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雍正明知官员弄虚作假但仍热衷大放道德卫星

雍正明知官员弄虚作假但仍热衷大放道德卫星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285 更新时间:2023/12/16 15:32:32

中国古代选拔官员,从最早的德才兼备高标逐渐回归务实,颇能说明问题。传统选举制度,大而言之,无非三类:一是地方推荐,二是朝廷征召,三是科举考试。地方推荐,即“乡举里选”,这是从汉朝兴起的。某人如果在家乡卓有声誉,地方官员就可以把他推荐到中央政府;朝廷征召,就是政府因于某时段对人才有特殊的要求,便专门下诏征求;后世熟知的科考则以唐代为发端,这是一种自由竞选的办法。

网络配图

选举制度为什么会从乡举里选过渡到主要由科考成绩来决定?实为形势所逼。一望即知,乡举里选中的地方官员自由裁量权过大,推荐甲而非乙,往往决定于官员一己之私心,而且因为没有固定的、可操作性强的硬性标准,特别是在道德评判中更容易弄虚作假。乡举里选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学、秀才等,当时即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所谓“秀廉”,这是专门为道德模范准备的晋升之路,可是中选者往往是与父亲分家的不孝之子,按照传统伦理,实乃忤逆。举孝廉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笑话。

因为缺乏可靠的民意监督机制,垄断权力操控出来的道德模范注定是靠不住的。可惜历代帝们,因为各自藏着培育顺民、供我驱驰的小九九,企图通过大树道德模范而诱民入彀,其结果也便可想而知了。

清朝的雍正皇帝虽然因为夺嫡疑云而难免民间议论,而且酷嗜对大臣使用特务手段,但却偏偏喜欢高谈道德。雍正在道德教化中最热衷的一件事就是奖励拾金不昧。据雍正朝的《实录》记载,1727年(雍正五年),一个锄草的满人在送钱粮的途中,发现车内有别人遗落的元宝一个,便呈报了有关官员。雍正得报大喜,一个卑微的夫役不贪捡到的财宝,精神实在可嘉,真乃国之脊梁啊,那个元宝就奖给他吧,并命于八旗中宣传此事。这是雍正朝报告拾金不昧事迹并且得到皇帝嘉奖的先河。

第二年,那个被二月河小说写出了名的河南总督田文镜上奏皇帝,说是他治下的河南一农民更了不得,在地里捡到了170两银子不仅如数交还,而且不受失主报酬。雍正这回出手更大方,既给农民赏银,还赐了个七品顶戴,并传旨要求官绅士民各界学习效仿。仅仅一个月,田大人报告在他的辖区又有了拾金不昧的好人好事,雍正龙颜大悦……好家伙,从此各省呈报路不拾遗先进事迹的奏折联翩而至,“道德卫星”比赛式地一个接着一个放了出来。“好人”也不再局限于底层夫役,而遍布各行各业各种类型“好事”也愈变愈奇……

网络配图

终雍正一朝,此类道德卫星就没有停放过。乾隆继位,却远不像他老子对“道德卫星”如此痴迷了,他规定:若真有拾金不昧的道德君子,地方官员可以酌量奖励,但不准上司申报,总督巡抚等高官也不得借这一类事情上奏。原来,就在雍正大张旗鼓地褒奖“好人好事”时,许多地方已经出现了作弊现象:既然上交“遗金”既可博得官职和好名声,还能得到比“遗金”更多的物质奖励,何乐而不为?而且天知道这上交的“遗金”的真正的主人是谁呢?

史家分析,雍正在褒奖“好人好事”时,对可能出现的作弊缺乏警惕。其实照我看,素来精明过人的雍正并非失察,而是自有其盘算。争放“道德卫星”事件中存在三方利益博弈,不可不察。雍正为什么对“道德卫星”如此热衷,又为什么对可能出现的作弊眼开眼闭?路不拾遗向来被视为民风淳厚、世道清明的盛世标志,本朝此类佳话层出不穷,不正好证明雍正天纵圣明?而对官员来说,既然圣上好这口儿,我们何妨多多益善,拍拍马屁让他高兴高兴呢?同时还可以借此表示自己对老百姓教导有方,也算政绩一种吧。至于那些拾金不昧者,排除其中的道德君子,相当一部分是冲着政府嘉奖的实惠而来的。

网络配图

底层人民中间原本具有拾金不昧之类美好传统,那是老百姓淳朴的自发行为,他们根本没有指望得到什么回报,这是真正的善行。可是一旦在上者出于某种利益考量要对此进行诱导时,整个事情就发生了质的变化。雍正王朝有计划有组织地对拾金不昧者给予名利实惠,不仅起到了诱使定力不够的人做假骗取各种利益的作用,而且在那些淳朴的人看来,这也是对自己善行的一种污辱,为了避免被别人认为是欺世盗名,下一次他们碰到路上的“遗金”,只怕要考虑应不应该拾起它并上交官府了。看似褒奖君子和善行,实质却败坏了民风,这个结果似在意外实在意中。

“道德卫星”损害道德,最终可能导致一个社会在道德高标喊得震天响的表象之下,其实际水准的空前倒退。其中教训不可谓不深刻。

标签: 雍正

更多文章

  • 忠臣魏征死后李世民为什么砸了魏征的墓碑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魏征

    魏征和李世民的关系,不用我多说什么,我只想说,其真实魏征死后,唐太宗曾做了一件很不地道的事:砸掉魏征的墓碑。谁都晓得:唐太宗和魏征,不断被看作是历代贤君直臣的楷模。魏征活着的时分,唐太宗把他当作“镜子”,主动结成亲家;魏征逝世的时分,唐太宗“废朝五日”,亲笔撰写碑文。但是魏征尸骨未寒,唐太宗就出其不

  • 道光将节俭发挥到极致却止不住满清王朝的衰败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道光

    虽然说中国古代是家天下,但奉行节俭的君主还是不少。尤其是历朝开国皇帝,得天下不易,大多都比较节约。清朝的道光皇帝也很节俭,但是他的带头节俭,并没有起到净化国家社会风气的作用,反而是闹出了一堆笑话。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笔者就来说说道光皇帝的节俭癖好。网络配图道光皇帝是清朝唯一一个以嫡长子身份继承皇位的

  • 明成祖朱棣为何会在小姨子美色面前折戟沉沙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朱棣

    作为九五至尊的皇帝却无所顾忌,他们往往能够轻而易举地把这些少女诱骗到手。然而,世界上万事万物总有例外,明成祖朱棣绞尽脑计,用尽手段,也没有把年轻美貌、风情万种的小姨子弄到手。那么,这位重权在握,一言九鼎的大明皇帝为何在小姨子的美色面前折戟沉沙呢?中国古代已婚的男人,大都心下总是暗藏着小姨子情结的。那

  • 刘备白帝托孤布局完美 诸葛亮三招破局轻松化解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刘备

    章武三年夏四月二十四日,刘玄德白帝托孤。先托诸葛亮:你的能力胜过曹丕十倍,必能安邦定国。如果刘禅可以辅佐你就辅佐,不可以辅佐你就废了他,自立为成都之主。然后让刘禅兄弟三人拜诸葛亮为相父,以父礼事之。跟李严等人说:我已经托孤给诸葛亮,我的儿子就是他的儿子,你们给我记住了。最后叮嘱赵云:我和你相识于患难

  • 元顺帝脱欢铁木儿:竟然是宋朝皇帝的儿子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元顺帝

    历史真真假假,野史杂陈,难辨真伪。因此历史上留下了很多帝王是他人私生子的趣闻,诸如秦始皇嬴政是吕不韦的私生子,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不是献文帝拓跋弘的儿子,而是文明太后的私生子。网络配图 明朝永乐皇帝朱棣不是朱元璋的儿子,而是元顺帝的遗腹子,清朝乾隆皇帝是汉人。诸如此类,权当民间传说一看,不足为信,但元朝

  • 崇祯皇帝朱由检:竟不是亡国之君的亡国悲剧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朱由检

    公元1627年,大明王朝天启七年,后金天聪元年,大明皇帝明熹宗落水病重,服瑶驾崩。因为无子,明熹宗朱由校临终前传位于皇弟信王朱由检,是为大明思宗,崇祯皇帝。关于崇祯皇帝,那能说的事儿真是一箩筐又一箩筐。这位死后葬于十三陵思陵的大明最后一任皇帝朱由检,说他勤于政事,生活节俭,年轻有为不为过;但说他生性

  • 著名丞相管仲后人管宁交友的一套标准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管宁交友的一套标准是什么

    管宁,是春秋时期著名的丞相管仲的后人,后世流传的管宁的故事很多,那么管宁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要探究管宁是个怎样的人,要从几个方面。首先是他的事业方面。管宁满腹诗书,才华横溢,却始终没有踏入仕途一步,曾经曹魏几代的统治者都听说他的贤明征召过他,但是管宁却都拒绝了,他宁愿过着清心寡欲无忧无虑的生活,也不想

  • 唐玄宗在位的时期开元盛世和安史之乱并存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唐玄宗

    在唐朝的历史上,仔细数来,也就只有唐太宗李世民,武则天和唐玄宗李隆基能够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其中,在前两者统治的时期国家基本没有出现过什么大的动乱。基本都是国泰民安,国家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而只有在唐玄宗李隆基在位的时期,开元盛世和安史之乱并存。唐朝由繁荣又一次开始向衰败转变。唐玄宗李隆基是唐

  • 大汉后宫秘史: 汉代第一偶像级皇后卫子夫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卫子夫

    白居易《长恨歌》中有“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之句,似乎在说,贵妃拥有了无数“环迷”,其实不然。《资治通鉴》有注解,“……天下从风而靡。民间歌之曰:‘生男勿喜女勿悲,君今看女作门楣。’”就是说,杨玉环的偶像价值,体现在“靡”字上,浪费而奢侈,不怎么正面。前溯八百年,也有一则类似的民歌,歌曰:

  • 诸葛亮军事上的哪三大致命失误使蜀汉一蹶不振?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诸葛亮

    在三国时期,要说诸葛亮的权谋和神机妙算,那是人人佩服,但是,从具体才能来看,诸葛亮政治才能更胜一筹,军事才能差一些。而正是诸葛亮军事上的三大致命失误,使得蜀汉一蹶不振,导致最早灭亡!这到底怎么回事?真相是什么?网络配图第一大失误,隆中分兵。在刘备三顾茅庐的时候,诸葛亮给他提出了,隆中对战略,就是先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