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不愿做亡国之君的悲情皇帝:光绪

不愿做亡国之君的悲情皇帝:光绪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2660 更新时间:2023/12/24 7:15:05

在清朝历史上命运最为悲情的皇帝莫过于光绪皇帝了。若论悲催,也许要数他的前任同治皇帝。堂堂九五之尊据说死于令人尴尬的梅毒,但作为一个本应肩负历史重任的君王,实在是令人鄙夷,丝毫不值得同情。

但光绪皇帝不同,作为日暮黄昏的满清帝国的倒数第二任皇帝,他不忍心看着自己的帝国在浑浑噩噩中一步步沉沦。他决心振作,要通过自己的微弱之力来扭转历史趋势,让中国重新焕发蓬勃朝气。

光绪的一生是苦难的一生、傀儡的一生、悲情的一生。他本是满洲亲王的儿子,本与帝位无缘,若真如此,也许反而对他来说是幸运的。谁能料到他的前任以戏剧性的方式离别了帝位,历史将其推向了激荡的漩涡之中。

同治十三年(1874年),同治帝去世,这一年载湉(光绪)四岁。同治皇帝突然病逝,对清帝国高层来说无异于一场大地震。帝国的最高权利出现真空,继承人问题成为帝国稳定的关键。同治帝死后仅两个小时,慈禧慈安两位太后和满洲亲贵、军机大臣们在养心殿西暖阁召开了紧急会议,商讨该由谁来继位。

网络配图

军机大臣的意思是国家为重,必须要立一位年富力强的宗亲。但这一提议遭到了慈禧的反对,原因很简单:将来的皇帝如果是个年富力强的成年人,慈禧哪里还有垂帘听政的资格,这不是要让自己放弃梦寐以求的权力在政治上靠边站嘛。所以这个提议被无情否决。

按照宗法礼制,现任皇帝死了,最常见的做法是在宗亲中挑选一位后辈来入嗣同治帝,以他儿子的名义继位,但是慈禧却表示反对。这就有点奇怪了,从历史经验来看,太后为了保证权力,往往要立一个年幼无知的小孩子,历史上大名鼎鼎的西汉太后王政君就是这么干的,那为什么慈禧不同意呢?

因为如果按照这一方法,慈溪就是下任皇帝的奶奶,这中间还隔着一辈呢,将来小皇帝再年幼也有长大的一天,如果跟自己关系不亲,自己迟早还要靠边站,这是慈溪绝对无法接受的,所以必须要找一个跟自己血缘密且容易操控的幼子。

慈禧当着众臣的面宣布由醇亲王奕譞年仅四岁的儿子载湉以慈禧儿子的名义来继承大统。为什么要选择载湉呢?因为载湉的母亲是慈禧的亲妹妹。既跟自己血缘亲近,又是个懵懂无知的幼子,简直就是上天专门为慈禧准备的礼物。

听到这一结果,载湉的生父醇亲王奕譞当场嚎啕大哭,这绝不是矫揉造作,作为事件的当事人,他太清楚当中的厉害关系了,自己的儿子哪里是去做皇帝,根本就是去做傀儡,去做慈禧手中把玩的棋子。也许事后奕譞冷静之后会心存侥幸,幻想儿子的未来也许会是康庄坦途,但历史冰冷,奕譞的这场大哭,便已预示着光绪未来下半生的悲情命运。

网络配图

光绪这一生共做了34年的皇帝,在历代皇帝之中可以说是少有的任职时间较长的皇帝了。可惜他的那位“监护人”太能活了,以至于他这一生永没有出头之日:他比慈溪还要早死一天!

清朝是个祖制极严的朝代,按照传统,后宫是不得干政的。随着光绪的长大,亲政是必然的,纵然是手握大权的慈禧也不能阻拦。于是慈禧表面大方同意光绪亲政,但仍在暗中把持大权。十八岁便亲政了的光绪帝意气风发,他决心施展手脚实现国家中兴。

就在亲政仅仅五年后,他便面临着人生的第一个重要挑战:与日本的甲午战争。

1894年,朝鲜发生动乱。作为宗主国的清朝自然要派兵去摆平,这个时候日本也把手伸进来了。通过明治维新,日本的国力蒸蒸日上,决心要跟清朝掰掰手腕。于是日本发扬了它的“优良传统”:偷袭。1894年7月25日,日本不宣而战,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了增援朝鲜的清军运兵船“济远”、“广乙”,丰岛海战爆发。消息传来,年轻气盛的光绪帝愤然宣布开战。可惜深居皇宫中的光绪哪里了解自己的国家到底腐朽到了什么地步。战端刚开,清军便一溃千里,日军秋风扫落叶般连连取胜,“蕞尔小国”轻易地击败了“天朝”,这场失败,对年轻气盛的光绪打击之大可想而知。

平心而论,这场仗该失败!只有被自己深深轻视的对手羞辱,这个浑浑噩噩的国家才能略作清醒。这一盆冷水泼来,才能看清现实!

网络配图

这次失败虽让光绪内心痛苦,但更坚定了他变法强国的决心。1898年,在康有为超等人的请愿下,光绪下定决心着手实施变法。历史虽赐予了他一丝机会,却未给他打开成功的门窗。他知道自己机会不多,所以他不得不下猛药,但他没想到,自己越急躁,脖子上的声索便勒得越紧。看到光绪越发的不可控,老佛爷出手了。

这年八月初六,慈禧发动政变,八月初八,光绪帝被囚禁瀛台,成为了事实上的囚徒。在生命中最后的十年,这里成为了他唯一的归宿。当然,在这期间,他曾离开过这个囚笼。原因不是慈禧怜悯他,而是八国联军攻破了北京,他被慈禧裹挟着逃亡了西安。(图五)

在生命的最后几年,慈禧的身体也快不行了,孤立绝望的光绪把最后的一丝希望压在了“时间”上,毕竟他比慈禧年轻几十岁。然而现实再一次展露出狰狞的面容,在慈禧病死的前一天,年仅38岁的他便含恨死去,死因成迷。仅仅三年之后,清王朝也在革命党的枪炮声中黯然落幕。

标签: 光绪

更多文章

  • 揭秘二婚齐天大剩女为何成为刘备皇后?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吴夫人

    相比刘备的前两位女人,吴夫人既不像糜夫人那么有钱,也不像孙夫人那么有权。可是吴夫人有自己独特的资本,并且这种资本是金钱都换不来的。吴夫人遇上刘备的时候,身份其实是个寡妇。虽然说三国时期礼制毁坏,但是凡是男人多少还是会介意老婆是不是已婚,何况男方是刘备,是拥有荆州和益州的刘备。可最终刘备还是娶了吴夫人

  • 刘备伐吴真的出动了70万大军?刘备伐吴的真正兵力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刘备

    其实刘备伐吴就是指夷陵之战,这一战役是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战例,吴国利用积极的防御措施,成功的赢得了战争的胜利。网络配图刘备伐吴前到底有多少兵马一直是备受关注,因为刘备伐吴是个历史有名的事件,而这场战役的结果非常关键,那么刘备有多少兵马来应对此次

  • 曹操为什么让自己的女儿嫁给汉献帝刘协?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曹操

    曹操子女众多,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但是他一生中到底有多少个女儿,史书并没有明确记载。而曹操利用女儿的婚姻来维持和稳固自己的权势,将其众多女儿嫁给王公大臣的事情,史书上还是有所涉猎的。陈寿的《三国志》以及范晔的《后汉书》都为我们提供了零星资料,让我们初步了解曹操有记载的至少有七个女儿,她们是曹宪、曹节

  • 揭秘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一生最爱的女人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李夫人

    汉武帝雄才大略,在位有功有过,不失英雄本色。在汉武帝54年的皇帝生涯中,先后宠爱过的有五个女人。陈阿娇,卫子夫,王夫人,李夫人,钩弋夫人。这五个女人与他的故事可以写一本大书。能在后宫脱颖而出,夺得圣宠,当然有她的本色。网络配图李夫人因为哥哥李延年和平阳公主的推荐,她成了汉武帝的妃子,但是真正得宠,却

  • 曹丞相毁誉参半 现代眼光看并不“丑陋”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曹操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最近在安阳县安丰乡发掘一座东汉大墓,据一些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考证,认定这就是古籍记载中的曹操高陵。此说一出,这位1800多年前的政治家、军事家兼诗人再次浮出水面,成为街谈巷议的热门人物。网络配图曹操(公元155年~220年),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在

  • 康熙不搞死他清朝可称霸:列强无一能敌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康熙

    在清朝以前,中国作为东方强国称霸世界千年。无论是在汉朝创造的“丝绸之路”,还是在明朝进行的“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都充分的展示了中国作为大国的雄风,遥想当年,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还处我们中国所称的“蛮夷”阶段。怎奈到了大清王朝,仅仅经过康乾盛世,就迅速的走向了衰败直至灭亡。网络配图正所谓成也萧何,

  • 命可以给钱不能给的曹魏大将 曹操堂弟曹洪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曹操,曹洪

    据说古代打了败仗受伤,最害怕的是伤到了腿,因为伤了腿就不能跑,逃走保命的机会渺茫。同理,将军没有了马,就如同伤了腿一样,其危险程度会极大增加,如果这个时候有人能给你一匹马,这无异于将自己的半条命给了你。曹操手下大将曹洪,就曾经演绎过这样的故事。网络配图那是在诸侯起兵讨伐董卓的时候,袁绍等人害怕董卓兵

  • 出生即为平民百姓的大汉草根皇帝刘病已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刘病已

    从刘病已的生平来看,他无疑是一位草根皇帝。虽然他是汉武帝的曾孙,戾太子刘据的孙子,自从太子一族被杀害后,刘病已命运注定颠沛流离。接下来,我们便从几个方面来分析草根皇帝刘病已的生平经历吧!刘病已出生后,便已是位囚徒。在掖庭令张贺的保护照顾下,刘病已得以健康成长。从刘病已居住和生活环境便可知,虽然刘病已

  • 战无不胜的法老拉美西斯二世情话是给谁的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拉美西斯二世

    拉美西斯二世不仅给埃及带来了长达几十年的兴盛,而且还为后世留下宝贵的爱情财富。他的拉美西斯二世情话久久流传至今,成为爱情最美的宣言。读拉美西斯二世情话,似乎看不出他是战无不胜的法老,而是一位坠入爱河的年轻人。奈菲尔塔莉是拉美西斯二世最喜欢的王妃。拉美西斯二世写过的情话,大多都是写给他的奈菲尔塔莉王妃

  • 十三阿哥整顿户部 辅助四哥雍正长达8年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十三阿哥

    至此,如果我们仅仅对雍正帝对其兄弟的迫害感兴趣,而忘记书写他对兄弟的友爱之情的话,就不能说是公正的。不得不说,八阿哥和九阿哥对于他们自己的悲剧,应当负有与雍正帝同样的甚至大于他的责任。他们执着于满洲时代的朴素的家族制度,认为父子兄弟应当团结一致、忧乐同享,像君臣这样的做派和形式主义背离了满洲的国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