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此人被称为是孙子孟子商鞅三合一之人!最后的结局怎么样?

此人被称为是孙子孟子商鞅三合一之人!最后的结局怎么样?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3080 更新时间:2024/3/18 19:03:27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吴起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跟战国时的其他豪杰不同,吴起一出场,就是一副残忍薄行的形象。《通鉴》上记载他“杀妻求将”:吴起者,卫人,仕于鲁。齐人伐鲁,鲁人欲以为将,起取齐女为妻,鲁人疑之,起杀妻以求将,大破齐师。”《通鉴》因袭的其实是《史记·孙吴列传》的说法。但一来据近人考证,吴起从鲁国去魏国的这段时间,齐、鲁进行的两场战争都是齐国获胜;二来鲁国的兵权长期掌握在孟孙、季孙、叔孙三家手中,没多少以外人为将的旁证;三来吴起并非卫国贵族,娶的妻子也就不可能是齐国贵族,非贵族的齐人女子对于两国交战其实无足轻重。所以吴起杀妻,仔细推敲起来貌似是一笔糊涂账,而历史上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糊涂账本来不少。

能确定的只有一点:吴起一早就以善用兵而成名。因此鲁国有人向鲁君进谗言时,虽然“残忍薄行”是理由之一,但更具杀伤力的理由却是:鲁国这么小的国家,却有吴起这么出众的将领,怕是今后要连年征战不休了。鲁国疑忌吴起,吴起当然走为上计。这时他听说魏文侯贤而纳士,便前往投魏。魏文侯问最为倚重的大臣李悝(音亏)吴起此人如何,李悝的回答是:“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宜(音瓤居)弗能过也。”于是魏文侯放心地将魏军交到了吴起手上。“贪而好色”当然不算什么优点,但所有流传至今的关于吴起的文字记载,都没有具体能证明他“贪而好色”的一星半点事例,所以也算是一笔糊涂账。作为能与孙武并称的名将,吴起在魏期间与各国大战七十二场,胜六十四场,余下以相持互退告终。这样的不败战绩,委实怎么夸都不过分。不败当然必须建立在军队强大的基础上。吴起改革魏国兵制,创立了“武卒制”:凡能身着全身甲胄、执十二石之弩、背负50支箭和三日口粮、在半日内跑完百里者,可入选为免除全家徭役和租税的武卒。与当时普遍征调农民作战的其他各国相比,吴起堪为征兵制的始祖。公元前389年,秦惠公出兵五十万攻打魏国的阴晋,五十一岁的吴起率5万魏国武卒正面迎战大败秦军。这是战史上几乎绝无仅有的以一当十正面交战而获胜的战例。在战国初期,魏军的战斗力是当世一等一的强。

吴起在军中,跟最下等的士卒同穿同食,运粮的时候身先士卒,不搞三六九等的军官特殊待遇。史载吴起还曾亲自为患病的士卒吸吮疽创,所以部下都愿意为吴起出死力。但即便战功卓著,魏国对外来的吴起始终还是不放心。魏文侯死后,其子魏武侯选择了以田文为相,吴起很不服气,找到田文连发三问:“率领三军,使士兵不怕死、敌国不敢谋,你行还是我行?”“你行。”“统率百官,抚育万民,充实国家的仓库,你行还是我行?”“你行。”“守西河,让秦兵不敢东向、韩国赵国只能服从,你行还是我行?”“你行。”吴起说三方面你都不如我,为什么你的职位反而比我高?田文答道:“国君还年轻,举国上下还不能完全信任他,大臣们也都在观望,百姓也还未能信服。这时相位究竟是给你呢,还是给我呢?”无论是《史记》还是《通鉴》,记载的吴起反应都是一致的,“默然良久”之后说:“确实是给你的。”即便写出了一部与孙子兵法齐名的《吴子》传之于后世,军事家吴起却始终受限于原生的卫国人身份。如果他是魏人,魏国的事情要好办得多。吴起一开始并不是学兵,而是学儒的。在鲁国时,他以孔子弟子曾参之子曾申为师。到魏国出任西河守之后,又拜高寿的孔子弟子子夏为师。魏武侯与群臣乘船巡游西河郡,对吴起说:“坚固的河山,是魏国的国宝啊!”善于体察上意的人,都知道接下来应该说一堆“请大王放心,卑职一定尽心竭力守护我大魏河山”之类的东西,既表了忠心,又让领导满意。但吴起偏偏不这样说,他的回答是:“国宝在于德政而不在于地势险要。当初三苗氏部落,左面有洞庭湖,右面有彭蠡湖,但他们不修德义,被禹消灭了。夏朝君王的居住之地,左边是黄河、济水,右边是泰华山,伊阙山在其南面,羊肠阪在其北面,但因朝政不仁,也被商朝汤王驱逐了。商朝纣王的都城,左边是孟门,右边是太行山,常山在其北面,黄河经过其南面,因他施政不德,被周武王杀了。由此可见,国宝在于德政而不在于地势险要。如果君主您不修德政,恐怕就是这条船上的人,也全要成为您的敌人!”当时的儒生还并非后世唯唯诺诺的文人,以正言匡扶君主得失,是儒生引以为傲的举止。这样“在德不在险”的语气,活脱脱就是几十年后孟子对国君进言的原型。而魏武侯的回答也是:“善!”

另外一次,魏武侯在上朝议事时筹划精当、群臣叹服,于是魏武侯退朝之后面露喜色。吴起又过来问:“您听说过楚庄王说的话吗?”“他怎么说?”“他也是筹划精当、群臣叹服,但退朝后不喜反忧。申公巫臣问他为什么犯愁,楚庄王回答:诸侯都认为得师长可以称王、得良友可以称霸、得引起质疑的可以生存,而谋略没有谁能超过自己的会灭亡。现在群臣看上去都不如我,我国是要接近灭亡了吧?——您看,楚庄王忧愁的事情,却是您高兴的事情。”于是魏武侯再度表示惭愧,“这是上天让夫子您来提振寡人的过失啊!”这事迹一再见于《荀子》、《吕览》和《新序》,应有相当的可信度。跟孙武相比,吴起在面对君王时表现出的更多是典型的儒家立场。所以郭沫若感叹,“……(吴起)才算得是一位真正的儒家的代表,他是把孔子的足食足兵、世而后仁、教民即戎、反对世卿的主张,切实地做到了的。”但跟前辈孔子和后辈孟子一样,吴起的儒家风范也不受当时各国君主待见。当时的诸侯国要的是富国强兵的打天下策略,而孔孟的治天下策略没什么用武之地。要富国强兵,最有效的莫过于以变法图强为标签的法家。而吴起难得之处在于,他在法家上的成就更胜于兵家和儒家。几乎没有领导会真正满意经常提意见的下属,吴起在魏武侯手下也感觉不到在魏文侯时获得的信任。吴起不敢用脑袋去验证魏武侯的信任程度,于是他选择了离魏奔楚。对于吴起的到来,楚悼王选择了全心全意的信任。他全力支持吴起,让他在楚国施展在魏国时不得施展的抱负。跟率兵出战相比,此时吴起的身份更多是一个弊政改革者。吴起的坚定支持者是一国之君的楚悼王,而剩下的基本都是观望和反对者。吴起的变法措施大致是:1

抑制世袭贵族的权势,充裕民生。他把楚国的贵族封爵限制在三代之内,更以巩固国土的名义将他们打发到楚国新开辟的疆土上去。2

裁汰冗员,加强军备。他以在魏国时的经验,改造楚国军队。一次与秦国作战,有士卒不听指挥擅自出战,虽然得胜归来仍然被吴起以军法处斩。3

严格推行法令的执行,将权力更多地集中于中央。经过吴起的变法,楚国在几年时间里迅速地强大起来,“南平百越,北卻三晋,西伐秦,诸侯皆患楚之强。”

吴起变法的范本,是魏国之前的李悝变法;而吴起在楚国的变法,又成了数十年后商鞅在秦国变法的范本。最先变法的魏国最先强盛,而变法最彻底最坚决的秦国最终统一六国。但吴起的运气不佳。公元前381年,楚悼王因病而崩。奔回楚都参加悼王葬礼的吴起,遭到了楚国贵族出其不意的群起而攻。他躲在悼王的尸体背后,最终还是被乱箭射成了刺猬,终年五十九岁。吴起一死,楚国的变法中途夭折,中兴的势头就此打住,从此再也未能在七国争雄中占得什么便宜。吴起离魏则魏弱、死楚则楚衰,以一人之命运系一国之命运,可算是战国时代的第一人。跟孙武比著述、跟白起比战绩、跟孟子比善谏、跟商鞅比变法,吴起集当时的兵家、儒家、法家之大成。不但在当时绝无仅有,即便放眼后世,也很难再找出一个文武皆精、上马下马都能治国平天下的全才来。只是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像吴起这样的顶级人才,卫国根本没有他的用武之地。要建功立业,就必须离卫而他往。但一直到战国末期,诸国对于非本国出身的所谓客卿一直都严加提防、心怀存疑。即便在一百多年后,秦国的李斯还因为是楚人而差点被逐出秦国,更不用说在战国初始时,身为卫人的吴起会怎样遭到魏国的猜忌。在楚国吴起倒是得遇明主,但楚悼王虽然全心信任,却实在又寿命太短。失去了国君的支持,吴起连及时逃离楚国的可能都没有。而跟秦国相比,楚国的旧贵族更多、变法阻力更大,所以虽然商鞅和吴起的变法其实如出一辙也同样身死异乡,但商鞅的变法措施能在他身后继续下去,而吴起一死,其变法就烟消云散。

司马迁遍述其他诸国的变法,唯独在《史记·楚世家》里,连一个字都没有写——变法的持续时间实在太短了。得利的是楚国,招怨的却是吴起。人的能力再强如像吴起这样兵儒法兼通,形势的力量也还是远远大过人。变法者得善终的唯一方式,几乎只有变法者死在掌权者之前。何况富贵向来险中求,建功立业的另一面往往就是身首异处。如果出身微末又天赋异禀、雄心勃勃杀伐决断的同时又想皆大欢喜全身远祸,应该做些什么呢?

标签: 战国吴起

更多文章

  • 诸葛亮为蜀汉鞠躬尽瘁,他的三个孙子怎么样?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三国,诸葛亮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诸葛亮后代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琅琊诸葛氏,是汉末三国时代有名的世家大族,自西汉以来一直人丁繁盛,英才辈出。三国的扰攘乱世,却为诸葛家族的成员们提供了一个施展才华的大舞台。三国之中,无论魏蜀吴哪个国家,都有诸葛家族的人身居高位,手握大权,成为几乎

  • 赵匡胤死后儿子也离奇死亡,剩下的孙子过得怎么样?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宋朝,赵匡胤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宋朝的文章,欢迎阅读哦~宋太祖赵匡胤,大宋王朝的开创者。他通过陈桥兵变,建立了北宋政权,在他和宋太宗赵光义的努力下,结束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分裂割据的五代十国时代。而他所建立的宋朝虽然在军事上面对少数民族政权处于弱势,但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都可以说发展到了封建时

  • 揭秘朱元璋的皇位继承之谜 朱元璋为什么会传位给孙子而不是儿子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朱元璋,朱允炆

    对朱元璋的传位问题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皇位的传承问题,一直是在位皇帝需要操心的事情。一般皇位继承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传嫡,第二种是传贤。从周朝开始,采用的是传嫡不传贤,意思就是嫡长子出生就被定位继承人;但是到了唐朝,这种制度又有所变化,比如李世民作为李渊的二

  • 《孙子兵法》人人皆知,但是你知道孙武是怎么打仗的吗?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战国,孙武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你知道孙武是怎么打仗的吗?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在中国历史上有过数以万计的兵书,最著名的自然是《孙子兵法》。而《孙子兵法》的作者孙武更是享誉千年,被尊称为兵圣。但是如果仅仅凭一本兵书,就能成为兵圣,那似乎有些不可思议。事实上近现代以来,论述孙武和《孙子兵法》的书籍文

  • 司马懿做梦都没有想过 因为孙子的一个决定,断送了大好江山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司马懿,司马炎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司马家族天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绝顶聪明的司马懿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的儿孙后辈会出一个傻子,而且还当了皇帝,直接葬送了司马家族的天下。而导致这场惨剧发生的直接原因,竟然是其孙司马炎的一次错误的决定。司马懿死后的14年,其孙司马炎逼魏元帝曹奂禅让帝位,

  • 康熙的孙子有将近一百人 康熙为什么一眼就看中乾隆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康熙,乾隆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康熙和乾隆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康熙皇帝和小乾隆帝,还真是一见钟情。康熙六十一年,这是老皇帝人生的最后一年,这一年的春天,圆明园的牡丹台,数百株牡丹花开正盛,雍亲王,也就是后来的雍正,邀请父皇康熙来赏牡丹。老父皇很开心的来了,观赏牡丹之余,雍正貌似无意的说起

  • 诸葛亮的儿子并不出色,孙子却算得上是勇猛虎将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诸葛亮,三国

    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诸葛亮的故事,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其“多智近乎妖”,不管是军事、政治还是文学上都是一把好手,还是个发明家,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改造连弩,成了后世小说推崇备至的人物,刘备临终托孤,诸葛亮尽心尽力辅佐刘禅,将蜀汉治理的

  • 康熙曾重视的孙子,弘皙最后为何被乾隆关进大牢?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弘皙,清朝

    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弘皙的故事,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众所周知,康熙朝时期发生了九子夺嫡的惨案,因为太子胤礽两度被废,所以康熙的众多儿子掀起了争夺储位的斗争,历史上称这场惨案为“九子夺嫡”。九子夺嫡的起源是太子胤礽。他因为是康熙最爱的皇后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所生的孩

  • 他冒充皇帝孙子骗人,乾隆知道后是怎么处置的?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乾隆,清朝

    历史是一条长河,它奔流向前,无止无息。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您讲述乾隆的故事。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皇家之人基本都是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同时在民间也有很大的影响力。于是,在清朝的时候,就出了一起假冒皇孙的大案,此事在清代笔记《啸亭杂录》中有着详细的记载。乾隆年间,有人唆使一个小孩冒充乾隆的孙子,并以此

  • 隋炀帝杨广唯一留下的孙子,揭秘杨正道坎坷的一生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杨正道,隋朝

    在历史长河中,杨正道可以说是很出名了,那么大家知道他的故事吗?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您讲解。贞观四年正月,唐朝名将李靖,在北方草原上大破突厥,一战灭掉了突厥王庭,将唐朝北方边境,推进到贝加尔湖一带,为大唐立下了不世之功。李靖攻灭突厥,这件事在整个唐史,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有很重要的意义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