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明朝同性恋皇帝:揭万历帝最爱的十个男情人

明朝同性恋皇帝:揭万历帝最爱的十个男情人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1445 更新时间:2024/1/17 0:24:16

书童一面接了放在书箧内,又走在旁边侍立。西门庆见他吃了酒,脸上透出红白来,红馥馥唇儿,露着一口糯米牙儿,如何不爱。于是淫心辄起,搂在怀里,两个亲嘴咂舌头。那小郎口噙香茶桂花饼,身上薰的喷鼻香。西门庆用手撩起他衣服,褪了花裤儿,摸弄他屁股。因嘱咐他:“少要吃酒,只怕糟了脸。”书童道:“爹吩咐,小的知道。”两个在屋里正做一处。

他这大徒弟金宗明,也不是个守本分的。年约三十余岁,常在娼楼包占乐妇,是个酒色之徒。手下也有两个清洁年少徒弟,同铺歇卧,日久絮繁。因见敬济生的齿白唇红,面如傅粉,清俊乖觉,眼里说话,就缠他同房居住。……当夜两个颠来倒去,整狂了半夜。这陈敬济自幼风月中撞,甚么事不知道。当下被底山盟,枕边海誓,淫声艳语,抠吮舔品,把这金宗明哄得欢喜无尽。

网络配图

喜好男风,古来有之,耳熟能详的中国古代的男风,有“龙阳君”、“断袖”、“分桃”。

“龙阳”或“龙阳君”在古代指同性恋者。这个典故出自《战国策·魏策》。龙阳君是魏王的男宠,魏王很爱他。有一天,两个人一起钓鱼,龙阳君钓到十多条鱼,可是不仅不高兴,反而哭了。魏王很奇怪,问他为什么,他说:我钓到第一条鱼的时候,满心欢喜,但是后来钓到更大的,我就将第一条鱼弃之于河了。我现在受宠于你,人们都敬畏我,但是四海之内美貌的人那么多,别人会把比我更美的人推荐给你,那时,我就会像第一条鱼那样被弃之于河了,想到这里,我怎么能不哭呢?魏王听了很感动,于是颁布全国,如果有人在他面前提出另一个美貌者,则满门抄斩。

“断袖”也称为“断袖之癖”、“断袖之欢”、“断袖之宠”。这个典故出自汉代。汉哀帝十分宠爱一个叫董贤的男子,和董贤“同卧起”,俨如夫妻。有一天,哀帝和董贤一起睡午觉,哀帝醒后要起来,但衣袖被董贤压着,哀帝不愿意因抽出衣袖而惊动仍然睡着的董贤,竟用剑将衣袖割断。

“分桃”也叫“分桃之爱”,弥子瑕卫灵公男宠,恃宠而骄,私自驾君主的车,把吃了一半的桃子给君主吃,后世常用“分桃”或“余桃”作为同性恋的代称,偶或用“弥子”指同性恋者。“分桃之癖”指对同性恋的偏嗜,“分桃之好”指同性恋关系。

网络配图

汉代的男风,可以说是始于汉高祖刘邦。据《汉书·佞幸传》记载:“高祖时则有籍孺,孝惠时则有闳孺,此二人非有才能,但以婉佞贵幸,与王同卧起。”可见汉朝从高祖初年起就在宫廷中刮起了这股风。“以婉佞贵幸,与王同卧起”,可见男宠程度之深。

汉高祖还有一件“枕戚夫人”的事。汉高祖有次生病,许多大臣求见都被门卫阻挡在门口,不能见他。当时樊哙不顾一切,强行进入,发现高祖枕在太监的腿上。樊哙泣而劝谏高祖要警惕,不要重蹈秦二世赵高祸国之事。高祖还笑他过于敏感,并笑称这个太监是他的“枕戚夫人”。

明代的男风也是很盛的,其中明武宗朱厚照是很突出的一个。他是一个荒淫无道的皇帝,对一切政务都没有兴趣,但对射箭、骑狩与曲乐十分喜欢,也懂梵文。他还对一些年少英俊的官吏非常宠幸,有一次甚至在宫中封了一百多个青年作为他的“义子”,赐姓朱。他在南下的时候,因为喜欢一个歌童,侍宦以为武宗要纳他入宫,于是将这个不幸的歌童阉了。

清代毛奇龄的《明武宗外记》有这么一段描述:宫中六局者,有尚寝者,司上寝处事,而文书房内官,每记上幸宿所在及所幸宫嫔年月,以俟稽考;上悉令除却省记注,掣去尚寝诸所司事,遂遍游宫中,日率小黄门为抵蹋之戏,随所驻辄饮宿不返,其入中宫及东西两宫,月不过四五日。

明武宗和后妃同寝,一个月不过四五天,其他时间都和宫廷中的小太监在一起玩,流连忘返,由此可知其性取向。他最宠幸的男子还有钱宁。“帝在豹房常醉枕宁卧,百官候朝至晡,莫得帝,起居密伺宁,宁来则知驾将出矣。”明武宗常以太监钱宁的身体为枕,这是多么亲密的关系。百官老见不到皇帝,就以钱宁的行踪来判断皇帝的行踪。

网络配图

明武宗因沉溺酒色在31岁时就死了,继位的是万历帝朱翊钧,他也好男风。《枣林杂俎》说:神宗幸爱小珰、孙海、客用等,夜游别宫。在万历十七年以后,就耽觞酌十昼十夜,宠“十勘”,即十个俊美的小太监。《万历野获篇》云:今上壬午癸未以后,选垂髫内臣之慧且丽者十余曹,给事御前,或承恩与上同卧起,内廷皆目之为十俊,其时又有一缇帅,为穆庙初元元宰之曾孙,年少美丰姿,扈上驾幸天寿山,中途递顿,亦荷董圣卿之宠,每为同官讪笑,辄惭恧避去。

明熹宗朱由校也是搞同性恋的。他征美妓于不夜宫,征召娈童于长春院。而这些女院(娼寮)与男院(娈童居所),就分别处于北京城中的花柳街与胡同巷。明熹宗就把这些美妓、娈童置于宫中自己设的女院及男院,时常行乐其中,每有游宴,则使宠妃姣童傅粉施朱,女衣男服,男衣女服,而交戏于前为乐。

标签: 同性恋

更多文章

  • 意料之外的真凶:五虎上将赵云死亡真相揭秘!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赵云

    赵云赵子龙是今河北省正定人,身高八尺,雄姿英发,是三国时期蜀中有名的五虎上将之一,东汉末年军阀战乱,赵云此时被人推荐跟随了当时的军阀公孙瓒,在追随公孙瓒期间赵云的兄长去世,赵云由此离开公孙瓒,大约过了六七年时间,赵云在邺城会见刘备,此后一直追随刘备。有部分学者认为赵云其实是一位才不堪大用,只配做保镖

  • 织田信秀:日本历史上一位非常有名的战士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织田信秀

    织田信秀是日本战国时期著名的大名和武将。除此之外,织田信秀还是织田信长的父亲。在讲述日本战国历史的书籍中,都有记载织田信秀简介。通过织田信秀简介得知,织田信秀生于1510年,卒于1551年,享年50岁。织田信秀是胜幡城主织田信定的长子,等到织田信秀长大成人之后,织田信秀便继承了父亲的家督之位。织田信

  • 汉武帝晚年为政:汉武帝罪己诏反思自己罪过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汉武帝晚年为政

    后人说,西汉历史上有两位赫赫有名的皇帝,一是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另一位则是西汉武帝。在历史上,我们常说西汉武帝推进了中国历史的发展,那么大家知道汉武帝叫什么吗?从历史资料来看,汉武帝曾有两个名字。公元前156年,汉武帝出生后,汉景帝起名为刘彘。彘本意为猪,从表面意思来看,刘彘的名字有些不大雅观。西汉初

  • 秦国丞相范雎:靠一张嘴折服群雄的辩士?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范雎

    战国时代,不仅名将辈出,靠一张嘴折服群雄的辩士也大有人在,秦国后期的范雎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范雎是魏国人,自负有才,便四处游说诸侯,希望他们接纳自己的建议,但是都没有成功。只好屈居魏国一个叫须贾的大夫手下做门客。有一次,范雎跟随须谷出使齐国,齐王很赏识他的才能,便重赏于他。须谷将此事报告给了魏国权贵魏

  • 前赵王刘聪:堪称史上最为残暴的君王之一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前赵王刘聪

    刘聪/"刘聪曾经追随父亲在司马颖手下担任官职。汉赵魏建立之前,刘聪到洛阳得到达官贵族的赏识,在西晋朝廷为官。刘聪很有才能,官职逐步得到升迁。西晋内乱,司马颖自立为王,在成都邺城驻守,因为父亲刘渊也在邺城,刘聪于是投靠了司马颖。刘渊起兵之前,司马颖封刘氏父子官爵,指派父子二人回匈奴请援军。刘渊和刘聪父

  • 康熙的后宫:康熙四位皇后的结局是怎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康熙四位皇后的结局是怎样的

    在清廷入关后的10个皇帝中,数康熙皇帝的后妃最多,先后有4个皇后、3个皇贵妃、1个贵妃,11个妃子,8个嫔,10个贵人,8个常在,10个答应;此外还有一大群难以确定的没有名位的后宫佳丽。您看看,光皇后就有四个。1、康熙皇帝和他的第一个皇后赫舍里氏的关系之谜康熙皇帝的第一个皇后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是索

  • 史上周培公被康熙发配盛京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周培公被康熙发配盛京的原因是什么

    清朝康熙皇帝时期,朝廷上由这么一个人:文武兼备,刚正毅勇,才智过人,恪尽职守,深谙治世之策,深得为人之道,是康熙身旁重要的谋士。然而这样的的一个人,在官场上如此知进退,如此为自己保身,但还是落得了贬谪的下场。而这个人,就是周培公。周培公是一个政治家,不妨看看他的经历,来了解一下,当时的官场。学习一下

  • 司马懿为什么能一统三国?除了智谋还有一个高招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司马懿

    东汉末年,天下纷争,蜀、魏、吴,三家鼎足而立。这三个集团的老板,都是当时最出色的人杰,再加上他们手上一批顶级天才,才辛苦打下了一点基业。可凭什么,他们辛苦了一辈子,结果让司马懿得了大便宜。在东汉末年的时候,河内司马家虽然是一个名门望族,但比起袁绍这样四世三公的家族来说,还是差了点。司马懿的智谋不错,

  • 曹操权力那么大为什么不敢杀汉献帝?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曹操

    东汉末年,汉献帝各个诸侯都想争夺的吉祥物。挟天子已令诸侯,最早提出的,可不止是曹操一方。汉献帝的一生,基本上过的都是傀儡的生活。刚刚即位当皇帝的时候,是被董卓扶上马。杀了董卓以后,又被西凉军阀给控制住。刚迎来曹操,以为自己碰到了大救星,结果还是栽倒坑里去。网络配图而反观曹操,虽然年轻时候失意过,甚至

  • 一生未尝败绩的李牧为何死在一个奸臣的嘴下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李牧

    老福读战国:昨天老福说到公元前245年,赵孝成王去世,其子赵悼襄王继位,赵悼襄王去世的第一件事就是下令撤除带兵在外攻打魏国的廉颇职务,并派乐乘去接收廉颇的部队。面对这样的昏君,廉颇很生气,他一怒之下就造反了。赶跑了乐乘,自己投降魏国。对于廉颇晚年的这个“叛国”行为,史界还是有人批评的。但廉颇若不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