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朱元璋分封太侈埋变乱祸根:朱棣靖难之役得天助

朱元璋分封太侈埋变乱祸根:朱棣靖难之役得天助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724 更新时间:2024/1/16 23:40:00

朱允炆失误之一:重用齐泰黄子澄激化矛盾

朱元璋在登上帝位的第一年,就立嫡长子朱标为皇太子。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四月,朱标病故。九月,朱元璋立皇孙朱允炆为皇太孙,朱允炆是朱标第二子,因朱标长子朱雄英早死,故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朱元璋晚年,功臣宿将被诛杀殆尽,而不少藩王都拥有重兵,皇太孙朱允炆对此深感忧虑。由于朱元璋的二子秦王朱樉、三子晋王朱棡先后死去,镇守北平的第四子朱棣势力最大,便成为朱允炆的心腹大患。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朱元璋病逝。朱允炆即皇帝位。燕王“自北平奔丧”,朱允炆称太祖有遗诏,令诸王不得来京奔丧。诸王认为哪里有父死遗令子孙不得奔丧之理,对遗诏的真伪颇有怀疑,一时之间流言四起,朱允炆与众多叔父之间的关系骤然紧张起来。

朱允炆起用齐泰为兵部尚书,黄子澄为太常卿兼翰林院学士,同参军国事。齐黄二人坚决主张削藩,于是朱允炆与他们密谋削藩之事。对于如何着手削藩,齐泰和黄子澄有不同的看法。齐泰想先削燕王,黄子澄说:“不然,周、齐、湘、代、岷诸王在先帝时多不法,削之有名。今欲问罪,宜先周。周王,燕之母弟,削周是剪燕手足也。”他认为削藩应先从有不法行为的藩王开始,这样才能名正言顺。周王朱橚是燕王朱棣的同母兄弟,又有不法行为,应先削周王。恰逢周王次子告其父谋不轨,并牵连到燕王、齐王、湘王。朱允炆便命曹国公李景隆到开封把朱橚抓回京师。没过多久,朝廷又逮捕齐王朱榑、代王朱桂、岷王朱梗等,对朝廷早有戒心的朱棣更加“疑惧”。

朱允炆失误之二:不听卓敬高巍言引发战争

户部侍郎卓敬也在思考朝廷应如何解决藩王拥兵自重的问题,他秘密上疏朱允炆:“燕王智虑绝伦,雄才大略,酷类高帝。北平,形胜地,士马精强,金元所由兴。今宜徙封南昌,万一有变,亦易控制。”建议把燕王改封为南昌王,把他调离北平。第二天,朱允炆召见卓敬,说:“燕王,朕骨肉至亲,卿何得及此!”卓敬叩头说:“臣所言天下至计,愿陛下察之。”但朱允炆不采纳他的意见。吏部官员高巍对朝廷削藩持不同意见,他上书朱允炆,称:“高皇帝分封诸王,比之古制,既皆过当。诸王又率不法,违犯朝制,不削则朝廷纪纲不立,削之则伤亲亲之恩。贾谊曰:‘欲天下治安,莫如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今盖师其意,勿行晁错削夺之谋,而效主父偃推恩之策。在北诸王子弟分封于南,在南子弟分封于北。如此,则不削之削也。”

高巍提到的贾谊、晁错、主父偃均为西汉人。汉初同姓王势力强大,贾谊建议汉文帝把大国分为小国,晁错屡次向汉文帝建议削夺诸王的封地。汉景帝时,吴王跋扈,晁错又上“削藩策”,景帝用晁错之策,引起“七国之乱”。汉武帝时期,诸王虽不像以前那样强大难制,但有的王国仍然“连城数十,地方千里”,威胁着中央政权。汉武帝并未采用削藩措施,而是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允许诸侯王推“私恩”把王国土地的一部分分给子弟,并封其子弟为列侯。推恩诏下后,诸侯王纷纷请求把土地分给子弟,西汉王朝“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武帝以后,王国辖地不过数县,诸侯王强大难制的问题就这样基本解决了。高巍劝朱允炆“勿行晁错削夺之谋,而效主父偃推恩之策”,与卓敬的建议有异曲同工之妙,应是解决明初藩王强大难制问题的良策。但朱允炆优柔寡断,“嘉之而不能用”。他坚决推行削藩,很快就把火烧到燕王朱棣身上。

朱允炆失误之三:讲仁义重蹈宋襄公覆辙

公元1399年7月,朱棣起兵造反的消息传到京师后,朱允炆决定出兵伐燕,并布告天下。他任命老将长兴侯耿炳文为大将军,以附马都尉李坚、都督宁忠为副,率师三十万北伐。又命安陆侯吴杰、江阴侯吴高、都督耿瓛、都指挥使盛庸、平安等分道并进。当时朱允炆方锐意文治,每天与学士方孝孺等人讨论周官法度,把军事决策权交给齐泰、黄子澄二人。在部队出发前,朱允炆告诫将士:“一门之内自极兵威,不祥之甚。今尔将士与燕王对垒,务体此意,毋使朕有杀叔父名。”朱允炆天性仁孝,他明令诸将不得伤害燕王,相信是真心之言。但他没想到这句圣旨直接关系到这场战争的胜败。俗语说,擒贼先擒王,只有消灭了敌人的首领,才能彻底战胜敌人。燕王以逆犯顺,全靠他个人的威信,如果他一死,“靖难之师”便失去了灵魂,燕军便会不战自溃。朱允炆在将士出征前说出这样的话,给朱棣提供了保护伞,使将士面对朱棣时不敢放手一搏。

在长达数年的战争中,朱棣每每身先士卒,虽然“濒于危者数”,但明军诸将“莫敢加刃”。在东昌(今山东聊城)之战中,燕师大败,主将张玉战死。燕师败退时朱棣独自一人殿后,追者数百人不敢逼。在滹沱河之战中,朱棣竟然在对方阵地中野宿,被明军发现后又穿营而过,而官军将士“莫敢一矢相加遗”,眼睁睁地看着朱棣扬长而去。春秋时期,宋襄公用仁义道德指导战争,在泓水(今河南柘城西北)之战中坐失战机,被楚军打得大败,宋襄公自己也做了“仁义”的牺牲品。朱允炆不懂得战争的规律,在关键时刻讲仁义,重蹈宋襄公的覆辙,最终被朱棣打败,给后人留下深刻的教训。

燕王朱棣福大命大:几场关键战役均得风助

朱棣之所以发动“靖难之役”,实在是逼于削藩的无奈之举。令很多人意想不到的是,实力相对较弱的朱棣竟打败了实力强大的朝廷军队,赢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总结其原因,除了朱允炆用人不当、指挥失误和朱棣善于用兵外,还有一点不能忽视,就是“天时”对朱棣的眷顾,在几场重大战役中,天气都帮了朱棣的大忙,使他转败为胜,转危为安。战争初期,朱棣在北方战场进展顺利,燕军先后攻下通州、蓟县、怀柔等地,屡挫朝廷军队。面对耿炳文率领的三十万大军,朱棣厉兵秣马,出奇兵在真定(今河北正定)大败耿炳文。建文元年八月,朱允炆以曹国公李景隆代替耿炳文为大将军,率领五十万大军伐燕。

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四月,双方战于白沟河。在鏖战之际,突然刮起一阵旋风,吹折李景隆的大将旗。燕军乘风纵火,官军大乱,奔声如雷,李景隆狼狈逃窜。九月,朝廷再次换将,命盛庸代替李景隆。次年三月,燕军与盛庸战于夹河,燕将谭渊战死,燕军不利。次日,朱棣整众再战,双方从早上打到中午仍不分胜负。正在双方难分难解之际,又刮起一阵东北风,两军咫尺不相见,燕军乘风大呼进击,盛庸军大败,退保真定。过了几天,两军又在藁城(今河北石家庄东部)相遇,官军列方阵于西南,燕军从四面攻击,朱棣率精锐攻其东北隅,“会大风起,发屋拔树,燕军乘之”,官军大溃,朱棣乘胜追击,斩首六万余级。燕军在白沟河、夹河和藁城三场大战中皆得风助,朱棣深感庆幸,他认为:“此天授,非人力也。”后来,朱棣改变以往只顾攻城略地的战略,挥师南下,疾趋京师,于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六月攻陷南京。朱允炆纵火焚烧宫殿,不知所终。传言朱允炆从地道逃出皇宫,追随者有翰林院编修程济、御史叶希贤等四十余人。

“靖难之役”源于“分封太侈”

明初叔侄相争的“靖难之役”之所以发生,表面上是建文帝朱允炆削藩引起的,而深层次的原因是朱元璋“分封太侈”。是否分封诸子或功臣为王是历代开国皇帝都要面对的重大问题。秦朝开国之初,丞相王绾等人曾向秦始皇提出分封诸子为王,理由是国家幅员辽阔,“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无以镇之。”秦始皇叫大臣们讨论分封诸子为王是否妥当。廷尉李斯提出反对,他说周初大封同姓子弟,但年代久远之后,亲属关系疏远,“相攻击如仇雠,周天子弗能禁止”。李斯主张不必分封诸子和功臣,用“公赋税重赏赐之”就可以了,他认为这才是“安宁之术”。秦始皇接受了李斯的意见,结果留下了天下大乱后王室孤立无援的后患。

汉朝建立后,汉高祖刘邦吸取“秦孤立而亡”的教训,“大封同姓以填抚天下”。起初是同姓王与异姓王并存,后来刘邦逐步除掉异姓王,只保留同姓王。由于当时同姓王势力太大,后来终于造成“七国之乱”。晋初,武帝司马炎也大封同姓子弟为王,这些同姓王都握有军政大权,结果酿成“八王之乱”。唐代采用折中措施,虽封皇室子弟为王,但“有名号而无国邑”。宋代对唐代的做法稍作改动,封王只及自身,不得世袭。元代封皇子为王,并将他们派往各行中书省,专制一方。朱元璋总结历代经验教训,最终决定封诸子为藩王。他说:“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既长,宜各有封爵,分镇诸国。联非私其亲,乃遵古先哲王之制,为久安长治之计。”但朱元璋封诸子为藩王只考虑到有利的一面,对其弊端考虑不周,而且在具体分封措施上也有失妥当,藩王虽无行政权,但封国很大,还握有军权,其护卫“少者三千人,多者至万九千人”,北边防御蒙古的几个藩王,所统兵都远远超过万人,导致后来朱允炆不得不削藩。

叶伯巨上书直言“侈封”弊端

对于朱元璋“分封太侈”的弊端,当时很多大臣都看不出来,反而在平遥县当训导的叶伯巨看得一清二楚。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星变屡次出现,钦天监奏“五星紊度,日月相刑”,朱元璋下诏“求直言”。叶伯巨应诏上书,直言“当今之事,太过者三”。叶伯巨所说朱元璋做得太过分的三件事是“分封太侈、用刑太繁、求治太急”。对于“分封太侈”一事,叶伯巨认为,古代圣王分封诸侯,其目的是“强干弱枝,遏乱源而崇治本”,而今天“裂土分封诸王”,是“惩宋元孤立,宗室不竞之弊”。但在具体措施上,“秦、晋、燕、齐、梁、楚、吴、蜀诸国无不连邑数十,城廓宫室亚于天子之都,优之以甲兵卫士之盛”。叶伯巨指出:“数世之后,尾大不掉。然后削其地而夺之权,则必生觖望,甚者缘间而起,防之无及矣。”

叶伯巨说:“议者曰,诸王皆天子骨肉,分地虽广,立法虽侈,岂有抗衡之理?然独不观于汉、晋之事乎?孝景,高帝之孙也。七国诸王,皆景帝之同祖父兄弟子孙也。一削其地,则遽构兵西向。晋之诸王,皆武帝亲子孙也。易世之后,迭相攻伐,遂成刘、石之患。无他,分封逾制之过也。”他认为汉朝的“七国之乱”和晋朝“八王之乱”及刘渊、石勒扰乱中原都是“分封逾制”造成的。

叶伯巨建议:“昔贾谊劝汉文帝尽分诸国之地,空置之以待诸王子孙。向使文帝早从谊言,则必无七国之乱。愿陛下及诸王未至国之先,节其都邑,减其卫兵,限其疆域,以待诸王之子孙。此制一定,世为屏藩,与国同休。割一时之恩,制万世之利,消天变而安宗社,莫先于此。”叶伯巨的意思是赶在诸王赴国就任之前,把他们的封地分成若干份,只给他们一份,其余先空置下来,留待以后分封给他们的子孙。这本是有利于明朝长治久安的建议,但朱元璋阅罢大怒,骂道:“小子间吾骨肉!速逮来,吾手射之!”把叶伯巨抓来后,大臣见朱元璋“怒稍懈”,建议先把叶伯巨关起来,后来叶伯巨终因此事死于狱中。“靖难之役”发生后,朝中大臣都很佩服叶伯巨的先见之明。

袁珙称朱棣有“太平天子”相

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生于元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洪武九年被封为燕王,镇守北平(今北京)。建文帝接受齐泰、黄子澄的削藩建议后,矛头直指拥有重兵的朱棣。朱棣虽然暗中防备,但仍不敢公开与朝廷对抗。促成朱棣起兵的是僧人道衍和著名相士袁珙。道衍即姚广孝,苏州长洲(今江苏吴县)人,他精通儒、道、佛诸家之学和阴阳术数,对《易经》和兵法也颇有研究。在嵩山寺认识袁珙。袁珙说他:“是何异僧,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杀,刘秉忠之俦也,幸自爱!”刘秉忠是辅佐元世祖忽必烈打天下的开国功臣,也是僧人,故袁珙把道衍比作刘秉忠。

后来,道衍经人推荐成为燕王朱棣的重要谋士。随朱棣至北平后,道衍住持庆寿寺。他常常“出入府中,迹甚密,时时屏人语。及高祖崩,以次削夺诸藩,周、湘、代、齐、岷等皆相继得罪。道衍遂密劝燕王起兵”。朱棣觉得起兵没有把握取胜,他说:“民心向彼,奈何?”道衍回答说:“臣知天道,何论民心!”

为了打消朱棣的疑虑,坚定他起兵的信心,道衍还给朱棣推荐了两个人,一个是相士袁珙,一个是卜者金忠。《明史》称袁珙生有异禀,尝游海外,遇异僧别古崖,得相人术真传。相人“百人一谬”,在元末已很出名。朱棣对袁珙的相术将信将疑,袁珙到达北平后,朱棣混杂在九个和自己长得很像的武士当中,统一装束手拿弓矢饮于市肆中,没想到还是给袁珙一眼就看出来,从没见过朱棣的袁珙直接走到朱棣跟前跪下,说:“殿下何轻身至此。”朱棣不出声起身就走。回宫后召袁珙入府。袁珙审视了一番朱棣,说:“龙行虎步,日角插天,太平天子也。”听到这句话,朱棣终于下决心起兵造反。

标签: 朱元璋明朝分封朱棣

更多文章

  • 陈子昂之死悬疑:到底是因忧伤过度还是为人所害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陈子昂,武三思,忧伤过度,

    唐初,继四杰之后,以更坚决的态度起来反对浮靡诗风的统治,在理论和创作实践上表现了鲜明的创造革新精神的诗人是陈子昂,同时在他的政论奏议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洞察国家安危的远见和关怀人民疾苦的热情。他的一生经历曲折多变,关于他的死因人们至今仍无定论。陈子昂,字伯王,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他出生于豪富之家,

  • 诗鬼李贺诗中的不尽忧伤:其可能患有心理疾病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李贺,诗鬼,唐朝,

    李贺出生于一个旁支远裔、家境破落的宗室之家。在他生活的年代,仕进是读书人的惟一出路,考取进士是进入仕途的重要门径。但李贺因避家讳,不能举进士,这对才华出众又极为自负的李贺来说,无疑是个致命打击。李贺的一生有太多不幸与磨难,内外种种压力,使他的人格变得病态、扭曲。有人认为病态的人格导致他诗歌的感伤,而

  • 明朝权阉王振擅权之谜:土木堡之变是否全怪王振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王振,明英宗,土木堡,

    明正统年间,蒙古瓦刺部大举进犯中原。明英宗亲自率领五十万大军迎敌。蒙汉两军于土木堡附近展开一场大战。结果明军大败于土木堡,不但五十万大军损失过半,就连一国之君明英宗也被掠去,一时天下震惊。事实上,造成这一事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明军的指挥竟然是一个根本不懂军事的太监,此人就是权倾一时的宦官王振。由于王振

  • 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飞之谜:当时的交通条件做不到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岳飞,十二道金牌,临安,

    民族英雄岳飞和岳家军抗击金兵的事迹可谓家喻户晓,其中岳飞被宋高宗十二道金牌逼迫班师回朝的故事,也最令人扼腕痛惜,真是十年之功,度于一旦哪!不过这十二道金牌是怎么回事知道吗?它的历史真实性又如何呢?绍兴十年(1140)七月,岳飞率领岳家军挺进中原,经过艰苦卓绝的鏖战,大败猖狂南侵的金兀术大军,接连取得

  • 北宋名相寇准的生死迷局:客死岭南是否是冤枉?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寇准,北宋,贬斥,

    寇准乃北宋名相,为人豪放而洒脱不拘,为官正直而气度不俗,敢于犯顔直谏,不畏强权,为世人敬仰。大家知道,北宋澶渊之盟前后,幸亏这位名相处变不惊,力挽狂澜,坚持真宗亲征,宋军得以略挫辽军锐气,最后签订城下之盟。百年后就有宋人说:“当年若无寇准,天下已分南北矣!”如此一位功臣,最终却落得贬死岭南的下场。那

  • 宋朝起义军领袖李顺的生死迷局:两说法相隔30年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李顺,王小波,宋朝,

    王小波、李顺起义在坚持了一年多时间后,被残酷镇压,三万多名起义军战士英勇战死,八名首领被俘遇害。惟独李顺的下落不明,其结局到底如何?究竟死于何时,这一问题自成都被官军占领时起就不得而知,此后歧义丛生,一直没有弄清楚。四川农民起义的消息很快传到了宋廷,淳化五年(994)正月,宋太宗任命亲信宦官王继恩为

  • 揭秘:施耐庵心中的梁山第一好汉真的是武松吗?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施耐庵,梁山好汉,武松

    在罗贯中,金圣叹,俞万春的眼里,武松是一个真正的好汉。武松刚出场时,宋江问道:【足下高姓大名?】施耐庵代替武松回答道:武松的名字,【说开星月无光彩,道破江山水倒流】。可见,武松的的确确是条好汉,他的名字,能让日月无光,山河倒流。不过,好汉的定义到底是什么呢?先别说武功如何,好汉至少要做一些行侠仗义的

  • 柴进为何叫柴进:《水浒》世界中谜一样的存在?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水浒传,柴进

    按施大爷的说法,柴进是后周世宗柴荣的嫡系子孙。我们来看一下,有没有这么一回事儿。后周是五代十国时期的最后一个朝代,柴荣是这个朝代的第二任当家人,柴荣死后,手下的大臣赵匡胤发动了陈桥兵变,夺了幼帝柴宗训的江山,自己当了皇帝,庙号宋太祖。大家都知道,历来军事政变都是血雨腥风、刀光剑影,这次政变也不例外,

  • 水浒中的第一好汉鲁智深:他是怎么修炼成佛的?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水浒传,好汉,鲁智深

    鲁智深的一生都率性而为,跟着感觉走。鲁智深是在九纹龙史进的目光中大踏步走进水浒的。史进要找他师傅王进,经人指点就向鲁智深求教。鲁智深说,噢,你莫非就是那个叫什么九纹龙的史大郎吗?这话说的让人觉得很无礼,鲁智深怎么一点都不知道尊重人呢?随后他们又遇到了李忠,要一起吃酒去,李忠说等我收拾一下东西。鲁智深

  • 揭秘:在小说水浒传中的第一花痴是何许人也?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水浒传,小说,花痴,鲁智深

    看到这个题目,你可能会想到矮脚虎王英和小霸王周通,可那都是好色之徒,如何配得上花痴这个称号?倒是另有一位好汉,见到女孩子有难,奋不顾身,扶危济困,真正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此人为谁,乃花和尚鲁智深是也。好一个鲁智深,当初本是经略相公手下一名低级军官,正式公务员编制,只因和史进李忠等人在饮酒,忽听卖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