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长平之战赵国为何将廉颇换成赵括?赵国兵败原因是什么?

长平之战赵国为何将廉颇换成赵括?赵国兵败原因是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190 更新时间:2023/12/17 8:36:59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长平之战赵国兵败原因是什么?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长平之战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为惨烈的战役之一,赵括可谓一战成名,可惜这个“名”却是骂名。那么,长平之战中,赵括到底错在了哪里呢?在我看来,长平之战赵国之所以惨败,其实是朝堂决策失误、情报严重滞后、朝野盲目自信等原因综合导致的,赵括的错误其实只有一个,那便是“盲目轻敌”,面对白起这样一个可怕的对手,其实当赵括下令全面进攻的那一刻起,局势已经不可扭转了。

从战争爆发到换帅赵括,秦赵两国到底发生了什么?

周赧王五十三年(前262年),秦国攻占韩国野王,导致韩国上党郡成为飞地,韩桓惠王无奈之下意图割让上党乞和,而上党郡守冯亭却不愿降秦,而是意图将上党献给赵国,促使赵国与韩国联合对抗秦国。

赵孝成王接见冯亭使者之后,先后与平阳君赵豹、平原君赵胜和赵禹商议,最终同意接收上党。关于赵国为何要接收上党,我在其他文章已经分析过,在此便不再追溯。总结起来就是一点,上党郡绝不可以交给秦国,否则太行山防线便等于形同虚设,赵都邯郸将时刻面临秦国的威胁。

当然,赵孝成王也知道接收上党肯定会激怒秦国,因此派赵胜接收上党的同时,派廉颇率军驻守长平防备秦军,而为了抵御秦国进攻,廉颇在长平地区接连构筑了三道防线,即汾河防线、空仓岭防线和丹河防线,其中丹河防线又分为西部营垒和东部营垒两部分。

秦昭襄王对于赵国此举果然不满,于是在周赧王五十四年(前261年)初派兵攻占韩国缑氏(今河南偃师市南)和纶氏(今河南省登封市西南)。次年初,又派左庶长王龁率兵攻占上党,上党百姓纷纷逃入赵国。同年四月,王龁奉命向长平赵军发动进攻,赵孝成王则令廉颇迎战,长平之战爆发。

需要明确的是,从战略目的(秦国只为夺取上党,赵国只为防御秦国进攻)、粮草供应和军队调度(50万以上军队需要全国动员)等方面分析,此时的长平之战其实还只是一场局部战役,秦赵双方出动的兵力并不像后来那么多(大约在10至15万左右),双方并未将全部家当压在这一场战役上。

秦军接连攻破赵军防线

从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四月至七月,秦军与赵军先后在玉溪河谷、空仓岭以西和丹河交战,结果赵国汾河防线、空仓岭防线和丹河西壁垒全部被秦军攻破,廉颇见野战取胜无望,遂率领军队沿百里石长城一线构筑工事,利用地形优势坚守不出。

赵国在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后,国力虽然有大幅度提升,但由于地形、制度等原因影响,赵国在军事储备,尤其是粮食储备方面根本无法与秦国媲美,因此在长期对峙之后(有三年和数月多种说法),赵国首先撑不住了,在多次督促廉颇出战无果后,赵孝成王却并未采纳虞卿的建议向其他各国求援,而是采纳楼昌的建议选择派人与秦国求和。

面对赵国的求和,秦国一方面对外摆出双方正在议和的态势,另一方面却在加紧备战企图一战歼灭赵国主力。结果,赵国的求和之举非但没能达成,反而直接导致赵国就此陷入了“五国不救”的境地。而秦国得知列国不会合纵攻秦之后,则更加坚定了彻底歼灭赵国主力的决心。

求和失败之后,赵国朝堂开始形成泾渭分明的两派,一派支持廉颇坚守,另一派则建议更换主帅决战,在国力日渐窘迫的情况下,赵孝成王最终倒向了主战派,在廉颇坚持宜守不宜攻的情况下,换帅已经成为必然。不得不说,秦国的情报工作的确出色,在得知赵国朝堂动向之后,秦国丞相范雎立即派人前往邯郸实施反间计,通过散布谣言等方式,促使赵国以赵括取代廉颇。

彼时的赵国,李牧尚未成名,乐毅则刚刚弃燕奔赵,而赵括不仅出身名将世家、自己也以熟读兵书而闻名。于是,在秦国的有意促使之下,赵孝成王最终决定以赵括取代廉颇。

赵括上台之后迅速发动总攻,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我们知道,赵括在取代廉颇之后不久,便迅速率领赵军对秦军发动了全面进攻,并最终导致了战败。那么,赵括为何会不假思索的发动总攻呢?我认为主要是由于以下几点原因造成的。

1、朝堂的决策影响。赵括之所以能够取代廉颇,本就代表了主战派在朝堂上的胜利,如果他到达前线后仍然选择坚守,那么赵国又何必换帅呢?因此,赵括抵达前线的根本任务,就是为了率领赵军与秦国展开决战。此外,与身在前线廉颇不同的是,赵括对于赵国的窘迫和后方的变化更为清楚,压力相对反而更大,这应该给其决策造成了极大影响。

2、赵国的盲目自信。赵国自胡服骑射崛起之后,已经成为了山东六国中唯一能与秦国对抗的国家,双方的冲突已经在所难免,这一点秦国明白,赵国同样也明白。事实上,自从赵国崛起,从武灵王使秦、完璧归赵、渑池相会,一直到周赧王四十六年(前269年)的阏与之战,秦赵双方的明争暗斗从未停止。而正是由于赵奢在阏与之战的胜利,导致赵国出现了一种盲目的自信,认为赵国在战场上已经足以战胜秦国,而作为赵奢之子的赵括,这或许是其产生轻敌思想的一个重要原因。

3、情报的严重滞后。从整个长平之战来看,赵国与秦国在情报方面的差距,简直不可同日而语,秦国对于赵国的动向可以说是了如指掌,而赵国对于秦国的动向却简直就是盲人摸象。在情报方面,赵国可以说犯下了三个严重错误:一是没有发现秦国决战的决心,二是没有发现秦国换帅,三是没有发现秦国增兵。要知道,赵括取代廉颇时可是带来了二十万援军的,情报的滞后不仅使赵括认为秦国主帅仍是王龁,且认为秦国前线只有二十余万军队,而正是基于这种错误的信息,导致其严重错估了形势。

4、赵括的轻敌思想。赵孝成王在更换主帅前,曾与赵括进行过对话,问赵括是否能打退秦军,赵括则说,“要是秦国派白起来,我还得考虑对付一下。如今来的是王龁,他不过是廉颇的对手。要是换上我,打败他不在话下”。由此可见,赵括对自己的能力有着一种盲目的自信,而正是由于这种自信,使其产生了轻敌的思想,没有加以试探便发动了总攻。但这点同时也说明,如果赵括知道秦国已经换帅,那么他或许将会小心的多。

个人认为,正是由于以上四点原因,导致赵括抵达前线,对军队完成调整之后,在不加试探的情况下,便迅速对秦军发动了总攻。

面对白起这样恐怖的对手,赵括发动总攻的那刻起便已经败了

就在赵括整顿军备,准备发动全面进攻的时候,抵达前线的白起,却依旧令王纥在前线指挥,而自己则率领秦国援军在赵国原丹河西壁垒的基础上,重新构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

赵括进攻路线

赵括发动总攻之后,王纥指挥前线部队只是稍加抵抗,便随即向丹河西壁垒“败退”,赵括不知秦军有诈,立即对秦军展开追击,一直追到秦军壁垒前。

面对白起精心打造的壁垒,赵军久攻不下,直到此时,赵括才意识到了情报有误,或许他依旧没有发现秦军换帅,但肯定发现了秦军兵力的变化。得知中计的赵括立即想要率领军队撤退,但白起岂会如此轻易的让他离开,只要赵军撤退,秦军便立即发动反击,不求杀伤赵军,只是死死咬住赵军,不使其顺利撤退。

要知道,秦军壁垒之前还有一条丹河,赵军进攻秦军壁垒时,便必须渡河作战,而此时想要撤退则必须重新渡过丹河。结果,这条河不仅成为了赵军进攻秦军壁垒的障碍,而且也成为了赵军撤退的最大障碍。

白起断绝赵军退路

无法摆脱秦军纠缠的赵括,只好一边与秦军交战,一边率军沿丹河向上游移动,企图通过长平关撤回百里石长城。

白起立即便发现了赵括的意图,于是令一支2.5万人的军队突袭赵军长平关,不仅夺取了赵军返回的生命线,而且导致百里石长城防线就此告破。同时,白起又令一支5千人的轻兵,直插赵军主力与辎重部队的结合部,将赵军一分为二,在切断赵军后勤补给的同时,也封死了赵军的退路。

赵军主力被围

至此,赵军主力彻底被分割包围在了“秦壁垒-百里石长城防线-韩王山”这个狭小的三角地带。赵括被围之后,便立即组织突围,然而由于白起不断派出轻装精兵对赵军展开攻击,赵军在无法全力组织突围的情况下,根本无法突破秦军依托有利地形设置的防线。眼看突围无望,赵括被迫就此营造营垒,转入防御、以待救援。

白起虽然将赵军围困,但想要消灭如此庞大的赵军,显然也不是一件容易之事,尤其是在双方兵力差距不大的情况下,他已经没有多余兵力再去阻止赵国的援军。秦昭襄王得知情况后,亲自来到河内郡征发援军,由十五岁以上青壮年组成的援军迅速驰援长平战场,攻占赵国援军的必经之路——故关,彻底切断了赵国的援军和粮道,赵军主力彻底被困死在了长平战场。

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农历九月,在断粮四十六天之后,饥饿交加的赵军甚至已经到了互相残杀为食的地步。知道援军无望的赵括,不得不在军队彻底崩溃之前,组织起最后的突围,他将剩余的赵军分成四队,分别向不同方向发动了突围。

然而,赵军在轮番冲击四、五次后死伤惨重,却仍然无法成功突围。于是,赵括亲率精锐部队强行突围,结果被占据有利地形的秦军乱箭射死,赵国军队因主将战死而立即陷入混乱,剩余军队只得向秦军投降。

此后,白起将赵国降军全部杀死(根据长平古战场考古发掘,赵军乃是被先杀后埋,并非活埋,且坑杀数量绝没有四十万之众)。只留下年纪尚小的240名士兵放回赵国,长平之战至此结束。

如上所述,面对作战经验极为丰富,极度善于把握战机的白起,当赵括发动进攻的那一刻起,赵军便一直被白起牵着鼻子在走,最终一步步被逼入了白起的埋伏圈。

纵观整个长平之战,要说赵括犯下的错误,其实也不过是轻敌冒进这一条罢了,而朝堂决策失误、情报严重滞后、朝野盲目自信等等,才是赵国战败的最根本原因。

标签: 春秋战国长平之战赵括

更多文章

  • 康熙乾隆都曾六下江南,雍正为何没出过远门?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雍正,清朝

    在历史长河中,雍正这个人可以说是很出名了,那么大家知道他的故事吗?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您讲解。康熙曾经六次下江南,做了很多对国家有利的事请,六次下江南也算是没有白白浪费钱财。总之,他并没有以下江南为借口选择任意挥霍,大肆游玩,而是尽力为国为民做事。乾隆皇帝作为康熙的孙儿,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一

  • 当初逼武则天退位的五个大臣怎么样了 他们的下场又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武则天,唐朝

    很多人都不了解逼武则天退位的五个人的事情,接下来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欣赏。武则天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她是严格意义上的唯一一个女性统治者。她能够在那个男权时代继位可见其手腕,在她上台后前前后后有无数人想要把她拉下帝位,最终在当时的太子和丞相的合谋下成功结束了武则天的统治。面对政变的武则天

  • 失去挚爱杨玉环,被迫让位,李隆基的晚年是如何度过的?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李隆基,唐朝

    大家好,我是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说起李隆基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痛失爱妃,还沉浸在悲痛之中的李隆基,又在不久后听到了儿子李亨在灵武即位的消息。此时的唐帝国,一个年富力强的年轻君主,自然比一个失去人心的昏庸皇帝要来得重要。所以李隆基面临着众叛亲离的局面,要不是禁军将领陈玄礼对他忠心耿耿,李隆基有

  • 田横:刘邦最敬佩的对手,死后痛哭不止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田横,秦朝

    大家好,我是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说起田横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这个让刘邦如此重视的人,便是齐王田横。秦朝末年,自陈胜吴广起义之后,天下烽烟四起,之前在秦朝压迫下不敢出头的各国贵族,趁机举起了反抗秦朝的大旗。就在齐国故地,以田氏三兄弟为首的齐国旧贵族,也加入了起义大军。三兄弟中,田横的年纪最小,

  • 咸丰皇帝为什么会如此的短命 野史之中又是怎么记载死因的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清朝,咸丰

    很多人都不了解咸丰短命的事情,接下来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欣赏。清朝是我们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了,一共有着十二个皇帝,历时长达二百七十六年。不知道为什么清朝皇帝当时平均寿命和执政都比其他朝代们要长一些,这是其他朝代并没有过的,也诞生了不少长命皇帝,康熙就是一个较为典型的例子。不过我们今天要

  • 揭秘:乱世红颜甄宓与魏文帝曹丕的爱恨纠缠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甄宓,三国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甄宓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甄宓,她是命不由己的乱世红颜,像无根浮萍,随水逐波。好在她生来妩媚聪慧,漂亮的脸蛋给了她在乱世生存的机会,让她免遭祸患,因此得贵,却也由此遇见了与她纠葛一生的男人曹丕。本来当是美人遇见英雄的美谈,却终究没能逃过兰因絮果的

  • 代国公主:金朝最惨公主,一生都在看着亲人被杀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代国公主,金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要来聊的这位公主,是金朝熙宗皇帝的嫡长女,名为代国公主。她的一生,似乎都是在惊恐地睁看双眼,看身边所有的亲人举着屠刀杀得血光狰狞,父亲杀掉母亲,丈夫杀掉父亲,叔叔杀掉丈夫。而她,什么也做不了。她是自己人生里的旁观者,唯一的意义就是观看一群亲人在她的人生里疯狂上演血腥大戏。那么,

  • 堂堂大明皇后,打了宫女一巴掌为何就被打入冷宫了?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吴皇后,明朝

    大家好,这里是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吴皇后的故事,欢迎关注哦。明宪宗朱见深在当太子的时候,就很喜欢万氏(万贞儿),万贞儿年长于朱见深几岁,或许,是因为他小时候缺少母爱,而万氏则在朱见深小时候像母亲一样照顾他,所以,他把万贞儿当作自己的母亲一样看待,而且最终还爱上了她。在他登基成为皇帝之后

  • 毌丘俭:曹魏后期的重要将领,最后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毌丘俭,三国

    大家好,这里是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毌丘俭的故事,欢迎关注哦。毌丘俭,字仲恭,袭父爵高阳乡侯,明帝即位,为尚书郎,迁羽林监。以东宫之旧,甚见亲待。出为洛阳典农,迁荆州刺史。238年从司马懿攻灭公孙渊;244年至245年两次率兵征讨高句丽,攻破丸都,几亡其国,刻石纪功而还;253年击退吴国

  • 李遵顼:历史上唯一一个状元皇帝,西夏仅有的一位太上皇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李遵顼,西夏,北宋

    大家好,这里是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西夏神宗李遵顼的故事,欢迎关注哦。天授礼法延祚元年(1038年),李元昊正式称帝,定都兴庆府,建国号大夏(史称西夏)。西夏从此与宋、辽形成鼎足而立的格局。西夏立国之初即以强军为立国之本,元昊称帝后,又相继派军攻占瓜州、沙州(甘肃敦煌)、肃州等地以开阔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