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王振是怎么死的?如何评价宦官王振

王振是怎么死的?如何评价宦官王振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2108 更新时间:2024/1/28 6:26:44

王振在贪欲的指引下,蛊惑明英宗亲征蒙古,导致明英宗被俘虏,是为历史上的土木堡之变,王振被对其愤恨已久的护国大将军樊忠一铁锤砸死了。王振的死党和家人也都被处斩。

明朝有数不清的太监,凡有些名气的都是有一技之长的,著名太监王振就是这样。他本是河北一个县城的小混混,年轻时候读过一些书,考了几次科举都没考中,娶妻生子后,在县里当教官,后来犯了罪要被发配充军。这时,正赶上朝廷要挑选一批地方上的学官进宫培训女官,这本是个好工作,但是,前提是要净身做太监。若碰上这样的事,很少会有人去,可是王振以为这是个出人头地的好机会,便抛妻弃女,自阉进宫了。

明宣宗朱瞻基是个很重视太监文化水平的皇帝,可是宫里的太监们大多没文化,这时候略通文字的王振就成了太监中的佼佼者,被尊称为王先生,明宣宗也认为他是个人才,便派他去侍奉太子朱祁镇读书。

就这样,生性狡猾的王振与太子朱祁镇朝夕相处,用尽各种手段,深深地赢取了太子的欢心和信任。道貌岸然的王振一跃成了太子的蒙导师,这为他以后的夺权之路打下了基础。

没几年,明宣宗死了,朱祁镇继位,是为明英宗。这下,王振自然是被重用王振取代原司礼太监金英的位置,成为太监的头儿。

和父亲比,朱祁镇懒多了,他把票拟和批红的权力都交给了王振。一个放到现在连小学都没毕业的并有严重生理障碍的人,一下子掌握了国家大权,这该是多不靠谱的事。

王振仗着皇帝对自己的信任,开始在宫里作威作福。后来,他私欲膨胀,还掌握了一部分军权,用来震慑文臣。

但是,王振的道路也并未一帆风顺。

明宣宗驾崩前,为朱祁镇钦点了五位顾命大臣,他们是杨士奇、杨荣、杨溥、张辅和胡濙,继位时朱祁镇只有九岁,还不能亲自处理国家大事,便由其祖母太皇太后张氏垂帘听政。张氏是一个贤明有德的人,她虽然秉政,但把一切国家事务都交给内阁大臣们处理,自己绝不过问。

张氏见王振有逐渐干预朝政的野心,为防止宦官专政而亡国的前朝历史悲剧重演,她决定给王振来个下马威,以打消他的野心和年头。

一天,张氏让宫女穿上戎装,佩上刀剑,守卫在便殿,然后将五位顾命大臣召来,嘱咐他们好好辅佐幼主,又嘱咐小皇帝国事要和五位大臣商量。

过了一会儿,张氏宣王振上殿觐见,王振一看指妻子和五位大臣都在,以为张氏要对自己委以重任,心理正暗暗得意,谁知,张氏一改刚才的和颜悦色,厉声喝令他跪下,斥责他办事不懂规矩,要赐死他。

王振还没反应过来,脖子上就冷冰冰的架上了刀剑,顿时吓得魂不附体,趴在地上直喊饶命,浑身哆嗦。朱祁镇和五位大臣也吓了一惊,急忙跪在地上请求张氏免王振一死。

见此情形,张氏只好作罢,只是用极具威慑力的口吻,告诫王振皇帝年幼,像他这样的宦官自古以来就容易祸害国家,今天看在皇帝和大臣的面子上,姑且饶你不死,但以后决不许敢于朝政,如有违规,立即斩首。王振听了,急忙磕头谢恩,连滚带爬的出去了。

有了这次教训,王振已经被吓破了胆,便再也不敢兴风作浪,安分老实的当了七年司礼太监。

要是张氏与五位大臣能长生不老,王振是绝无翻身之日的。正统七年,张氏病死,大明王朝失去了对王振最有控制力的一个人,王振夺权道路上的最大障碍被消除了。此时,五位顾命大臣也都老的老,死的死,继任的几位内阁大臣又因资历浅缺少威望,朝廷的权力正在青黄不接的过渡时期,于是王振独揽大权的时机成熟了。凭借着明英宗朱祁镇的宠信,王振轻而易举的掌握了大明王朝的政权。

有一件事可以说明王振的嚣张程度,在大明宫门口,矗立着一座三尺高的铁碑,那不是一个普通的摆设,是太祖皇帝朱元璋为防止宦官专权而立的,上面刻着内臣不得敢于政事八个大字。专横的王振私自让人把这碑捣毁了。第二天朝堂之上,竟没有一个人敢指责王振的罪行,可见王振的地位之高。

王振控制了锦衣卫,一时间权倾四海。此外,他还到处结党,一些官僚见王振日益掌管大权,便纷纷对其谄媚奉承,巴结贿赂,以求能升官发财。

有个叫王佑的人,为了拍王振马屁,特意不留胡子,王振问他为何这样,他厚颜无耻的把王振比作自己的亲爹,说父亲没有胡子,儿子更不能有。其无耻境界,自古罕见,但王振听了,异常高兴,立即任命他为工部侍郎。

王振还利用各种机会排除异己,残害忠良。他先后杀害了弹劾自己的张环和顾忠,囚禁了驸马都尉石璟。很多朝臣,都因得罪王振而遭无妄之灾。

但是,小人得志,很难长久,王振的下场也很凄惨。

王振在贪欲的指引下,蛊惑明英宗亲征蒙古,导致明英宗被俘虏,是为历史上的土木堡之变,王振被对其愤恨已久的护国大将军樊忠一铁锤砸死了。王振的死党和家人也都被处斩。

宣德十年(1435年),明英宗继承皇位,改元正统,太皇太后张氏垂帘听政,她虽然掌管权势,却并不处理朝政,那时候的政务都是交给内阁大臣共同商议处理。等到明英宗掌权后,王振作为明英宗的贴身宦官,出任宫中宦官中权力最大的司礼太监。他是最受器重的一个,也是替皇上掌管内外一切适宜的人,王振长时间跟在明英宗身边,善于察言观色的他渐渐和朝中官员接触,他深知讨好明英宗的重要性,便投其所好,明英宗本就不是贤明的君主,很快对王振信任有加,并且因为王振的相当高明的讨好手段,明英宗更加离不开王振了。而王振在此同时,又故意培植自己的党羽,赢得了部分朝中大臣的赞誉,明英宗更加宠信他了。正统七年,太皇太后病逝,王振觉得时机成熟,明英宗又非常的信任他。朝政渐渐的被王振抓在了手中。

他一边利用权力结党营私,一面对反对自己的人大打出手,并且大肆贪污,扰乱朝政,对外面更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投机取巧,最后导致明朝受到了瓦剌的袭击。

王振专权

王振专权,在历史上也被称为王振用事或者是王振擅政。主要指的就是大明王朝1436年到1449年即正统年间,王振大揽权力时期发生的事儿,这件事是仁宣之治在明英宗的身上没有得到延续和发展,对明朝的朝政和社会的发展走向造成了一系列不好的影响。

明英宗在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登基,年仅九岁的他没有办法管理朝政,而是让他的祖母垂帘听政,内阁大臣共同商议国事,王振成为司礼监太监,这件事就是王振宦官专政的开始。开始时有太皇太后在,王振并不敢十分的放肆,可是正统七年,太皇太后去世,王振便开始蠢蠢欲动,大肆的动起手脚。盗走明太祖的禁止宦官干政的碑,并且勾结大臣,培植党羽盟友,他的权力越来越大,凡是讨好他的都可以升官发财,而和他作对的,因为明英宗十分的信任宠爱王振,他任意打压对手,故意打击人才,同时王振极其爱财,贪污并大量的收取贿赂,真金白银,玉石宝物等。正统十四年,蒙古瓦剌也先进攻明朝,王振开始怂恿明英宗御驾出征,促使明英宗被蒙古俘获,但与此同时,王振也被护卫将军樊忠杀死。等到明英宗被放归来,这时候大臣们才开始上表要求族诛王振,他的一切力量和党羽被连根拔除。

虽然明英宗在大臣的建议下杀了王振,但是在天顺元年五月,明英宗还是因为思念王振恢复了他的官职,并且招魂葬之。

标签: 王振擅政明朝

更多文章

  • 王振是如何成为太监的?为什么能得明英宗信任?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王振擅政,明朝

    王振,明朝蔚州人氏,汉族人,幼时吸读书识字,年长之后,自阉入宫。王振在明朝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史称王振“狡黠”、是明朝第一代专权太监,王振善于伺察人意。王振刚刚入宫的时候,便得到了明宣宗的喜爱。但是因为当时明宣宗身边围了许多与宣宗十分亲近的太监,所以他并不能成为最受宣宗宠信的太监。不过他后

  • 明武宗朱厚照下江南为何受到如此巨大的阻力?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明武宗,明朝

    所谓下江南的“阻力”,大概只有正德十四年三月一群小臣伏阙、上疏谏止被打死十一个那次吧。后来亲征宁王因为是真正的军机,并没有太大阻力,甚至有官员认为就该皇帝亲征,否则谁来担责?要说原因的话,近忧是江南是明朝财赋所出的根本之地,不容武宗前去骚扰;远虑是怕武宗直接在路上被人杀了,还没儿子继承。首先来看内阁

  • 足利义辉为什么被称为剑豪?足利义辉剑术到底怎么样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足利义辉,日本

    日本室町幕府第十三代将军足利义辉是一代传奇人物,少年时期因为父亲足利义晴和幕府管领细川不和而战败,随父亲逃亡在外,几经辗转,11岁便继承了将军位。相对于足利义辉前半生颠沛流离的生活和窘迫的境遇,他的剑术才是被人们津津乐道的事情。曾经有人表示,在当时的时代里,客观的说,剑术第一人无疑是上泉信纲,第二是

  • 是什么原因使唐德宗最终错过成为一代明君的机会,反被后世耻笑?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唐德宗,唐朝

    泾原兵变是唐朝历史上著名的兵变,那泾原兵变背景是什么呢?唐朝中期泾原的士兵受诏去援救襄阳,途径长安的时候,天气十分寒冷,士兵们饥寒交困,迫切希望得到朝廷的赏赐来度过严寒,结果朝廷什么都没给,士兵什么都没有得到就被迫离开。士兵后来又到了浐水,皇帝下令地方官员犒赏士兵,而地方官员阴奉阳违,只给了士兵很少

  • 曹丕杀甄氏,为什么要在她口中塞满米糠?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甄氏

    魏文帝曹丕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他文武双全,八岁能提笔为文,善骑射,好击剑,博览古今经传。在建安二十五年,曹操逝世,曹丕继任丞相、魏王。同年,受禅登基,以魏代汉,成为了魏国的开国皇帝。但是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却做了一件让人极其愤怒的事。221年,曹丕亲自派杀手将自己的妻子甄氏杀死,并在她的口

  • 刘裕托孤,为什么刚死太子就被大臣杀了?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刘裕

    历史上有很多托孤的事件发生,大部分都是可以好好辅佐,就像刘备当时把刘禅这个无能的儿子托孤给诸葛亮等人,诸葛亮拼尽全力都无法挽救他,最终让自己心力交瘁而亡。而我国史上最失败托孤,千古一帝刚驾崩,太子就被大臣杀害,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作为南北朝的第一个南朝皇帝刘裕,他的政治能力是大家有目共睹,从一个农家娃

  • 乾隆写了一个禅字 为什么和珅感觉到自己的死期不远了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清朝,乾隆,和珅

    读书能够让人明白很多的道理、获取很多的知识,尤其是读史书。但是史书大多枯燥乏味,刚开始读很难能静下心来看下去。史书看不进去那就去看历史剧吧,相较史书而言,历史剧就比较有趣,看下去也能了解不少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但是历史剧有一个缺点,那就是不够严谨,有的还会存在一些低端错误。比如电视剧中乾隆与和珅。王刚

  • 浅井长政有哪些轶事典故?浅井长政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浅井长政,日本

    舍“贤”取“长”在贤政决意改名的时候,浅井备前守长政之名由此诞生。而关于长政为何取「长」一字,普遍认为的有两种见解。一有贤政对击败东海今川义元而一举成名的织田信长深感佩服取其偏讳一字称「长政」之说。另外的说法是源至于武运长久一词。取了其父「久」之上的「长」,有决心成为超越父亲的大将之意味。学者普遍认

  • 关于浅井长政的评价如何?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浅井长政,日本

    从青年时的被众人所期待到成年后身为大将的表现,对浅井长政我不能不说他干得漂亮,可是却在最后的决择中遗憾地选错了方面,导致身死国灭。想来浅井长政也是位非常不幸的人。朝仓和织田完全对立使其成了「受夹板气」的状态。无论是在祖父亮政时代开始帮助浅井的朝仓家,还是将亲妹嫁与自己并成为自己义兄的织田信长,浅井长

  • 清初第一位汉人丞相鲍承先 本是明朝重臣却早早投降 明朝灭亡他可谓大功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清朝,明朝,皇太极,鲍承先

    很多人会纳闷什么后金凭借几万的八旗兵最终却击败数倍于己的大明。虽然后金骑兵很牛,但是当年多尔衮统帅入关的满人八旗兵才7万人,蒙古兵有2.4万。这么少的兵力,就敢打大明?呵呵,不过别忘记了还有2.6万的最了解大明底细的叛兵降将。这里要说的就是这么一位背叛大明,却为大清立下赫赫战功的人物。这就是清初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