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为什么中国人厌恶隋炀帝:他的罪名正史多无证据

为什么中国人厌恶隋炀帝:他的罪名正史多无证据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4541 更新时间:2024/1/7 10:57:49

中国历史是由“典型人物”组成的。史官们一直在先验地贯彻江青同志的指示,不写“中间人物”,只塑造神或者鬼。构成“神”系列的是文武周召、孔孟程朱,天纵神圣,完美无瑕,构成“鬼”系列的是夏商纣、秦始皇、曹孟德、秦桧,头上长疮,脚底流脓。在这些“鬼”当中,隋炀帝杨广是面目最丑恶的一个。这个古今恶人排行榜中的TOP1几乎集中了人类所能有的全部邪恶品种:淫荡、贪婪、狡诈、阴险、自私、冷血、残暴、血腥、昏乱……他犯下了几乎人类所有能犯下的罪行:“谋兄”、“淫母”、“弑父”、“幽弟”、“逆天”、“虐民”……

事实上,从唐代开始,就不断有历史学家一再指出,所谓“好色”、“淫逸”、“淫母”、“弑父”,绝大多数都是由野史作者们强加在隋炀帝头上的,在正史中并无证据。如果认真阅读那些经得住推敲的史料,我们会发现,杨广其人其实是一个相当雄才大略也相当勤奋敬业的君主。他十四岁与江南大族之女萧氏结婚,直到他去世,始终与元配如胶似漆,情投意合。象他这样感情专一的君主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多见。他曾把南朝灭亡的原因归结为“江东诸帝多傅脂粉,坐深宫,不与百姓相见。”在位十四年,这个精力充沛的男人呆在宫中时间只有四年,其余大部分时间是花在巡游的路上。他一生勤于政事,可谓一个宵衣旰食的工作狂。他开凿大运河,真正的目的是为了沟通刚刚统一不久的南方和北方,巩固国家的统一。他攻打高丽,也是为了消除边境的威胁,保证亚洲朝贡体系的完整。事实上,在他统治的前半段,功业相当辉煌,虽然隋炀帝连续四次大赦天下,多次普免钱粮,可是财富仍然滚滚而来,人口不断高速增长。资治通鉴说:“是时天下凡有郡一百九十,县一千二百五十五,户八百九十万有奇。东西九千三百里,南北一万四千八百一十五里。隋氏之盛,极于此矣。”

然而,很不幸,虽然关于隋炀帝的野史传说是那样的荒诞不稽,漏洞百出,却被我们这个民族津津乐道了千余年。他的半生功业,却很少有人提起。这当然部分是因为成王败寇,墙倒众人推。然而,更重要的却是隋炀帝其人的性格和气质,与我们这个民族的偏好反差太大。

隋炀帝最为传统史家所厌恶的,是“多欲好动”。隋炀帝继承了隋文帝留给他的安定富足的统治基础,却不以“守成”为满足。他“以天下承平日久,士马全盛,慨然慕秦皇、汉武之事”,希望建立一个“兼三才而建极,一六合而为家”的王朝,在历史上写下自己伟大的名字,成为“子孙万代莫能窥”的千古一帝。为了在有生之年完成这一理想,在他统治期间,几乎没有一天停止规划和改革,没有一天不在兴建工程、外出巡视和进行战争。迁都洛阳、开凿运河、重修长城、招徕四夷,每一个举动都是惊天动地。同时,因为好奇心强,探索欲盛,他一生做了许多其他帝王没有做或者不敢做的事。他率十几万大军穿越海拔近四千米的祁连山大拔斗谷,是中国历代帝王中唯一一个到西部旅行的人。他对外部世界充满了好奇,“召募行人,分使绝域”,遣使远至中亚,波斯等地,收集了“玛瑙杯”、“狮子皮”、“火鼠毛”、“五色盐”等而返。对南方烟波浩渺的大海他也十分神往,曾三次派人前往那时还是未知岛屿的台湾探险。

所有这一切,都触犯了传统文化之大忌。中国文化是世界上最恐惧欲望和敌视欲望的文化之一。中国文化的底色是贫困,数千年来一直在贫困和人口压力中挣扎的这片土地确实承载不起太多的欲望。荀子说:“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无争。争则乱,乱则穷。”“欲望”、“多求”和“好动”一直被认为是引发社会不安定的危险因素。为了“牢笼天下、防止竞争、预防混乱”,中国文化敌视欲望。朱熹就曾断然说:“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也就是说,满足自己的温饱是一个人的权利。不过,在达到温饱之后还奢求美味,那就属于罪恶了。贫困文化是一种没有进取心的文化。“改革”、“兴作”在中国文化中,都是极其危险的词汇。对大部分中国人来说,政治的精髓是保持稳定,稳定高于一切,省事优于一切,“清静无为”是最高的政治追求。如果能把社会束缚在固定的轨道上,使天下世世代代一成不变地按照圣人规定的礼法原则运转,那是一个王朝最理想的政治状态。现实即使千疮百孔,多一事也永远不如少一事,拖延和不作为是保证危机不爆炸的最好办法。不兴革,忌扰民,是传统政治的一个重要原则。虽然在隋炀帝登基之际,大隋王朝的财政实力居历代之冠,“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雄厚的财政基础,使他有理由认为大隋王朝的富足应该被利用起来,为整个帝国谋得更大的利益,但这并不能成为传统文化原谅隋炀帝的理由。

因此,我们这个民族对隋炀帝的厌恶,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失败,更是因为他的性格和气质与主流文化的相克。因此,我们对他的厌恶,不仅仅是意识的,而且是下意识和潜意识的。这就是为什么隋炀帝比秦始皇受到历史更不公正待遇的原因。

标签: 隋炀帝昏君证据

更多文章

  • 高力士到底是不是奸臣?揭秘历史上真实的高力士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高力士,唐玄宗

    高力士(684年—762年),唐潘州人(今广东省高州市城区),是冯盎的曾孙,冯盎被李渊封为越国公,掌管岭南事务。10岁时,其家因株连罪被抄,高力士被阉为奴,后被岭南招讨使李千里送进宫当小太监,服侍武则天,后来协助李隆基上位有功,在开元初(714年),被封为右监门卫将军,知内侍省事,成为唐玄宗最为宠信

  • 诸葛亮如何“依法治国”:为什么他死后万人痛苦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依法治国,诸葛亮,刘禅

    诸葛亮以用法严峻著称,但奇怪的是,被诸葛亮“严刑峻法”惩罚过的人,却在听说诸葛亮去世时都垂泪涕零。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作为《三国演义》中重点描述的主角之一,诸葛亮传奇色彩的背后,隐藏着高人一等的处世哲学与治国智慧。史书记载,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出生于琅邪郡阳都县的一个官吏之家。诸葛亮3岁时母

  • 三国里酒德最好的君主:醉而不乱的东吴孙权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东吴,孙权,醉酒

    在《三国演义》中,对孙权的着墨不是太多,对其喝酒的描写就更少,但事实上,孙权是个著名的酒鬼,而且多次因为喝酒差点误了大事。幸而,孙权酒醉心明,及时改正,才没有在历史上留下骂名。最严重的一次是差点把张昭给杀了,把东吴的文武大臣全都吓出了一身冷汗。张昭是谁?是孙权的师傅,也是托孤大臣,不仅孙权礼敬,也极

  • 冤大头李君羡:为武则天献身的第一个男人竟是他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李君羡,武则天,唐太宗,唐朝

    武则天一生阅男无数,但为了她的帝王大业实实在在献出生命的却没几个。其中第一个英勇“献身”的男人是大唐开国功臣李君羡,有趣的是他和武则天素未谋面,却因为小名稀里糊涂做了替死鬼,丧生在唐太宗的刀下,替武则天挡了一刀,堪称唐朝第一冤大头。《新唐书》中记载,李君羡是洺州武安人。隋朝末年天下大乱,他加入了乡镇

  • 乾隆是海宁陈家子孙:乾隆身世详考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乾隆,陈家洛,雍正

    乾隆皇帝,姓爱新觉罗,名弘历,是清王朝定鼎中原后的第四位皇帝。他在位六十年,励精图治,出现了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康乾盛世”。在民间, 乾隆皇帝的身世被人传得十分离奇,传说他是海宁陈家的儿子……离奇传说康熙五十年(1711年)八月十三日,雍亲王府里一片欢笑,这一天家里又添了一个小孩。同一天,海宁陈家也

  • 会哭的枭雄刘备:多场“鸿门宴”展现哭功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刘备,鸿门宴,蜀汉

    提起刘备,很多人都会不以为然。这个打不过就逃,逃不走就哭的饭桶窝囊废,无非是运气好捡了一个皇帝罢了。当然,这是拜罗贯中所赐,这个顽固的汉室正统拥护者意欲突出刘备的仁心,不料却给现代人落下软弱的口实。其实,刘备这个所谓的“饭桶”,还真是在饭桌上办了几件大事。中国人喜欢在饭桌上办大事,经常有人请吃饭说明

  • 灭蜀名将司马错:被纵横家张仪掩盖的军事天才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司马错,蜀国,张仪

    司马错,生卒年不详,战国秦夏阳(今韩城)人,司马迁的八世祖,战国中后期秦国名将。仕秦惠文王、悼武王、昭襄王三世,秦国三大干将(司马错、白起、王翦)之一。秦惠王时期,和著名纵横家张仪争论,主张先灭巴蜀、再攻楚国,提出“得蜀即得楚”的战略主张。巴蜀内斗,韩国攻秦司马错的一生只打了两场大战,一次是灭蜀之战

  • 四朝元老大唐名臣郭子仪贪腐为何能进入凌烟阁?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郭子仪,李光弼,仆固怀恩,

    郭子仪(697年-781年),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祖籍山西太原,唐代政治家、军事家。郭子仪早年以武举高第入仕从军,积功至九原太守,一直未受重用。安史之乱爆发后,郭子仪任朔方节度使,率军勤王,收复河北、河东,拜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公元757年,郭子仪与广平王李俶收复西京长安、东都洛阳,以

  • 卫子夫:如何由歌妓成为大汉皇后最后灭族自杀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卫子夫,汉武帝

    卫子夫与汉武帝:香汗淋漓始,鲜血淋漓终卫子夫(?~前91),西汉汉武帝的第二位皇后。名不详,字子夫,中国汉代平阳(今山西临汾)人。原是曹寿和平阳公主的歌伎,后跻身于一朝皇后之列,在位38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第二长的皇后(第一位是明神宗王皇后)。卫子夫的经历,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同时也改变了自己一家

  • 历史解密:谁是三国时期最有出息的“富二代”?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曹丕,刘禅,孙权,

    当下社会,“富二代”总是关注的焦点。由于天生拥有大量的财富和丰富的资源,他们的家庭、事业、生活乃至一言一行都能够获得媒体的报道与大众的关注。其实,无论在哪个朝代,都存在“富二代”这个群体。以史为鉴方能知得失,三国时期几位极为典型的“富二代”:曹丕(曹操的儿子)、孙权(孙坚的儿子、孙策的弟弟)、刘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