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夷陵之战,刘备为何在关羽死后急迫出兵伐吴?

夷陵之战,刘备为何在关羽死后急迫出兵伐吴?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4718 更新时间:2023/12/4 15:18:35

夷陵之战,刘备为何在关羽死后急迫出兵伐吴?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公元219年,关羽为配合刘备北伐,出兵打曹仁。樊城与曹军作战,却因后方粮草供给不及而受掣肘。负责粮草的刘婵亲舅糜芳惧怕关羽回军之后遭受处罚,在东吴大将吕蒙偷袭江陵时直接投降了。关羽腹背受敌、进退维谷、士卒离散,败走麦城,最终中伏被杀。

关羽战死的消息传到成都,刘备愤怒无比。此时曹丕称帝的消息也刚刚传来不久,汉中王刘备以为刘协被杀,还追谥其为“汉愍帝”。刘备作为帝族宗亲,自然而然的接替汉室皇位,史称蜀汉。

刘备称帝,是为汉昭烈帝。此后不久,刘备亲率蜀汉大军东征,沿着长江顺流而下,并拒绝了黄权建言充当先锋的建议,让其北上防范魏军。

蜀汉声势浩大,孙权求和遭拒。一路上蜀军连战连捷、攻城拔地。东吴将士见蜀军得寸进尺、步步紧逼,心中恼怒,想大战一场,却被大都督陆逊阻拦。陆逊是个值得一提的人物,他原是年轻有为右护军,此战被孙权任命为大都督,可谓临危受命,毅然统率朱然潘璋韩当徐盛孙桓等部共五万人开赴前线,抵御蜀军。

蜀军长途跋涉,又被陆逊拖延决战时日长达半年,早已疲惫不堪。当时正值江南酷暑,蜀军因补给不足而连绵在吴镜二三百公里的山道上休整,兵力分散,难以形成合力。刘备不会用兵,陆逊却抓住机会,火烧连营,蜀军大败。这就是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的最后一战——夷陵之战。

火攻之后,蜀军全线崩溃,逃往夷陵西北的马鞍山,再次战败,并最终退守白帝城。一年之后,刘备病重,白帝城托孤后,抱憾而终。

那么在战前赵云、诸葛亮均强烈反对伐吴的前提下,刘备为何要举国之兵,急切想为关羽报仇起兵伐吴呢?

其实早在荆州刘表在世之时,刘备曾三顾茅庐,请卧龙出山。在隆中对时,诸葛亮就已经为刘备制定了争霸天下的战略方针。入主益州,一支北伐汉中后直取关陇。另一支从荆襄九郡出发,逼近洛阳、许都,入主中原。荆州的丢失,让刘备的战略出现了严重的缺失,刘备自然希望能将丢掉的战略要地夺回来。

另外,这个时候的刘备刚刚巩固了益州和汉中的统治,可是曹丕篡汉和关羽被杀却使得刘备丧失了帝王贵胄身份和益州门户地盘,顿时人心惶惶不安。刘备称帝,以封赏来安抚内部群臣。但要真正鼓舞士气则需要通过一场大胜。曹魏经过曹操推行屯兵屯田制度,兵强马壮,短期内难以占据优势,地处长江下游的东吴便成了刘备眼中的软柿子。

关羽统辖的荆州并非荆州全境,赤壁大战后曹操和周瑜的势力亦霸占了部分郡县。然而关羽凭借自己多年的经营,使得整个荆州地界水域山峦中的水贼盗群皆甘愿受关羽号令。一些割据的小势力亦归附关羽麾下,所以关羽对荆州的影响力极大。其在荆襄九郡支党遍地,关羽败亡不久,影响力尚存,刘备担心时日长久后,孙吴在荆州站稳脚跟后再攻打就困难了。

蜀汉军队的结构亦造成时间的紧迫。刘备军队之中的精锐多为从荆州入川的百战老兵。随着年岁的增长,这些老兵纷纷退了下来,蜀军的战斗力面临断崖式下降的危险。

当然,刘备一贯的人设风格也是影响其作出决定的原因之一。不同于曹操的霸道风格,刘备行走天下向来以仁德著称。关羽与刘备交情甚笃,刘备有仇必报,天下人只会称赞刘备,增加刘备称帝之后的人望。如若刘备此时和孙权联手北伐曹丕,其安身立命之本便为遭到冲击。

以上原因都是刘备急切出兵伐吴的缘由,但却不是其兵败夷陵的借口。刘备的失败有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原因。

主观原因主要是刘备的战略短视。强魏在侧,刘备以为凭借长江顺流优势可以快速占据东吴,而后从西、南两个方向威胁魏国。这条路线也是战国时期秦国蚕食楚国的线路,但秦国循序渐进,有充足的时间慢慢消化占领的新地,步步为营的挤压楚国的生存空间。但和战国时期楚国国内派系林立不同,孙吴政权面对强敌上下同心。大都督陆逊虽前期屡次避战,却获得吴主孙权的坚定支持,并最终转守为攻取得胜利。

客观原因有很多,但主要还是蜀汉人才匮乏。刘备伐吴时,关羽张飞黄忠已死,赵云反对伐吴而遭猜疑,马超魏延等降将此时在驻守蜀汉北境。武将凋零的同时,文臣的形势亦不容乐观。法正去世,诸葛亮坐镇后方,刘备的身边竟无一人善于用兵,这也造成了伐吴蜀军最后犯下兵家大忌,为东吴所趁的重要原因。

夷陵之战后,蜀汉军队凋敝,国力大减。但所幸此时曹丕伐吴,给了诸葛亮整顿朝局的机会,蜀国慢慢的又恢复了元气。此后蜀汉虽偶与孙吴交恶,却再也没有主动进犯过吴国半步,一直将目光盯向关陇,直至灭亡。

标签: 刘备三国

更多文章

  • 章衡诗才平平,为何能压过苏轼还让苏轼对他服气?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宋朝,苏轼,章衡

    章衡诗才平平,为何能压过苏轼还让苏轼对他服气?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962年前的那场科考(嘉祐二年),大概是两宋最有意思的一场科考了。那一年的主考官是欧阳修和梅尧臣,两位都是文坛巨匠。那一年的考生中有5位后来大名鼎鼎的人物:苏轼、苏辙、曾巩、程颢、张载,前三位是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后两位是宋代理

  • 揭秘:东汉时期的董卓实力到底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董卓,三国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董卓的文章,欢迎阅读哦~如果董卓不死,那就不是三国了,会是四国了,董卓的强大建立在残暴的基础上,但是要说董卓强大到能统一全国,那不现实,估计连关中都走不出去。董卓如何在东汉末年成长为一方诸侯,就不多阐述了,那个年代唯一能够进阶的途径就是打仗,董卓很能打仗,所

  • 韩信3万兵力,敌军20万,他是怎么打赢的?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韩信,西汉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韩信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说起韩信,在中国古代史里可谓是响当当的历史名人。“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世出”都是后人对他的专属评价,多亏了他,刘邦才得以战胜项羽,消灭各诸侯国,最终成就大汉江山霸业。起初,韩信只是秦末时期的一介草民,由于秦二世胡亥

  • 雍正为什么最讨厌秦氏 这个姓氏到底怎么惹到他了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清朝,雍正

    还不知道:雍正为什么最讨厌秦氏的读者,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清朝皇帝里最出名的要当属乾隆、康熙和雍正了,他们三人都各有各的特点,但都推动了清朝的发展和壮大,都能被堪称为明君,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讲讲关于雍正的事情,雍正在位期间,积极改革,改良旧制度,同时将严打腐败问

  • 秦惠文王为何要诛杀商鞅?商鞅的存在威胁到秦惠文王了吗?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战国,商鞅

    秦惠文王为何要诛杀商鞅?商鞅的存在威胁到秦惠文王了吗?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一提起秦国,我们总是能想起一个叫做“商鞅”的人,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没有商鞅,秦国不说东出称霸,更不用说一统天下,就连存国,恐怕也成问题。我们都知道,商鞅主持的变法,使得秦国一扫此前的颓势,成为了战国时期

  • 司马穰苴和司马迁是什么关系?司马迁为何为他单独立传?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春秋战国,司马穰苴

    司马穰苴和司马迁是什么关系?司马迁为何为他单独立传?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穰苴庶族,人微权轻。燕晋压境,齐国殆倾。晏婴明识,举苴用兵。法斩贵族,一军皆惊。再加恩驭,莫不奋兴。未经血战,势已雷轰。敌人潜遁,追奔扫清。尊为司马,兵法存名。——黄道周《广名将传》说起春秋战国,不少人会

  • 她出身世家却心甘情愿的嫁给穷小子 最终成为帝国最尊贵的妇人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汉朝,娄昭君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娄昭君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其实,在我华夏史册里,并不缺乏一些经历传奇的女子,虽然说,数千年的时光,是属于男人的舞台,但有些女子的光彩,仍旧无法掩藏,甚至于有不少的女子,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比少部分的男人还要耀眼。而接下来要说的这位主人公,她的人生谈起来很有传

  • 南宋最有作为的皇帝是谁?不是宋孝宗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宋高宗,宋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宋高宗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在我们的印象中,宋朝最有作为的皇帝是宋孝宗。宋孝宗一生在位27年。前十多年的时间,他积极北伐。虽然北伐并没有成功,但他有效地遏制了金国想继续南下的雄心。从此后,金国除了最后阶段对宋朝有过一次报复性的侵略以外,就再也没有

  • 爱新觉罗·胤祥:“九子夺嫡”里最聪明的人,受雍正重用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爱新觉罗·胤祥,清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胤祥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九子夺嫡”老生常谈之话题,但是每每谈及都有不一样的发现和心得体会。研究历史有时候就好比打麻将,都是那几张牌,但是每一次得到的排列组合都不一样,而且即便是同样一副牌,同样的牌局,不同的人来看,都会是不同的结局,而学习历史

  • 苏秦早年的经历有多坎坷?苏秦为何“锥刺骨”?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战国,苏秦

    苏秦早年的经历有多坎坷?苏秦为何“锥刺骨”?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苏秦是战国时期著名纵横家,但他早期的仕途之路却十分坎坷。苏秦年轻时到齐国拜鬼谷子为师,学习纵横之术,学成后苏秦将目标定在了洛阳。他立即动身前去求见周显王,但苏秦名声还是太小,周显王根本就看不上他。后来苏秦来到秦国,游说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