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揭秘赵宋王朝的末代皇帝宋恭帝:寡妇孤儿亦被欺

揭秘赵宋王朝的末代皇帝宋恭帝:寡妇孤儿亦被欺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胖次 访问量:4357 更新时间:2024/1/7 11:33:26

德祐元年(1275)——二年(1276)

度宗于咸淳十年(1274)七月去世,留下三个未成年的儿子:杨淑妃所生的赵昰(xià)7岁,全皇后所生的赵(xiǎn)4岁,俞修容所生赵昺(bǐnɡ)3岁。

谢太后召集群臣商议立帝,众人以为杨淑妃所生赵昰年长当立,但贾似道和谢太后都主张立嫡子,于是赵被立为帝,是为恭帝。恭帝此时年纪尚幼,因此由太皇太后谢氏垂帘听政,但朝廷实权实际上仍掌握在宰相贾似道手中。在理宗和度宗统治时期,宋朝的灭亡已经不可逆转,恭帝即位不满二年,宋廷就投降了元朝。宋室江山是太祖赵匡胤从后周孤儿寡母手中夺得,最后又失于孤儿寡母之手。后人写诗讥讽道:

当日陈桥驿里时,欺他寡妇与孤儿。

谁知三百余年后,寡妇孤儿亦被欺。

孤儿寡母:南宋王朝的灭亡

赵即位之时,宋室江山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蒙古铁骑大举南下,局势失去控制,宋王朝的统治已经陷入了瘫痪状态。

咸淳十年九月,元军向南宋发起了总攻。十二月,伯颜率兵进逼鄂州,在青山矶击败宋将夏贵率领的鄂、汉守军,汉阳、鄂州相继陷落。伯颜留下部分士兵守卫鄂州,自己率领主力部队,以宋朝降将吕文焕为前部,继续东下。沿江城池的守将多是吕氏旧部,元军所到之处,这些人纷纷归降,元军得以顺利地突破长江防线,于德祐元年(1275)春攻克军事重镇安庆和池州,兵临建康城下。

鄂州陷落后,长江防线洞开,南宋朝野内外大震,京师各界都把希望寄托于贾似道身上,呼吁“师臣”亲征,指望他能像理宗朝那样取得“再造”之功。贾似道不得已,在临安设都督府,准备出征。蒙军的一路统帅刘整原系宋朝骁将,理宗末年,贾似道在武将中推行“打算法”来排斥异己,刘整为其上司利用“打算法”迫害,被迫归降蒙古。贾似道对刘整的能力知道得一清二楚,由于惧怕刘整,他迟迟不敢出兵,直到德祐元年正月,听说刘整死后,他才高兴地说:“吾得天助也。”上表恭帝,请求出征。

贾似道抽调各路精兵10余万,装载着无数金帛、器甲和给养,甚至带着妻妾,离开京城,阵势绵延百余里(约相当于今天的40公里)。二月,行至芜湖,与夏贵会合。夏贵一见贾似道,从袖中抽出一张字条,上写:“宋历三百二十年。”言下之意,宋朝历时已近320年,国势已尽,不要为它丢了性命。贾似道心照不宣,点头默许。

贾似道到达前线之后,率后军驻扎于鲁港,命大将孙虎臣统领前军屯驻在池州下游的丁家洲,夏贵率战舰3500百艘横列江上。贾似道深知蒙古军队的勇猛,不敢与之正面交战,仍然幻想走开庆元年(1259)同忽必烈讲和的老路,因此下令释放元朝俘虏,送荔枝、黄柑等物给伯颜,希望通过称臣纳币求得和平。但此时元军的目标在于灭亡南宋,称臣纳币已不能满足元人的贪欲,求和的请求被断然拒绝。两军交战,伯颜连续突破孙虎臣、夏贵两道防线,直抵鲁港,宋军大败,死者无数,江水为之变赤,贾似道仓惶逃到扬州。

贾似道位居平章军国重事、都督诸路军马,度宗尊之为“师臣”,众臣视之为“周公”,却如此不堪一击,时人讽之曰:

丁家洲上一声锣,惊走当年贾八哥。

寄语满朝谀佞者,周公今变作周婆。

贾似道战败后,成为众矢之的,朝野上下出现处死贾似道的强烈呼声。谢太后却认为,贾似道勤劳三朝,不能因为一朝之罪,失了对待大臣的礼数,仅将贾似道贬为高州团练使,循州安置,并抄没其家产。行至漳州,贾似道于木绵庵为监押官郑虎臣所杀,结束了其擅权误国的一生。

经过鲁港之役,南宋部队损失惨重,士气严重受挫。伯颜继续沿江东下,德祐元年十月,元军自建康分三路向临安挺进。伯颜亲率中军进攻常州。常州地处交通要道,扼守临安门户,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伯颜在此投入了20万军队,常州知州姚訔(yín)、通判陈炤(zhāo)等奋勇抵抗。伯颜驱使城外居民运土填充护城河,甚至将运土百姓也用作堆砌材料,最终筑成环城堤防。十一月十八日,元军总攻,两天后常州城被攻破,元军进行了野蛮的大屠杀,上万人被害,只有为数不多的人幸免于难。常州大屠杀产生了蒙古入侵者所希望的震慑作用,随后,当元军逼近平江时,平江守将未经接战便献城投降。

随着蒙古铁骑的逼近,临安府内人心惶惶,大批人试图逃离都城,尤其是朝廷大小官员,为保身家性命,带头逃跑。同知枢密院事曾渊子等几十名大臣乘夜逃走。签书枢密院事文及翁和同签书枢密院事倪普等人,竟暗中指使御史台和谏院弹劾自己,以便卸任逃走,御史章未上,二人已先逃跑。谢太后严厉谴责了这些不忠之臣,下诏说:“我大宋朝建国三百余年来,对士大夫从来以礼相待。现在我与继位的新君遭蒙多难,你们这些大小臣子不见有一人一语号召救国。内有官僚叛离,外有郡守、县令弃印丢城,耳目之司不能为我纠击,二三执政又不能倡率群工,竟然内外合谋,接踵宵遁。平日读圣贤书,所许谓何!却于此时作此举措,生何面目对人,死何以见先帝!”然而,太后的谴责在蒙古铁骑的威胁之下显得如此苍白无力,根本不能激起内外官员为宋室而战的信心。德祐二年正月短暂的休战后,仅有6名官员出现在朝堂上。官员的逃跑瓦解了军心、民心,使宋王朝根本无法组织起有效的抵抗,皇室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

擅权误国的贾似道已被罢免,此时朝廷如果能够振作起来,任用贤臣,局势或许还可以扭转。但恰恰此时,朝廷却犯下另一个严重的错误,即任命陈宜中为相。在陈宜中的主持下,宋朝终于陷入万劫不覆的深渊。陈宜中是一个狂妄自大、欺世盗名的两面派,惯于提出冠冕堂皇的高调言辞,谴责任何妥协退让的主张和行为。陈宜中本为贾似道所援引,贾似道兵败以后,他却率先提出处死贾似道,以提高自己的声望,毫无廉耻。统帅禁军的殿前指挥使韩震提出迁都建议,他竟然私自将其骗到自己家中杀害。

陈宜中长期通过这种哗众取宠的表演和豪言壮语来获得权势,提高自己的威望,但事实上却是一个优柔寡断、冒充抵抗英雄的胆小鬼。德祐元年春夏之交,战事最为激烈的时候,朝野内外纷纷要求他亲往前线督战,他却犹豫畏缩,不肯出城。显而易见,陈宜中不可能为宋朝冒生命危险。七月份,他离开临安,逃到了远离前线的南部沿海地区,要求朝廷在这一地区给他安排职务。他拒绝朝廷派来请他回朝的命令,太皇太后无奈,亲自给他的母亲写信。在他母亲的干预下,陈宜中回到了都城任职。太学生对陈宜中的逃跑行为进行了强烈的抨击,指责他畏首畏尾、胆小怕事,是一个言过其实的两面派,是和贾似道一样的误国之臣。

陈宜中当国,行事摇摆不定,徘徊在和与战之间,不能作出决断。他口头上喊出各种豪言壮语,实际上却懦弱怕事,没有与元军决一死战的勇气和才能。德祐元年年底,局势在他主持之下,朝着越来越不利于宋朝的方向发展,除了彻底投降以外,已没有其他回旋余地。文天祥、张世杰提出迁都到东南部地区,以图背水一战,胆小的陈宜中否决了这项提议,一意求和。德祐二年正月十八日,谢太后派大臣杨应奎向元军献上降表和传国玉玺,哀乞伯颜念上天好生之德,对宋朝皇室从宽处理。元朝要求与宰相面对面会谈,陈宜中被这种要求吓破了胆,便再一次抛弃了太后和年幼的皇帝,于当天夜里逃离了临安。

陈宜中逃走后,蒙古铁骑已兵临城下,局面已无可挽回。谢太后任命文天祥为右丞相兼枢密使,出使蒙古军营谈判。文天祥正气凛然,被伯颜扣留,谢太后又派贾余庆出使。

二月初五,临安皇城里举行了受降仪式,赵宣布正式退位。三月二日,伯颜以胜利者的姿态进入临安。元世祖下达诏书,要伯颜送宋朝君臣速往大都朝见,赵同母亲全氏和少数侍从离开临安,踏上前往大都的路程。谢太后因有病在身,并未同行,但不久也在元军的逼迫下程北上。至此,延续了近320年的赵宋王朝正式结束。

标签: 宋恭帝南宋

更多文章

  • 为什么中国人厌恶隋炀帝:他的罪名正史多无证据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隋炀帝,昏君,证据

    中国历史是由“典型人物”组成的。史官们一直在先验地贯彻江青同志的指示,不写“中间人物”,只塑造神或者鬼。构成“神”系列的是文武周召、孔孟程朱,天纵神圣,完美无瑕,构成“鬼”系列的是夏桀商纣、秦始皇、曹孟德、秦桧,头上长疮,脚底流脓。在这些“鬼”当中,隋炀帝杨广是面目最丑恶的一个。这个古今恶人排行榜中

  • 高力士到底是不是奸臣?揭秘历史上真实的高力士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高力士,唐玄宗

    高力士(684年—762年),唐潘州人(今广东省高州市城区),是冯盎的曾孙,冯盎被李渊封为越国公,掌管岭南事务。10岁时,其家因株连罪被抄,高力士被阉为奴,后被岭南招讨使李千里送进宫当小太监,服侍武则天,后来协助李隆基上位有功,在开元初(714年),被封为右监门卫将军,知内侍省事,成为唐玄宗最为宠信

  • 诸葛亮如何“依法治国”:为什么他死后万人痛苦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依法治国,诸葛亮,刘禅

    诸葛亮以用法严峻著称,但奇怪的是,被诸葛亮“严刑峻法”惩罚过的人,却在听说诸葛亮去世时都垂泪涕零。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作为《三国演义》中重点描述的主角之一,诸葛亮传奇色彩的背后,隐藏着高人一等的处世哲学与治国智慧。史书记载,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出生于琅邪郡阳都县的一个官吏之家。诸葛亮3岁时母

  • 三国里酒德最好的君主:醉而不乱的东吴孙权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东吴,孙权,醉酒

    在《三国演义》中,对孙权的着墨不是太多,对其喝酒的描写就更少,但事实上,孙权是个著名的酒鬼,而且多次因为喝酒差点误了大事。幸而,孙权酒醉心明,及时改正,才没有在历史上留下骂名。最严重的一次是差点把张昭给杀了,把东吴的文武大臣全都吓出了一身冷汗。张昭是谁?是孙权的师傅,也是托孤大臣,不仅孙权礼敬,也极

  • 冤大头李君羡:为武则天献身的第一个男人竟是他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李君羡,武则天,唐太宗,唐朝

    武则天一生阅男无数,但为了她的帝王大业实实在在献出生命的却没几个。其中第一个英勇“献身”的男人是大唐开国功臣李君羡,有趣的是他和武则天素未谋面,却因为小名稀里糊涂做了替死鬼,丧生在唐太宗的刀下,替武则天挡了一刀,堪称唐朝第一冤大头。《新唐书》中记载,李君羡是洺州武安人。隋朝末年天下大乱,他加入了乡镇

  • 乾隆是海宁陈家子孙:乾隆身世详考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乾隆,陈家洛,雍正

    乾隆皇帝,姓爱新觉罗,名弘历,是清王朝定鼎中原后的第四位皇帝。他在位六十年,励精图治,出现了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康乾盛世”。在民间, 乾隆皇帝的身世被人传得十分离奇,传说他是海宁陈家的儿子……离奇传说康熙五十年(1711年)八月十三日,雍亲王府里一片欢笑,这一天家里又添了一个小孩。同一天,海宁陈家也

  • 会哭的枭雄刘备:多场“鸿门宴”展现哭功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刘备,鸿门宴,蜀汉

    提起刘备,很多人都会不以为然。这个打不过就逃,逃不走就哭的饭桶窝囊废,无非是运气好捡了一个皇帝罢了。当然,这是拜罗贯中所赐,这个顽固的汉室正统拥护者意欲突出刘备的仁心,不料却给现代人落下软弱的口实。其实,刘备这个所谓的“饭桶”,还真是在饭桌上办了几件大事。中国人喜欢在饭桌上办大事,经常有人请吃饭说明

  • 灭蜀名将司马错:被纵横家张仪掩盖的军事天才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司马错,蜀国,张仪

    司马错,生卒年不详,战国秦夏阳(今韩城)人,司马迁的八世祖,战国中后期秦国名将。仕秦惠文王、悼武王、昭襄王三世,秦国三大干将(司马错、白起、王翦)之一。秦惠王时期,和著名纵横家张仪争论,主张先灭巴蜀、再攻楚国,提出“得蜀即得楚”的战略主张。巴蜀内斗,韩国攻秦司马错的一生只打了两场大战,一次是灭蜀之战

  • 四朝元老大唐名臣郭子仪贪腐为何能进入凌烟阁?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郭子仪,李光弼,仆固怀恩,

    郭子仪(697年-781年),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祖籍山西太原,唐代政治家、军事家。郭子仪早年以武举高第入仕从军,积功至九原太守,一直未受重用。安史之乱爆发后,郭子仪任朔方节度使,率军勤王,收复河北、河东,拜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公元757年,郭子仪与广平王李俶收复西京长安、东都洛阳,以

  • 卫子夫:如何由歌妓成为大汉皇后最后灭族自杀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卫子夫,汉武帝

    卫子夫与汉武帝:香汗淋漓始,鲜血淋漓终卫子夫(?~前91),西汉汉武帝的第二位皇后。名不详,字子夫,中国汉代平阳(今山西临汾)人。原是曹寿和平阳公主的歌伎,后跻身于一朝皇后之列,在位38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第二长的皇后(第一位是明神宗王皇后)。卫子夫的经历,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同时也改变了自己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