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朱棣才迁都到北京,为什么儿子就急着迁回南京?

朱棣才迁都到北京,为什么儿子就急着迁回南京?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4124 更新时间:2024/2/15 4:01:07

朱棣于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式将明朝国都从南京迁至北京后的第三年,即: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朱棣在北征途中,驾崩于榆木川。随后,由朱棣的长子、太子朱高炽(明仁宗)即位。

明仁宗朱高炽在位期间,曾准备将国都由北京再迁回南京。

朱高炽为何会有迁都的想法?又是什么原因使得这项迁都计划未能完成呢?

朱棣长子朱高炽

草根出生的朱元璋,为了确保大明江山的稳固和长治久安,在培养其后代以及接班人这方面可谓是煞费苦心。

洪武三年(1370年)五月,朱元璋在一些偏远地区还未完全有效掌控时,便分封了除长子朱标之外的其他九个儿子为各地藩王,由于这九个儿子当时均未成年,因此,均未到其封地就藩。

洪武九年(1376年),朱元璋的几个年长的儿子,已经成年或接近成年。朱元璋在安排这几个儿子就藩前,专门安排他们从南京回到当时称为“中都”的老家——安徽凤阳。以便让这些儿子们能够体验民间疾苦,不要忘本。当时被封为“燕王”、年已17的朱棣,在此生活了三、四年后,于洪武十三年(1380年),赴北平(今北京)就藩。

朱棣的长子朱高炽就是朱棣在凤阳期间,于洪武十一年(1378年)出生的。朱高炽幼时由于生活在一个较优裕的环境,且其性格为喜静厌动,因此其儿时就是一个小胖子。据传,朱高炽由于体态肥胖,行动不便,总要两个内侍搀扶才能行动,即便如此也总是跌跌撞撞。

虽然朱高炽在年少时就学会了箭术,但水平一般,完全没有继承其祖父朱元璋和父亲朱棣的武将风范。相反,由于朱高炽生性端重沉静、喜爱读书,因此在文学方面的造诣颇高。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朱高炽被册封为燕世子。据记载,有一年冬天太祖朱元璋命令朱高炽与秦、晋、周三世子检阅卫士,不一会朱高炽一人便回来了。问其为何早回?朱高炽答曰:“早晨非常寒冷,等早饭后再检阅,所以回来。”

朱元璋又命朱高炽分阅奏章,朱高炽专取有关军民利弊的奏章陈述。有的有文字错误就不奏述。

朱元璋指着错处说:“孙儿疏忽了么?”朱高炽答:“不敢疏忽,只是考虑到小过失不足以冒犯皇上。”朱元璋又问:“、汤时,水、旱灾频繁,百姓依靠什么?”“依靠圣人有抚恤百姓的政策。”朱高炽答。朱元璋高兴地赞道:“孙有人君之识矣。”

朱高炽监国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驾崩后,朱棣和侄儿朱允炆为皇权进行了历时三年的、史称“靖难之役”的战争。据《明史·本纪·卷八·仁宗》记载:在此期间,“成祖举兵,世子(朱高炽)守北平,善拊士卒,以万人拒李景隆五十万众,城赖以全。”

不仅如此,在双方激烈争夺的关键时刻,建文帝遣书给朱高炽,许以封王,争取朱高炽归顺朝廷。朱高炽接到书信之后看也没看,原封未动地送给其父朱棣,使建文帝的反间计未能得逞。

1402年七月,朱棣经过“靖难之役”夺取了侄儿朱允炆的皇位。在南京称帝后,朱高炽于“永乐二年(1404年)二月,始召至京,立为皇太子。”朱高炽自永乐二年到南京后,直至永乐十九年(1421年)朱棣迁都北京的这十七年中,绝大多数时间都在南京。

而这段时间,其父朱棣却常常率兵北上征战或外出巡视,有时出巡一次耗时一年多。朱棣外出期间,便将朝中大大小小的事情都交给太子,由朱高炽监国。

永乐十九年(1421年),朱棣正式将明朝国都从南京迁至北京后,朱高炽又一次回到北京。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65岁的朱棣在北征返京途中,病逝于榆木川。

随朱棣北征的几位阁臣,为了避免朱棣的另两个儿子朱高煦、朱高燧趁机作乱,因此秘不发丧,而是一路护送着朱棣的灵柩南行。直到一个多月后,朱棣的长子、太子朱高炽才得知父皇去世。

同年九月初,朱高炽(明仁宗)即位。“大赦天下,以明年(1425年)为洪熙元年。”

朱高炽准备将国都迁回南京

朱高炽即位伊始,便开始了一系列的调整和改革。释放并恢复了一些由于当年与其父朱棣政见不一而遭关押和贬职的官员的职务;同时,数次恕免了因忠于建文帝而被治罪的诸如齐泰黄子澄等官员的家属。

朱高炽要求各级官员勤政,并削减冗员,以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对百姓下令减免赋税,并给予受灾的地区无偿赈济,以振兴农业和经济。

对于北方的元朝残余势力,朱高炽也不是像其父率兵北上征战,而是固守边防。

总之,朱高炽的策略是以恢复和促进国内经济发展为主。在此前提下,朱高炽的几位阁臣建议其将明朝的国都,由北京再迁回地理位置相对于北京更居中、周边土地肥沃且经济发达程度更好一些的南京。

而且,朱高炽在南、北两京均各自生活了约二十年左右的时间,对两地有着更为直接和具体的印象和感受。

尽管北京是其父永乐皇帝的“龙兴之地”;但南京则是其祖父洪武皇帝、更是大明王朝的“龙兴之地”。

于是,一番考虑和比较之后,朱高炽于洪熙元年(1425年)四月做出了将明朝的国都由北京迁回南京的决定。“将还都南京,诏北京诸司悉称行在,复北京行部及行后军都督府。”(《明史·本纪·卷八·仁宗》)。

随后,朱高炽命太子朱瞻基前往南京拜谒孝陵,并居守南京,筹备一些迁都之前的准备工作。

然而,仅仅过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朱高炽突患疾病,且病情急剧恶化,没两天便死于钦安殿。因此,将明朝都城再次迁回南京的计划,便也灰飞烟灭。

标签: 朱棣,朱高炽

更多文章

  • 光武帝刘秀一生中最大的污点,十万大军作嫁妆统一天下,最后却被废后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刘秀

    对于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他是中国历史上非常卓越的皇帝,与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相比毫不逊色,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不仅是文治武功,就连个人性格和魅力也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尚且都有污点,比如唐太宗弑兄杀弟,而光武帝却丝毫没有污点,所以他有“中国最完美皇帝”的美誉。小编认为,一位卓越的皇帝,他背后的女人

  • 为何关羽的武器是八十斤的大刀,而现代人40斤都难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三国,关羽

    我们看三国演义,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那就是三国中的武将使用的武器,都不轻,比如吕布的方天画戟,据说有有40斤之中,还有关羽的青龙偃月刀更是重达80斤,典韦的双戟也是重达80斤。三国的武将偏爱重量大的武器,其实是有原因的。战场上,在双方格斗技巧相近的情况下,重一点的武器确实占优势。因为物体在运动过

  • 诸葛亮临死前曾经告诫刘禅六个字,刘禅没听,导致蜀国的灭亡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三国,刘禅

    诸葛亮原本只是一个隐士,受刘备三顾茅庐之恩才出山,当时的诸葛亮一路辅佐刘备,硬是让原来的丧家之犬有了自己的底盘。等到天下三分了,此时的刘备却因为意气用事,夷陵一战将蜀汉精锐全部败亡。夷陵之战过后刘备就把烂摊子留给了诸葛亮,然后自己撒手人寰了。诸葛亮为了报答刘备的托孤之恩,自己苦心经营蜀汉,终于让蜀汉

  • 李夫人倾国倾城,生病后为何到死都不让汉武帝前来看望?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汉朝,汉武帝

    汉武帝喜欢诗和美女。当然了,每个人都喜欢美女,只不过是汉武帝比别人更有条件喜欢。这不,为了迎合汉武帝这两大爱好,宫廷乐师李延年把诗谱上曲,演奏了一首歌。歌词是这样的: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世上真有这么美的女子吗?汉武帝表示怀疑。诗歌嘛,有时候会

  • 你知道“丞相”和“宰相”这两个词,一字之差有多大区别?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丞相,宰相

    宰相是中国古代对于辅佐君主并掌握国家最高权力的官员的一种俗称,不是具体的官名。史传商代有伊尹为相,周代周公为太宰,皆为辅佐君主并掌握国家最高权力的官员,太宰与相就合称为宰相。宰相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群人,例如汉代的丞相可以称之为宰相,很长时间就是一个人,魏晋南北朝的录尚书事可以算宰相,唐代的三省

  • 为什么清朝连续三个皇帝都没生小孩?相传是风水问题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清朝,皇帝

    关于电视剧中清宫的戏码不少,《末代皇帝》就讲述了末代皇帝溥仪的一生。了解过历史的人都知道,光绪在病危之时,嘱咐慈禧太后立帝时不要选择年幼的,但是慈禧就立了当时年仅3岁的载沣(光绪同父异母弟)的儿子溥仪为幼帝。那这里就有一个现象,就是光绪和溥仪都没有子嗣,而光绪帝的前一任皇帝同治,也是没有子嗣的,这在

  • 司马衷的女儿是谁?不幸落难,卖身为奴、饱受虐待,结局却大快人心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临海公主

    晋武帝司马炎死后,他的白痴儿子司马衷即位为皇帝,是为晋惠帝。然而,司马衷却于国事一窍不通,根本就是个摆设,更因愚笨而总是笑话百出。更加不幸的是,晋惠帝还娶了一位丑悍恶毒的皇后贾南风。贾后不但独揽大权、大杀朝臣,在后宫中更是为所欲为,不久

  • 南汉高祖第九个儿子是谁?他是如何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南汉高祖,刘弘操,刘䶮

    刘弘操(?-938年),十国南汉初代高祖皇帝刘䶮的第九子。南汉高祖刘䶮有19子,刘弘操为第九子。南汉高祖刘䶮有19子,刘弘操为第九子。生母不详。大有五年(932年),刘弘操被封为万王。大有十一年(938年)杨廷艺的旧将吴权从爱州起兵攻打在交州的皎公羡,皎公羡求救于南汉,刘䶮以万王刘弘操为静海节度使,

  • 大智若愚的“太上皇”醇亲王奕譞,奕譞的人物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奕譞,清朝

    奕譞,道光帝七子。清朝第一代醇亲王,在其兄咸丰帝在位期间,娶了慈禧的亲妹妹叶赫那拉.婉贞为嫡福晋。咸丰皇帝去世后,慈禧与恭亲王奕䜣发动“辛酉政变”。奕譞在密云亲手抓住肃顺,押往北京。为慈禧成功实施政变的最后时刻立下功劳。奕譞也就成为慈禧最信赖的人。同治十一年,被加封为醇亲王。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

  • 李定国为何挽救不了大明王朝?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李定国,明朝

    1652年初,李定国率军自云南出兵八万,进攻湖南。由于准备充分,李定国势如破竹,先取沅州、靖州,又攻桂林。清军遭遇巨大失败,清军主帅定南王孔有德自杀。李定国占领桂林后,马上抢占柳州、衡州等地,兵锋直指长沙。清廷闻讯,大惊之下派十万大军驰援。为避清军锋芒,李定国后退撤离长沙退守衡州诱敌深入。清军主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