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中国古代历史上哪两位皇帝公开贬低长城?

中国古代历史上哪两位皇帝公开贬低长城?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4145 更新时间:2024/3/13 2:11:59

当年批《河殇》时,我在军区政治部工作。只因《河殇》的反传统(歌赞蓝色文明,贬抑黄色文明),黄河、长城这类的自然、人类遗产也成了只许说好不许说孬的禁脔,甚至编造出长城是太空唯一看到的地球人类工程的欺天虚妄。一个偶然机会,看到鲁迅的一篇《长城》(载《华盖集》),颇觉惊异。他认为,长城“不过徒然役死许多工人而已”,“我总觉得周围有长城围绕。”特别是最后一句:“这伟大而可诅咒的长城!”鲁迅对长城的贬低与诅咒,引起几位战友的议论──这样的文章,如果换下鲁迅的署名,当今的报纸谁敢登。

网络配图

从古至今,修筑长城,端赖“举国体制”。“夫以秦始皇之强,带甲四十万,不能窥河西,乃筑长城以分之。”(桓谭《新论》)“可变资本”四十万,“不变资本”有多少?秦代以降,汉、隋及其间的北魏、北齐、北周等朝,都有兴建,逮至明代,又一次创造了修筑长城之高潮,存留于世的就是明长城。“举国体制”往往与专制政体相联系。以“举国体制”修筑长城,就与帝王脱不了干系。国人谈及史上有为之君,往往引用毛泽东诗句里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在修筑长城问题上,“秦皇”、“汉武”都是积极的推动者,至于“宋祖”,疆域不及幽燕,无险可凭,倒是挖了一些“地下长城”(二○○八年五月十八日《保定日报》)。倒是“唐宗”,在修筑长城问题上,别具只眼,特立独行。

长城既然是帝王的“保留项目”,赞颂长城也就成为官家的“专利”。只有作为社会良心的文人,才是批评贬低长城的主要群体。胡曾《长城》诗云:“祖舜宗致太平,秦皇何事苦苍生?不知祸起萧墙内,虚筑防胡万里城。”王翰著名的《饮马长城窟行》有:“归来饮马长城窟,长城道傍多白骨。问之耆老何代人,云是秦王筑城卒。”大抵代表了民意的声音。

网络配图

其实,贬低长城的并非都是在野的士人,至少有两位皇上也持同样立场。被称为“天可汗”的唐太宗李世民,就是其一。大唐帝国是在隋朝废墟上建立的,李世民执政之初,鉴于隋炀帝杨广“兴众百万,北筑长城,西距榆林,东至紫河,绵亘千余里,死者太半”(《隋书》卷二十四),大肆营造,虚耗民力的弊端,李世民告诫手下:“隋炀帝不能精选贤良,安抚边境,唯解筑长城,以备突厥,情识之惑,一至于此!”(《新唐书.李勣传》)可见,李世民并未将长城看作中华民族的伟大象征,他对长城的作用与意义评价并不积极。贞观二年(公元六二八年),突厥屡犯,边患日亟,鉴于秦汉以来防御匈奴的历史经验,朝廷官员不止一人,不止一次地向其建言,“请修古长城”。李世民认为:“朕方为公扫清沙漠,安用劳民远修障塞乎!”(《资治通鉴》唐纪九)在他看来,扫清外寇,消除边患,缔造和平,修筑长城并不是正确选择。他对群臣说:“朕今委任李世勣于并州,遂使突厥畏威遁走,塞垣安静,岂不胜远筑长城耶?”(《新唐书·李勣传》)委派李勣,他看重的是“人才”;避免“劳民”,他重视的是“人心”。在他看来,人才与人心,与长城相比,作用更加强大而持久。事实也是如此,唐朝政权经过“贞观之治”与“开元之治”,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开放、最强大的国家,“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盛况,中古时代的中国,也只在唐朝首都长安呈现过。外敌的消除,国势的昌盛,其所依靠的恰恰不是长城。

在中国,另一个贬低长城的领导人是清代的康熙皇帝。清取明而代之,八旗骑兵翻墙而来,夺关而入,对长城的防御功能如何,体会得更直接。康熙三十年(公元一六九一年)五月,总兵官蔡元报告,古北口一带,长城边墙倾塌甚多,请行修筑。有关部门“拟同意”并上报请示。康熙皇帝随即下达“上谕”:“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敢当。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今欲修之兴工劳役,岂能无害百姓?且长城延袤数千里,养兵几何方能分守?”(《清圣祖实录》卷一五一)在康熙皇帝看来,一个国家的安全,不能寄望于某项“安全设施”,即使是中国的万里长城还是美国的“NMD”、“TMD”(战略、战区导弹防御体系)。康熙圣谕中的“民为邦本”,虽然不能与“民主政治”相提并论,但它毕竟属于传统文化的精髓。“守国之道”乃“修德安民”;“众志成城”则“边境自固”;“兴工劳役,岂能无害百姓”?“民心悦则邦本得”。作为一个满族皇帝,见解如此,殊为难得。不特如此,康熙皇帝还曾赋诗对长城讽刺道:“万里经营到海涯,纷纷调发逐浮夸。当时费尽生民力,天下何曾属尔家。”(《蒙恬所筑长城》)且不说唐太宗、清圣祖同样重视民心与人才,二人都曾开拓了中国历史上国势、版图、文化上的强盛与繁荣,不要说他们如何气吞万里,超迈千古,历史与时代或有不可比性,但他们与那些躲在古旧的城墙后面(甚至连城墙也已失去),恐惧地偷窥墙外的风景,自足地守那只残破金瓯度日的领导人,毕竟不是一个层次。

网络配图

长城巍巍,边风瑟瑟。绵延万里、历经千年的古长城,见证了历史的沧桑。作为物质存在,长城经历了巍峨壮丽与断壁残墙:作为历史存在,长城经历了金戈铁马与王朝更替;作为文化存在,长城经历了和亲出塞与大漠长风。千百年来,在国人心中,长城成了象征,成了符号,其中蕴涵的统一与分裂,开放与封闭,开拓与守成,华夏与夷狄,文明与蒙昧,远不是这道砖石建筑所能承载的。对于这一物质的、历史的、文化的遗留物,无论颂扬与批评,作为一个天地之间的无生命体,一切争议与纠纷似乎都缘于人们过多地赋予其灵魂与感情。

更多文章

  • 揭慈禧柔情的一面:善待情敌把情敌当成好姐妹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慈禧柔情的一面

    慈禧在历史上的形象多是刻薄寡恩,心狠手辣,看过电影《垂帘听政》的观众一定对电影里慈禧残酷迫害咸丰帝的另一个妃子丽妃的情节印象深刻。在影片中,慈禧与丽妃是一对情敌。许多野史或戏剧中,将丽妃描写成慈禧的眼中钉、肉中刺,因丽妃冒险保留咸丰帝的遗诏,事情败露后,她含恨而死。有的文艺作品将丽妃之死处理为慈禧效

  • 慈禧太后墓被炸开后慈禧陵墓被抢购一空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慈禧太后墓

    1928年,清东陵一声巨响,在硫磺、芒硝和木炭的气味飘散后,慈禧太后墓门洞然大开,军阀孙殿英带领士兵疯狂的冲向陵墓当中,在电筒的照射下,金银珠宝散发出惊人的光泽。孙殿英手下的士兵疯狂的攫取着墓中的财富。慈禧太后尸身已然腐坏,散发着恶臭,但其口中含着一粒珍珠,士兵用手去拿,却往下滑,几个士兵七脚八手的

  • 雍正曾对哪位“伟人”称:朕不知如何疼你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雍正

    有人说,雍正之所以上位成功,主要是隆科多和年羹尧两个人,一内一外,在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所谓“一内”,指的是隆科多利用步军统领的职权(他当时统辖步军五营约两万多兵力),封闭京城九门,让雍正的反对派们成了瓮中之鳖,同时又完全断绝他们和外界的联系,控制了雍正即位后京师的秩序;所谓“一外”,指的是雍正通过

  • 朱元璋嗜杀成性的原因是因为他身患精神病?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朱元璋

    有的人认为,明太祖马上得天下,猛将如云,谋士如雨,南征北战,都是能撑得起一方天地的角色。但他的太子皇孙都温顺柔弱,他担心一旦他百年归山,他的子孙无法控制局面。据史载;太子朱标对朱元璋的滥杀无辜不以为然,曾多次劝谏。有一天,朱元璋把一根长满尖刺的荆棘条扔在地上,叫朱标捡起来,朱标左观右看,无处下手。朱

  • 为满足自己欲望郑氏亲手葬送大明最后60年国运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郑贵妃

    作为深宫大内仅次于皇后的皇贵妃,在内心中都有一个做老大的励志梦,而且皇贵妃这样一个地位也很微妙,次于皇后,但高于后宫其他妃嫔。其实皇贵妃一般都是皇帝对自己宠幸的妃子不能册立为皇后的最大补偿。而大明朝的最后一位被册封为皇贵妃的就是万历皇帝最宠幸的郑氏,而郑氏也确实是一个能邀宠、有理想、敢折腾、活得长的

  • 抗金功绩最为突出“中兴四将”分别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兴四将

    宋高宗在重建宋朝,在南宋初年宋军抵御金军入侵这段历史称为"中兴"。其中有四位军事统帅抗金功绩最为突出,分别是岳飞、韩世忠、张俊、刘光世,并称"中兴四将"。网络配图刘光世(1089-1142),南宋将领。字平叔,保安军(今陕西志丹)人,将门世家,以荫补入官为三班奉职,累升领防御使,郎延路兵马都监。宣和

  • 三国司马错算不算是一个伟大的军事家 他有什么功绩?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司马错

    司马错,生卒年不详,夏阳(今陕西韩城)人,史学家司马迁八世祖,战国时期秦国著名将领,历仕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三朝。司马错,他是秦国的三大干将之一。司马错在史书上的记载并不多,他是个被历史掩盖的人物,他与张仪、白起共处于一个时代,对于一个看重纵横的时代来说,他是个容易被忽略的人,白起号称“人屠”

  • 真实岳飞收入丰厚生活简朴 感情专一拒纳妾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真实岳飞

    岳飞有一句流传近千年的名言:“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在宋代社会,官场中充溢着崇文抑武的习气,武将被指为粗人。武将能讲出如此一针见血、言简意赅的名言,已属极为不易,更何况是身体力行。他担任高官之后,收入自然颇高,却一直维持着相当简朴的生活。网络配图民间流传不少历史人物的传奇故事,许多是

  • 为何姜子牙七十多岁才被人发现他的才能?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姜子牙

    姜子牙是个奇人,奇就奇在老当益壮,据说姜子牙很大年纪了,还一事无成。《战国策·秦五》说,“太公望,齐之逐夫,朝歌之废屠”;《尉缭子》说:“太公望年七十,屠牛朝歌,卖食棘津”;《韩诗外传》说:“吕望行年五十,卖食棘津,年七十,居于朝歌。”汉代刘向的《说苑·尊贤》也说:“太公望,朝歌之屠佐也,棘津迎客之

  • 揭秘戊戌变法慈禧为何与光绪决裂:不能让皇帝抓军权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法慈禧为何与光绪决裂

    公元1898年9月21日凌晨,慈禧太后将光绪帝软禁于中南海涵元殿,然后下诏太后训政。自此,自6月11日始,历时103天的维新运动以失败告终。史称戊戌变法,也叫百日维新。历代史家多认为是保守派,特别是其代表人物的慈禧太后反对新法,武力反扑,导致的戊戌变法的失败。维新运动的主要发起者之一的梁启超先生编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