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建文帝拥有优势为什么在靖难之役败给朱棣

建文帝拥有优势为什么在靖难之役败给朱棣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3064 更新时间:2023/12/12 10:06:05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藩王造反的事例可以说是不绝于史书。但造反者众多,成功者甚少。这是因为在中央朝廷与地方藩王的战争中,朝廷所拥有的巨大号召力和朝廷所能调用的战争资源是造反藩王所不及的。因此,藩王在起兵反抗中央朝廷的战争中往往在道义和物质上处于劣势地位,使得靠造反而成功登位的藩王很少。

但凡事都有特殊,在明朝,就发生了中央朝廷拥有巨大优势,却在镇压藩王造反的战争中屡屡处于劣势,并最终被地方藩王所推翻的事例。这场战争就是在后世知名度很高的靖难之役。

靖难之役始于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燕王朱棣为了应对建文帝的削藩政策,打着“奉天靖难”的旗号,自北平起兵,历时三年,终于攻克了京师南京,成为了明成祖永乐皇帝,而原本的建文帝也在宫中的一场大火中而不知所踪。

面对燕王朱棣,身为天子,在战争中拥有巨大优势的建文帝为什么没有削藩成功,反而落了个不知所终的下场呢?要想探究这个问题,首先便不得不提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

明太祖朱元璋自建立明朝后,每天矜矜业业,勤理朝政,使得新生的大明在他三十多年的统治下蒸蒸日上,并最终造就了洪武之治。因此,皇太孙朱允炆从他的祖父朱元璋手里接过来的是一个强盛的大明,并非那容易被地方造反所推翻的腐化王朝。所以,建文朝廷所代表的明朝中央在对燕战争中的失败,应归根于建文帝和建文朝廷自身的不足之处。

首先,是在削藩的政策上没有宏观方略,急于求成。

建文帝早在即位之前,就深感明太祖朱元璋所分封的二十多位藩王成为了尾大不掉之势,对地方藩王开始有了警戒之心,而后来建文朝的重臣黄子澄对建文帝讲了汉朝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故事,给本就对藩王有警戒之心的建文帝树立了削藩的信心。

于是建文帝刚即位没多久,便立马着手削藩。建文帝削藩的策略急躁冒进,又急于求成。当时的诸王之中,反形最为明显的是燕王朱棣,并且燕王所掌握的势力也是颇为强大。有些朝臣认识到削藩是个敏感问题,搞不好会造成国家动乱,于是给建文帝提供了一些稳妥,效果更好的手段。如户部侍郎卓敬上书建文帝,主张将燕王从北平徙封南昌,使燕王远离他势力最为强大的老巢,利于朝廷进一步控制。前军都督府的高魏也曾上书,主张效仿汉武帝时的推恩令,用和平的方式弱化各藩王,使其势力越来越弱。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这两点都是可行的。但建文帝却没有认识到削藩问题的严重性和敏感性,没有分清主次,愚蠢的先把势力并不强大,反形并不明显的周、齐、湘等王废除,美其名曰“翦燕手足”。那些被废黜的藩王都落了个要么被流放,要么自杀的下场,使得燕王朱棣越来越坚定了反抗的决心。同时,先拿这些威胁小的藩王开刀,为朱棣接下来的反抗留出了宝贵地积蓄力量的时间。

其次,是建文帝在用人上的失当。

朱元璋在洪武朝大杀武将勋贵,给建文帝在战争中的武将任用上造成了先天的不足。更致命的是,朝廷内有谋划之才的大臣也寥寥无几。建文帝所重用的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人都是饱读诗书之辈,也许在治国上他们尚且有些用处,但在战争中,他们多“本书生,战事非其所长”。

建文帝没有知人善任的能力,在靖难之役中,他重用被朱棣称为“李九江,纨绮少年儿”的李景隆,将几十万大军交到了李景隆的手上。李景隆贪生怕死,气量狭小,使得南军先后在郑村霸之役、白沟河之役和济南城下之大败,六十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战败后,如果建文帝严惩李景隆,重新鼓舞士气,组织兵力再战也未尝不可,但他偏偏因李景隆是其表兄弟,“念其至亲”而没有杀他,使得很多朝中大臣和军队将卒愤愤不平。等到燕军包围南京之时,这位建文帝的“至亲”,屡战屡败的大将军李景隆却开门迎敌,使得南京失守,建文帝的统治被推翻。

而在建文四年,力阻燕军南下,在齐眉山大败燕军的魏国公徐辉祖却因是朱棣的妻弟而遭到建文帝的猜忌,建文帝将其召回南京,使得好不容易有了转机的局势再度恶化了起来。徐辉祖被召回后,燕军所向无敌,南军溃不成军,直至南京被攻破。而被建文帝所猜忌的魏国公徐辉祖却在南京被围时,仍组织抵抗。城破后,面对被朱棣的召见一言不发,因而被废除爵位,圈禁至死。

最后,建文帝个人性格的柔弱也是他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史载,建文帝性格温和,至孝仁厚,并且聪颖好学。这样的性格作为守成之君尚可,但在与燕王的战争中就显得“仁柔少断”了。

在靖难之役中,朱棣多次冲锋在前,也正因如此,他也数次身陷绝境,几乎必死。但建文帝却给南军将领士卒们下诏,说“近尔将士与燕王对垒,无使负杀叔父之名”。正因此诏,使早就应成为南军“刀下之鬼”的朱棣多次死里逃生,甚至借此为北军充当前锋和殿后,而南军在作战中则束手束脚,顾虑重重。

建文朝廷和建文帝一系列的错误,使得朱棣积蓄了力量,在获得战场胜利的同时还多次死里逃生,并最终导致了朝廷被推翻,建文帝下落不明。因此,朱棣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由建文帝和朝廷在削藩上急于求成,缺乏大略方针,用人失当以及建文帝自身柔弱的性格所致。

标签: 朱棣建文帝靖难之役朱允炆

更多文章

  • 历史上景清真的刺杀朱棣了吗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朱棣

    景清生于约1362年5月,卒于1403年4月,明陕西真宁(今甘肃省正宁县)人,一说本姓耿。洪武进士,授编修,改御史。洪武三十年(1397年)命署左佥都御史。建文初为北平参议。复迁御史大夫。朱棣篡位,以原官留任,欲于早朝时行刺朱棣,被执,搜之得所藏刃,遂被处以磔刑,籍其乡,转相攀染,谓之“瓜蔓抄”。景

  • 靖难之役牺牲的将领庄得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靖难之役

    庄得又作庄德,明朝人。 洪武六年任平凉卫指挥,洪武二十八年任三万卫属卫指挥。洪武二十八年 六月十九日周兴等率师至开元安东卫,得知西阳哈在黑松林(今巴彦县北境黑山),命令指挥庄德,领吉林船厂建造的舟师顺脑温江(嫩江)下忽剌温戳卢口(少陵河口)寻踪围攻西阳哈。洪武末年,在朱元璋即将离世之前,他用来制衡燕

  • 靖难之役时安王朱楹在干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靖难之役,明朝,安王

    朱楹,明朝宗室,明朝第一任也是唯一一任安王,明太祖朱元璋第二十二子,生母不详。洪武十六年(1383年)九月二十二日生。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四月十四日,被封为安王;永乐六年十月十九日就藩于平凉。永乐十五年(1417年)八月二十九日,安王朱楹薨逝,年三十五岁,谥曰惠。无子,国除。朱楹,明太祖朱元璋

  • 靖难之役叶希贤做了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靖难之役

    叶希贤,号雪庵,又名云,浙江承宣布政使司处州府松阳县怀德里(今浙江省松阳县赤寿乡叶川头村)人。明洪武年间举贤良,任监察御史。叶希贤,曾上书明惠帝要求惩治李景隆死罪,后不得批准。建文四年(1402)六月,“靖难”兵起,奔逃中散失,家人疑其已死,以衣冠发丧葬。然希贤已抵蜀,隐姓埋名,削发为僧,号雪庵和尚

  • 上官婉儿的家世背景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

    上官婉儿(664年—710年7月21日),复姓上官,又称上官昭容,陕州陕县(今河南陕州)人,祖籍陇西郡上邽县(今甘肃天水),唐代女官、诗人、皇妃。因祖父上官仪获罪被杀后随母郑氏配入内庭为婢。上官婉儿自称是西汉上官桀、上官安、上官期祖孙三代的后裔,高祖父上官贤官至北周幽州太守,曾祖父上官弘曾在隋朝时任

  • 靖难之役宋忠做了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靖难之役,明朝,明成祖,朱棣

    宋忠,洪武末,为锦衣卫指挥使。有百户以非罪论死,忠疏救。御史劾之,太祖曰:“宋忠率直无隐,为人请命,有什么罪过?”遂宥百户。寻为佥都御史刘观所劾,调凤阳中卫指挥使。三十年,平羌将军齐让征西南夷无功,以忠为参将,从将军杨文讨之。师旋,复官锦衣。宋忠,不知何地人。洪武末年,升锦衣卫指挥使。有一名百户因诽

  • 瞿能在靖难之役做了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靖难之役

    瞿能,合肥(今安徽合肥)人。父瞿通,明朝开国将领,佑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授官明朝四川都指挥使。建文帝时,任南军都督北上平燕王朱棣靖难之变。1399年朱允炆即位后,与齐泰、黄子澄等密议削藩。以燕王势大难图,故先自周王始,将代、岷、湘、齐诸王先后削夺,湘王自焚,余皆废为庶人。皇族内部矛盾由此迅速激化,随

  • 齐泰为什么要让建文帝削藩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削藩,靖难之役,建文帝

    齐泰,本名德,字尚礼,别号南塘。明太祖赐名泰,明应天溧水(今江苏南京溧水 )人,明初名臣。洪武十七年(1384年)应天乡试解元,次年成进士。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被提拔为兵部左侍郎。明太祖临终,齐泰召授顾命辅佐皇太孙,建文帝登基后,命他与黄子澄同参国政,不久晋升为兵部尚书。齐泰是向建文帝朱允炆建

  • 练子宁在靖难之役时的表现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靖难之役

    练子宁,江西临江府三洲 (今江西省峡江县水边镇黄家村)人。英迈超群,洪武十八年(1385)以贡士廷试对策,力言强国富民之道,擢为一甲第二名(即榜眼)。初授翰林修撰。后任工部侍郎。建文年间(1398~1402)改任吏部侍郎,以举贤荐能为己任,政声斐然。建文四年(1402),燕王攻破南京,即帝位,改年号

  • 亚历山大二世进行了哪些军事改革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

    1874年,在陆军大臣德米特里·阿列克谢耶维奇·米柳京的主导下,沙皇政府进行了废除军队中封建管理体系,促进现代化的军事改革,主要内容是:取消普鲁士式军事制度;实行不分等级的兵役制,用普遍兵役制代替了军事屯田制和募兵制;废除体罚;改革军事管理系统,把全国分成十五个军区,直接受陆军部管辖;改革军事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