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西汉何时灭亡的?王莽又是如何夺取政权的

西汉何时灭亡的?王莽又是如何夺取政权的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2744 更新时间:2024/1/26 17:40:25

汉初实行国家授田制度,按军功授田,创造了一大批大小地主和自耕农,并迅速安定了汉初的政治局面。

国家授田制度是在地广人稀的背景下实施的,由于当时人地矛盾并不突出,再加上国家对小农经济的扶持,新立户者一般可以获得百亩左右的土地,即便存在不足,也不会相差太远。这个制度一直维持到吕后时代,还能够正常发挥作用。

网络配图

但是,随着社会的长期安逸,这些土地逐渐变成了私有制,到了“文景之治”时代,这种私有制变成了土地兼并,乡里兼并势力非常活跃。如果说授田制下的土地买卖还受到某种限制外,则这种限制在景帝之后就失去了效用。

兼并使得本来就十分脆弱的小农的土地日益集中在这部分人手中,导致小农不断陷入破产的境地。

随着武帝以降,授田制的废止,再加上豪强势力对小农的兼并导致其破产流亡和大量奴婢化,国家在乡里的控制就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而百姓一旦沦身为奴裨则意味着国家对其人身的、经济的控制权的丧失。国家无力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对国家在乡里人身、经济控制带来的冲击。所以面对小农破产,西汉中期后的君臣在对流民“招流”的同时,呼声最高的便是“限奴”,与之相伴的则是企图从一定程度上解决小农破产之源的“限田”。由此掀起西汉中后期国家与豪强间围绕土地和奴牌问题的经济和人身控制权争夺。

而能与国家争夺土地和奴婢的豪强的崛起,正是西汉基层治理崩坏的结果。

网络配图

秦和西汉前期,国家在乡三老、里父老等具有基层乡贤的选用中具有主导地位,当时国家对乡里强宗大家的抑制和垂直型乡里行政体系的存在,当时的乡里权力结构体现出极强的王权一元支配色彩。三老、父老体系充其量是国家在乡里一元支配的组成部分而已,至于孝悌和力田之属更是如此。对基层的控制实际是相当严密的。

这个时期,国家对可能同自己争夺基层控制权的乡里大宗豪强保持高度谨慎的态度,对其的预防大于依赖,对其武断乡曲及不法现象只要王权需要完全掌握纵横打击的主动权。

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汉初“黄老之治”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了。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实现大一统的儒家思想便起而代之。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采用经过董仲舒改造过的新儒学,实则外儒内法,作为官方意识形态指导思想。

自汉武帝确立“独尊儒术”之后,新儒学成了汉帝国的正统思想,为了加大推行力度,鼓励基层士人攻读儒家经典,汉政权把学习《六经》和出任国家官吏结为一体。这无疑加速了儒学的普及。至平帝时全国自中央、郡(国)、县、乡至基层的里,建立起完整的教育体系。里部的学校“序”是幼童学习的专门场所,自此以后,所有里部幼童必须接受儒学教育。

为了加大政治教育的普及力度,汉代政府使出治民杀手锏,把攻读五经和入仕做官对接,这把里部民众的思想控制水平在制度层面上推向其极限高度。

网络配图

在“以孝治天下”的温情面纱下,汉政府对于“通财共居”的现象采取默认甚至是鼓励的态度,产生于血缘关系基础上的儒家“亲亲、尊尊”思想成为社会的主流。这样的局面下,通族合宗的宗法血缘聚落集团“聚”大量出现,改变着本由小农主导的基层社会结构。

随着这种乡里百姓之间的宗族结合出现进一步加强的趋势,乡里豪族势力不断发展,主要表现为以豪族为主体的宗族、豪强力量的增强和在乡里影响的扩大。地主、官僚和商人三位一体的结合日益紧密,而原来在乡里有影响的诸强宗大家中的一部份也有机会成为统治阶级的一员,进而凭借这种政治以及经济的优势,很容易以其家族为中心形成盘踞乡里的豪族势力。秦和汉初一直饱受打击的豪强势力开始抬头了。

另一方面,武帝算缗以前,豪强阶层主要活跃在流通领域,生产性投资也局限于开矿、冶铁、煮盐、铸钱等部门,兼并土地的问题尚不突出,故有“未有并兼之害”的说法,故这一时期流民问题并不突出。

但武帝对工商贾不加分别的毁灭性打击政策,虽使豪强在一定时期销声匿迹,但这造成豪强资金大量回流农村,使得豪强势力在基层之间坐大。

随着乡里宗族豪强势力的发展,乡官父老等乡里职能性控制人员逐渐为乡里豪强大族出身的豪民所占据。

乡官大多有位无禄,有秩、啬夫等虽为郡县属吏出任,但却“职斯禄薄”,斗食而已。但乡官毕竟是广大农村的头面人物,众望所归,还有机会迁升为郡县属吏,乃至地方长吏,故也不失为豪民从政之一途。

网络配图

豪民拥有雄厚的财力,因在乡里气指颐使、偷税抗税、辜榷奸利、大放私债,间接地左右着汉代的乡里政权。

豪民尽管无权,但财势凌人,在社会上宗族势盛、财大气粗、奴仆宾客成群、坐享威福,其权势或可与乡里政权并重,或高高凌驾于乡里政权之上。乡官里吏自然“畏惮”,而不敢“笃责”。

由此,豪民买通、权钱结合、对乡里政权的控制步入了新的阶段。

乡里宗族豪强势力的强势发展,随之而来的是更加肆无忌惮的兼并。由于官僚、地主和商人三位一体的结构特征以及兼并的普遍发展,再采取直接打击的举措已经不可能。而乡里政权排解纠纷、组织生产、赈灾扶贫等行政职能丧失殆尽,农民破产流亡的势态一发而不可收。统治者转而企图通过“限田”、“限奴”的办法来抑制兼并,以解决农民大批失地流亡和沦身为奴脾的现实危机。

但这时国家所能做的,只是将地方上危害极大、武断乡曲的豪强清除掉,而不能改变总体上基层势力壮大的格局。如此,矛盾的积累便会在总体上爆发,国家政权的瓦解与基层控制结构的解体只是同一种结果的两种体现罢了。

于是,随着乡里兼并之害的继续发展,乡里小农经济日趋脆弱,国家在乡里的统治基础开始发生动摇,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并最终导致了西汉王朝的灭亡。

同时,由于汉王朝实行独尊儒术和察举制度,明经是进入汉政权和迈向统治高层的必备条件,所以,一些地方豪强大族开始研读经学,以获得进入汉政权的机会和向更高的统治层迈进。在这种背景之下,地方豪强大族开了向士大夫的演变。

士大夫儒生们在政治上逐渐得势,便要施展发挥他们所抱的政治理想,即要实现“内圣外王”的纯粹“王道”。

网络配图

汉朝统治者公然申明其治国原则是“霸王道杂之”,这是已然参政的汉儒所不能接受的,针对此,他们有一个强烈的矫之以“王道”的意向,以最终实现其“内圣外王”、“天下大同”的理想。但此种政治理想却与西汉末年统治集团内部日益荒淫腐朽,吏治极度腐败,土地高度集中,贫富不均现象加剧的现实相去甚远,因此西汉儒生便提出了二点政论:一为变法和让贤论,二是礼乐和教化论,其主要观点是天人相应,政治教化应该因时变革;不存在万世一统的王朝,统治者荒淫腐败,王朝德衰,就要“禅国让贤”,让新圣人受命。

西汉统治者既然一方面对于愈演愈烈的土地兼并、奴隶问题、流民问题一筹莫展,另一方面又荒淫腐败,丧权败德,那么让西汉统治者“让贤”,让有道德有能力解决社会危机的新圣人人上台就成为了当时社会的共识。这就为王莽的上台,受“汉禅”而变法提供了一种理论基础。

而王莽完全符合儒家的要求和标准。一方面,他自幼以名儒为师,非常注重个人的内在修养。而且身为外戚,掌握朝廷权力。拥有通过社会实践,将自我内在的人格力量外化于世俗社会的价值创造之中,实现“内圣”与“外王”的统一,使整个社会都变成泛道德主义的“王道”之世的条件。另一方面,对于具体的兼并、奴婢、流民等社会危机,王莽也提出了“王田私属”制等具体的解决方案。

于是,王莽代汉,便一蹴而就。

具体来说,汉初有效的依靠乡贤涵养民力的做法,在文景之治到汉武帝时期逐渐面临挑战。随着社会的发展,豪民势力的上升借助汉帝国的儒家化转型,最终获得了社会底层的控制权,架空了原有的乡贤,最终引发兼并、奴婢、流民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从而使儒家大师王莽轻松代汉的机会。而在秦汉父老型乡贤消失的过程中也孕育了后代新一代乡贤诞生的契机。

更多文章

  • 李世民对其评价,忠谋令范,遇物必彰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李世民

    高士廉(575年-647年),名俭,字士廉,以字行,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人,唐初宰相,北齐清河王高岳之孙,隋朝洮州刺史高劢之子,唐太宗文德皇后舅父。网络图片高士廉早年曾是隋朝的治礼郎,因受斛斯政牵连,被贬为朱鸢主簿,被交趾太守丘和委任为司法书佐。武德五年(622年),高士廉归唐,被任命为雍州治中,

  • 圣人眼里没好女人:孔子一家三代皆休妻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孔子

    看过周润发演的《孔子》后,估计很多人会以为孔子和他的妻子是琴瑟和谐的一对模范夫妇。其实并非如此,那不过是电影的虚构而已。在孔圣人留下的言说中,除了一句“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可能牵扯到他的老婆外,就没有任何关于孔夫人的信息了。史书说,孔子十九岁时娶了宋国的亓官氏为妻,一年后生下儿子孔鲤。在嫁给孔子的4

  • 史上最成功的吃货是谁?为吃饱努力当上宰相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张齐贤

    北宋人张齐贤出身贫寒,自幼没吃过几顿饱饭,人却生得长大,看上去魁梧有力。这厮既然长得牛高马大,饭量自然也比常人大得多,然而,家里穷的揭不开锅,所以,他从小到大仿佛就没吃饱过。青少年时期的张齐贤,常常叹息一饱难求,其最高人生理想不过是每日能填饱肚子。网络配图一日,村中大户斋僧布道,张齐贤混进人堆里蹭了

  • 宋高宗赵构生母失节之谜:韦太后遭金人掳掠生子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宋高宗赵构生母失节之谜:

    韦太后是宋高宗赵构的生母,靖康年间当了金兵的俘虏,作为战利品押到北方,充当了金人的慰安妇,还给赵构生了两个同母异父的兄弟。后来赵构在南方建立南宋,金人为了羞辱他,还特地编写了韦太后的“秽书”就是黄色小说在中原流布。为迎回了自己的生母韦氏,高宗快速完成“绍兴和议”全部手续:重划宋、金两国的边界,宋奉表

  • 揭秘:朱元璋屡遭日本羞辱为何不敢出兵讨伐?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朱元璋

    纵览中国历史,但凡一个大一统王朝初定,总是希望四夷宾服。明朝也不例外,朱元璋即位之初就派使臣下国书到日本,表达了两个意思:一是希望他们来朝贡,二是责令他们解决扰明倭寇问题。结果,国书送达后,日本不仅没来朝贡,反而砍了使者的脑袋。泱泱天朝大国被小小岛国羞辱,朱元璋恼羞成怒,扬言出兵,要征服日本。针对朱

  • 史上最长寿的皇帝之一 菩萨皇帝的真面目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萧衍

    萧衍,是咱中国历史上活得最长的几位皇帝之一,活了86岁。对于从事高危职业48年的人来讲,这个数字是相当的可观,也许有人会拿乾隆说事儿,虽然总有人轻喷满清误我三百年,但是相对来讲,客观来看当时的环境,南北朝的政治还是混乱了点,朝不保夕,很难长寿,就是放在今天,他也是高寿了。萧衍为什么能那么长寿?据说他

  • 揭秘雍正皇帝怎样从杀人狂变成萌大叔?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雍正

    脏活干得多,得罪人也多如果在民间做一个调查,看看清朝的皇帝里谁的知名度高,估计雍正排不到前三。康熙、乾隆、溥仪,都比雍正更有名。老百姓即便知道雍正,更多也是从各种段子、传说中得知的,而这些关于雍正的传闻,多数都是负面的。雍正评价不高,主要原因还是他得罪了人。准确地说,是得罪了有话语权的人。雍正从康熙

  • 乾隆时被判死罪的贪官为何仍重获重用 异地当总督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乾隆

    乾隆皇帝虽明确规定:凡官员犯有侵贪、亏空、苛索、贿赂、欺冒、挪移、盗库等贪污行径,一经发觉,严惩不贷,强调“不可为贪官开幸生之路”,并以“斧锁一日未加,则侵贪一日未止”,实施严刑峻法。然而,专制政治赋予了统治者在执政过程中很大的随意性,故而乾隆帝个人的权力和意志常常凌驾于法律之上,其主要表现为:网络

  • 苏克萨哈与鳌拜的殊死较量中为什么会输掉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苏克萨哈与鳌拜

    作为清朝四大辅臣之一的苏克萨哈,身担重任,却最终被灭族。关于苏克萨哈是忠臣还是奸臣的争论从来没有间断过。也有人将苏克萨哈和鳌拜放在一起比较,具体来讨论苏克萨哈到底是忠是奸。那么到底苏克萨哈是忠臣吗?苏克萨哈原本是多尔衮的亲信,可是他为了得到顺治皇帝的欢心,让自己能够有更大的权力,举报了多尔衮。使得多

  • 揭秘苏克萨哈与多尔衮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苏克萨哈与多尔衮

    苏克萨哈在康熙时期是四大辅臣之一,他之所以有如此高的地位,是因为顺治帝对他的赏识和重用。顺治帝重用苏克萨哈,这主要是由于苏克萨哈举报了多尔衮的关系,苏克萨哈多尔衮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呢?苏克萨哈原本并没有多么大的权力,只是多尔衮手下的一个亲信。苏克萨哈虽然没有多大的权力,却十分会察言观色,见风使舵。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