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历史揭秘宋太宗赵光义当年为何声称要自焚而死?

历史揭秘宋太宗赵光义当年为何声称要自焚而死?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2014 更新时间:2024/5/8 0:25:58

这是发生在宋太宗淳化二年的一件真事,《宋史.太宗本纪》是这样记载的:“淳化二年己巳,以岁蝗旱祷雨弗应,手诏宰相吕蒙正等:‘朕将自焚,以答天谴。’翌日而雨,蝗尽死。”说的是淳化二年三月己巳日,大宋皇帝赵光义因为旱灾、蝗灾,多日祈雨而不得,亲笔诏书给宰相吕蒙正等人,称要自焚而死,以回应上天的责罚。我以为,太宗手书不可能仅写八个字,《宋史》的记载过于简略。倒是《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的比较贴切,手诏内容是:“元元何罪!天谴如是,盖朕不德之所致也。卿等当于文德殿前筑一台,朕将暴露其上。三日不雨,卿等共焚朕以答天谴。”大意是说,百姓有什么罪过!上天这样惩罚(他们),这大概是我失德造成的。你们应当在文德殿前建一座高台,把我放在上面。(如果)三天之内不下雨,你们就把我烧死,以回应上天的责罚。

网络配图

当然,事实是宋太宗并没有真的自焚。就在亲书手诏的前几天,他还在金明池上泛舟,在琼林苑内宴饮射箭(“三月乙卯,幸金明池,御龙舟,遂幸琼林苑宴射”)。如此兴致,怎么可能因为求雨不成就自焚了呢?而大臣们更不敢筑台将皇帝“共焚之以答天谴”,甚至连“暴露其上”都没有过。因为所有的史书接下来都记载了同样的七个字:翌日而雨,蝗尽死。皇帝的诚心感动了上苍,第二日,天降大雨,所有的蝗虫都死绝了!

这自然是鬼都不信的传奇!但是奉命修史的人都信了,而且把这件事载入正史,一直流传至今。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逼得当朝皇帝赵光义说出对自己如此狠毒的话来呢?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天人感应”的说法,其基本内容是:天与人是相互感应的,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动上苍。如果皇帝不仁,违背天意,天将降灾以示惩罚,也就是所谓“天谴”。如果皇帝圣明,开创太平盛世,天会降下祥瑞,以资鼓励。因此,古人认为地震星变、水旱蝗灾,都是上天对人世的“天谴”,是社会秩序出了问题,上天在对当权者进行警告。正因如此,每当大灾大难来临,民不聊生之际,统治者除了设法自救之外,都要不同程度地反省、罪己,纠正为政的阙失。

宋太宗虽然对辽战争屡战屡败,劳师糜饷,不敢言边事,但是对内治理国家还是说得过去的。《宋史.太祖本纪》记载,宋太宗赵匡胤曾对近臣谈及兄弟赵光义“龙行虎步,生时有异,他日必为太平天子,福德吾所不及云。”宋代是由宰相级别的官员监修国史的,此说法很可能有“讲政治”的因素,可信度很低。但赵光义却是一直以“太平天子”自居的,他即位的第一个年号便是“太平兴国”。说来也是时运不济,宋太宗在位二十一年,史书记载的蝗灾竟然有十八起。水、旱、蝗灾是最常见的三种自然灾害,而旱灾又常伴有蝗灾发生。连年遭遇旱灾、蝗灾,按照“天人感应”说法,岂不是否定大宋的太平盛世?这是赵光义无论如何也接受不了的。

因此,淳化二年春天久旱不雨,当宋太宗召集近臣询问时政得失之时,众人纷纷回答此乃天意,并非皇帝或者朝政有什么过失(这话太宗爱听)。唯独枢密直学士(皇帝侍从顾问,从三品)寇准说出一番很不中听的话:“按照《尚书.洪范》天人感应的说法,大旱的征兆,大概是预示刑狱方面有不公正的地方。”

网络配图

早在春秋时期,当年鲁庄公抵抗齐国进攻,就将明察“小大之狱”作为修明政治的重要举措。指责刑狱不公,岂不正是对政府工作的极大否定!太宗听了很不高兴,当场佛袖而去。过了一会儿,觉得寇准肯定话中有话,于是招寇准询问朝廷刑狱究竟如何不公。寇准胸有成足,要求太宗将二府首脑找来,当面细说原委。二府指的是中书省和枢密院,相当于现代的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当时的宰相是吕蒙正,参知政事是王沔、辛仲甫,枢密使是张齐贤。诸位大臣上殿后,寇准当面揭露参知政事王沔的弟弟王淮贪赃枉法上千万钱,由于王沔的庇护仅受到杖责、降职处分。而监察御史祖吉受贿情节轻得多,不仅被斩首弃市,还被籍没家产。寇准指出量刑如此畸轻畸重,大旱的惩罚一点都不冤枉(亢旱之咎,殆不虛发也)。

寇准当年只有三十岁,年轻气盛,做事狠辣,不留半点余地。问题是此事并非王沔个人行为,《宋史.王沔传》记载,王准“坐脏论当弃市,以沔故,诏杖一百,降定远主簿。”明摆着此事是经过朝廷下诏认可的。王沔本不是大奸大恶之人,如此明目张胆徇私枉法,肯定是得到了皇帝的认可。因而宋太宗虽然对王沔“切责之”,但也仅仅限于斥责、责怪而已,终究没有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对不合时宜的寇准,太宗也是好言抚慰,不久还升了他的官。

最大的问题是蝗虫并不买太平皇帝的账,飞蝗如期而至,蔽日遮天。老天爷没有半点要下雨的样子,赵光义为此郁闷不已。当年开创贞观之治的唐太宗曾经吞食蝗虫,欲将灾害移至己身,由此感动了上苍(这也是作为“史实”载入正史的)。总是自比唐太宗的赵光义,终于想出了“自焚祈雨”的招数。我想宋太宗出此毒招,很大程度上带有负气的成分:你们不是说天谴吗,太平盛世哪来的天谴?如果老天要降下灾祸,那就惩罚我一个人吧。赵光义实际上是给大臣们出了一个难题:是天大还是天子大?如果是天大,那就顺从天意,三日不雨就将天子烧死;如果是天子大,天就应该降下甘霖,蝗虫就应该应声而灭。对这个问题,赵光义心中是有明确答案的,而群臣包括寇准这样的直臣也只能选择这个答案:天大,天子更大!

网络配图

于是第二天,满朝文武一齐来向天子道贺:皇帝的行为感天动地,灾区普降喜雨,蝗虫全部死掉了!于是乎普天同庆,皆大欢喜,皇帝率群臣撒了一个弥天大谎!

据历史记载,这起事件的第二年六月(淳化三年六月),又有一大群蝗虫遮天蔽日掠过皇宫,自东北向西南方向而去,皇帝赵光义表示“忧心如捣”。这一次,宰相张齐贤不需要任何教导:“圣心忧虑黎民百姓,一定能感动天地。”当天夜里,灾区大雨如注,蝗虫全部死亡。

原来太平盛世就是这样来的!

标签: 宋太宗

更多文章

  • 诸葛亮真的那么厉害?一个缺点让蜀汉直接败亡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诸葛亮

    诸葛亮是三国中非常著名的一个人物,在《三国演义》中更是被神话的神乎其神,鲁迅先生就曾经评价过《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状诸葛亮之智而近妖,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将诸葛亮刻画的无所不能,就好像一个神仙和一群凡人在打架,每次要么借东风,要么制造木牛流马,要么脚踏北斗,为自己续命,总之次次是料事如神,让人

  • 乾隆生前为何要留着和珅?这两点是主要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乾隆

    乾隆皇帝生前为啥要留着和珅呢?对于一个一国之君来说,难道不应该以天下为重,杀尽贪官吗?在清官们看来,这种思维非常正常,圣明的天子必定像诸葛亮说的那样,亲贤臣远小人,但是乾隆皇帝为啥要反其道而行之呢?难道是因为乾隆皇帝不知道和珅的贪污事迹,还是被和珅的甜言蜜语冲昏了头脑?网络配图实际上乾隆皇帝始终将和

  • 明孝宗朱佑樘被称为中国第一好皇帝 堪称完美!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朱佑樘

    现在一提到皇帝,国人想到的无非就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这些。绝大多数人都搞不清楚朱佑樘到底是谁,这位伟大的帝王似乎已经被人们所遗忘。时间或许可以磨去历史的菱角,却永远也无法磨灭史书中的记忆,历史永远都不会忘记,在中国古代,曾经有过这么一个伟大的帝王。朱佑樘皇位之路十分坎坷,历经磨难终于登基后,穷尽毕生

  • 唐太宗竟然特赦290名死囚犯是受到谁的启发?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唐太宗

    唐朝是个思想开放的时代,思想影响思维,思维引领行动,行动创造奇迹,在这一方面,唐太宗李世民就是个典范,他曾放出二百九十名死囚犯回家过年。其实,李世民此仁德之举,是受到了一个大胆县官的启发,此人名叫唐临。网络配图唐临(601年—660年),字本德,京兆长安人,年轻时就有很响亮的名声。武德初年,事太子李

  • 多尔衮这么牛为何他的生母被人活活逼死?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多尔衮

    对于多尔衮,相信大家一定都不陌生,此人不仅有勇有谋、能征善战,而且还曾掌管大清政权长达七年之久,逼迫顺治帝称他为皇父摄政王——成了皇帝的父亲。而且,就功勋来说,可以说如果没有多尔衮,满清就不可能那么顺利地拿下山海关,进而统治整个中国。那么,有朋友就会问了——既然多尔衮这么牛,为何还有人胆敢活活逼死他

  • 清宫秘史:揭开慈禧太后幼年的身世之谜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慈禧太后

    在中国提起慈禧太后(1835年—1908年),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个在清末执掌朝政近50年的女人,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人物。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声名显赫又据今不远的大人物,其身世却始终是个谜。网络配图《清史稿·后妃传》上的记载说:“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安徽徽宁池太广道惠征女,咸丰元年,被选

  • 烛影斧声后宋太宗只用了两个字就稳定了皇位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赵匡胤

    赵匡胤暴毙身亡以后,宋皇后派王继恩召第四子赵德芳进宫,以便安排后事。没想到王继恩早就被赵光义收买了,王继恩出宫以后直奔赵光义府,叫了赵光义入宫,宋皇后一看是赵光义进攻,也没有办法,只能向赵光义乞求“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赵光义哭着回答道:“共保富贵,勿忧也!”就这样赵光义即位成为皇帝,就是宋太宗

  • 古代没有网络 在乡下的诸葛亮怎能熟知天下形势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诸葛亮

    首先,诸葛亮并非真的住在乡下,虽然南阳和襄阳哪个是诸葛亮隐居之处尚有争议,但南阳和襄阳诸葛故居都离城址非常近,襄阳诸葛故居距离城址约二十里,南阳诸葛故居更近,仅不倒一公里,现在这样的距离连城郊都算不上,即便按照当时的概念,诸葛亮也只是居住在近郊区。网络配图第二,诸葛亮是官二代,叔父诸葛玄曾官至太守,

  • 刘备当汉中王之后 为何没让诸葛亮当汉中国相?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刘备

    众所周知,前半生屡遭失败、寄人篱下的刘备之所以能咸鱼翻身,最终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而有其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诸葛亮。而刘备每次取得成功后,诸葛亮的地位也会大幅提升,最终成为蜀汉集团的二号人物,与刘备上演了“君臣佳话”。网络配图但在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进位汉中王后,诸葛亮的地位和权力却罕见第没

  • 魏忠贤为何能从小混混变成九千岁?因做到三条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魏忠贤

    魏忠贤,明朝末年赫赫有名的大宦官,也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九千九百岁”。那么,魏忠贤是如何发迹的?他为什么能够从一个小混混变成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九千岁”,一度操纵大明朝的最高权柄呢?无赖出身,自行阉割魏忠贤是河北沧州人,小的时候家里很穷,没念过什么书,属于混迹于街头小巷的市井无赖。但他老兄也是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