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姜维跟诸葛亮相比谁厉害?他差在哪

姜维跟诸葛亮相比谁厉害?他差在哪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3261 更新时间:2024/1/23 5:08:37

下面就一起来看看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的《三国演义》中九伐中原的姜维,在历史上比诸葛亮差在哪?《三国演义》里,姜维可以称得上后三国时代最耀眼的人杰之一。在罗贯中的艺术塑造下,姜维武艺高强,智谋超群,加上过人的胆略,以至于其“九伐中原”的精彩程度完全不输于诸葛亮的“六出祁山”。

可以说这是小说家笔下极高的赞赏。

然而正史里却不是这么回事。陈寿写《三国志》替姜维立传,对他的评价并不友好:

姜维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众黩旅,明断不周,终致陨毙。

短短一句话,直接将姜维坚持一生的北伐断言为“追名逐利”、“穷兵黩武”,其言辞之犀利,可谓毫不留情。

而与此同时,作为姜维的前任——诸葛亮五伐中原获得的评价却是“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被委婉地称为“有风度”的失败。相比之下,二人高低立见。

结果如此,必是原因所致。那么,如果我们以后世人的视角来审视姜维的北伐,他究竟比诸葛亮差在了哪里?

先从一件小事说起。

公元261年,东吴大臣薛珝因购买战马一事奉命出使蜀汉。归来后,吴主孙休问及当今蜀汉国情,他回答说:

主暗而不知其过,臣下容身以求免罪,入其朝不闻正言,经其野民有菜色。

大意是:主上暗弱而不知道臣子的过错,臣子也苟且着得过且过,朝堂上没有一句正直的谏言,田野间却满是饥饿的农民。

这句来自盟国使臣的答话,因其具备的客观真实性,历来被当作蜀汉后主刘禅主政时期昏庸无能的证据之一。但其实从北伐角度看,这也恰恰暴露出了姜维北伐的第一个问题——内部混乱。

这种混乱首先体现在朝政上。

在诸葛亮时代,蜀汉的朝政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高效廉明。

由于刘备去世前赋予了诸葛亮“君可自取”的政治遗嘱和诸葛亮本人多年来早已积累下的权威,受托孤之命后,诸葛亮在蜀汉的权势可谓说一不二。

而他利用这份优势,快速建立了蜀汉最初的朝局:以蒋琬、董允、郭攸之、费祎等为主的优质官员在成都理政,将军向宠等掌管中央禁军,尚书令李严率军把守江州防范东吴,自己则率主力屯田汉中,伺机北伐。

这种分工明确、军政结合的方式,很大程度上保证了蜀汉朝政的高效率运作,故而十分有利于诸葛亮的对外战争。

而到了姜维时期,这种“高效廉明”的朝政格局很快被破坏,其原因在于刘禅亲政。

在诸葛亮选定的接班人蒋琬、费祎以及“嫉恶如仇”的一代贤相董允接连去世后,刘禅之前被约束的昏庸无道很快便显露了出来。

他亲自掌政后,不但肆意重用黄皓、陈袛等无能小人,又仅凭诸葛亮的名声连续提拔才能并不出彩的诸葛瞻(诸葛亮之子),此外更是随意任用朝堂之上的阿谀奉承之辈……

这种由皇帝带头的做派,引发了朝堂上拉帮结派、争权夺利甚至互相打压的局面,后果便是直接导致了朝政的混乱不堪,继而严重影响到姜维出兵北伐的后方安稳——甚至到最后姜维本人还不得不远离成都前往沓中屯田避祸。

与此同时,朝政的混乱不堪,又自上及下地影响了蜀汉的民生基础。

民生基础是发动北伐征集兵员、粮饷、器械的直接来源。在诸葛亮时代,由于蜀汉朝政的高效廉明,各地的官员严格执行朝廷的诏令,“唯劝农业,无夺其时,唯薄赋敛,无尽民财”。

大多数时候,诸葛亮通过促进蜀地农业、水利、丝织业等发展,使整个蜀汉的民生基础得到比较大的提升,以保证北伐战争具备良好的兵员补充、粮饷供给。

然而进入到姜维时期,情况再一次类似。由于皇帝昏庸,朝政昏暗,各地官员大多换成了压榨百姓的无能之辈。

在他们的治理下,整个蜀地成了“经其野民有菜色”,人口和经济发展都停滞不前甚至是倒退,民生基础遭到了严重破坏。而这些,自然而然影响到了姜维北伐时筹措兵员、粮饷、器械等,军队的战斗力变得大不如前。

因此,在后方不稳以及军队素质下降的情况下,姜维发动的北伐往往虎头蛇尾,甚至会出现大败而归的时候,相比诸葛亮时众志成城、兵精粮足的北伐,便已然输了一个档次。

如果说尴尬的内政不是姜维所能控制的(相比诸葛亮是整个蜀汉的实际领袖,姜维只是一个军事统帅),怪不得他,那么后来在军事领域出现的问题,便只能是他的原因了。

姜维在军事领域出现的问题便是在北伐战略上的失当,其具体体现在:

众所周知,蜀汉仅有一州之地,相比于独占九州半的魏国,实在是小的可怜。按道理,这种以小博大的局面,本身就要求小国必须得“精打细算”、“量入为出”,而决不能凭一时之勇,只可惜姜维没能明白。

从他北伐的次数看,在公元238-262年,这25年间,他一共发动了11次北伐,平均两年便有一次大规模军事活动。

而如果细分的话,从238-253年,这段时期蒋琬、费祎主政,还能有效地控制姜维的北伐欲(这16年6次北伐,频率正常),但当253年费祎被刺身亡后,在军事活动上姜维便彻底失去了束缚,此后连续五年间每年一伐,直到景耀五年(262年),蜀汉灭亡的前一年。

北伐过于频繁的后果便是徒耗国力。

相比诸葛亮时代,蜀汉的每一次大规模战争:平定南中(225年),第一伐(228年)、第四伐(231年)、第五伐(234年),都是有规律有节制的每三年一次(第二、三伐是局部战争)。

休战期时,在史书上经常可以看到“务农殖谷,闭关息民”、“劝分务穑,以阜民财”、“劝士休农于黄沙”……这些恢复国力的举措,加上朝政的良好运作,诸葛亮北伐过后,即使无功而返也不至于国力受损,甚至往往还通过蚕食雍凉能有所得。

而姜维北伐则远不及此。他“自以练西方风俗”,又“负其才武”,志在割据凉州,便毫无节制地频频出兵北伐,结果导致了国力的严重损耗。如《三国志.谯周传》:时军旅数出,百姓凋瘁。《异同记》:维好战无功,国内疲弊。

更严重的是,姜维北伐过于频繁还招致了蜀汉军政两方的一致反对。车骑将军张翼“每与廷争”,强烈反对频频出兵;谯周作《仇国论》;诸葛瞻说自己有三罪,其二在于不能“制姜维”;黄皓“阴欲废维树宇”,想让右将军阎宇代替姜维;甚至老将廖化到最后也认为姜维实是穷兵黩武……此外诸如董厥、樊建、杨戏这些人,也是纷纷站到了姜维的对立面。

这种由北伐引起的无端内斗,使本来就混乱不堪的朝政变得更加暗弱不举,加速了蜀汉的内耗。

第二,除了过于频繁,姜维北伐战略的失当还在于攻守错位。

从先天的地理环境看,蜀汉据有川蜀之地,以汉中为门户,与中原隔着高大的秦岭,显得易守难攻。

诸葛亮时代,其根据蜀汉是小国、难以承受高风险的原则,制订了以守为主、以攻为辅的北伐基本方案:以汉中为驻军、屯田基地,出兵由斜谷道穿过秦岭出祁山,伺机攻占凉州。

这种方案的缺点在于运粮艰难(因为要穿过秦岭),但好处在于北伐遭到失败或敌国来犯时能迅速回防保卫汉中,比较符合蜀汉小国的国情。

然而姜维掌军后很快改变了这一保守方案。他的想法是保守战略虽然安全,但不能对敌军造成有效杀伤,因此决定将汉中门户松开,把故汉中太守魏延的拒敌于外方案改为歼敌于内:

维建议,以为错守诸围,虽合周易“重门”之义,然适可御敌,不获大利。不若使闻敌至,诸围皆敛兵聚谷,退就汉、乐二城,使敌不得入平,且重关镇守以捍之。有事之日,令游军并进以伺其虚。敌攻关不克,野无散谷,千里县粮,自然疲乏。引退之日,然后诸城并出,与游军并力搏之,此殄敌之术也。

他撤了汉中的严阵以待,取而代之的是:

于是令督汉中胡济却住汉寿,监军王含守乐城,护军蒋斌守汉城,又于西安、建威、武卫、石门、武城、建昌、临远皆立围守。

这种方案,在姜维北伐处于攻势时显得比较有利。他可以将蜀汉的军事中心从汉中移至武都一带(靠近前线,利于运粮),同时“诱诸羌、胡以为羽翼”,对魏国的凉州地区造成极大的威胁。其中最成功的一次是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经数万军队(连诸葛亮也没能达到如此地步),如果能攻陷狄道,便是真的做到了割据凉州,可惜魏国征西将军陈泰及时赶到增援,致使汉军功败垂成。

然而,高回报也意味着高风险。当后期蜀汉国力空虚、姜维无力北伐而魏军主动进犯时,这种方案则变得极其虚弱而危险。事实上,263年钟会率军进犯汉中,由于叛徒蒋舒的出卖,汉中的“歼敌于内”方案立刻全面失效,加上邓艾偷渡阴平,最终造成了蜀汉的灭亡。

由此可见,虽说期间出现了不可控因素(蒋舒投降),但姜维的高风险战略安排,也必然要为蜀汉灭国负一定的责任。

综上两点战略上的失当,便是姜维北伐差于诸葛亮的第二处。

标签: 姜维三国

更多文章

  • 汉武帝时期的张汤是个怎么样的人?汉武帝为什么处死张汤?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汉朝,张汤

    汉武帝时期的张汤是个怎么样的人?汉武帝为什么处死张汤?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其实历史上的很多人都是有两面性的,从一方面上面看,他好的不得了,但是从另一方面,又觉得他是一个凶神恶煞的人,没有半点人性,比如汉武帝时期的张汤。他一方面是一个很多人都钦佩的清官,但并不代表他是一个绝对的

  • 咸丰皇帝有18个嫔妃,为什么只有一儿一女?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咸丰,清朝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咸丰皇帝18个嫔妃,为何只有一儿一女,当年道光皇帝选错了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咸丰皇帝一生先后有18位嫔妃,然而,他的嫔妃们一共只为他生育了3个儿女。其中,玫妃徐佳氏生的孩子,来到世上只活了不到两个时辰。另外就是庄静皇贵妃给咸丰皇帝生了一个女儿,

  • 岳飞被冤枉时韩世忠等多人为他作保,为什么他还是难逃一死?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宋朝,岳飞

    岳飞被冤枉时韩世忠等多人为他作保,为什么他还是难逃一死?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南宋绍兴十一年的秋天,继岳飞麾下大将张宪、长子岳云下狱后,岳飞被“召回”临安府,随后便被抓捕投入大理寺狱中,为人刚正不阿的御史中丞何铸被宋高宗任命为岳飞案的主审官。面对何铸的审讯,岳飞义正词严地回应,

  • 一生历四朝出将入相五十载,文彦博如何赢得生前身后名?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宋朝,文彦博

    一生历四朝出将入相五十载,文彦博如何赢得生前身后名?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文彦博,字宽夫,汾州介休(今属山西)人。文彦博从小就聪颖过人,21岁进士及第,先后任知县、通判,后由监察御史迁殿中侍御史,封潞国公,一生历四朝(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出将入相五十余年。史称:“公忠直亮,临事

  • 王安石还有个弟弟?北宋名臣王安礼的生平事迹!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宋朝,王安礼

    王安石还有个弟弟?北宋名臣王安礼的生平事迹!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说起北宋名臣王安礼来,估计很多人都是一脸懵:没听说啊,他谁啊?不过,可能会有有心的读者,会从王安礼的名字上,联想起北宋的另一位名字中有“王安”的名臣来。没错,您想起来的这位名臣,就是家喻户晓、老幼皆知的北宋神宗时

  • “狗肉朋友”是怎么来的?汉高祖刘邦称帝前的一段佳话!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汉朝,刘邦

    “狗肉朋友”是怎么来的?汉高祖刘邦称帝前的一段佳话!接下来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欣赏。我们都知道汉武帝刘邦是汉朝的开创者,是一位非常厉害的人物。可是在他称帝之前还有过这样一段历史,后来也成为了一段佳话,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砀山的狗肉在附近的四个省七个县都很有名,这与历史上最好的狗肉的汉高祖刘邦

  • “汉中之战”曹操和刘备分别投入了多少兵力?为什么曹操失败了?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三国,曹操.刘备

    “汉中之战”曹操和刘备分别投入了多少兵力?为什么曹操失败了?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汉代末年至三国时期,曹操集团和刘备集团在陕西汉中进行了长达两年的汉中之战。这场战斗以刘备获得胜利、占据汉中而结束。但是,这场战争给历史留下了很多悬念,让人们至今津津乐道。比如,这场战斗中双方到底投

  • 汉水之战中为什么两人会因为先去而吵起来呢 难道都想表现自己吗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汉中之战,赵云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汉水之战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刘备和曹操争夺汉中,黄忠在定军山一战斩杀曹魏名将夏侯渊,曹操亲率二十万大军,来给夏侯渊报仇,命令徐晃为先锋。诸葛亮见曹操气势汹汹,准备突袭曹军,派人烧其粮草,挫曹军锐气。这时,黄忠请战,诸葛亮不放心,派赵云和黄忠同去。赵

  • 平阳公主为大唐打下千里江山,“娘子关”因她而得名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平阳公主,唐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平阳公主的文章,欢迎阅读哦~说到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自然首推大唐。前不久热播的《长安十二时辰》,再一次引发了人们对盛唐的向往。唐朝是继隋朝之后的又一个大一统王朝,他的建立过程也相当的不容易。隋末天下大乱之时,身为隋炀帝表兄弟的唐国公李渊,也起兵举事,并最终夺

  • 曹操明明知道汉献帝迟早要完蛋 为何还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他呢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曹操,汉献帝

    还不知道:曹操为何将女儿嫁给汉献帝的读者,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在三国历史上,曹操和汉献帝之间的关系可谓是最为复杂的,他们两人之间前期可以说是度过了蜜月期,一个靠着名声打天下,一个靠着能力收复天下,但是两人之间的合作很快到期,双方的冲突不断升级,曹操开始不断的见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