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解密:秦穆公的英名因何毁于儿子和司马迁?

解密:秦穆公的英名因何毁于儿子和司马迁?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3537 更新时间:2023/12/20 8:02:07

秦穆公是春秋战国时期少有的英明君主。但凡做君王的,英明睿智就容易刚愎自用,雄壮勇武难免残忍暴虐,秦穆公却是个少有的例外。他雄才大略却礼贤下士知错必改,雄壮勇武却宽仁大度常常以德报怨。有史为证:

珍惜人才。百里傒是虞国的亡国之臣,被晋献公当做奴隶送给秦国。百里傒逃跑被楚国人拿获。秦穆公素闻百里傒有才能,想用重金将他赎回,又担心楚国人醒悟不给,便派人对楚王说:“我家的陪嫁奴隶百里傒逃到这里,请允许我用五张黑色公羊皮赎回他。”楚王不察,便送还百里傒。此时百里傒已经七十多岁了,秦穆公亲自解除了对他的禁锢,与他探讨国家大事。百里傒推辞说:“我乃亡国之臣,不值大王询问?”秦穆公道:“虞君不用子,所以亡国。此非子罪也。”秦穆公坚持向百里傒询问治国之道,君臣畅谈数日,收获良多,之后秦穆公便授百里傒以国政。在那个君臣父子讲门第论出身的年代,如此不以贵贱,不论出身,唯才是举,传为千古美谈。

敢于担当,知错必改。秦人的祖先最早受封于甘肃天水一带的犬丘,四面是秦岭大山,土地贫瘠,人口凋敝。秦国人审时度势,只有向东发展,才能得地利不断壮大。

秦穆公三十三年,派孟明视、西乞术和白乙丙率兵东进取攻打郑国,结果三将兵败被俘。论起这次兵败,直接责任完全是因为三将擅自更改进攻目标,不去攻打郑国,却袭占了友邦晋国的滑邑,于是晋君震怒,发兵来攻,已而大败。如此,秦穆公完全可以推卸责任,将三将问罪处斩。可是他却没有这么做,而是主动承担失败的责任。秦穆公亲自穿着白色的丧服,到郊外迎接三位败将,公开承认错误:“孤以不用百里傒、蹇叔言以辱三子,三子何罪乎?子其悉心雪耻,毋怠。”之后秦穆公恢复了三个人的官职俸禄,更加厚待他们,这才有后来三将破釜沉舟,大败晋军的胜利。

以德报怨。晋国内乱,公子夷吾在秦穆公的帮助下继位为晋惠公,即位之后却背弃诺言,不肯割让河西八城给秦国。有人谏言叫秦穆公趁其立足未稳,发兵攻打晋国,秦穆公没有采纳。三年后晋国大旱,派人来向秦国借粮。有人又建议不予粮食,“因其饥而伐之”。秦穆公又没有采纳,而是决定支援晋国粮食以解百姓饥荒。水陆并进,“以船漕车转,自雍相望至绛。”然而,秦穆公的这些善举却并没有换来晋惠公的感恩戴德。两年后秦国粮食歉收,向晋国借粮,晋惠公却采纳大臣的建议,“因其饥伐之,可有大功”,发兵攻秦。两军战于韩地,结果秦军大胜,还俘获了晋惠公夷吾。对此忘恩负义之人,此时秦穆公正可以杀之以解心头之恨。可是他却没有这么做,而是以诸侯之礼待之,与晋国订立盟约,送其回国。晋惠公夷吾受此感动,回国之后履行诺言,把晋国河西的土地赠与秦国,并派太子圉到秦国作人质。秦穆公也开疆扩土,使秦国东部边界抵达黄河。

宽仁恤民。秦穆公丢失了一匹良马,岐山下的农民抓到了杀吃了。官吏拿住杀马吃肉之人,要加以法办。秦穆公闻报说:“君子不能因为牲畜的缘故而伤害人。我听说,吃了良马肉如果不喝洒会伤身体。”于是下令,不仅赦免了这些人的罪过,还派人赐酒。想想今天一些土豪,养条狗咬了人叫人踢几脚,还要仗势打人,秦穆公何其宽大仁慈、体恤百姓?

雄才大略,英勇威武。秦穆公经常身先士卒,带领士卒在战场上厮杀。与晋惠公韩地一战,秦穆公杀入敌阵,因负伤而身陷重围,差点丢了性命。在秦国的发展战略上,他审时度势,不是一味抱残守缺,在东进战略一时受阻时,巧妙地寻找敌之薄弱点开拓发展,“三十七年,秦用由余谋伐戎王,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

这样一个贤明君主,死后却没能获得应有的赞誉,究其缘由,毁在儿子和司马迁手里。

司马迁在记载了秦穆公的丰功伟绩之后,跟着写道:“三十九年,缪公卒,葬雍。从死者百七十七人,秦之良臣子舆氏三人名曰奄息、仲行、鍼虎,亦在从死之中。”

用活人殉葬,有史可考,商、周两朝十分盛行。考古发掘的殷墟侯家庄商王大墓有164具殉葬者尸体。商王妃妇好墓有16具殉葬尸体,小小的曽侯乙的墓中,也有21具殉葬尸体。周天子更是无一例外用活人殉葬。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一个亡国之君,也用了一百多人殉葬。齐桓公、吴王阖闾也都用活人殉葬。孔子听说有人用陶俑代替活人殉葬,还气愤地大骂:“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你们都断子绝孙了吗?怎么能拿陶俑糊弄先人?

可是司马迁对周天子,诸侯列国的殉葬黑白不提,却单单在秦穆公传后加一段殉葬的记载,甚至杜撰一首歌谣来加强读者的印象。“秦人哀之,为作歌《黄鸟》之诗。君之曰:‘秦缪公广地益国,东服强晋,西霸戎夷,然不为诸侯盟主,亦宜哉。死而弃民,收其良臣而从死。且先王崩,尚犹遗德垂法,况夺之善人良臣百姓所哀者乎?’”这就是司马迁的能耐,几个字,一两句话,一点小零碎就能把一个人一生的丰功伟绩一举颠覆,这种例子我已经在《真秦始皇》和博文中列举了许多,在此不赘。如果硬要将此零碎当真,在那个没有报纸录音的年代,天下大乱改朝换代,秦国人骂他们政府君王的话,竟然流传六七百年传到司马迁耳朵里,我们只能叹服秦国政府对反对党的开明,秦国人保护文化遗产的成功。

其实,殉葬这个事情多半都是子孙后人要表忠心,想使坏。毛先生山崩没说要躺在天安门广场,华国锋要表忠心修个纪念堂,叫毛先生至今快40年了还不能入土为安超生转世。秦始皇病死在沙丘平台,没有留下任何确凿的遗言,秦二世害怕诸多的后妈质疑他的皇位,便弄了个殉葬好铲除后患。秦穆公有四十个儿子,太子即位为秦康公,叫三位良臣殉葬一箭双雕,既铲除了制约他的老臣,以免自己动手有风险还坏了名声,又警告了诸多的弟弟休要有非分之想。

秦穆公是无辜的,没有任何证据显示是秦穆公要用活人、良臣殉葬。

标签: 秦穆公司马迁秦国

更多文章

  • 他身高不足六尺辅佐昏君 司马迁对他顶礼膜拜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晏婴

    一个人如果想得到别人的敬佩,决不是件容易的事;如果能得到史圣司马迁的由衷敬佩,那就更难了。司马迁以其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人格魅力,和求真务实、严谨不苟的治学作风,被历代人们所敬佩。然而,在司马迁的心中也有一位令他感到敬佩和折服的人。他就是春秋末期身高不足六尺的齐国宰相——晏婴。晏婴(?-前500年)

  • 为把刘邦推上神坛 司马迁让刘太公戴上一顶绿帽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刘邦,司马迁,刘太公

    古代开国皇帝在坐稳了江山后,大都鼓吹自己出生时的传奇色彩。《宋史》和《明史》中就分别记载了赵匡胤和朱元璋出生时都出现了“红光满屋”的怪异现象。他们这么做的目的,无非是想证明自己做皇帝的合理性和权威性,向世人宣称自己不是“一般人儿”,是当之无愧的“真命天子”。不过,这种为自己出生涂上一种传奇色彩,声称

  • 司马迁是如何在受到宫刑后写出史记的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司马迁

    司马迁为什么受宫刑汉武帝统治时期吏法非常的严酷,加之汉武帝生性残酷,因此在统治上也多用严刑惩罚犯错之人。严刑拷打必多冤狱,就连司马迁这样的清官也没能幸免。司马迁雕像司马迁之所以被处以宫刑,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太耿直。当时李陵因为被单于围困而导致弹尽粮绝,无奈之下只好投降匈奴,成为了战俘。汉武帝为此大怒,

  • 司马迁著史记中鸿门宴史料来源何处?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司马迁

    据日本就实大学学者李开元考证,司马谈、司马迁父子著《史记》,除了政府档案和文献资料而外,实地调查、访问查询也是重要的史料来源。《史记》列传的历史叙事,特别是在与司马迁父子时代相距较近的战国末年到西汉初年的历史叙事中,有不少直接取材于事件当事人及其子孙的口述传承。李开元认为,鸿门宴叙事的取材来源,司马

  • 汉朝司马迁遭受宫刑是自愿还是被逼的真相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司马迁遭受宫刑

    宫,即“丈夫割其势,女子闭于宫”,就是对男性施以阉割,割除其外生殖器,有时候只割阴茎,有时候也破坏阴囊和睾丸。对男性施宫刑以后,因为伤口容易腐烂,所以通常在密不透风的“蚕室”中待百日,以保全性命。唐颜师古解释蚕室说:“凡养蚕者欲其温早成,故为蚕室,畜火以置之。而新腐刑亦有中风之患,须入密室,乃得以全

  • 解析司马迁退礼的故事为何能流传至今?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司马迁

    司马迁出生在汉景帝时期的一个小康之家,从小司马迁就在父亲司马谈的指导之下学习读书写字,十岁的司马迁就能够阅读《尚书》、《左传》等。年长一些,司马迁就离开了家乡,来到了父亲为官的京城,之后父亲就吩咐司马迁去游历天下,搜罗遗闻古事。司马迁游历了大江南北之后回到京城,因为父亲的关系,在京中做了郎中。司马迁

  • 《史记》真的是司马迁在狱中完成的吗?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司马迁

    导读:《史记》是一本著名的人物传记类史书,其作者司马迁更是让人敬佩。关于这本著作的完成,我们知道的版本是司马迁受了宫刑后,在狱中完成。但是事实真的如此吗?我们一起去看一下。前些天,看到一篇文章说史记是司马迁同志在监狱写的,文中说有些锒铛入狱的官员们都开始写书,“连中国的《史记》都是司马迁同志在监狱中

  •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惨遭宫刑的文人并非司马迁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巷伯

    中国夏商时制定的“五刑”:墨(刺脸)、劓(割鼻)、宫(阉割)、膑(去膝盖骨)、大辟(斩首),以宫刑最让人接受不了,士可杀不可辱嘛!故太史公司马迁被汉武帝施以宫刑时,痛不欲生,生不如死。但司马迁并非史上第一位受辱的文人,汉书上记载司马迁冤如巷伯,如同巷伯一样的冤屈,这个巷伯表字孟子,他才是史上惨遭宫刑

  • 司马迁后裔改姓之谜:其后裔为何不姓司马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司马迁

    导读:司马迁(公元前145或前135-前87?),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人,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史圣”。然而这样一位伟人,他的后裔却不姓司马,这是为什么呢?下面一起来探究司马迁后裔改姓之谜吧!网络配图司马迁最大的贡献是创作了中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史记》(原名《

  • 《史记》的独特之处:司马迁专门为寡妇著书立传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司马迁

    司马迁不仅反对一般的等级观念,还为妇女大唱赞歌——他甚至为巴寡妇清立传这个千古冤案,得从以下一段故事开始:“汉武帝时候,尹夫人与邢夫人同时并幸”,但皇帝不准她们见面。于是尹夫人就主动请求皇帝,说希望见一见邢夫人。皇帝终于答应了她,但却叫另外的夫人装扮成邢夫人的模样,又派了几十个随从跟着“邢夫人”。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