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诸葛亮饭量惊人 临死前竟然还要每天吃一斤

诸葛亮饭量惊人 临死前竟然还要每天吃一斤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2141 更新时间:2024/3/13 8:43:11

蜀后主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兵出祁山,据五丈原与魏军对峙,不幸病死军中。据《裴注三国志》卷35“诸葛亮传”记载,诸葛亮病重之时,每天食米仅三升,魏军统帅司马懿得知这个消息,大喜过望,断言“其将死也”,意思是诸葛亮只吃这么点儿饭,恐怕离死不远了。按吴承洛《中国度量衡史》,魏晋一升约合今天0.2023公升,则当时三升有0.6公升,又因为每公升大米重约1.7斤,则0.6公升大米重约1.02斤,即诸葛亮病重时每天能吃一斤大米。跟现代人比起来,这个饭量不能算小。

网络配图

可是在司马懿眼里,诸葛亮吃的已经够少了。或许在那个时代,人的饭量普遍比今天要大?

《魏书》卷52有“阚骃传”,说北魏时期,敦煌人阚骃“性能多食,一饭至三斗乃饱”。北魏多用大斗,三斗约合今天12公升,“一饭至三斗”,也就是一顿饭要吃掉12公升。这12公升如果指的是米,要有20斤,如果指的是面,要有18斤。

当时流行一日两餐,假如《魏书》记载属实,那么阚骃每天要吃下去三四十斤粮食才能填饱肚皮,其饭量是诸葛亮的几十倍。但我怀疑这段记载有夸大的地方,至少违背了我们现代人的常识。

《宋书》卷86提到南北朝时某支部队的饭量:“兵士二万人,岁食米四十八万斛。”宋元以前,一斛即一百升,四十八万斛即四千八百万升,这么多粮食让两万士兵分一年来吃,平均每人每天六到七升。南朝宋的量器跟三国时一样,都是每升合现在0.2023公升,则六到七升大米约有两斤多,这帮士兵的平均饭量是诸葛亮的两倍。

网络配图

《宋书》卷19还有句话:“方今夷狄对岸,外御为急,兵食七升,忘身赴难。”说明就军队而言,每天七升口粮当属较低标准。

《晋书》卷64“会稽王道子传”记载:“于时军旅荐兴,国用虚竭,自司徒以下,日廪七升。”说明每天七升口粮对高级行政干部(晋时“司徒”官位很高,常是宰相的别称)来说,也属于较低标准。

南朝梁后期,镇北将军江革被北魏军队俘虏,一度遭到虐待,“日给脱粟三升,仅余性命。”(《梁书》卷36,江革传)“脱粟”就是去壳的小米,江革一天三升小米,跟诸葛亮一天三升大米差不多,既然江革每天三升“仅余性命”,那么司马懿听说诸葛亮每天三升就断言“其将死也”也算说得过去。

网络配图

我们有理由相信,每天六到七升粮食应该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成年男子正常饭量的下限,如果低于这个标准,可能就会感到吃不饱;而每天三升粮食则是当时成年男子维持生命的下限,如果低于这个标准,可能就要饿死。

或许在三国两晋南北朝,人的饭量确实比今天要大,抑或吴承洛的《中国度量衡史》有误,魏晋一升远远达不到0.2023公升?这个问题留待高手们去解答。

标签: 诸葛亮

更多文章

  • 三国一代名相诸葛亮:真的能借来东风吗?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诸葛亮

    赤壁之战最终以曹操的惨败而收场,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而东风则起了很大作用,传说东风是三国时期蜀方的丞相孔明设坛借来的,事实果真如此吗?网络配图唐朝诗人杜牧有两句名诗道:“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意思是多亏老天爷把东风借给了周瑜,使他能方便行事,否则孙策的老婆大乔和周瑜的老婆小乔会被曹

  • 康熙为何将皇位传给雍正而不是骁勇善战的十四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康熙

    康熙皇帝,是历史上在位最久、最长寿的皇帝之一,他去世之后,将皇位传给了雍正,而不是生前最喜爱的能征善战的老十四胤禵,很多人对此都有疑问,但其实个中的原因很简单。网络配图胤禵,康熙的第十四个儿子,生前深受康熙喜爱,也十分擅长带兵打仗。康熙晚年的时候,准格尔部落挑事,清朝两次大败,在这种情况下,胤禵领兵

  • 中国历史上最厉害的三大军师 诸葛亮排第三!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诸葛亮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出现了很多有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他们凭借着自己的谋略跟智慧,在历史上留下了鼎鼎大名。今天,小编跟大家说一说中国古代最厉害的三大军师,三国时期的卧龙诸葛亮仅排第三,而此人排第一则毫无争议。网络配图卧龙诸葛亮。三国时期刘备的军师,在很多人眼里,诸葛亮几乎是一个神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 揭秘岳飞被陷害致死 十万岳家军为何袖手旁观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岳飞

    历史上有许多的大英雄,其中岳飞的知名度相当的高,原因很简单,他被人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他手底下的人马,非常之多。号称岳家军,这只军队非常的出名,比如他们的军纪就是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掠俘。岳家军,顾名思义就是岳飞带的对队伍,在宋朝的时候军队几乎都是以主将的姓氏作为称呼。网络配图南宋初年,在南宋的抗金

  • 魏征的一句话阻止唐太宗李世民立弟媳为皇后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魏征

    王珪是唐初四大名相,此人性情沉静恬淡,为人正直,安于所遇,与人交往不苟且附和,《新唐书》记载了他和唐太宗李世民之间的一次对话。一天,王珪进见,看到“有美人侍帝侧”。李世民指着美人说:“庐江王李瑗不行道义,杀其丈夫而纳其为妾,怎会不灭亡?”王珪赶紧起身回答:“陛下,您认为庐江王做得对,还是不对呢?”李

  • 乾隆的这项发明竟真的尊重了身边的贴身侍女!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乾隆

    古代时候没有空调,可是古代的夏天和今天一样的酷热难耐。怎么降温呢?皇宫里自然有比较先进的办法。第一是建筑很厚的宫墙,让太阳晒不透。第二是在冬天挖很多深井,把冰储藏在里面,夏天拿出来取用。也许这边是“深井冰”的来源吧!第三种办法最土,就是宫女给皇帝扇扇子,可是,这种办法虽然最直接却也有很大的问题。我们

  • 盘点三国十大谋士排名:诸葛亮竟只排第六位?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诸葛亮

    三国为期不长,但其头绪之纷繁,态势之复杂,人才之杰出,故事之精彩,几乎空前绝后无与伦比。曹操、刘备、孙权之所以能削平群雄三分天下,当然有赖于他们的自身素质。其中,收揽人才,善用谋士,可以说发挥了关键性作用。网络配图1.郭嘉曹操早期军事智囊团的核心人物之一,具有超卓不凡的战略眼光和入骨三分的察人目力。

  • 纪晓岚喊乾隆“老头子”为什么逗得皇帝开心大笑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纪晓岚

    “老头子”是个民间俗语,年老的男子通常被称为“老头子”,老夫老妻之间,妻子也可以昵称丈夫为“老头子”,帮会里面的首领也常常被称为“老头子”。可是,鲜为人知的是,这个词最早却是对乾隆皇帝的专用称呼。网络配图 纪晓岚身体肥胖,所以最害怕的就是夏天,一到酷暑季节,人们常常看见纪晓岚身上的衣服总是湿漉漉的。

  • 皇太极对海兰珠用情至深到什么程度?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海兰珠

    在努尔哈赤与皇太极两代人中,他们本人和他们的家族子弟,迎娶的蒙古女子人数多达55人,占迎娶妇女总数的 87%以上。这种毋庸置疑的政治婚姻,帮助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基本解除了来自北部与西北部的威胁。这是他们敢于与大明朝放手一搏的重要原因,也是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建立尽可能广泛的统一战线的极为成功的运作。翻开地

  • 知其忠而不用?高顺堪称“完美军人”吕布为何不用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高顺

    高顺是谁?高顺,东汉末年,吕布帐下中郎将。同时也是三国时期的著名将领,据史载高顺为人清白有威严,不好饮酒,所统率的部队精锐非常,号称“陷阵营”。屡进忠言于吕布,吕布虽知其忠而不能用。曹操击破吕布后,高顺被曹操所杀。为何吕布虽知其忠而不能用?吕布为何不敢用高顺?以下全文小编将一一为您介绍吕布为何不用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