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刘邦与项羽恩怨 项羽死后刘邦为何三次哭祭项羽?

刘邦与项羽恩怨 项羽死后刘邦为何三次哭祭项羽?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3667 更新时间:2024/1/16 15:14:42

刘邦“善哭”辨

刘邦因为项羽最初被封为鲁公,所以,在鲁城平定之后,便以鲁公之礼安葬了项羽,亲自为项羽主持了葬礼,并在项羽墓前大哭了一场。

刘邦此哭,非常不易!男儿有泪不轻弹,何况项羽是刘邦朝思暮想都必欲除之而后快的夙敌,刘邦怎么可能哭祭项羽呢?再说对一个男人来说,想哭就哭,泪水会来得如此容易?

刘项之仇,由来已久,刘邦为除去项羽更是不惜代价,现在项羽已死,刘邦心中真可谓乐不可支,怎么可能有伤痛之情呢?既无伤痛之情,刘邦怎么可能为项羽一洒伤心之泪呢?所以,刘邦哭祭项羽,绝非伤痛,而是作秀。

网络配图

《史记·汲郑列传》讲述了一件很有意思的小事:郑当时是汉武帝朝的一位正直的大臣,他的父亲郑君曾经是项羽手下的将军。项羽死后,郑君归降了刘邦。后来,刘邦下令,要求原属项羽部下的人在奏章中提到项羽时,一定要称他为“项籍”。既不许叫“项羽”,更不许称“项王”。汉时习俗,直呼其名是非常不恭敬的。如果称其字“羽”,则要恭敬得多;如果称“项王”,那当然更是尊敬了。

可是,郑当时的父亲郑君提到项羽,从不称“项籍”。要么称“项王”,要么称“项羽”,郑君这样做显然是坚守自己作为西楚国臣子的礼节,以表示自己不忘昔日的君臣之礼。

于是刘邦下令,凡是称项羽为“项籍”的原项羽部下都升为大夫,而把坚持称“项羽”或“项王”的郑君一个人赶出了朝堂。郑君虽然为此断了仕途,病死家中,但是,他始终不愿以蔑称项羽作为个人的晋身之阶。可钦可敬!

我们可以拿这件小事和刘邦在项羽死后为项羽举行隆重的葬礼并哭祭项羽一事相对比,从中可以看出刘邦哭祭项羽的虚伪。

此事不仅说明了刘邦的虚伪,而且还说明了刘邦对项羽的忌恨和心胸的狭隘。项羽已经自杀,刘邦也如愿以偿地当上了皇帝;但是,刘邦对项羽仍然耿耿于怀,非要原项羽的部下提到项羽一律蔑称之,不许尊称之。

网络配图

刘邦以哭作秀,并非仅此一例。

汉二年(公元前205)刘邦一出函谷关,到达新城(今洛阳偃师),就接受当地一位董姓乡官的建议,为被项羽杀死的义帝举行葬礼,并在三天之中为义帝大哭了三场。(“三老董公遮说汉王以义帝死故,汉王闻之,袒而大哭。遂为义帝发丧,临三日。”)

刘邦为什么要在三天之中为义帝大哭三场呢?

我们只要看看刘邦哭祭义帝之后的一连串行动就可以明白。

第一,向天下诸侯发文书,宣告项羽诛杀义帝是大逆不道。(“发使者告诸侯曰:‘天下共立义帝,北面事之。今项羽放杀义帝于江南,大逆不道。’”)

第二,号召天下诸侯随从自己讨伐项羽。(“愿从诸侯王击楚之杀义帝者。”)

从此,刘邦就处处打着为义帝复仇的旗号,作为自己东伐项羽的原因。

可见,刘邦哭祭义帝的目的是为自己树立一面正义的旗帜,宣布自己是正义之师,讨伐项羽是要为义帝复仇,诛杀以臣弑君的元凶项羽。刘邦不是个军事家,但是,绝对是一个政治家。刘邦深谙军事是政治的延续这一真理。他需要一面正义的旗帜,就是为了在未来的“楚汉战争”中抢占一个道义上的制高点,以便利用这个制高点打赢这场战争。

因此,刘邦此哭,政治目的非常明确:为自己消灭项羽捞取政治资本。

网络配图

项羽一生英气逼人,绝少流泪,唯一一次例外,是“霸王别姬”: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

如果将项羽这唯一的“一哭”和刘邦的哭祭义帝、哭祭项羽这“两哭”做一比较,可以清楚地看到——

项羽是为情而哭:项羽败亡之前,只与美人虞姬哭泣而别,表现了西楚霸王柔情万种的另一面。因为项羽和虞姬此别乃生死之别,从此,霸王出逃,虞姬自杀,永无相聚之日。

刘邦“二哭”,均非出自情伤。无论是义帝,还是项羽,关刘邦何情?刘邦的哭祭,纯粹是政治作秀。

标签: 刘邦与项羽恩怨

更多文章

  • 揭秘历史上第一个死于骨肉相残的皇帝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皇帝

    东晋时,中国北方一度并存的前赵、后赵两个少数民族政权之间攻伐不断。后赵太和元年(328年),前赵皇帝刘曜被后赵王石勒俘杀,其幼女安定公主随同其兄 逃往上邽(今甘肃天水)。次年,石勒的侄子石虎攻陷上邽,俘获了“年十二,有殊色”(《晋书》)的安定公主,因贪恋其美貌,遂强占其为妾。石勒死后,石虎 废掉新帝

  • 乾隆做了什么竟使得弟弟弘曕一病再没起来过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弘曕

    爱新觉罗弘曕去世时正值盛年,只有33岁,不免惋惜。世人对他,称颂过,也唾弃过。弘曕从小过继给了果郡王,乾隆皇帝对这个弟弟是十分喜爱的,当乾隆看到小时候的弘瞻不懂礼数,就请当时著名的诗人沈德潜作为弘瞻的老师,名师出高徒,弘瞻因此非常的博学,也非常的喜欢并善于诗词歌赋,家中的藏书也非常之多。看着弘瞻日益

  • 秦始皇的七大恨:为何如此痛恨母亲赵姬?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秦始皇的七大恨

    秦始皇一生,可谓传奇。他前十来年跟着母亲赵姬在赵国,被赵人欺负凌辱。十几岁回到秦国被立为太子,3年后秦庄襄王去世,秦始皇登基。然后用了十来年时间,斗倒了三座大山长安君成蟜、嫪毐、吕不韦。接着又用了十年时间,横扫东方六国,统一中国。秦始皇一生无比辉煌,可是人人有本难念的经,秦始皇一生,痛恨这七个人。网

  • 他是三国最顶尖谋士,曹操为没得到他而遗恨终生!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曹操

    曹操之所以能成就霸业,一是靠他本身的雄才大略,二是曹操会识人用人。曹操用人,唯贤是举,所以麾下谋士非常多,而且都是三国一流谋士,如荀彧、荀攸、贾诩、刘晔、程昱等人。当然,公认的三国第一流谋士,非郭嘉莫属。曹操打算把自己死后的江山交给年轻的郭嘉,可见郭嘉在曹操心中的地位。可惜,郭嘉死的太早,让曹操痛惜

  • 代父从军 中国历史上到底有没有花木兰?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花木兰

    《木兰辞》说它是北朝(魏)乐府,大概不会有人反对。秦汉以降的朝廷大多设有专门的乐府官署,南北朝也不例外,具体职能是负责收集整理民歌、训练乐工等,属掌礼仪教化的太常寺该管。《木兰辞》被宋代郭茂倩收入《乐府诗集》,与《孔雀东南飞》并称为乐府双璧,不是没有道理的。郭茂倩的父亲郭源明曾做过太常博士,家学渊源

  • 末代皇帝溥仪与兄弟姐妹们:亲兄妹行君臣大礼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末代皇帝溥仪

    在1963-1967年溥仪和他的兄弟姐妹联系一直十分频繁,兄弟姐妹经常去看望他。从他第一次被弟妹喊“大哥”到最后在兄弟姐妹的照顾中安享晚年,这一切发生了巨大改变。帝王兄弟姐妹情有着不同寻常的地方,皇帝和兄弟姐妹之间不仅仅是亲情关系,更是君臣关系,在君臣关系下的亲情往往受到诸多等级的限制,甚至被湮没。

  • 战国四公子信陵君魏无忌有什么样的优点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战国四公子信陵君魏无忌

    魏无忌(出生年份不详—公元前前243年),魏昭王的儿子,与安釐王是同父异母的兄弟,魏国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公元前276年,被封信陵,位于河南省宁陵县,被后世称为信陵君。魏无忌与孟尝君田文、春申君黄歇和平原君赵胜四人被当代人称为战国四公子。魏无忌为人宽厚,待人有礼,经常礼贤下士,很多门客都归附在他麾

  • 历史揭秘:贪官和珅并非因贪而亡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和珅

    导读:影视剧里频频出现的和珅,让人们记住了乾隆眼前的这位红人,清朝的军机大臣,同时也是史上第一大贪官。那么,和珅的死真的是因贪而亡的吗?网络配图和珅的贪,不是朝夕之间,更不是不可告人,而是长此以往且甚为猖狂的。以乾隆皇帝治世之英明,不可能觉察不到。然而乾隆对和珅的倚重有增无减,便可知乾隆皇帝治世之英

  • 贞观之治背后真相:隋朝积蓄养肥李世民的盛世?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贞观之治背后真相

    “贞观之治”,是令中国人永世怀想的一个伟大时代。在这个时代里,人民安居乐业,歌舞升平,皇帝温良慈善,百官恪尽职守,米缸里装的是吃不完的小米,田地里生长着绿油油的蔬菜……总之,这样一个近乎于传说中的美好时代,是由唐太宗李世民一手创造出来的,所以他在中国皇帝排行榜上,理直气壮地占据了首位。但这一切,却只

  • 历史上真实的李卫是如何为官的?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李卫

    导读:大家应该看过《李卫当官》,雍正眼前的大红人一路火到现在。影视剧里要饭出身的却才干过人、大字不识而又幽默诙谐的李卫,赢得了百姓的喜爱,同时也引起了众多的质疑:历史上真实的李卫也是这样当官的吗?网络配图史料记载,李卫确有其人,祖籍江南铜山,即今日的江苏徐州,生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卒于乾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