密议削藩。以燕王势大难图,故先自周王始,将代、岷、湘、齐诸王先后削夺,湘王自焚,余皆废为庶人。皇族内部矛盾由此迅速激化,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