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文弱书生朱允炆,为何亲自拔剑劈死了徐增寿?

文弱书生朱允炆,为何亲自拔剑劈死了徐增寿?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4117 更新时间:2024/2/13 0:00:37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朱允炆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公元1402年6月,在明朝皇宫内,一向以文弱书生示人的建文帝朱允炆却龙颜大怒,他拔剑亲自劈死了28岁的徐增寿。

如果朱允炆杀死的只是一个普通人,那不值得我们去探讨,也不会被记载到史书之中,因为古代的皇帝有着无上的权力,别说杀一个人了,就算是杀成千上万的人也没有什么稀奇的。那为何死一个徐增寿就会被记载到历史当中呢?其实徐增寿原本没什么了不起的,但他有一个十分出色的老子,没错他的老子就是明朝的开国大元帅徐达。

徐达是朱元璋的发小,他是与朱元璋光屁股长大的,曾经还一起给地主老财家放牛。朱元璋起兵造反以后,朱元璋就一路追随,替朱元璋牵马执蹬,一生立功无数,而且忠勇无二。虽然徐达功勋卓著,但为人低调,所以深得朱元璋的信任,最终他也是明朝诸多开国将领中为数不多得到善终的。

公元1385年,徐达去世,朱元璋将他的爵位从生前的侯爵,追封为中山王,谥号武宁;被赐葬钟山之阴并被配享太庙,并且专门为其建肖像功臣庙;徐达因为劳苦功高,所以被后人誉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位列开国“六王”之首。

徐达虽然是一个武将,但他却是聪明至极之人,他之所以能够得到朱元璋的信任,除了勇猛忠诚之外,还有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和朱元璋联姻。这一点很像张飞刘备一样,张飞就曾经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刘禅为妻,而且他的女儿还成为蜀国皇后,在张飞眼里虽然与刘备是兄弟,但是儿女亲家更使得自己家族的命运和大哥牢牢绑在一起,这样的关系更加牢靠。

而朱达选择亲近朱元璋的办法同样是联姻,而且他把自己的女人无一例外都嫁给了朱元璋的儿子,大女儿嫁给了燕王朱棣,后来成为了明朝的仁孝文皇后;次女嫁给了代王朱桂;三女嫁给了安王朱楹。

在徐达死后,朱元璋为表示自己对这位开国大元帅的缅怀之情,将他的三个儿子一一封赏,徐辉祖承袭徐达的魏国公之职,二儿子徐膺绪被封为指挥使之职,小儿子徐增寿被封为左都督之职,每个人都吃了一份皇粮。

朱家徐氏家族的宠信来说,只要他们的子孙后代不犯什么滔天大罪,那在明朝就是无人敢惹的存在,徐达的光芒将一直照耀着他们。

但这一切在建文帝朱允炆登基决定削藩后就发生了变化,同样他们兄弟三人的的命运发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徐增寿的悲剧也从这里开始。

由于徐达的大女儿嫁给了朱棣,所以在朱允炆的眼里,徐家上下皆不能信任了。可徐家的三个儿子却没有因为大姐嫁给了燕王就偏心燕王,要助燕王朱棣夺皇位,反而他们还一心保朱允炆江山的稳定。

尤其是长子徐辉祖,徐辉祖本人是最像徐达的,忠勇无双,一生对自己的付出无怨无悔;他承袭了魏国公之后一心报国,但可惜他却得不到朱允炆的信任,即使这样他依然一心要保朱允炆的江山不失。

公元1399年4月,恰好是朱元璋的忌日,燕王朱棣派儿子朱高炽、朱高煦进京给爷爷朱元璋上香磕头。这时徐辉祖建议将朱高煦扣留,理由是朱高煦勇猛异常、治军有方,如果日后朱棣造反,他必然会成为朝廷的心腹大患。但是对于徐辉祖的意见,朱允炆没有直接采纳,反而说他这是大义灭亲,不符合人伦道德。

朱允炆对该问题又征求了徐增寿的意见,结果得到了相反的答案,徐增寿告诉朱允炆,坚决不能扣留朱高煦,因为从来没有“孙子来祭拜爷爷,堂兄弟却把人家扣作人质的道理?”很显然徐增寿的言论更符合朱允炆的心思,于是朱允炆就放走了朱高煦。

对于燕王朱棣是否会举兵造反的事情上,徐辉祖与弟弟徐增寿也持相反态度,徐辉寿认为朱棣一定会造反,因为他曾经在山西、北平等地练过兵,深知燕王朱棣早有不臣之心,所以他的意见是,“燕王一定会造反,皇上必须要提前做准备,以来应对不测。”

而徐增寿的意见则是,“燕王也是先帝的子嗣,他现在已经贵为藩王了,享受富贵还来不及呢,所以是不可能造反的。”虽然徐辉寿的话有一定道理,但朱允炆仍然觉得徐增寿的话似乎更符合道理,所以一直没对朱棣进行防备。

就这样朱允炆没有防备自己的叔叔朱棣,等到朱棣的兵马打过长江直奔南京而来的时候,朱允炆才明白朱棣已经彻底造反了。这时的朱允炆自然是什么生气的,于是他责问徐增寿,“你不是说朱棣不会造反?”徐增寿一时紧张回答不上来了,于是朱允炆手起剑落,将徐增寿斩杀于大殿之上。

其实朱允炆失败,不能把问题都推给某一个人,这事儿根本就怪不得徐增寿,他只不过是判断失误而已。公元1402年6月13日,守卫金川门的谷王朱橞和大将军李景隆,在没有做任何的抵抗的情况之下,就直接投降开门迎接朱棣了。

很显然,那些淮西贵族的后裔们以及皇族成员们,绝大多数人并不看好朱允炆,他们看好的是燕王朱棣。忠于朱允炆的都是一些新登上政治舞台饱读诗书的读书人,但这些人在政治方面还未成熟,所以失败是必然的。

标签: 朱允炆明朝

更多文章

  • 都是保膘出身,李渊成皇帝,他却当县令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李渊,唐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李渊的文章,欢迎阅读哦~都说中国封建社会重男轻女,那得看什么家庭了,刀耕火种的普通百姓,为了增加劳动力,自然喜欢多添男丁。但那些王公贵族则不同,他们更喜欢自己的妻妾多生几个姿色出众的女孩,从王莽到潘仁美,无论是正史记载还是小说演义,自古以来都不乏“嫁女伴君王

  • 三国第一打虎英雄典韦,比武松更厉害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典韦,三国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典韦的文章,欢迎阅读哦~历代小说家敢浓墨重彩地描写打虎场面的,恐怕无人能与《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相比,武松的看家本领是醉拳,《水浒传》里,武松最几次最精彩的亮相都是喝醉了酒。之所以能赤手空拳把老虎打死,也是把醉拳的威力发挥到了极致。不过,武功再高,醉拳的威力

  • 赵构称为逃亡皇帝,可他却建立了历史上最繁华的王朝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赵构,宋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赵构的文章,欢迎阅读哦~他有文学天赋和武术,年轻时曾因国破而远走高飞。他被称为逃亡的皇帝。但他能够重建基础设施,建设世界上最繁荣的国家,这个国家持续了153年的江山。宋高宗赵构(1107-1187),字德基,南宋首任皇帝,宋徽宗赵佶第九子、宋钦宗赵桓之弟。赵

  • 如果没有班超中国领土会少很多是真的吗?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班超,汉朝

    你真的了解为什么说没有班超中国领土会少很多,班超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吗?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在汉成帝的时候,班氏被选入后宫,因为班氏长得特别好看。一开始进宫的时候只被封成了下等女官,但是很快就得到了皇帝的宠爱,封为婕妤。当时汉成帝忙着攻打匈奴,班婕妤的父亲在这方面立下了汗马功劳

  • 史上最年轻的太皇太后,为什么年仅15岁就身居高位?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汉朝,刘贺

    史上最年轻的太皇太后,为什么年仅15岁就身居高位?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汉朝在汉文帝汉景帝时期,经历了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国力逐渐强盛起来,在汉武帝时期,国力达到了巅峰。凭借着强大的国力,汉武帝穷极一生的精力几乎都用在了匈奴和西域上,虽然功绩卓著,但是穷兵黩武也使得国家又逐渐贫

  • 于谦:西湖三杰之一,曾却在危难关头守住京城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于谦,明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于谦的文章,欢迎阅读哦~于谦,字廷益,号节庵,浙江钱塘人,青少年时就有报效国家之志。他家里收藏有文天祥画像,非常仰慕文天祥于国难当头时那种“殉国忘身,舍生取义”的爱国精神。他撰写了赞词,作为鼓励自己的座右铭:“呜呼文山!遭宋之季,殉国忘身,舍生取义。气吞寰宇

  • 少康的复国史: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少康,夏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用孔子的天命观,看夏朝少康的复国史: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夏朝创建之初,因有穷氏叛乱,发生了“太康失国”的悲剧;后因国相寒浞窃国自立为王,更是导致大禹所缔造的大夏差点短命夭折。也许因大夏气数未尽,冥冥中自有天意,当寒浞追杀当时的傀儡帝王相时,相的王

  • 帝辛被灭国的真相是什么?真的是技术失误吗?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帝辛,商朝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帝辛灭国真的是技术失误,因征讨东夷被几个诸侯国偷袭得手吗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现在网上流行着一种洗白帝辛(商纣王)的观点,这种观点中,一种最重要的说法就是,帝辛的失国,并非他自己荒淫无道,而是他在东征东夷的时候,被周部落等诸侯国联合起来,偷袭他的

  • 为什么说妇好是种族和文明的拯救者?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妇好,商朝

    妇好真的是我们种族和文明的拯救者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如果穿越回古代,你觉得最爽的事情是做什么?三妻四妾?制造飞机大炮潜艇征战四方?如果我穿越回去,我一定要娶这个女人。这个女人的名字,就叫妇好。(一)妇好是商朝君主武丁的妻子妇好这个人本名不姓妇,我国古姓多

  • 邑姜是怎么跟周武王姬发相遇相知相爱的?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邑姜,周朝

    知道周武王姬发怎么认识她的王后邑姜的,这可是个美丽的渊源,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都知道周文王姬昌在河边遇到钓鱼的姜太公,拜他为太师,一起讨伐无道的纣王。后来文王姬昌死后,他的儿子武王姬发即位,他励精图治,勤务政务,姜太公就一直辅佐姬发治理国家,把国家治理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