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王曾:北宋名相、诗人,曾以计智逐权臣丁谓

王曾:北宋名相、诗人,曾以计智逐权臣丁谓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4875 更新时间:2023/12/10 15:41:48

王曾(978年12月27日~1038年12月12日),字孝先。青州益都人,北宋名相、诗人。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王曾少年孤苦,善作文辞。咸平年间,王曾连中三元(发解试、省试、殿试皆第一),以将作监丞通判济州。累官吏部侍郎,两拜参知政事。曾规谏宋真宗造天书、修宫殿之事。宋仁宗即位后,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以计智逐权臣丁谓,朝廷倚以为重。后罢知青州。景祐元年(1034年),召入为枢密使,次年再次拜相,封沂国公。因与吕夷简不和,一同被罢免,王曾出判郓州。宝元元年(1038年),王曾去世,享年六十一岁。获赠侍中,谥号“文正”。有《王文正公笔录》。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十一月二十五日,王曾生于青州益都县兴儒乡秀士里(今山东省青州市郑母镇)。其祖上为太原王氏一脉,于唐末五代时避难居于青州益都,遂定居于此。

王曾八岁而孤,由叔父王宗元抚养成人。他才思敏捷,自少勤奋学习,曾拜同里张震为师,自此有擅长作诗文之名。

状元入仕

咸平五年(1002年),王曾中殿试第一名,他此前在发解试、省试中亦为第一,因而成为“连中三元”之人。当时著名文学家杨亿见到王曾所作之赋后,赞叹说:“这是辅佐帝王的人才。”金殿传胪后,王曾被授予将作监丞,向叔父王宗元报喜。他信中写道:“曾今日殿前,唱名忝第一,此乃先世积德,大人不必过喜。”后升任济州通判。被召回京后,召试学士院,宰相寇准对王曾感到很惊奇,特地让他在政事堂考试,其后授职秘书省著作郎、直史馆、三司户部判官。

景德元年(1004年),“澶渊之盟”签订后,宋、辽之间派遣特使聘问,国书上称辽为北朝,宋自称南朝。王曾认为:“称契丹的国号就足够了。”因使者已经出发,最终没有更改。

后升任右正言、知制诰兼史馆修撰。当时各地都上奏祥瑞出现,王曾入朝进对时,真宗向他谈及此事。王曾劝真宗不要居功自骄。等到真宗开始“东封西祀”、大建玉清昭应宫时,臣下都不敢劝谏,王曾却上奏五大害用以劝谏。前例任用郎中之职判大理寺,真宗想重新沿用这一官制,特地任命王曾任此职。并且对王曾说:“刑狱,是国家的一项重要制度,如今将以此职委屈你了。”王曾叩头致谢。赐钱三十万,于是请求自己征召幕僚,并作为一项规定。又升任翰林学士。真宗曾于晚上坐在承明殿,召王曾应对许久,退朝后,真宗派内侍告诉王曾说:“朕十分想见你,因此来不及身着朝服见你,请不要以为朕慢待你。”

王曾其后主管审刑院。以往对于违背制书无论是故意还是过失,都被判罚服劳役两年,王曾请求只对接受皇帝亲自下诏者才予以判刑。不久有违制者,王曾于是以过失论处。真宗说:“按你所说,这样就没有违反制书的人了。”王曾说“:天下之大,又怎能人人都知道皇帝的诏令,像陛下所说,也不再有犯过失罪的人了。”真宗领悟了,最后依从了王曾的建议。

入朝拜相

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王曾升任尚书主客郎中,后又知审官院、通进银台司、勾当三班院。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九月,以右谏议大夫为参知政事。

天禧元年(1017年)九月,因受宰相王钦若排挤陷害,罢为尚书礼部侍郎、判都省,次年离京出知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南)。民间曾谣传有妖像飞帽一样飘来飘去,到了晚上就抓人,从京师以南,人们都为此害怕。王曾下令晚上打开里门,有胆敢说妖者马上逮捕,最终没有妖怪。后又调镇天雄军(今河北大名西北),至天禧四年(1020年)八月复任参知政事,迁官吏部侍郎兼太子宾客。

乾兴元年(1022年),真宗病重,刘皇后执掌朝政,太子赵祯(即后来的宋仁宗)虽然在资善堂听事,但一切都由刘后决断,朝廷内外都为此而担忧。王曾悄悄对外戚钱惟演说:“太子年幼,不是皇后执政就不能立法。加恩太子,那么太子安定;太子安定,也就是安定了刘氏。”钱惟演认为王曾说得有理,便将此事告诉刘后。

真宗驾崩后,王曾奉命入殿起草遗诏称:“以明肃皇后辅立皇太子,权(代理之意)听断军国大事。”宰相丁谓让他去掉“权”字。王曾不允,坚持刘太后只能代理国政。

仁宗即位后,王曾升任礼部尚书。大臣们议论太后上朝的仪式,王曾请求按照东汉旧例,太后坐在仁宗的右边,垂帘奏事。丁谓却想仁宗只在每月的初一和十五接见大臣,大事则由太后召见辅臣断定,不是大事就让入内押班雷允恭传奏禁中,决定可由雷允恭下达。王曾反对,丁谓不听。不久,雷允恭犯罪被杀,丁谓也由此而获罪。从此以后两宫垂帘,辅臣上奏议事都依照王曾的建议。

丁谓罪行开始败露时,任中正说:“丁谓受到先帝的关照和托护,虽然有罪,请按照刑律定罪时考虑他的功绩。”王曾说:“丁谓因不忠诚获罪于宗庙,还有什么可商议的呢?”这时真宗刚驾崩,朝廷内外一片争辩喧闹,纷乱不已,王曾面容严肃,神态庄重,朝廷将王曾作为重要大臣加以依靠。七月,获授中书侍郎兼任原职,同时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会灵观使。

天圣三年(1025年),王钦若去世。七月,王曾以门下侍郎兼户部尚书、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玉清昭应宫使。王曾认为仁宗刚即位,应当亲近儒生并以他们为师,于是召集孙奭、冯元在崇政殿讲学。

天圣四年(1026年)夏,天降大雨。众人纷纷传言汴河决口,将要发生水灾,京师百姓都十分害怕,打算向东逃窜。仁宗询问王曾的意见,王曾说:“黄河决口的奏报并没有传来,这只是民间流传的蛊惑人心的话罢了,不值得忧虑。”之后果如王曾所料。陕西转运使设置醋务,实行专营来获利,又陈请将这种办法推广至全国,王曾请求罢除此法。

王曾为人严整稳重,每次入朝觐见仁宗,陈述事情的利害得失,都详细切中事理,许多人受他推荐而被朝廷提拔,他特别厌恶侥幸受宠之人。仁宗问王曾说:“等到臣僚请对,许多都是想得到一官半职。”王曾说:“只要陛下抑制投机钻营者崇尚恬静,这样就有升官难而降职容易的人了。”大臣曹利用嫉妒王曾官级比他高,仁宗下诏让曹利用位在王曾之上,舆论对此有非议。其后王曾再次升职,在举行谢恩仪典时,曹利用仍想让自己排在王曾之上,阁门不敢裁决。仁宗与太后坐在承明殿久等,吩咐按爵位高低依次序进见,阁门惶恐不知所措,王曾大声看着阁门说:“只需报告说宰臣王曾等告谢便可。”次序定下后,曹利用愤愤不平。到曹利用因事而犯罪时,太后大怒,王曾反而替曹利用辩解。太后说:“爱卿曾经说曹利用强行蛮横,如今又为什么要替他辩解呢?”王曾说:“曹利用一直依仗皇恩,臣下因此曾经以理驳斥他,现在曹利用被加以大恶之名,臣下并不知道。”太后稍稍息怒,最后对曹利用从轻发落。

最初,太后受册封时,将御驾大安殿,王曾坚决反对,到长宁节给太后祝寿时,只在便殿恭敬地进行庆典。太后的左右姻亲之家请求王曾通报求见太后,王曾往往加以制裁和压制,太后更加不悦。天圣七年(1029年),玉清昭应宫失火,刘太后借机将王曾贬知青州。天圣九年(1031年),以彰德军节度使再知天雄军,契丹使者来往此地,都收敛行径,不敢喧哗生事。百姓称颂其政绩,为他画像、立生祠以纪念。

明道二年(1033年),刘太后崩,仁宗亲政,拜王曾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判河南府(今河南洛阳)。

景祐元年(1034年)八月,为枢密使、吏部尚书。

景祐二年(1035年)二月,拜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封沂国公。

最初,参知政事吕夷简待王曾十分恭敬,王曾亦极力推荐他任相。等到吕夷简位在王曾之上后,便常独断专行,王曾无法忍受,议论中双方意见不一,王曾便请求朝廷罢免吕夷简。仁宗疑惑地问王曾说:“你也有不足之处吗?”这时外面纷纷传言秦州知州王继明贿赂吕夷简,王曾因此请求罢免吕夷简,仁宗以此问讯吕夷简,王曾与吕夷简在仁宗面前辩论不休。王曾说自己也有过错,于是与吕夷简一起被罢官,在景祐四年(1037年)四月以左仆射、资政殿大学士之衔判郓州(今山东东平)。

病逝郓州

宝元元年(1038年)冬,大星坠落在王曾住所,他的侍从左右惊恐地告诉他此事。王曾说:“一个月后就知道后果了。”次月,王曾罹患疥症,同年十一月十四日(12月21日),王曾在任上逝世,享年六十一岁(《隆平集》作六十)。仁宗为之辍朝二日,追赠侍中,谥号“文正”。

宝元二年(1039年)十月,王曾葬于郑州新郑县临济乡,由富弼主理丧事,宋祁为其撰写墓志铭。

皇祐年间(1049年-1054年),仁宗亲篆王曾碑首为“旌贤之碑”,又改临济乡为“旌贤乡”。大臣获赐碑篆,自王曾开始。

标签: 王曾北宋

更多文章

  • 杨广南巡是什么时候?在途中都发生了什么事情?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杨广,隋朝

    隋炀帝杨广,隋朝第二位皇帝,604年~618年在位。不知道没关系,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告诉你。隋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七月,隋炀帝杨广下令从洛阳起驾南巡,带着身边的文武百官和大批宗室,移驾去了江都。至于长安(当时叫大兴)和洛阳这两座重要的政治中心城市,杨广甩给了两个孙子镇守。这是一次杨广主动逃离政

  • 武则天嫁给李世民十二年都没有孩子 跟李治一年为何就有孩子了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武则天,李世民

    还不知道:武则天嫁给李世民12年没有身孕,为何跟了李治一年就有了的读者,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公元363年,长孙皇后崩逝,李世民伤心过度,为了散心驾幸洛阳,途中从一个道士那里听闻武则天“容止美”,尤其容貌堪比昭君、西施之辈,甚至有过之,于是迫不及待地将武则天召如后

  • 在政治、军事方面,高颎有哪些成就与作为?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高颎,隋朝

    高颎(541年—607年),隋朝著名宰相、军事谋臣。一名敏,字昭玄,鲜卑名独孤颎,自称渤海蓚人,隋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高颎善于识别和推荐人才,注意保护有功之臣。为人谦逊,不居功自傲。史称其有文武才略,明达世务。为相执政近

  • 杨素为何会被称为大隋第一名相?有何功绩?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杨素,隋朝

    杨素,字处道,隋朝权臣。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一,出身显赫杨素出身弘农杨氏,家世显赫,祖父杨暄是北魏的辅国将军、谏议大夫,父亲杨敷为北周的汾州刺史。杨素少时就有大志,为人不拘小节。他的堂叔祖杨宽觉得他不一般,称赞他出类拔萃,无与伦比,日后必定显贵发

  • 许褚在白马之围时如果出战,能不能战胜颜良?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白马之围,三国

    白马之战发生在东汉献帝建安五年,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大家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刀光剑影的年代。演义中,颜良二十合击败徐晃,曹操诸将栗然,后来,曹操派关羽在万马军中,斩杀颜良,解了白马之围。试想,如果曹操派许褚,能否胜颜良?颜良勇冠三军,武艺高强,颜良、文丑都是袁绍手下最厉害的大将。徐晃作为曹操五子

  • 诸葛亮七星灯借命被魏延打翻 魏延是故意的吗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诸葛亮,魏延

    诸葛亮借寿,魏延打翻七星灯到底是不是故意的,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提及民间流传最广的故事书《三国演义》,严格的说此书三分真,七分假;但是之所以《三国演义》能在民间受到各个阶层的喜爱,其主要原因还在于内容的充实饱满。书中不仅包括了各类兵法、权谋,还

  • 刘备在没有遇到诸葛亮之前昏招频出 刘备这是怎么了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诸葛亮,刘备

    对刘备遇见诸葛亮前,为什么昏招频出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据西晋人写的《九州春秋》记载,刘备依附刘表、在荆州闲居时,有一天发现自己大腿上的肉多了,一边叹气一边流泪。刘表问他怎么了,他说:“以前我身不离鞍,腿上哪有赘肉,如今不再骑马,肉就多了,马上就老了,还一事

  • 乾隆的宠妃令妃是怎么死的 乾隆真的下手了吗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令妃,清朝,乾隆

    对令妃之死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若说起乾隆朝最著名的妃子,那几乎绝大多数都会说是令妃,没错,令妃的知名度实在是太高了,《还珠格格》《延禧攻略》《如懿传》等乾隆朝的影视作品和小说都离不开这个重要的女子。电视剧《延禧攻略》中的令皇贵妃她出身低微,从贵人做起,用了

  • 和珅作为一个贪官 和珅到底有多有钱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和珅,清朝

    对和珅贪官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和珅(1713年-1799年),是一位清朝时期的著名官员和商人。他生于北京,后成为康熙帝的心腹和乾隆帝的大臣,担任过很多重要职务。然而,他最著名的地方是他的财富。据传,在他官职生涯的巅峰时期,他的财富数额令人难以置信。那么,和

  • 雷抒雁:我的写作与时代同步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雷抒雁,同步

    雷抒雁最喜欢的诗人雪莱曾经说,在一个伟大民族觉醒起来为实现思想或制度的有益改革的斗争中,诗人就是一个最可靠的先驱、伙伴和追随者。先驱、伙伴、追随者,这正是时代赋予雷抒雁的角色定位,鲜明的使命意识、深刻的危机意识、清醒的自省意识和强烈的批判精神已融入他的生命,成为他的血肉和灵魂。2月14日,1时3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