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明世宗嘉靖帝第三位皇后:孝烈方皇后的生平简介

明世宗嘉靖帝第三位皇后:孝烈方皇后的生平简介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2577 更新时间:2023/12/10 6:39:17

孝烈皇后方氏,明世宗嘉靖帝第三位皇后,江宁(今南京)人。嘉靖十三年,张皇后被废,方氏被立为皇后,沈氏封为宸妃,阎氏为丽妃。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宫女杨金英等人因为炼丹药一事刺杀嘉靖皇帝,嘉靖皇帝全依赖方皇后才没有受害。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孝烈方皇后是病死的,而不是野史中的被火烧死。

孝烈皇后,方氏,明世宗嘉靖帝第三位皇后,江宁(今南京)人。嘉靖帝继位十多年一直没有儿子,大学士张孚敬建议说:天子册立皇后,应该同时建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这样才能广为储嗣。陛下正值青春年少,应该广求淑女,这样才能有可能多留子嗣。可能也是被明武宗弄怕了,万一明世宗再没有儿子,大明朝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于是,皇帝按照张孚敬的建议,在嘉靖十年(1531年)三月,才把方氏连同郑氏、氏、阎氏、韦氏、沈氏、卢氏、沈氏、杜氏等九人同册封为嫔。头冠九翟冠,身穿大彩鞠衣,册封的圭用次一等的玉石,谷文,册用黄金涂,其余用度比皇后低大概五分之一。册封典礼上,皇帝身穿衮服和皮弁告祭太庙,并且驾临华盖殿,派大臣对九位嫔妃行册封礼。册封以后,带领皇后朝拜奉先殿。礼节完毕以后,皇帝仍然穿皮弁,接受大臣的朝拜。

嘉靖十三年(1534年),张皇后被废,方氏被立为皇后,沈氏封为宸妃,阎氏为丽妃。旧的制度,册立皇后,就拜谒皇宫内的祖庙就行了,但是这次,皇帝特地让礼部的大臣商议讨论册封的礼节。于是群臣根据天子立三位皇后为了广承子嗣的事实,按照礼经有庙见之文,并且参考大明礼集,制定了相关的礼仪程序。于是,皇帝率领皇后拜谒太庙,世庙,相关活动超过了三天,并且昭告天下。不同于一般。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宫女杨金英等谋逆,刺杀嘉靖皇帝,嘉靖皇帝全依赖方皇后才没有受害。为了表示感激,把皇后的父亲方泰和叔父方锐都进封为侯,起初,曹妃颇有姿色,皇帝很宠爱她,册封为端妃,日夜宠信。杨金英等因此利用机会,用绳准备勒死皇帝。结果把绳子打成死结,刺杀皇帝未遂。一同谋逆的张金莲害怕了,就去报告方皇后,方皇后急忙赶到,把绳子解开,皇帝才得救。皇后命令太监张佐逮捕叛乱的宫人,说杨金英等人是按照王宁嫔指示进行刺杀,说曹端妃虽然没有参与,但是肯定也知情,当时皇帝因为受到惊吓,不能说话,所以皇后就以皇帝的名义,把曹端妃、王宁嫔,以及杨金英等一同凌迟处死。并且诛杀这些人的亲族。实际上曹端妃并不知情,皇后不过借这次机会除掉这个女人。皇帝深知曹端妃冤枉,但是也很无奈。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孝烈方皇后病死,而不是野史中的被火烧死。记载皇后被火烧的是出自明末清初毛奇龄编的胜朝彤史拾遗记。明朝进士何乔远所写的《十三朝遗史》也记载说,方皇后死于西宫大火。

事后世宗皇帝很悲伤,说,皇后在危难时刻救过朕的性命,我深深地记在心里不能忘记,今天皇后与朕阴阳相隔,朕悲情不能自已,要按照元配皇后的礼仪把方皇后安葬在永陵。并且追谥为孝烈皇后。嘉靖皇帝亲自制定追谥的礼节,并且等待礼仪完毕,还颁诏天下。等到出了丧期,礼部的大臣按照制度应该把孝烈皇后的神主安放在奉先殿的东侧室,皇帝说,东侧室,不是正殿,孝烈皇后应该祔太庙。于是大学士严嵩等请求把孝烈皇帝神主设位于太庙东,皇帝母亲睿皇后的神位旁边,明宪宗邵皇太后明世宗亲祖母右册,以从祔于祖姑之义。皇帝说祔礼是很正式隆重的事情,不可以随随便便,皇后不是皇帝,是陪从皇帝的,要有一定次序,哪里有随便祔礼在其他皇后旁边的道理,应该按照朕的次序祔礼,不能随便乱来。严嵩说,祔礼的顺序,不是臣下随随便便说的,所以还是按照先朝惯例比较妥当。还是祔礼在明世宗母亲睿皇后旁边。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皇帝还是想把孝烈皇后祔礼在太庙,尚书徐阶说,这不可行,给事中杨思忠同意尚书徐阶的意见,其他人都不说话。皇帝默默无语。后来大臣上疏说,孝烈皇后位居中宫,按照礼仪制度可以祔礼太庙,但是涉及到皇帝的数位皇后次序,这样我们臣子的意见,还是应该遵照先祖惯例,不应该破坏这样的规定。皇帝震怒。这时徐阶、杨思忠惶恐进言,周代建立天子九庙,三昭三穆,本朝的祖庙,是一个宫堂,但是不同宫室,跟周礼不同,今天太庙九个位置都满了,如果按照当今皇帝的辈分,明仁宗皇帝应该当祧,因为明仁宗是陛下的五世祖,如果在太庙增加两个位置,那么仁宗神位可不必祧,孝烈皇后的神位也能安放。这样陛下也就没有为了安放孝烈皇后神主而祧仁宗皇帝神主的嫌疑了。皇帝说,当祧当祔,臣子可以根据礼仪规定提出请求,何必犹犹豫豫呢?于是首辅大臣徐阶说,今仁宗为皇上五世祖,以圣躬论,仁宗于礼当祧,孝烈皇后于礼当祔。请祧仁宗,祔孝烈皇后于太庙第九室。

后来,涉及到忌日祭祀的问题,皇帝依然坚持原来的建议,把方皇后按照元配皇后对待,大臣说孝烈皇后是后续皇后,不是元配,不能按照元配皇后的规格祭祀。皇帝大怒,对严嵩等人说,礼官当初按照朕的意思,把皇后祔在太庙,是很勉强的,如今他们不忍祧仁宗,就像安置皇后神主在别的宗庙,将来由臣下议处。皇后忌日,祭奠一杯酒,又能怎么样呢?于是礼部的大臣也不敢坚持了。后来,坚持反对意见的杨思忠因为贺表的事情,得罪了皇帝,被廷杖免职。隆庆初年,跟孝洁陈皇后一天上尊谥孝烈端顺敏惠恭诚祗天卫圣皇后,移主弘孝殿。

明世宗虽然不愿意遵守礼制,但是他所作的一切都是一个人正常的感情,自己的父亲母亲就是自己的父亲母亲。人的感情怎么能总被那些冰冷的规定束缚?爱是一种自然的力量。如今,经历过生死危难的他对孝烈皇后的款款深情,即便阴阳相隔也无法阻挡。他在自己的晚年,多次强调要求,把孝烈皇后跟自己百年以后的神位并列在一起。他唯一的希望就是百年之后孝烈皇后能够真正伴随他,也是可以理解的。遗憾的是,最终他的这个心愿也没有能够实现。

标签: 孝烈方皇后明朝

更多文章

  • 道光帝妃嫔:佳贵妃的生平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佳贵妃,清朝

    佳贵妃(1816年-1890年)郭佳氏,道光帝妃嫔,正黄旗包衣佐领下人,内务府养育兵保儿之女,无子女。1834年初封佳常在,1835年晋佳贵人。1837年晋佳嫔。1840年不知何故被降为贵人。道光帝死后于咸丰元年(1850年)六月被继任的咸丰帝晋尊为皇考佳嫔。1861年同治帝登基后再晋尊为皇祖佳妃。

  • 唐太宗没杀开国功臣?其中4位死的很冤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唐太宗

    唐太宗李世民备受后世的推崇,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善待武将功臣,比如说设立凌烟阁,与功臣们结亲等等。但历史的真相很残酷,李世民确实善待一部分武将,但也有一些武将死在他的刀下。最著名的将领有五位被李世民杀死,其中有四人简直比窦娥还冤枉!那么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咱们先说第一位,他就是张亮!在凌烟阁功

  • 被评书演义黑化为奸臣的四大名将!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名将

    宋元时期,迎合民间底层文化需求的话本小说开始兴起。随之,以话本小说为说唱底本的民间艺人也开始出现,并渐渐形成新的行业。而至明清,评书演义更迎来了其鼎盛时期。但在一些评书演义的作品中,我们发现有些人物角色的现象与正式记载中的形象严重不符。下面,笔者就来盘述一下,被评书演义黑成奸臣的四大名将。第一位,李

  • 1683年萨布素被命为黑龙红将军,坐镇瑷珲城负责指挥雅克萨战役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清朝,康熙

    少年时代的萨布素,就曾亲眼看到美丽富饶的故乡惨遭沙俄侵略者浩劫的情景,这唤起了他从军杀敌的爱国热忱。进入青年时即从军卫国,抗击沙俄侵略,有勇有谋,屡立战功,显露指挥才能。公元1679年晋升为宁古塔副都统,统率当地军政要务。萨布素(?~1701年),清初爱国将领,第一任黑龙江将军。富察氏,满洲镶黄旗人

  • 清朝康熙年间著名爱国将领 民族英雄萨布素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清朝,康熙

    萨布素(1629年—1701年),富察氏,满洲镶黄旗,清朝康熙年间著名爱国将领,抗俄名将,民族英雄,首任黑龙江将军。 1629年生于宁古塔南马场(今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宁安市卧龙乡英山村)。1664,为宁古塔骁骑校时,曾带兵抗击沙俄入侵者。后来累迁至黑龙江将军。萨布素在当地少数民族的配合下,基本上肃清了

  • 明英宗亲征就已注定败局;土木堡之变导致的最大恶果是这个!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明英宗,土木堡之变

    土木堡之变是大明军事衰落的一个关键事件,明英宗一次准备不足的亲征,葬送了大明的精锐部队,武将功勋更是被一窝端了,对于此次事变,后世是多有猜测的,也就是土木堡前后前后数年明军跟瓦剌军的对抗结果,土木堡之变根本就不是明军实力下降,很多人猜测明朝政治内讧的结果,是文人利益集团对武人利益集团的一次无耻的出卖

  • 唐太宗在位期间,真有“女主武王代天下”的传闻吗?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唐太宗

    《旧唐书》、《新唐书》都记载过一件关于女皇武则天的事情:贞观初年,太白星频繁在白天出现,有史官认为这是女皇将要登基大统的先兆。太史占曰:"女主昌。"而同时民间又有谣言说:"当有女武王者。"《秘记》(秘记亦称谶记,又有图谶、图书等名,政治性历史预言之文本形式,或仅有文字,或兼有图画)中也说:"唐三世之

  • 古代哪个皇帝最会打仗,武功最好?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皇帝

    中国历史上共出现过422位皇帝,从秦始皇开始,一直到溥仪结束。封建时代,要想坐上皇帝的宝座,会打仗是首要素质,即使是继承得来的皇位,作为皇子有时也有带兵出征的义务,因此优秀的军事能力,是当选皇帝的首要标准。如果要评价古代爱打仗,会打仗的皇帝,有两个人不得不提,一个是李世民,一个是朱元璋。李世民上位的

  • 唐太宗李世民的用人之道,在历代皇帝中可谓是无人可与比肩。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唐太宗,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的用人之道,在历代皇帝中可谓是无人可与比肩。他虽然没有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那样的佳话,但其对人才的重视程度,和招揽人才的博大胸襟,乃至驾驭人才的手段,都比刘备要高出好几个档次。李世民的用人标准,几乎到了无下限的程度。他手下将帅们的出身就可鲜明地体现出这一点。名震千古的军神李靖,原来是一个

  • 孔子七十二贤弟子内的重要人物:樊迟的生平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樊迟,春秋

    樊迟,是孔子七十二贤弟子内的重要人物,继承孔子兴办私学,在儒家学派广受推崇的各个朝代享有较高礼遇。唐赠"樊伯",宋封"益都侯",明称"先贤樊子"。其重农重稼思想在历史上具有进步意义。樊迟(前515--?),即樊须,名须,字子迟。春秋末鲁国人(一说齐国人)。孔子的学生,从小贫穷,但读书刻苦,还懂种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