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司马迁对陈平与汉初三杰的评价竟然是怎样的

司马迁对陈平与汉初三杰的评价竟然是怎样的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4515 更新时间:2024/1/11 6:05:38

众所周知,司马迁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史学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之典范。《史记》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记载了长达三千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可见其影响之深远。

有意思的是,在《史记》里,司马迁还开创了“太史公曰”的范例,即司马迁在每一篇文章之后,都附带有一小段简短的点评,以起到画龙点睛之妙用。那么,司马迁对在历史上鼎鼎有名的汉初三杰萧何、张良与韩信的评价,与对同为西汉开国功臣陈平的评价,谁更高呢?

1、点评萧何

太史公曰:萧相国何於秦时为刀笔吏,录录未奇节。及汉兴,依日月之末光,何谨守管龠,因民之疾法,顺流与之更始。淮阴、黥布等皆以诛灭,而何之勋烂焉。位冠群臣,声施后世,与闳夭、散宜生等争烈矣。

译文:相国萧何在秦朝时仅是个文职小官吏,平平常常,没有什么惊人的作为。等到汉室兴盛,仰仗帝王的余光,萧何谨守自己的职责,根据民众痛恨秦朝苛法这一情况,顺应历史潮流,给他们除旧更新。韩信、黥布等都已被诛灭,而萧何的功勋更显得灿烂。他的地位为群臣之冠,声望延及后世,能够跟闳夭、散宜生等人争辉比美了。

2、点评张良

太史公曰:学者多言无鬼神,然言有物。至如留侯所见老父予书,亦可怪矣。高祖离困者数矣,而留侯常有功力焉,岂可谓非天乎?上曰:“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千里外,吾不如子房。”余以为其人计魁梧奇伟,至见其图,状貌如妇人好女。盖孔子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留侯亦云。

译文:学者大多说没有鬼神,然而又说有精怪。至于像留侯遇见老丈赠书的事,也够神奇的了。高祖遭遇困厄的情况有很多次,而留侯常在这种危急时刻建功效力,难道可以说不是天意吗?皇上说:“出谋划策于营帐之中,决定胜负在千里之外,我比不了子房。”我原以为此人大概是高大威武的样子,等到看见他的画像,相貌却像个美丽的女子。孔子说过:“按相貌来评判人,在对待子羽上就有所失。”对于留侯也是如此。

3、点评韩信

太史公曰: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余视其母冢,良然。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已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叛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

译文:我到淮阴,淮阴人对我说,韩信即使是平民百姓时,他的心志就与众不同。他母亲死了,家中贫困无法埋葬,可他还是到处寻找又高又宽敞的坟地,让坟墓旁可以安置万户人家。我看了他母亲的坟墓,的确如此。假使韩信能够谦恭退让,不夸耀自己的功劳,不自恃自己的才能,那就差不多了。他在汉朝的功勋可以和周朝的周公、召公、太公这些人相比,后世子孙就可以享祭不绝。可是,他没能致力于这样做,而天下已经安定,反而图谋叛乱,诛灭宗族,不也是应该的么。

4、点评陈平

太史公曰:陈丞相平少时,本好黄帝、老子之术。方其割肉俎上之时,其意固已远矣。倾侧扰攘楚魏之间,卒归高帝。常出奇计,救纷纠之难,振国家之患。及吕后时,事多故矣,然平竟自脱,定宗庙,以荣名终,称贤相,岂不善始善终哉!非知谋孰能当此者乎?

译文:陈丞相陈平年轻的时候,原本喜欢黄帝、老子的学说。当他在砧板上分割祭肉的时候,他的志向本来已经很远大了。他彷徨于楚魏之间,最终归附高帝。他常常想出妙计,解救纷繁的危难,消除国家的祸患。到吕后执政时期,诸事多有变故,但陈平能自免于祸,安定汉室,保持荣耀的名望终身,被称为贤相,难道不是善始善终吗!假若没有才智和谋略,谁能做到这一步呢?

5、至简点评

司马迁评价萧何,说萧何原本只是一个碌碌无奇的“刀笔吏”,他虽然能够谨守职责、顺应潮流,但缺乏开创性,其功劳多是仰仗刘邦皇帝的余晖;特别是“淮阴、黥布等皆以诛灭,而何之勋烂焉”这一句,更加耐人寻味——至简以为他是在说萧何的功劳不如韩信、英布

司马迁对张良的评价,则强调神力与天意,认为张良之功劳,有如神助。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司马迁还提到张良的相貌如小女子,这恐怕是司马迁在隐晦批评张良缺乏男子汉气概。

司马迁对韩信的评价本来是极高的,说韩信年轻时就“志与众异”,甚至把韩信与周公、召公、太公相比。但接着司马光话锋一转,说韩信在天下已经安定的情况下,反而图谋叛乱,指出了韩信不识时务、缺乏政治头脑。

而在司马迁对陈平的评价中,我们看不到一句负面的,他不仅说陈平能自免于祸,能得善终,还指出陈平志向远大,有才智和谋略,能安定汉室。

所以,从司马迁对萧何、张良、韩信以及陈平评价的字里行间,至简认为他对陈平的评价最高。这实在太出乎意料了。

更多文章

  • 史上最忙碌的皇帝:从未踏出北京城的雍正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雍正

    现存的雍正朝奏折共有41600余件,其中汉文奏折35000余件,满文6600余件。依他在位12年又八个月计算,平均每天批阅奏折约10件。除了奏折之外,还有六部及各省的大量题本,据估算统计,雍正朝共处置此类题本192000余件,平均每天处置40余件。网络配图雍正对于这些奏折和题本并非只是看看作罢,而是

  • 摧花辣手的汉武帝一生中念念不忘的女子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汉武帝

    汉武帝死后,托孤大臣霍光,体念帝心,请求继位的汉昭帝追封这个人为皇后,并将其衣物与武帝合葬,以慰藉其相思之情。这人就是汉代一代美人——李妍。汉武帝一方面热衷于富国强兵,开疆辟土。一方面也醉心于丝竹管弦,声色犬马。有一天汉武帝罢朝回到内官,李延年率领一班乐师和舞姬,为皇上唱新歌,献新舞,歌声抑扬顿挫,

  • 唐代红灯区:文人进士中举后第一想去地方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唐代红灯区

    贵族与平民城市社会生活空间的开放,大量人口的流动,各国商贾的云集,让唐长安城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长安城坊市规划整齐,制度严密。以贯通南北的朱雀大街为中轴,分东西两区。平康坊位于东区第三街(自北向南)第五坊,东邻东市,北与崇仁坊隔春明大道相邻,南邻宣阳坊,都是“要闹坊曲”。而尚书省官署位于皇城

  • 马皇后传奇:靠一双大脚把受伤的朱元璋背出战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马皇后

    1368年,朱元璋推翻元朝,在南京称帝。建立明朝,改元洪武。历经16年的戎马生涯以后,摆在他面前的大明天下,是经过长期的战争破坏,千创百孔,亟需竭尽全力,巩固统治,长治久安。他在成就大业的前后,在他身边,有一位贴心辅助他的贤内助,就是人称“大脚皇后”的马娘娘。在民间,曾经流传很多她的贤德懿行,有许多

  • 揭真实包公:曾有“面目清秀而且白脸长须”一说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包公

    戏台上的包公,是个大黑脸,黑额白眉,额心上描一白月,加上长长的黑髯口,乌黑的官帽蟒袍,唱起来声若洪钟,底气十足,整一个性情耿直,疾恶如仇的“黑煞星”模样!自宋以来,包公这粗犷豪爽的形象已被民间认可,成为百姓心目中的“包青天”。网络配图殊不料,我脑海的这个形象,竟在一次旅途中被推翻了。那是在开封,一千

  • 此人战绩平平 为何会成为人们喜爱的三国武将?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赵云

    赵云是一位蜀汉大将,深受大家喜爱,他艺高胆大,忠心耿耿,颇具智慧,他沉稳的个性更是他的特色,但是这只是他在小说和评书中的形象,历史上的他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呢?网络配图其实他在历史上战绩平平,并没有多么出众的表现,在三国志的记载中,他虽然与关羽,张飞等一众大将一卷,但是他是排在最后的,根据赵云别传的记载

  • 赵云战绩平平 为何会成为人们喜爱的三国武将?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赵云

    赵云是一位蜀汉大将,深受大家喜爱,他艺高胆大,忠心耿耿,颇具智慧,他沉稳的个性更是他的特色,但是这只是他在小说和评书中的形象,历史上的他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呢?网络配图其实他在历史上战绩平平,并没有多么出众的表现,在三国志的记载中,他虽然与关羽,张飞等一众大将一卷,但是他是排在最后的,根据赵云别传的记载

  • 揭秘让宋徽宗神魂颠倒的“天上人间”风流情史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宋徽宗

    许多人知道“天上人间”所谓含义的是在半年前北京的一家名叫“天上人间”的夜总会被查抄停牌之后。这家夜总会,位于北京朝阳区东三环北京长城饭店西侧副楼,北临亮马河及燕莎购物中心,西临昆仑饭店、南临农业展览馆,是京城繁华高消费的金三角地区。这家被称为北京顶级的夜总会,服务设施豪华,绝色美女如云,顾客消费昂贵

  • 刘伯温憋尿暴走数十里 起因竟是诸葛亮神机妙算?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刘伯温

    要说起神机妙算这个成语,大多数人首先脑补的一定会是诸葛亮这个神人吧?他上知天文下通地理,又有勇有谋,最著名的事件当属“草船借箭”了,即使是小孩子也都略知一二。但今天我们要说的则是与诸葛亮有着同样大智慧的刘伯温,民间更有“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这类的说法,无不是对刘伯温才能的肯定,而他也与诸

  • 灵异奇谈:雍正继位那天发生的诡异事件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雍正

    关于雍正,第一件要谈的事情就是他的继位问题。这个问题是绕不开的,因为它纠缠了雍正一辈子,几乎整个雍正王朝都处在它的阴影之下。专家对此争论激烈,尚无定论,所以我在这里只梳理一下事件基本脉络,不做最后评判。网络配图太子胤礽被废之后,本来最有希望继承大位的是八皇子胤禩。他势力最大,口碑最好,大臣几乎一面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