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还原历史真相:吕后杀韩信幕后隐情

还原历史真相:吕后杀韩信幕后隐情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3694 更新时间:2024/3/12 11:13:13

将略兵机命世雄,苍黄钟室叹良弓。遂令后代登坛者,每一寻思怕立功。这是刘禹锡写的《韩信庙》一诗,对他的死因做了充分糅合和提炼。但是,从钟室叹良弓推导出后人怕立功之论,有点类似于现在的归谬法,好像历朝历代的皇帝都是小心眼似的,又好像后世觅封侯的人都成了绝对少数似的,很难自圆其说。实际上,韩信之死,纯属吕后滥用私刑。

网络配图

韩信到底该不该杀?这是一个令刘邦纠结的问题。一方面他有不赏之功,没有他,就没有汉之立国;另一方面他确实不太安分,叫人很不放心。

高祖六年,韩信为楚王,有人密报其谋逆。刘邦迟疑不决,诸多将领却异口同声:信不信由你,反正我信了,陛下,发兵打吧(上问左右,左右争欲击之)。韩信的人缘看来不太好,勋冠三杰,让刘邦的兄弟伙集体患了红眼病。在陈平的建议下,刘邦伪游云梦,将韩信抓起来审查,结果就有了良弓云云。后来的事实证明,韩信确有谋反之心,并非空穴来风,但是刘邦顾念他的功劳,依然赦信罪,封为淮阴侯,留在京城颐养,也算有度量。

高祖十年,赵相陈豨在代地不听招呼,刘邦亲率大军征讨。之前,陈豨曾跟韩信有过一次密谈,记录在《淮阴侯列传》里,大意是陈豨在外,韩信居内,等待时机内应外合,跟刘邦争天下。

果然刘邦一走,他就蠢蠢欲动,企图袭击吕后与太子。如果成功,则关中必乱,刘邦危矣。好在吕后探知了消息,与萧何设计,诱韩信入长乐宫的钟室杀之,这就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典故出处。

由此可见,韩信的死,跟刘邦没关系,他的态度亦值得琢磨,回京后,信死,且喜且怜之。高兴好理解,老婆的快刀,解除了自己的纠结,也让一场大乱消弭于无形;可是他怜个什么劲呀?我个人理解,他是心有不忍,或者说韩信罪不至死,如果让刘邦自己决策,怕是下不了这种狠心的。

网络配图

那么,问题来了,吕后为何私下里处决韩信?

家有家规,国有国法,对违法犯罪的大臣,抓起来交给有司定罪好了,再说丞相萧何还在呢,你一皇后操的什么心?如果仔细分析,我们就会发现,吕后实在是位了不起的女人,杀韩信,既有帮助丈夫定天下的现实考虑,又有为自己将来安天下的深远考虑。说来话长,我尽量长话短说。

读战国史,大家都有毁三观的感觉,譬如某人是A国人,转眼却成了B国大将,转眼又成了C国大夫,忠君爱国几乎是儿戏,以至士无常君,国无定臣成为潮流。由于秦帝国仅存活十余年,这一潮流在汉初仍有市场,是个人都想当老板,天下焉能不乱?项羽焉能不亡?

刘邦汲取了始皇帝的得失与项羽的教训,称帝后,既分封异姓诸王,又实行郡县制,内则设相国监督制约之,外则以郡县防范包围之,然则努力白费了,臧荼彭越、黥布以及原先的六国贵族等,还是先后造反,就连嫡系的老哥们卢绾也心有不甘。刘邦人生的最后八九年,基本就是个灭火队长。

作为妻子,吕后当然不能作壁上观。杀韩信,近则可以消除潜在危险,韩信太能打仗了,如果有朝一日放虎归山,那后患,想想都怕,不如杀掉,一了百了;远则可以震慑那些不忠之人消停些,此所谓佐高祖定天下!

如果不杀韩信,刘邦活着也还罢了,威望在,久战阵,能够压得住;可是,如果刘邦死了怎么办?还有谁能驾驭韩信之流?

《高祖本纪》里明确记录了吕后的这种担心,她与审食其谋曰:诸将与帝为编户民,今北面为臣,此常怏怏,今乃事少主,非尽族是,天下不安。这种担心不是多余的,卢绾是个鲜明的例子,本乡本土的老哥们尚且这样,何况韩信?吕后念兹在兹的目标,不啻是韩信一个,她是打算尽族诸将的,想法之狠,安天下之决心,可见一斑。

网络配图

就我执而言,杀功臣肯定不对,包括她后来残虐后宫,迫害诸刘,重用诸吕等等,也是不对的。但是,就当时而言,缺乏忠心、浮躁如蚁的韩信之流,不杀还真不足以安天下。战国两百年,楚汉争霸那几年,都是怎一个乱字了得,如果韩信再闹上几年,汉王朝多半又是一个短命鬼,黎民百姓又将饱受战乱之苦。后人为韩信鸣不平,不过是谬托知音或自作多情。太史公评陈豨,措辞就很尖锐:邪人进说,遂陷无道。此邪人,即指韩信矣。

历史终究是公允的,玩火者必自焚,求仁者必得仁。惠帝之后,吕后临朝称制,十五年间,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她的作为,功在社稷,惠在万民,达到了一个帝王的境界,也为文景之治与汉武盛世打下了良好基础。

统治者在需要你的时候,希望你可以以一敌百,奋力杀敌。可是等到了太平时期,你的才能,你的英勇只会成为皇帝眼中的一根刺,他会想方设法除掉这根刺的存在。也许这就是韩信的真正死因,因为他太过引人注目,所以招来了杀身之祸。

标签: 吕后

更多文章

  • 为什么中国的皇帝如此惧怕这个女人?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女人

    说起秦始皇时期中国与日本的交流,徐福是一个重要人物,要不是他寻药,徐福也不会率领几千童男童女,巫医百工东渡,要不是徐福带去先进的文明,那么日本至今也还是文明荒芜的野蛮之地。徐福在日本受到隆重的祭奠,日本民间对他的信奉已经充分说明他们的文明是怎么来的。在《后汉书》里,汉武帝也接见过日本。原因是他曾经征

  • 李元昊:杀生母抢儿媳又被儿子吓死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李元昊

    李元昊拓跋氏,他是西夏的开国皇帝。客观来说,这个狗血剧的男主角——李元昊还称得上是一代枭雄。他继承王位后,发展经济,强化军事,团结番邦,让部落实力与日俱增,逐渐有了与宋朝抗衡的实力。网络配图天授礼法延祚元年(1038年),有了足够底气的李元昊称帝,建国号大夏(史称西夏),定都兴庆(今宁夏银川),修建

  • 是亲生的吗?道光皇帝竟一脚将儿子踢死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道光

    中国自古迷信棍棒底下出孝子,父母一时气急,出手“教训”不听话的孩子,似乎无可厚非,尤其是处于十来岁青春期的孩子最难管,厌学叛逆的比比皆是,不少缺乏耐心的家长打孩子两下也合乎情理。可一记窝心脚当场要了亲儿子的命,这未免太狠了点,更何况酿成这起亲子悲剧的不是别人,而是清朝还算口碑不错的儒学皇帝——清宣宗

  • 唐武宗:下令用15岁少男少女心脏炼丹的唐朝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唐武宗

    唐僧师徒西天取经,到了比丘国,一进城,发现家家门口扣着笼子,里面传出啼哭声,掀开一瞧,竟然都是五六岁的小孩。向当地人请教,人家说,这些小孩是给国王剜心做药引子用的。原来比丘国王昏庸无道,听信一个道士谗言,要用一千一百一十一个童男的心肝煎汤服药,据说这样可以长生不老。这个情节出自《西游记》第七十八回。

  • 东汉军事家汉伏波将军马援和马超有血缘关系吗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汉伏波将军马援

    汉伏波将军马援是陕西扶风人士,通过了解汉伏波将军马援生平经历得知,马援生于公元前14年,卒于公元49年,享年63岁。伏波将军马援不但是东汉初年著名的军事家,而且还是东汉开国功臣之一。马援率兵打仗之前,曾担任了六年的太守。马援在京里时,喜欢给百姓讲故事。马援口齿伶俐,并且有着出色的思维能力,因此百姓们

  • 揭秘宋仁宗赵祯:中国历史上最仁慈的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赵祯

    历史上的皇帝,给人的印象大都是凶巴巴的。但也不能一概而论,仁慈皇帝还是有的,只是数量不多罢了。宋朝的仁宗皇帝赵祯,可视为其中一个代表。为何?因为中国封“仁”的皇帝本来就寥寥,赵祯却是头一个,而且,他的“先进事迹”的确有点突出,有点感人。网络配图公元1022年,北宋王朝发生又一次权利更迭。55岁的宋真

  • 包拯这辈子过得有多苦?一生从未笑过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包拯

    包拯,字希仁,999年5月28日生于安徽合肥肥东,北宋名臣,以清廉公正闻名于世。有一句好说得好“包公笑,黄河清。” 包公一笑,黄河水都变得清澈了。那包拯为什么不笑呢?据史料记载,包拯患有先天性的疾病,类似于面部神经瘫痪。网络配图包拯这个人在当时非常了不起,是出了名的刚严典范,政治上所有言行皆出公心,

  • 大宋名将为报国他让全家人在身上刺了四个字!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大宋名将

    呼延赞连连向宋太宗送请战书,要求上前线,率军攻打契丹,并发誓不与契丹同生。宋太宗见他年纪一大把了,还天天念叨着打打杀杀,便召见了他,命他当场演示演示。呼延赞见皇帝给机会,高兴得不得了,立刻披挂上马,左手持铁鞭,右手持长矛,一阵风似地旋绕庭中,眨眼间就舞了三四个来回。接着,他又唤来四个儿子必兴、必改、

  • 他满腹才华和诸葛亮齐名 却为何不被重用?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庞统

    《三国演义》中,水镜先生司马徽给刘备推荐贤才时说:“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这是把卧龙诸葛亮和凤雏庞统放在同一水平上。诸葛亮神通广大大家耳熟能详,而庞统,是个很悲催的人物。比较诸葛亮,庞统的仕途非常坎坷。他先投奔孙权,不被重用;后投奔刘备,开始时依然不被重用。他先是被刘备放在耒阳县,大材小用

  • 揭秘史上唯一一位太监皇帝:曹操的祖父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曹操

    魏太和三年(公元229年),魏明帝曹叡决定追尊爷爷的爷爷曹腾为高皇帝。此事亘古无二,因为它有两绝:其一,曹腾跟曹叡无半点血缘关系,曹操的生父曹嵩只不过是曹腾收养的义子;其二,曹腾是个太监。网络配图曹腾尽管少年时便入宫为宦,但他人品修养出众,“宦途”也格外一帆风顺。东汉永宁元年(公元120年),邓太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