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昆阳之战,刘秀是如何带领大军以少胜多的?

昆阳之战,刘秀是如何带领大军以少胜多的?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胖次 访问量:4558 更新时间:2024/1/23 13:55:15

更始元年(公元23年),为了镇压更始政权,莽派虎牙将军王邑率20大军前去御敌,这里大军里除了巨无霸这样的“超人”外,还有一支由老虎、狮子、豹子、犀牛、大象等猛兽组成的超级“特种部队”。

他们日行千里夜行八百,很快抵达昆阳城北,摆出的阵势是“军阵数百里,不见其后”。

面对此情此景,汉军的表情已由惊愕万分转变为惊恐万状,惊恐带来的连锁反应是不知所措。

何去何从,生死攸关;何计何策,命悬一线。

关键时刻,众人搜肠刮肚也想不出什么妙计来,却想到了一个人——刘秀

于是,原本被“雪藏”的刘秀又被他们以厚礼请上了贵宾席,众人异口同声道:“请刘将军计之。”

刘秀再次挺身而出,从容不迫地说出了自己早已成竹在胸的妙计——出奇制胜。

“出奇”的前提是死守昆阳,刘秀提出由王凤、王常率众坚守昆阳,并且必须做到城在人在,城破人亡,坚守到底。与此同时,刘秀亲率一支敢死队突围出城,以最快的速度向其他汉军求援。争取里应外合打败敌人。

听完刘秀的计谋,众人一致表示“如此甚好”。

计谋定下后,王凤、王常负责死守昆阳城,而刘秀负率一支十三的敢死队乘夜进行了突围。因为人数少,成功突围后,刘秀等人来到了定陵、郾城搬救兵。

刘秀突围去搬救兵后,镇守昆阳城的王凤、王常的日子可想而知,只能用“苦熬”来形容。

面对官军的狂轰滥炸,昆阳城再牢固,士兵再英勇,军民再团结,一万守军怎么能抵挡得住百万敌军的强攻呢?

结果已无悬念,城破人亡的命运已被注定。也正是因为这样,汉军在坚守七日后,在苦等援兵无望的情况下,终于动摇了,决定投降。

结果王邑却拒绝接受汉军的投降。

昆阳城里的汉军连投降这条不光彩的活命路都被堵住了,王邑逼着他们走上了一条不归路——誓与昆阳共存亡。

与此同时,刘秀已成功争取了外围汉军的全力救援,接下来是他“亮剑”的时候了。

兵马未动,舆论先行。刘秀让人伪造了一封来自宛城最高司令刘的信笺,中心内容只有八个字:宛城已破,援军将至。他将信故意掉在地上,让大家都看到了。

果然,听说宛城被攻破了这样一个大好消息,大家悬着的心终于放下。刘秀趁热打铁,趁机给大家上了一堂生动的思想政治课。提振士气,稳定军心后,刘秀决定先从这不足一万人里面精挑细选,选出了一千人,再度组成了一支“敢死队”,作为开路先锋。

刘秀就带着这一千骑兵,日行千里夜行八百,很快就到了昆阳附近。

面对刘秀从天而降的千人团,王邑以其人之道还施彼身,他同样派出了一支千人团迎战。结果毫无悬念,刘秀的千人团很快就吞并了王邑的千人团。

对此,根本就没把刘秀这一小股援军放在眼里的王邑下达了这样的命令:“诸营皆按部,毋得动!”

他要亲自出战,把刘秀剁成八大块。

大决战时,是见证奇迹的时候了,汉军开始了“倚天屠龙”的表演。战斗是激烈的,是刺激的,但也是毫无悬念的,汉军成了主角,官军成了配角,汉军成了主宰者,官军成了被宰者。

战斗中,刘秀开始施展擒贼先擒王的看家本领,通过不懈努力,在乱军中发现了王寻。在他的指挥下,汉军成功把王寻射死了。

这个时候,躲在昆阳城里的汉军终于发现援军来了。眼看官军大败,他们在王凤、王常的带领下,杀出城来支援城外的汉军。一时间杀声四起,锣鼓喧天,鲜血染路,官军只剩下一条路可以走了——不羞遁走。

对此,如梦初醒的王邑还幻想着力挽狂澜,做出了最后的挣扎和拼搏。可是,任凭他砍杀逃亡的士兵,任凭他喊破了喉咙,也阻止不了一溃千里的颓势。没办法了,王邑只好使出了撒手锏——特种部队。

接下来巨无霸该出场了。巨无霸原本以为这场战役他来得不是时候,昆阳就这么点汉军,连援军也这么少,他根本就没有出场机会。因此,当王邑突然叫他出场时,他还在打盹儿,完全不了解战况。

巨无霸接到命令,二话不说,赶紧放出他的魔兽军团。好家伙,铁笼里关着的老虎、豹子、狮子等动物憋得太久了,一放出铁笼,顿时大显神威,直扑汉军而去。汉军原本正打得起劲,突然见敌军中冲出这等怪动物来,也都吃了一惊,正准备四处逃窜时,奇迹又出现了。

这次的奇迹非人力所谓,而是天力所致。这时候,突然变天了,先是黑云笼罩,接着狂风四起,再接着几声巨雷响后,暴雨如注。

黑云把天空的光芒都遮挡住了,狂风把旗帜帐篷都吹飞了,大雨把道路都冲垮了。更重要的是可怜的魔兽军团,它们本来正张牙舞爪准备一展威风,但被这闪电、惊雷、暴雨三部曲一弄,因为惊吓过度,像是得了“疯牛病”一般,老虎不是那个老虎,豹子不是那个豹子,狮子不是那狮子,开始四处逃窜。在逃的过程中,又踩死咬死官军无数。一时间,官军尸骨遍野,魔兽军团也随之烟消云散了。

王邑眼看败势不可再挽回,只好选择了“自由飞翔”,充分发挥“钻山豹”的风格,抛下一切,一路狂奔,马不停蹄地逃回了洛阳。侥幸逃得性命的还有严尤和陈茂。只是逃得性命的严尤心里是不是很懊恼和悲愤呢?如果主帅王邑能听自己一席话,也不会落得如此惨不忍睹的下场了。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昆阳之战”。

标签: 汉朝,刘秀

更多文章

  • 三国时期赵云为什么拒绝了漂亮寡妇? 当时是怎么回答的?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赵云

    赵云,常山真定人,字子龙。所以人称常山赵子龙。赵云初从公孙瓒,后归刘备。曹操进取荆州,刘备败于当阳长阪,他力战救护甘夫人和刘禅。刘备得到益州后,赵云出任翊军将军。建兴六年,即公元228年,跟随诸葛亮攻打关中,分兵拒曹真主力,以众寡不敌,退回汉中,第二年去世。他曾以数十骑拒曹操大军,被刘备誉为“一身都

  • 被称“三百年才出的奇人”吴昌时,最后被一个平庸皇帝清除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吴昌时

    明朝在历史上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宦官,因为宦官权利太大导致皇权被进一步削弱。崇祯在位时做了两件让人大块人心的事,其一铲除宦官魏忠贤党羽,整治宦官削弱权利。其二就是亲自审判罪臣,还亲自打断了他的双腿。这位让皇帝违规惯例的罪臣就是明朝年前众人所说的:三百年才出的奇人吴昌时。吴昌时要放到现在说那就是一个十

  • 吴昌时生平简介,最后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明朝

    吴昌时(?-1644年),字来之,浙江秀水人,一说嘉兴人。天启四年(1624年),与郡中名士张采、杨廷枢、杨彝、顾梦麟、朱隗等十一人组织复社。崇祯七年(1634年)中进士,官至礼部主事、吏部郎中。崇祯十年,薛国观因受贿,被吴昌时弹劾免职。昌时后依附周延儒,崇祯十四年,周延儒当相,昌时为文选郎中。昌时

  • 明朝第一个宰相李善长,躲过了初一却没躲过十五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李善长,明朝

    在所有的开国功臣中,李善长是朱元璋最信任的人,虽然功劳不一定最大,而且没有战功,之前做的都是后勤工作。在朱元璋眼里,他是第一功臣,比战功赫赫的徐达功劳还大,所以第一任宰相“理应”由他来担任。李善长也是得到过免死牌的人,有了这个玩意儿,除了起兵造反,无论犯了多大的罪,都可免死两次,儿子免死一次。当然了

  • 首任闯王高迎祥的终结者、陪伴崇祯皇帝走到最后的骁将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高迎祥

    不久之前,我跟随单位同事一起前往山西。车行至雁门关,听说此地现在只剩五户人家,村支书全年的工资只有一百五十快。我仰望巍巍雄关,不禁感叹:在冷兵器时代,要拿下这样一座陡峭的关卡,需要多少的勇气、智慧和鲜血啊!于是明白,史书中关于名将的记载

  • 薛瑄:两袖清风留书诫子,明代著名思想家薛瑄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薛瑄

    自古以来,在家庭教育的分工上,我国的传统方法是“严父慈母”,父亲是严肃可畏的,而母亲则是慈祥可亲的。当然,这也与传统的社会制度有关,父亲的地位总是高高在上的,他们是家庭中权威的代表。但是也有例外的。如明代著名思想家薛瑄,世人尊称他为“薛夫子”。在学问上,他清修笃学、自成一派,堪称一代之宗。在为官上,

  • 大阿哥胤禔被圈禁26年,竟生育了29个子女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清朝,胤禔

    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正在木兰围场的布尔哈苏行宫,康熙皇上以皇太子胤礽“合法祖德,没有遵朕训,惟肆恶虐众,暴戾乱弄”的借口,当众公布发表铲除胤礽的太子之位。但是令康熙皇上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的这一决定竟然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诸位皇子为了夺取“太子之位”刚刚起头离心离德,兄弟相残,终极的局面

  • 朱棣死前为什么说“夏元吉爱我” ?为何让他如此牵挂?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朱棣

    1424年秋天,北方已颇有肃杀之气了。明成祖朱棣第五次北伐北征回师,经过榆木川(今内蒙古乌珠穆沁)时一病不起。当时,朱棣已经64岁高龄了。半生征战,一世劳苦,让这位老人耗尽精力,油尽灯枯,步入人生的最后时光。朱棣躺在病榻上,环顾左右,突然说了5个字:“夏原吉爱我。”夏原吉是谁?为何令朱棣临死之际还念

  • 明清最有名的美食家--张岱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明朝,张岱

    张岱(公元1597~1679年),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为著名散文家、史学家,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一生所处时期为明末清初时期。明中叶以后的商业活动,空前繁荣。不但货物种类繁多,且谷布丝棉、盐糖茶酒酒等日用消费品的比重上升,以致交换的领域,从地方市场走向跨区域市场,甚至远达海外。在

  • 沈炼是谁?为什么一个芝麻小官也敢怒骂严嵩父子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沈炼,明朝

    嘉靖一朝,除了皇帝,就是严嵩最大。从1548年至1562年,严嵩做了14年内阁首辅,堪称权倾朝野、只手遮天、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可以说,他在朝廷里跺一跺脚,文武百官无不心惊胆战。但是,明朝的官员里,还是有一些硬骨头的。在严嵩如日中天之际,就有一个芝麻小官,指名道姓怒骂严嵩父子,人人拍手称快。这个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