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如果楚霸王项羽没有自杀历史会不会改变

如果楚霸王项羽没有自杀历史会不会改变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146 更新时间:2024/1/19 19:42:36

刘邦项羽争天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传奇。项羽最终战败,自刎乌江,更是传奇中的传奇。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叹息,认为项羽心理脆弱,承受不了失败的打击,所以最终没有回江东图谋东山再起,而是选择了自尽。更有甚者认为项羽这是懦夫的表现。

网络配图

项羽回江东还能东山再起吗?乌江自刎,是懦夫的表现吗?自刎乌江之前,项羽在垓下经历了人生中的最后一次大战。

战前,项羽与刘邦议和于鸿沟,约定彼此退兵,结束争端。此时,长年累月的战争使得双方都心力交瘁,所以,议和的时候刘邦是认真的,项羽也是认真的。

然而,就在项羽领兵返回大本营的路上,经过张良的撺掇,刘邦反悔了,意识到此时议和,得到的并不是长久的和平,而是长时间的休战,一旦项羽喘过气来,战争必然会重新开始。于是,刘邦单方面撕毁议和条约,咬住项羽的尾巴,尾随而上。

项羽暴怒,掉过头来杀了个回马枪,刘邦大败,逃回固陵,深沟高垒,避战不出,项羽则将固陵围起来,猛攻猛打。为了解围,经由张良提议,刘邦命令韩信彭越英布迅速赶往主战场会和,对项羽形成夹击之势。

在固陵多逗留一天,被夹击的危险就大一分。项羽久经阵仗,当然知道这一点。本来,他可以在刘邦的援军赶来之前撤回彭城,补充军用物资,以备再战。但是他没有,而是选择了与在固陵与刘邦僵持。

网络配图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希望在韩信、彭越和英布赶来之前击溃刘邦。所谓“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就是这个道理,一旦击溃刘邦,前来援助刘邦的各路援军就成了一盘散沙。

项羽擅长猛攻,被项羽打怕了的刘邦擅长防守。最终,项羽的如意打算落空了,在固陵僵持许久,他意识击破固陵无望,于是决定撤退。

然而,这时候他已无法撤往彭城,只能撤往根据地江东,因为南下的韩信太猛,就在他与刘邦对峙于固陵的时候,彭城被韩信攻占了。

在项羽撤往江东的路上,前来营救刘邦的各路大军对他形成了合围之势。不过所谓的合围只是一种宏观的地理概念,并不是说各路汉军与楚军近在咫尺。

在韩信抵达之前,刘邦不敢轻举妄动,而且并不是人人都像韩信那么猛,比如北上的英布就很难说是项羽的对手。所以,这时候的项羽只要加快南下的速度,击破英布,仍然有突围的机会。然而,到垓下的时候,他停住了。

网络配图

项羽一生当中,有两次战役尤其值得一说,即巨鹿之战和彭城之战。在巨鹿,他率领5万人打败了章邯的40万秦军;在彭城,他率领3万人击败了刘邦的60万人。此时,他的兵力还有差不多10万,前来围困他的敌军为60万。仅兵力对比而言,与前两次大战相比,这时候他的兵力还是有一定的优势:前两次分别为1:8、1:20,这一次是1:6。

项羽擅长在开阔地带打猛烈的野战、遭遇战,垓下恰恰是一马平川之地,视野开阔。他想在这里做最后的努力,发动一次豪赌,就像在巨鹿和彭城那样,以少胜多,一举扭转乾坤。然而,无论是巨鹿之战还是彭城之战,他得手的前提都是敌军防备松懈,被打了个措手不及;论军事能力,章邯和刘邦都不是他的对手。而这一次,他的对手是韩信,而且刘邦的各路援军都是有备而来,气势汹汹。

因为与刘邦对峙于固陵,项羽丧失了一次卷土重来的机会;因为打算在垓下豪赌,一举扭转乾坤,他又一次丧失了东山再起的可能。

垓下之战,项羽一败涂地,几乎全军覆灭。如果他没有在固陵和垓下错失良机,而是加快撤退速度,把剩余的有生力量带回江东,稍微缓一口气再战,那么历史就可能发生或大或小的改变。然而,在垓下,项羽彻底丧失了卷土重来的筹码。

垓下战败之后,项羽率领残部800多人突围,抵达乌江的时候,只剩下了20多人。当时,乌江边上有一个老艄公,是他的老乡,希望带他过河。项羽拒绝了,他只是让老艄公带着追随他多年的乌骓马回家乡,之后带着20多个随从掉头杀回追兵当中力战,力竭之际拔剑自刎。

网络配图

毛泽东说:“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经由垓下一战,刘邦已经把项羽打得一败涂地,自然不会给项羽喘息之机。可以想象:即使项羽乘船回江东,刘邦也必定会迅速发动渡江战役南下,以秋风扫落叶之势横扫江东。

项羽的10万精锐已经在垓下被剿灭,短时间内几乎没有重组大军的可能。即使江东能给他提供一些支持,但是这些支持与刘邦的势力相比,无异于以卵击石。简单地说,回江东,不过是苟延残喘的垂死挣扎而已。当然,项羽可以投降,可以卑躬屈膝地求刘邦放他一条生路,但是刘邦终究有一天会找个借口弄死他。

所以,项羽自刎乌江并不是心理脆弱,不敢面对失败。相反,恰恰是他的心理素质足够强大,敢于面对最终的失败,认识到结局终究是失败,自己终究是一死。自刎不是懦夫所为,而是英雄气的表现,是他衡量形势之后做出的明智选择。

标签: 项羽

更多文章

  • 李善长明朝开国功臣 朱元璋为什么要杀李善长?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李善长

    李善长,字百室,濠州定远人,李善长长谋略,善用人。无论是政治军事上,还是经济民生上,李善长对朱元璋建立明王朝付出的功绩不可谓不大,堪称明朝开国功臣第一位。朱元璋曾说:“朕起自草莽间,提三尺剑,率众数千,在群雄的夹缝中奋斗,此时善长来谒军门,倾心协谋,一齐渡过大江,定居南京。一二年间,练兵数十万,东征

  • 揭秘为什么秦始皇死的时候蒙毅不在身边?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秦始皇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按照惯例在这个时候进行很长时间的出巡视察,七月份的时候,整个队伍行至沙丘,在沙丘宫中停留。秦始皇突然感病,甚至到了不能下床的地步。没坚持几天,这位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始皇帝就这样与世长辞了。网络配图秦始皇在出巡之前肯定是准备充足的,毕竟是帝王出巡,一切事宜应该已经准备妥当,出巡路

  • 这才是水浒中梁山的聪明人 他一张嘴改变历史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宋江

    水浒传当中,如果说到智者的话,肯定很多人都会选择智多星吴用,毕竟人家名号在那里,怎么也跑不掉。但其实如他这般甚至比他聪明的智者并非没有,只不过他们都被自身的其他光芒所掩盖住。网络配图下面就给大家盘点下梁山108将真正的聪明人:燕青是北京大名府人氏,自幼父母双亡,由卢家抚养长大,是卢俊义的心腹家仆。他

  • 三国中武力谁最牛叉?99的人都错了!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赵云,吕布

    汉末到三国鼎力,一段如此精彩,令人荡气回肠的历史。在乱世里,无数英雄豪杰为了自己的信念而奋斗,而在冷兵器时代里,一个武将的武力往往决定了他的地位。下面给大家带来了三国里武力排名前10的超一流武将吧:1、“鬼神”吕布有悬念?无悬念!不管从哪个角度看,吕布首席猛将的地位应该是无可争议的吧!虎牢关单挑八路

  •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其实是在颁发腐败许可证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赵匡胤“杯酒释兵权”

    乍一看来,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好像很潇洒,很轻易,令人真有那种“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感觉,似乎不费什么劲,手腕多多的赵匡胤便将这件原本应该非常棘手的事情给搞定了。但在实际上,赵匡胤却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从国家或民族利益的角度来看,应该说,赵匡胤聪明反被聪明误,“杯酒释兵权”完全是他的一大政治

  • 西汉何时灭亡的?王莽又是如何夺取政权的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王莽是如何夺取政权的

    汉初实行国家授田制度,按军功授田,创造了一大批大小地主和自耕农,并迅速安定了汉初的政治局面。国家授田制度是在地广人稀的背景下实施的,由于当时人地矛盾并不突出,再加上国家对小农经济的扶持,新立户者一般可以获得百亩左右的土地,即便存在不足,也不会相差太远。这个制度一直维持到吕后时代,还能够正常发挥作用。

  • 李世民对其评价,忠谋令范,遇物必彰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李世民

    高士廉(575年-647年),名俭,字士廉,以字行,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人,唐初宰相,北齐清河王高岳之孙,隋朝洮州刺史高劢之子,唐太宗文德皇后舅父。网络图片高士廉早年曾是隋朝的治礼郎,因受斛斯政牵连,被贬为朱鸢主簿,被交趾太守丘和委任为司法书佐。武德五年(622年),高士廉归唐,被任命为雍州治中,

  • 圣人眼里没好女人:孔子一家三代皆休妻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孔子

    看过周润发演的《孔子》后,估计很多人会以为孔子和他的妻子是琴瑟和谐的一对模范夫妇。其实并非如此,那不过是电影的虚构而已。在孔圣人留下的言说中,除了一句“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可能牵扯到他的老婆外,就没有任何关于孔夫人的信息了。史书说,孔子十九岁时娶了宋国的亓官氏为妻,一年后生下儿子孔鲤。在嫁给孔子的4

  • 史上最成功的吃货是谁?为吃饱努力当上宰相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张齐贤

    北宋人张齐贤出身贫寒,自幼没吃过几顿饱饭,人却生得长大,看上去魁梧有力。这厮既然长得牛高马大,饭量自然也比常人大得多,然而,家里穷的揭不开锅,所以,他从小到大仿佛就没吃饱过。青少年时期的张齐贤,常常叹息一饱难求,其最高人生理想不过是每日能填饱肚子。网络配图一日,村中大户斋僧布道,张齐贤混进人堆里蹭了

  • 宋高宗赵构生母失节之谜:韦太后遭金人掳掠生子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宋高宗赵构生母失节之谜:

    韦太后是宋高宗赵构的生母,靖康年间当了金兵的俘虏,作为战利品押到北方,充当了金人的慰安妇,还给赵构生了两个同母异父的兄弟。后来赵构在南方建立南宋,金人为了羞辱他,还特地编写了韦太后的“秽书”就是黄色小说在中原流布。为迎回了自己的生母韦氏,高宗快速完成“绍兴和议”全部手续:重划宋、金两国的边界,宋奉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