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揭秘太子李忠死因:竟是被诬陷而死的吗?

揭秘太子李忠死因:竟是被诬陷而死的吗?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2747 更新时间:2024/2/8 20:33:08

李忠是唐高宗李治的长子。李忠生于公元前643年,卒于664年,享年二十二岁。李忠在东宫出生,唐太宗李世民十分高兴。并开设宴会邀请大臣们一起参加。

酒酣之时,唐太宗起身跳舞,气氛十分活跃而高涨。除此之外,唐太宗以欢迎第一个孙儿降生,但凡当天参加宴会的人都有赏赐礼品。

李忠的母亲为刘氏,身份比较卑微。恰好此时王皇后膝下无子,王皇后的舅舅就想让王皇后收养李忠。王皇后同意了舅舅柳奭的计划,准备立李忠为太子,以此让李忠亲近她。除此之外,柳奭和长孙无忌等朝中大臣商量一致,请求唐高宗立李忠为皇太子。公元652年,唐高宗立李忠为太子,当天大赦天下。

公元655年,唐高宗李治废除了王皇后,准备立武昭仪为皇后。当时,武昭仪所生的儿子李弘已经年满三岁,朝中大臣们以李忠不是嫡长子为由,全高宗废除李忠太子之位。然后,改立武皇后之子李弘为太子。

公元656年,李忠太子之位被废除,改为梁王,同时立李弘为皇太子。同年,李忠又从梁王变为房州刺史。

李忠常常担心会遭到杀害,有时偷穿女性的衣服以防刺客来袭,还经常卜卦来询问自己是否安全。随后,李忠的事情被高宗知道了,他将李忠贬为庶人,并将他囚禁于李承乾的住所。公元664年,上官仪、王伏胜遭到朝中大臣诬陷谋反,高宗赐予俩人死罪。许敬宗等人诬陷李忠是同谋,高宗大发雷霆,随后将李忠赐死。

李忠是怎么死的

李忠遭到诬陷,被唐高宗赐死于黔州。李忠是唐太宗的第一个孙儿,也是唐高宗的第一个儿子。虽然不是嫡长子,但是李忠出生时,备受唐太宗的重视。

李忠在东宫出生,唐太宗李世民十分高兴。并开设宴会邀请大臣们一起参加。酒酣之时,唐太宗起身跳舞,气氛十分活跃而高涨。除此之外,唐太宗以欢迎第一个孙儿降生,但凡当天参加宴会的人都有礼品赏赐。李忠的母亲为刘氏,身份比较卑微。恰好此时王皇后膝下无子,王皇后的舅舅就想让王皇后收养李忠。王皇后同意了舅舅柳奭的计划,准备立李忠为太子,以此让李忠亲近她。除此之外,柳奭和长孙无忌等朝中大臣商量一致,请求唐高宗立李忠为皇太子。公元652年,唐高宗立李忠为太子,当天大赦天下。

随后,朝廷官员许敬宗知道唐高宗一心想要拥立武昭仪为皇后。为了迎合皇帝的心事,许敬宗便向唐高宗进言说,如果想要立武昭仪为皇后,就要先废除身份卑微的太子,改立李弘为皇太子。高宗听完许敬宗的话非常认可。

公元655年,唐高宗李治废除了王皇后,立武昭仪为皇后。当时,武昭仪所生的儿子李弘已经年满三岁,朝中大臣们以李忠不是嫡长子为由,全高宗废除李忠太子之位。然后,改立武皇后之子李弘为太子。

公元656年,李忠太子之位被废除,改为梁王,同时立李弘为皇太子。同年,李忠又从梁王变为房州刺史。随后,唐高宗因患有风疾,将国家政事全权交于武则天裁决。

李忠常常担心会遭到杀害,常常偷穿女性的衣服以防刺客来袭,还经常卜卦来询问自己是否安全。随后,李忠的事情被高宗知道了,他将李忠贬为庶人,并将他囚禁于李承乾的住所。公元664年,上官仪、王伏胜遭到朝中大臣诬陷谋反,高宗赐予俩人死罪。许敬宗等人诬陷李忠是同谋,高宗大发雷霆,随后将李忠赐死。

李忠是谁的儿子

李忠是唐高宗李治和宫人刘氏的孩子。

李忠是唐高宗李治的长子。李忠生于公元前643年,卒于664年,享年二十二岁。李忠是唐太宗的第一个孙儿,也是唐高宗的第一个儿子。虽然不是嫡长子,但是李忠出生时,备受唐太宗的重视。李忠在东宫出生,唐太宗李世民十分高兴。并开设宴会邀请大臣们一起参加。酒酣之时,唐太宗起身跳舞,气氛十分活跃而高涨。除此之外,唐太宗以欢迎第一个孙儿降生,但凡当天参加宴会的人都有礼品赏赐。

李忠的母亲为刘氏,身份比较卑微。恰好此时王皇后膝下无子,王皇后的舅舅就想让王皇后收养李忠。王皇后同意了舅舅柳奭的计划,准备立李忠为太子,以此让李忠亲近她。除此之外,柳奭和长孙无忌等朝中大臣商量一致,请求唐高宗立李忠为皇太子。公元652年,唐高宗立李忠为太子,当天大赦天下。

公元655年,唐高宗李治废除了王皇后,准备立武昭仪为皇后。当时,武昭仪所生的儿子李弘已经年满三岁,朝中大臣们以李忠不是嫡长子为由,全高宗废除李忠太子之位。然后,改立武皇后之子李弘为太子。

公元656年,李忠太子之位被废除,改为梁王,同时立李弘为皇太子。同年,李忠又从梁王变为房州刺史。

后来,武则天掌故政事,李忠对武则天非常忌惮,常常担心自己会被杀害。后来,朝廷许敬宗等人领会了武则天的意思,他们诬陷上官仪、王伏胜谋反,许敬宗一口咬定李忠也是同谋。身染风疾的唐高宗不理会李忠的辩词,下令让他自裁。

公元664年,李忠死于黔州住所。第二年,太子李弘劝告高宗收回李忠的骨骸,高宗应允后葬于昭陵。

标签: 太子李忠

更多文章

  • 揭秘:朱元璋在哪里全歼陈友谅大军?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朱元璋

    今天要说的便是著名的鄱阳湖之战,这是元朝末年朱元璋和陈友谅为争夺鄱阳湖水域而进行的一次战略决战,决战以朱元璋的完全胜利而告终。这次战役被视为中世纪世界规模最大水战。此战,朱元璋乘陈友谅军久攻坚城受挫,分兵据守鄱阳湖口,先断其退路;继集中兵力,巧用火攻,歼其主力;后水陆截击,全歼陈军于突围之际。创造了

  • 被长生药毒死的第一个皇帝是谁?只活了25岁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司马丕

    人,总希望自己长生不老,或者活得更长久一些,贩夫走卒如此,王侯将相如此,皇帝更甚。历史上,因为幻想长生不老服食长生丹药而死的皇帝不在少数,其中不乏像唐太宗李世民、清世宗胤禛这样的明君;如果要追溯皇帝服食长生药致死之先河,当推东晋哀帝司马丕。从史料记载看,司马丕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服丹药以求长生的皇帝,结

  • 揭秘陈文帝陈蒨在历史上是一个怎样的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陈文帝陈蒨

    中国几千年经历了数个朝代,历经了无数个皇帝的更替,虽然如此,但是能名垂青史的皇帝却没有几个,陈文帝应该算是名垂青史的皇帝中的一个,那么陈文帝是哪个皇帝呢?陈文帝是南北朝时期陈朝的第二任皇帝,他的本名叫陈蒨,是陈武帝的侄子,要说陈武帝为什么没有让他的儿子继承皇位,反而让他的侄子继承皇位,这倒有一段故事

  • 明朝宰相张居正特摆谱 32人抬轿子比房车还牛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张居正

    明朝大宰相张居正是个有争议性的历史人物,史学家对他的评介可以说是褒贬不一毁誉参半。说好的,说张居正“以天下为己任,不畏讥弹,敢于担当”,“苟利社稷,生死以之”。梁启超就肯定地说:“明代有种种特点,政治家只有一张居正。”正是张居正担任首辅肩负国家重任,推行新政实行政治整顿和改革,使衰败的明王朝一度恢复

  • 佳丽三千 皇帝为何独宠大自己十七岁的贵妃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朱见深

    李世民比武媚娘大26岁,李隆基比杨玉环大33岁,这样的年龄差距对于封建帝王来说,不过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然而事情到了明宪宗朱见深身上,情况却掉了个头,他一生最宠爱的万贵妃,竟然比自己大了17岁,这在历史上是极其罕见的。网络配图事情还要从宪宗当太子之时说起,宪宗的父亲明英宗朱祁镇在位时,瓦剌犯边,英宗

  • 不用一兵一卒 吓得两万羌人投降的牛人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张既

    十六岁做了小吏,后来举孝廉,他没去;曹操做司空时,又征召他,他也没去;不久举茂才,上任做了新丰令,并且考核成绩在三辅中第一。他叫张既,字德容,雍州冯翊高陵人。名字虽然少为人知,但能文能武,深有谋略,立下许多功劳。网络配图袁尚和曹操在黎阳相持不下,袁尚又派郭援、高幹和匈奴单于攻打平阳,并意欲联合马腾、

  • 揭秘齐桓公吃人:一句玩笑竟给了小人杀子求权路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齐桓公

    齐桓公是春秋五霸的首领,在公元前685年到公元前643年是属于他的在位时期。他是春秋时代期间齐国历史上的第十五任君王,他是姜姓,名为小白,他的父亲是齐僖公,哥哥是齐襄公。在后来王位之争中,他和公子纠两人为争王位各出其招,最后公子小白赢得了胜利,成为了君王齐桓公。齐桓公任用管仲当宰相,并且推行改革制度

  • 淝水之战中谢安的神乎其技:“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谢安

    淝水之战和赤壁之战、长平之战并成为中国古代三大战役之一,而且淝水之战也是古代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这场战役之中东晋将领率领着八万左右的兵力,大败敌军8,90万大军,从此奠定了之后几十年南北朝的局面。在公元377年的时候,东晋朝廷已经察觉到了前秦蠢蠢欲动,有要进攻的迹象,于是积极部署准备防守,当时有名

  • 一战的罪魁祸首德皇威廉二世的下场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威廉二世

    德皇威廉二世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发起者,他为了让德国成为世界霸主,不惜以军事侵略的形式破坏国家和平。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果得知,德国和英法美等协约国签订了停战合约,以此德国以失败而告终。1918年11月,德国社会主义者强烈要求德皇威廉二世下台,并在11月9日,成立了共和国。德国首相马克斯·冯·巴登为了谋

  • 刘备一度龙凤兼得为何还是没能安天下呢?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

    诸葛亮和庞统同是罗贯中小说《三国演义》中的顶尖谋士,并称为一“龙”一“凤”。大隐士司马徽曾夸赞说:“卧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那么他俩的才志究竟有何差别呢?刘备一度龙凤兼得,为何还是没能安天下呢?谋士才志存在时间、空间和阴阳差《三国演义》中有四位关系非同一般的谋士:程昱、徐庶、诸葛亮、庞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