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郭解一个二愣子变成江湖老大 却被汉武帝追杀!

郭解一个二愣子变成江湖老大 却被汉武帝追杀!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3825 更新时间:2024/2/3 18:21:55

他生于西汉时期,小名翁伯,汉初著名相人许负的外孙,郭解是也。

话说西汉汉武帝时期,整个国家可谓是一片欣欣向荣,国内较为和平,人民安居乐业,那么一介平民的他为何会成为汉武帝追捕的对象?为何会被世人称为“游侠”呢?

下面让我细细道来: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而这似乎在郭解身上并不完全适用。他从小就心思缜密,阴冷、狠毒,每当心中感到郁闷,愤懑时,他就活脱脱似一个阴冷,嗜血的魔王,杀人不眨眼,许多人沦为他泄愤的牺牲品。不但如此,他还窝藏亡命之徒去干杀人越货的勾当,有空时,便会私自铸造钱币,盗挖坟墓等等,所干不法活动不可胜数,因此他在当地可谓是名噪一时。不知是他福运上身,还是“祸害遗千年”,总之,每次到窘迫危急时分,他总是能化险为夷,免于一死。

就这样,弹指之间,几年过去了,郭解已不再是原本的“二愣子”,变得知人情,懂世故,逐渐走向成熟。

一次,郭解的侄子仗着自己有个权势极大的舅舅,就强迫别人和他喝酒,恰逢那人酒量较小,喝得太多不能再喝了,想要回家,他却不依不饶强行灌酒,在极度恐惧与慌乱挣扎中,那人拔刀刺死郭解的侄子,逃之夭夭。郭解的姐姐因儿子的逝去而悲痛欲绝,责怪郭解迟迟未能捉拿凶手,并将儿子的尸体放在街道上,以此来羞辱、威胁郭解,想让他声名败坏。无奈之下,郭解探知到了凶手的去处打算将他捉拿归案,凶手因害怕而投案,向郭解叙述了当时发生的一切,郭解调查了解真情后释放了凶手,虽然侄子有错,但是死者为大,最终他还是让侄子入土为安。他的做法完全颠覆了从前人们对郭解的认识,他们都开始以全新的眼光看待郭解,郭解由此得到了许多人的一致好评。

针对此事,有人说郭解故意为之,为了收买人心,塑造正义感,而有的人却不以为然。然而不论是收买人心,故意为之也好,还是他弃恶从善也好,总之,他自此改头换面,成为一个在别人眼中有道德之人,受人崇拜,开始迈向游侠的第一步。

此外,他还是一个追求塑造高尚道德之人。郭解每次外出或工作回来,别人见了他都胆战心惊或无比敬仰,只有一个人见了他,不说话,不抬头,只是坐在地上自己干自己的事,完全进入“忘我”之境,把郭解当“空气”,不理睬他,蔑视他。他感到十分奇怪,便派人打听他,这时,他的门客中有一人提议杀了他,而郭解说“我得不到乡里人的尊敬,这说明我的品德修养还不够,这是我的问题,又关他什么事呢?”于是他暗中让尉史免除那人的劳役。此后,那人发现每到劳役时自己总被跳过,问其原因后,才知是郭解使人免了他的劳役,十分感动,向郭解道歉。青年们听到此消息后,越发仰慕郭解。

由此看来,郭解是一位聪敏之人,也是一位擅使手段之人,他知道要想实现成为游侠的心愿,仅凭一己之力是远远不行的,必须要借助外来力量的援助,而当时热血方刚,斗志昂扬的青年人则是他选择的助手,他知道青年们深受儒学思想的影响,追求正义,致力于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仁义之人,而郭解所做之事恰恰符合当时人们的思想道德标准,因而获得更多的支持者,由此名声大振。

俗话说得好,“识时务者为俊杰”郭解就是这样一个懂得分寸、识时务之人。当时洛阳人有的因矛盾而彼此仇恨,闲来无事总是互相“挑刺”,争吵,打架斗殴不断,这一不良风尚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及城中秩序。因此,城中有许多贤人豪杰从中调解,但都未取得效果。郭解听说后,赶往洛阳,从中调解。结仇的人家因为欣赏郭解,敬佩他的为人,便听从劝告,准备和好,郭解阻止后说:“洛阳的贤人名士为你们调解矛盾,你们不予以采纳。如今你们给我面子,听从了我的劝告,打算和解,这本是十分值得庆贺的,而我区区一介布衣,又怎能从别的县跑来抢夺应属于洛阳贤人名士的调解权呢?这对你我来说都是不可取的。”于是郭解当夜离开洛阳,返回住处,离开时说:“暂时不要听我的安排,待我离开后,诸公们来调解,你们再和好,这样于你们、于他们、于我都好”。

从此事中可以看出,郭解是一个懂分寸,能看清时局,了解人心之人。他的做法无疑在当时是十分明智的,既取得了人们的好感,又维护了自身与洛阳诸公的友好关系,广纳朋友,为他的“游侠梦”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郭解也未能独善其身。

元朔二年,武帝发出诏令:要求底下各郡国的有钱人家集体搬到茂陵居住,郭解家中贫困,不符合迁转的标准——家中拥有三百万资财,而轵人杨季主的儿子——知县的文书,因与郭解有矛盾,暗中搞鬼,使得郭解名列在册。当时大将军卫青替郭解向汉武帝求情说:“郭解家贫,不符合迁移的标准,陛下能否考虑收回成命?”但汉武帝说:“堂堂大将军竟能替一介平民说话,可见他的权势还是挺大的,他家一定不会太穷,圣旨已发,不可更改。”于是郭解迁到茂陵居住。

此时的郭解可谓是诸事不顺。由于他高尚的品德以及广阔的人脉使得他在河内轵有了一定的威望,而这必然会因此而削弱他人的威望,这“光环”在光芒四射时也为他惹来了是非。不仅县椽如此,汉武帝也是此心理。西汉初定,各地方豪强的财资越来越多,影响越来越大,间接对皇权有所威胁,为此,武帝开始在全国打击豪强,借此维护政权,谋求政治稳定,筹备军事物资,而此时,郭解恰恰撞在枪口上,成为武帝要吃的一个“对象”,沦为专制皇权统制下的牺牲品。

其次,大将军卫青替郭解说话,不就恰恰说明了郭解有自己独特的一面。卫青,西汉著名大将军,军功彰著,为人豪迈,忠心耿耿。他能在武帝打击豪强的情况下坚持替郭解说话,这可并不是“大发善心”,至少说明他还是挺赏识郭解的,郭解身上必然有某种特质是他所敬仰的。

郭解虽然貌不及潘安,长不及徐公,辩不及商鞅,但是天下不论是品德高尚还是品德低下,知识渊博还是胸无点墨的人,都钦慕他的人品,名声,追随他,为他效力。他的一生也算得上精彩了,他通过努力实现了自己的梦。虽然他的性格也有许多不足之处,但毕竟“人无完人”,他的人格魅力是我们所不能忽视。

“女为悦己者容”,容貌是人在世间的皮囊,只是表面的浮华,毫无用处,它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改变,就如夜晚的流星,是如此的短暂,无法收藏。但是,如果一个人把美好的名誉当作自己的美貌,注重自己的内在修养,那还谈何“岁月忽人老?”郭解虽已离去,但他的人格魅力却永存。

一代游侠——郭解。以仁立名,得之侠名。

标签: 郭解汉武帝

更多文章

  • 刘伯温比袁天罡更厉害 预知王朝千百年命运!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刘伯温,王朝,明朝

    纵观中华上下几千年历史,王朝更迭不断,杀伐战乱不息,期间忠臣圣贤辈出,从孔夫子到王阳明,从魏征到于谦......有的是以贤闻名、有的是以忠著称、还有的是以善于进谏名垂青史......但只有一种人是少见的,那就是神机妙算,通晓过去和未来,甚至能预言几个王朝千百年未来命运的神人。正是因为他们是“神人”,

  • 太平天国最完美男人石达开 逼曾国藩投河自尽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太平天国,石达开,曾国藩

    “稗史漫传曾羽化,千秋一例不平鸣”,翼王石达开是太平天囯最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之一。他十六岁便“被访出山”,十九岁统帅千军万马,二十岁封王,英勇就义时年仅三十二岁,他生前用兵神出鬼没,死后仍令敌人提心吊胆,甚至他身后数十年中都不断有人打着他的旗号从事反清活动和革命运动,辛亥革命党人曾通过诗歌,小说,绘

  • 宋太祖派文盲接待南唐才子使臣为何能使对手不战而败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宋朝,宋太宗,赵匡胤

    南唐是五代时期南方的一个割据政权,国主李璟和后主李煜,都是有名的文学家,为中国词学的发展,做出了非同寻常的贡献。例如李璟的“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都是流传千古的佳句。可见南唐的文化还

  • 为何精忠报国却含冤而死:揭开岳飞悲惨壮烈的一生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宋朝,名将,岳飞

    岳飞是家喻户晓的民族英雄,关于他的婚姻家庭生活,评书《岳飞传》虽然有所介绍,但有许多并不符合历史实际,凭空添加了许多演义的成分。上个世纪,史学家们曾对岳飞的婚姻家庭进行过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幅相对真实的画面。岳飞系出生于1103年,也就是宋徽宗崇宁二年,这一年的二月十五日夜里,他在今河南安阳市当时的

  • 清朝康熙皇帝曾盛赞哪位名臣为“天下廉吏第一”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清朝,康熙

    从一个贫困之地的县令起家,一步步升迁为皇帝倚重的封疆大吏,于成龙所演绎的传奇故事,倚仗的并非什么背景和奇遇,而是近乎苛刻的廉洁自律,这让他在贪腐之风盛行的清代鹤立鸡群。康熙皇帝称赞于成龙为“天下廉吏第一”,大力表彰,屡次破格提拔,把于成龙树为廉政典型。事实上,于成龙不仅是个廉吏,更是个能臣,绝对无愧

  • 不甘于苟且的大秦帝国丞相李斯 如何死于苟且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李斯,秦朝,丞相

    对于大秦帝国的丞相李斯,想来大家都不会陌生,对于他的很多事迹,我们也是耳熟能详。现在有一个流行词叫“苟且”,我想从苟且的角度,再来解读一下李斯的一生。李斯是楚国上蔡人,年轻的时候在乡里做一个小官,不咸不淡的过着自己的生活。有一天李斯上厕所的时候,发现厕所的老鼠长的又瘦又小,而且一有人进去,就赶紧藏起

  • 张衡不仅是一位“公公” 也是我国伟大的发明家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张衡,东汉

    你心中的“公公”是不是这样?一脸森森的阴气或一身妖魅之气?当然,不是所有的太监都这样,比如这位下西洋的郑和,郑公公。这里要说的这位“公公”,他的一生不像郑和那样传奇,但论伟大成就,郑和远远比不上。他就是东汉的蔡伦。说到这里澄清一下,东汉人并不称宦官为“公公”,称“公公”那是明代的事情。这里是借用一下

  • 史上唯一被乱马踩死的皇帝:宋钦宗赵桓被乱马踩死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宋朝,皇帝,宋钦宗

    中国有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史,从历史上第一位称帝的秦始皇帝算起,到清朝溥仪的退位,干皇帝这行职业的也不过几百个。他们虽然都是呼风唤雨的风云人物,站在万人之上、权之顶峰,拥有后宫三千佳丽,唯一人独享,过着神仙般逍遥快活的日子,可是他们的最终结局却是大相径庭。其中有的则是因病不治而逝,有的则被投毒而死

  • 诸葛亮的政治婚姻:荆州豪族大姓从此“强强联合”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诸葛亮,婚姻,荆州

    诸葛亮躬耕地之争关于这句“躬耕于南阳”,曾引发了一场一两千年的争论。关于诸葛亮在出山前的躬耕之地,到底是河南南阳还是湖北襄阳的问题,争到现在也还没个定论。当时诸葛亮隐居在离襄阳城不远的隆中,这个隆中现在也是河南与湖北争抢诸葛亮的隐居地。诸葛亮到底是南阳人,还是襄阳人?实际情况是,诸葛亮居住的这个地方

  • 都说朱元璋是个大老粗但他说了一句话竟流行几百年!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朱元璋,明朝

    看惯了宫廷剧的朋友,大概都对这样一句话不陌生: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但是,虽然大家已经听惯了,但是又有几人知晓这句话的出处呢?另外,是历朝历代都用这句话作为颁布圣旨的开篇语吗?首先,我们先揭晓这句话的原创作者是谁,相信大家很难想到,这样一句被延用了无数年月的开篇语,居然是一个出身平民的大老粗,他就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