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姜子牙年轻时有哪些经历?当过屠夫卖过饭

姜子牙年轻时有哪些经历?当过屠夫卖过饭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2482 更新时间:2024/1/9 17:27:45

仍旧因为疫情而有种种不自由的你,是否已经很想去电影院将那些年前就在期待的新作品饱览一遍?可因为疫情持续,且境外情况仍旧得不到好转,我们还是无法踏进电影院一饱眼福。

所幸我们先来了解一些新作品背后的故事,比如看看妇孺皆知的姜子牙到底有着怎样的"前世今生"。

姜子牙,姜姓,吕氏,名尚,字子牙,号飞熊,河内郡汲县(今河南省卫辉市一带)人。他这人,最有名的名号便是"姜太公",也就是"愿者上钩"的主角。他之所以被尊称为"太公",是因为他辅佐了周西伯姬昌(也就是后来的周文王)和周武王姬发父子俩,还被姬昌封为了"太师"。

不过在得到周西伯赏识之前,姜子牙活得就太不容易了。他的先祖因为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封到吕地,所以他们以"吕"为氏。姜子牙故而也叫"吕尚"。但发展到他这一代,家里早就不如往昔了。

《战国策·秦五》记载:"太公望, 齐之逐夫,

朝歌之废屠"。这话的意思大概就是,姜子牙最初入赘到妻子家中,但因为一直都不会种田、捕鱼等谋生手段,他最终被妻子逐出家门,成了"老妇之出夫也"。

后来他游说过诸侯,也做过一些小官,但都不太长久。生活所迫,五十多岁时,他在殷商都城朝歌当过屠夫,也在古代黄河的渡口棘津 (在今河南省延津县东北)

卖过吃食。

《史记·齐太公世家》还记载了另一种说法:"或曰, 太公博闻, 尝事纣,纣无道, 去之。游说诸侯, 无所遇, 而卒西归周西伯。"且《孟子·尽心 (上)

》还提到,因为姜子牙不满商纣王的昏庸无道,还曾主动远离商纣王,去到"东海之滨"做个钓鱼翁。也正是在这里,姜子牙和姬昌才给后人留下了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和姬昌识人重用的美谈。

到了姬昌身边,姜子牙的存在感不可谓不强。在最早有关姜子牙的记载,即《尚书》中的《周书》里,《泰誓》上、《泰誓》中、《泰誓》下,

以及《牧誓》、《武成》这五篇周武王的"讲话稿",都有姜子牙的影子。《史记·齐太公世家》更是称:"周西伯昌之脱羑里归, 与吕尚阴谋修德以倾商政,

其事多兵权与奇计, 故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

且姜子牙不仅有谋,还有勇。《毛诗注疏》这样解释《诗经·大雅·大明》里的"牧野洋洋, 檀车煌煌, 驷彭彭。维师尚父, 时维鹰扬"这句话:"维有师尚父者,

是维勇略如鹰之飞扬。身为大将, 时佐彼武王, 车马鲜强, 将帅勇武, 以此而疾往伐彼大商。"《史记》也记载,在牧野之战时,姜子牙以三军统帅的身份,"与百夫之师,

以大卒驰帝纣师。"

因为有勇有谋,经历非凡,姜子牙在先秦就已经得到了很多称赞。汉代时,在与姜子牙有关的地方,诸如他的故乡,就已经有专门来祭祀他的庙宇。且这种民间自发的祭祀活动一直持续到唐代。

到了唐太宗时期,因为钦佩并渴望得到姜太公那样的贤臣良将、治世人才,唐太宗下令在汲县建立太公庙。这也是姜子牙得到后世帝王尊崇的开端。

而盛唐到明初,可谓是姜子牙在后世的巅峰时期。人们不仅参拜太公庙,还将他视作兵家之祖。"天宝六载(747), 诏诸州武举人上省, 先谒太公庙,

拜将帅亦告太公庙。"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姜子牙又被尊为武成王。渐渐的,姜子牙成了和孔子这个"文圣"并列的"武圣",成了人们心中的"武神"。

结果到了明初,明太祖朱元璋突然觉得,大家不能把姜子牙捧得那么高。朱元璋表示:"太公, 周之臣封诸侯, 若以王祀之, 则与周天子并矣。加之非号,

必不享也。至于立武学、用武举, 是析文武为二途, 自轻天下无全才矣。"

为了打消臣子们再尊崇姜子牙的念头,朱元璋甚至耐着性子地解释:"立武学是分文武为二, 轻天下无全才矣。三代以上文武兼备, 用无不宜,

如太公之鹰扬而授丹书, 仲山甫之赋政而式古训, 召虎之经营而陈文德, 岂比后世武学止讲韬略不事经书, 专习干戈不闻俎豆,

拘拘于一艺偏长哉。今建武学又立武成王庙, 是近世之陋规也。太公宜从祀帝王庙, 其武成王庙罢之遂为制。"

实际上,朱元璋抵制姜子牙的理由有些让人啼笑皆非。早年朱元璋曾看到《孟子》,觉得孟子口中的"草芥"、"寇雠"这些话是在讽刺自己,又觉得"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这种话于自己是一种威胁,所以对孟子十分仇视。而《孟子》这本书呢,偏生又是先秦文学中对武王伐纣、姜子牙辅佐周室评价最高的著作,所以朱元璋"恨屋及乌",把姜子牙一起讨厌上了。

因为帝王不喜,人们对于姜子牙的尊崇就开始淡了下来。随着《封神演义》和《三国演义》的问世和流传,姜子牙不仅在"同一个世界"里多了黄飞虎这个"准武神"和自己"抢粉丝",还有另一个世界的关羽和自己"争名气"。

往后,在关羽逐渐正统化的同时,姜子牙便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从"武圣"做回了那个神神秘秘的江边独钓瓮。

标签: 商朝姜子牙

更多文章

  • 姜子牙为何会封自己的妻子马氏为扫帚星?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姜子牙,周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姜子牙为何会封自己的妻子马氏为扫帚星,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众所周知,《封神演义》是一部著名的古典神魔小说,它以“武王伐纣”为基本框架,其中融入了大量的神仙妖魔相互斗法的故事,把一场商周之战描写得惊天动地,精彩纷呈。不过,书中还有一段插曲,虽然没有浓墨重

  • 商朝的创建者商汤和伊尹之间的关系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商汤

    商汤和伊尹之间的关系如何商汤是商朝的创建者,也是儒家所尊的圣人之一,商汤的成名不是他一个人的功劳,他的成名和身边之人的辅佐是密切相关的。伊尹是商汤身边最杰出的人才,但是伊尹的出身地位却不是很高,他只是一个出身奴隶的人,可是商汤没有因为他的出身而轻视他。商汤(右)和伊尹伊尹,名挚,又称阿衡,夏末商初人

  • 商汤灭夏竟然是周武王编造的?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商汤灭夏

    商汤灭夏夏朝统治末年,国君昏庸无道,民众苦不堪言,那时的国君迷信于君王之位永固的说法,便不把自己的子民当回事,拼命压榨民众的财富。商汤伐桀夏朝最后一个国君桀,荒淫无道,残忍暴虐,民众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夏桀还以太阳自比。他说自己就是那太阳,太阳不消失,他就不会灭亡。民众为了脱离夏桀的统治,暗暗诅咒太

  • 商朝贤相仲虺对商汤兴盛起到了什么作用?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商朝贤相仲虺

    仲虺是商汤时候的贤相,与伊尹一起辅佐商王。最开始时,还不是商汤当帝,而是夏桀。当时夏桀荒淫无道,“筑倾宫、饰瑶台、作琼室、立玉门”,老百姓民不聊生,民间一片怨声载道。但是夏桀充耳不闻,甚至把忠心觐见良言的大臣杀了,依然我行我素。所以对夏桀不满意的人越来越多,包括很多大臣,也对这个皇帝没报什么希望了,

  • 奇人异事:先为薛国国君后为商汤左相的仲虺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国君

    说到仲虺,相信很多人都不知道他是谁?仲虺(huǐ),姓任,又叫莱朱,又名中垒,是奚仲的第十二世孙,是继奚仲之后又一位杰出的薛国国君,后来辅佐成汤灭夏,安定天下,是一代名相。网络配图他的出生极具传奇色彩。出生时雷声虺虺,闪电如蛇,大雨倾盆,解了家乡多年的的旱灾。古时候形容雷鸣声为“虺虺”。因为虺也是蛇

  • 曹操、商汤均用此巫术收买人心,千百年来帝王惯用此法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曹操,干将,商汤

    《三国演义》第十七回,曹操率领大军进攻张绣。当时正值麦熟季节,为了笼络民心,曹操下令:大小将校,凡过麦田,但有践踏者,并皆斩首。军令一下,大小军官经过麦田时都纷纷下马,用手扶着麦子走,唯恐践踏了谷物。身为主帅,曹操并没有下马。岂料,偏偏出了意外。当曹操经过麦田时,田中忽然飞出一头鸠鸟,曹操的坐骑受到

  • “网开三面”背后有怎样的历史故事?和商汤有什么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商汤,商朝

    网开三面比喻采取宽大态度,给人一条出路。那么关于网开三面的历史故事具体是怎样的呢?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商汤,又名履、天乙、大乙、武汤、武唐、天一汤等,史称“汤有七名”,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朝代——商朝的创建者。商朝远古的始祖名叫契,曾被舜任命为司徒,掌管教化,封地在商(即今河南

  • 商汤是如何辨味识才的?后世对商汤有哪些纪念?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商汤,商朝

    商汤河南商丘人,汤是契的第十四代孙,主癸之子,商朝开国君主。那么关于商汤的故事具体是怎样的呢?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为政之道,唯在人才。如何用人历来是关系社稷安危和国家治乱兴衰的根本大计。中国历史上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无不高度重视选人、用人的问题。商汤是夏朝的属国商国的国君。夏

  • 商纣王自焚背后隐藏什么:十五万殷商军队去哪了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商朝,皇帝,商纣王

    三千多年前的华夏大地,战火纷飞,社会动荡,江山易主,政权更迭。对于殷商而言,随着牧野之战的失败,末代君王商纣帝辛以一把烈火,宣告了一个朝代的终结。取而代之的西周接纳了商的土地和奴隶,成为中华大地新的主人。然而,历史的滚滚车轮一往直前,数千年后,一切都已如过眼云烟。无论是胜利的号角还是失败的哀号,都已

  • 商纣王自焚背后隐藏着什么?十五万殷商军队去哪了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商朝,皇帝,纣王

    三千多年前的华夏大地,战火纷飞,社会动荡,江山易主,政权更迭。对于殷商而言,随着牧野之战的失败,末代君王商纣帝辛以一把烈火,宣告了一个朝代的终结。取而代之的西周接纳了商的土地和奴隶,成为中华大地新的主人。然而,历史的滚滚车轮一往直前,数千年后,一切都已如过眼云烟。无论是胜利的号角还是失败的哀号,都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