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慈禧的科举改制是怎样的?却加速了大清的衰落

慈禧的科举改制是怎样的?却加速了大清的衰落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2240 更新时间:2023/12/13 17:39:10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慈禧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科举制度,始于隋,兴于唐。千年以来,纵使王朝更替不休,科举制度却犹如定海神针般屹立不倒,为一代又一代的王朝选拔了大量的栋梁之才。

然而,当历史走向“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晚清时代后,清朝政府却突然一纸诏书废除了流传千年的科举制度。

那么,既然科举制度这么有用,清政府为什么要废除科举呢?当古老的科举制度废除后,又为清政府带来了哪些影响呢?

一、改革科举

古代社会中,科举制度是平民百姓向上层阶层流动的通道,百姓们通过读书考科举做官从而光耀门楣,朝廷也通过科举制度网罗群贤用以维护国家的统治。

科举制度是架在庙堂与江湖间的一座桥梁。

正是由于科举制度的重要性,庚子国难时,慈禧太后仓皇西逃之际仍为科举无法顺利举行而感到遗憾。

等到圣驾回銮后,慈禧立刻下令补行辛丑恩科和壬寅正科的会试和乡试,以致于当时一度有人感慨说:“在如此仓皇播越之中,而对下年之乡、会试,尚兢兢注意,足见当时视取士之典尚为郑重”。

列强入侵带来民族伤痛的同时,也粉碎了清廷天朝上国的美梦。

慈禧太后意识到传统科举选拔的人才已不足以应对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科举改革由此提上议程。

其实,科举改革的呼声由来已久。

早在鸦片战争后,魏源便在《海图国志》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理念,此后,恭亲王进一步提出设立同文馆,让科举考试出身的学子学习西方的语言和科学技术的想法。

可惜恭亲王的想法刚一提出,就受到朝中守旧派的打压。

御史张盛藻说科举是正途,质问恭亲王“何必令其习为机巧”,大学士倭仁、徐桐、李鸿藻等官员也纷纷站出来反对,直言科举乃立国之本,不可轻易改变。

尽管如此,恭亲王一派仍旧顶着巨大的压力将同文馆兴办起来,并且很快在全国各地生根开花,为九州大地带来一股近代新式教育的清新之风。

戊戌变法中,康有为提出“民智不开之故,皆以八股试士为之”,直言科举制度是引发清王朝衰弱的原因,光绪皇帝为此颁布《明定国是诏》,宣布改八股取士为试策论。

不过,戊戌变法失败后,科举制度也重新恢复了原来的模式,直到慈禧在庚子国难后向百官征集改革措施,科举改革才再度成为讨论的热点。

二、废除科举

根据大臣们的建议,慈禧决定仿效博学鸿词科,在科举中重新开设经济特科,不再单纯考验考生们“四书五经”等儒家典籍。

然而,科举考试的内容虽然越来越务实,但考官和考生却都仍旧习惯传统的考试模式,对西方的科学文明知之甚少,甚至一度发生过有考生将拿破仑解释为“拿着破烂轮子”的笑谈。

这其实也不怪考生,当时参加科举的士子大多出身于旧式私塾,而教授新颖西方知识的新式学堂反而无人问津。

眼见科举已成新式学堂发展中的拦路虎,张之洞等改良派大臣建议清政府废除科举,但这一主张立刻遭到守旧派大臣的激烈反对。

为缓和矛盾,袁世凯提出将各省科举考试的录取名额先减去二成,然后另外增设一科,录取名额则为之前减掉的二成人数。

可惜,动荡的时局已经无法留给张之洞们温和废除科举的时间了。

随着清廷内忧外患不断加深,国内要求改封建帝制为君主立宪制的呼声也一浪高过一浪,再加上当时的学子普遍重科举而轻学堂,改良派渐渐失去了缓慢废除科举的耐心。

1905年,张之洞、袁世凯、端方等多名重臣联合上奏《请废科举折》,强烈要求朝廷立刻废除科举。

最终,慈禧太后采纳了这项建议,宣布从1906年开始,各省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同时,国子监被学部取代,就连八旗官学也并入新式学堂里。

传承千年的科举制度,就此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三、加速灭亡

科举制度废除前,清政府曾认为这项古老的制度阻碍了大清的发展。

然而,科举制度废除后,清政府才惊讶的发现,没有了科举制度,大清王朝的统治依然岌岌可危。

这是因为传统的八股取士虽然禁锢了人们的思维,却培养出适合王朝统治的顺从者。科举出身的官员只需要该征税时征税,该征兵时征兵,同时圆满完成君王交待的差事即可。

这样的官员执行力强而想法少,同时深受儒家君臣父子纲常的教育,是非常合格的君王助手。

等到新式学堂代替旧私塾后,西方思想给当时的人们打开了一片新的天地,权威不断受到质疑。

无法继续考试的读书人,有的弃文从武,成为革命党人,有的办实业经商,放弃举业,还有一些无门无路的学子就此沦落成落魄文人。

如此一来,朝中文官集团迅速衰落,武官集团开始掌权,历史的车轮逐渐走向军阀混战时代。

慈禧太后怎么也不会想到,本想救亡图存而实施的科举改革,却反而让大清王朝在遍地烽火中,缓缓地走入了落日余晖里。

标签: 慈禧清朝

更多文章

  • 揭秘:清朝的14万皇族最后去哪儿了?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清朝,乾隆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清朝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清军自入关以来,统治了中原二百多年在这二百多年的时间里,满清皇室成员也发展到了十四万之但是清朝灭亡之后,这十四万皇室成员的归宿也成为了一个巨大的问题他们的去处大致有三个方向,其中很多人最后的归宿就是从事众所周知的一个职业

  • 孝贞显皇后:16岁进入后宫,统摄后宫30年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孝贞显皇后,清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孝贞显皇后的故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现代社会,16岁不过是一个初中生而已,古代社会却有可能已经嫁人为妻了,清朝选秀的年龄就是13岁到17岁之间。本文要讲的是清朝历史上一位知名度颇高的皇后,她15岁选秀,入宫两个月便坐上了皇后之位,晋升速度堪称大清后宫之冠,她就是

  • 和珅的对是谁?不是刘墉也不是纪晓岚!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清朝,章佳阿桂

    和珅的对是谁?不是刘墉也不是纪晓岚!接下来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欣赏。和珅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关于的贪官,乾隆时期,在朝堂上结党营私,又因为身处高位,所以很少有人能够压过他的势头。关于和珅的形象,大家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铁齿铜牙纪晓岚”中王刚老师通过表演表达出来的形象。在剧中,和珅有一个对头是纪晓岚

  • 大非川之战:薛仁贵骁勇善战为何却败给了吐蕃?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唐朝,薛仁贵

    大非川之战:薛仁贵骁勇善战为何却败给了吐蕃?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在唐代题材的小说、电视剧或者戏剧中,名将薛仁贵是一个非常知名的人物,“薛仁贵征东”、“三箭定天山”等事迹在民间中广为流传。但是名将薛仁贵却没有其他知名将军“百战百胜”的头衔,因为在他的战争生涯中,有一场惨败始终是绕不过去

  • 史书评价隋炀帝,杨广真的那样荒诞昏君吗?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隋炀帝,隋朝

    史书评价隋炀帝,杨广真的那样荒诞昏君吗?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公元589年,隋朝南下灭陈,结束了西晋八王之乱后长达近三百年的分裂格局。隋朝开国皇帝隋文帝休养生息,开创了开皇之治的繁荣局面,然而他的儿子杨广继位之后,没过多久,隋朝就灭亡了。那么问题来了,隋文帝杨坚留下了如此

  • 美女太多怎么办?看秦始皇是怎么处置六国美女的?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秦朝,秦始皇

    美女太多怎么办?看秦始皇是怎么处置六国美女的?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秦始皇不愧是始皇帝,他的任何一个办法,都能影响千年,或者被后世沿用千年,这并非夸张,但问题是,他咋就这么聪明呢,事情是这样的。美女一:六国美女她们既然被称之为六国美女,就应该像环球小姐那么优秀,普通人自然是娶不

  • 帝国伟业的幕后英雄!40年两代皇帝终于造就一代盛世!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汉朝,文景之治

    帝国伟业的幕后英雄!40年两代皇帝终于造就一代盛世!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一、史书记载的丰功伟业总是激动人心。几年前的一个冬夜,我在单人宿舍读《资治通鉴》,看到卫青大破龙城、霍去病封狼居胥的时候,感觉热血上涌。那种激动的劲头,性情中人可以出来聊一下。当时真的忍不住了,跑到楼下超市买了两

  • 魏延的脑后是否真的有反骨?魏延是个什么样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三国,魏延

    魏延的脑后是否真的有反骨?魏延是个什么样的人?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了解三国的读者们都知道,在刘备命令关羽率领攻打长沙的时候,诸葛亮用了小小的计策,破坏了韩玄对他属下黄忠的信任,韩玄决心杀掉黄忠,这时候魏延站了出来,杀死了韩玄,救了黄忠,将长沙献给了刘备。却在出城投降下马的时候

  • 夷陵之战,刘备为何在关羽死后急迫出兵伐吴?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刘备,三国

    夷陵之战,刘备为何在关羽死后急迫出兵伐吴?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公元219年,关羽为配合刘备北伐,出兵打曹仁。樊城与曹军作战,却因后方粮草供给不及而受掣肘。负责粮草的刘婵亲舅糜芳惧怕关羽回军之后遭受处罚,在东吴大将吕蒙偷袭江陵时直接投降了。关羽腹背受敌、进退维谷、士卒离散

  • 章衡诗才平平,为何能压过苏轼还让苏轼对他服气?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宋朝,苏轼,章衡

    章衡诗才平平,为何能压过苏轼还让苏轼对他服气?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962年前的那场科考(嘉祐二年),大概是两宋最有意思的一场科考了。那一年的主考官是欧阳修和梅尧臣,两位都是文坛巨匠。那一年的考生中有5位后来大名鼎鼎的人物:苏轼、苏辙、曾巩、程颢、张载,前三位是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后两位是宋代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