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刘备白帝城托孤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刘备白帝城托孤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晴天 访问量:3305 更新时间:2024/1/5 4:26:46

导读:刘备曾经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希望他可以帮自己打天下。而刘备临终之时,又将孩子托付给诸葛亮,让他好生调教。刘备为何如此重视诸葛亮,并将政权交由他处理。难道刘备不怕诸葛亮造反自称为王吗?

《三国志》作者陈寿评道:“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蜀汉的开国皇帝刘备和他的老祖宗汉高祖刘邦一样,相似的地方极多:“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于色。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而更出奇相似的是,两人一样经常打败仗,一样的逃跑起来连老婆、儿女都不要了,刘禅实际上不是刘备的长子,他到底丢了几个儿子,只有天知道。

网络配图

和刘邦一样,刘备锲而不舍终于建立了蜀汉帝国。这时他已六十一岁了,比刘邦还大六岁;刘邦起兵时是四十七岁,花了约七年的时间;而刘备起兵时是二十三岁,花了三十八年的时间,只是占据了一小部分中国。两人一样的不太会打仗,所以屡战屡败,但是二人的情况又有所不同。刘邦好歹当过乡级干部(亭长),可刘备起兵前以卖鞋谋生。

但刘备读过几天书,对知识分子的礼遇又是多次向儒生的帽子里撒尿的刘邦远远不能比的。刘备也是一个标准的白手起家的大英雄,两人若换个位置,刘备一定不比刘邦差,而刘邦则一定比不过刘备,理由:说不定刘邦忍不住又会向诸葛亮的帽子里撒尿呢?

刘备因在校尉邹靖镇压黄巾军有功,拜安喜县尉(相当于副县长兼公安局长),开始了他的征战生涯,任上因鞭打来监察的督邮(不是那个吼声震破天的张飞)去职;此后一直处于四处流浪和不停的失败之中,无一块立足之地,虽也取得过一些不大的胜利,如汝南斩蔡阳(非关羽之功),博望败夏侯惇于禁(非诸葛亮之功)。但只有在和孙权联合于赤壁大败曹操后,才改变了寄人篱下的苦日子,并得以按照诸葛亮“隆中对”的规划,跨有荆(一部分)、益二州,实力突然崛起,给曹、孙以极大的压力。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刘备打败曹操夺取了益州咽喉汉中,形势似乎一片大好;而且镇守荆州的关羽发动了襄阳、樊城战役,水淹七军、斩庞德、降于禁,打得曹操几乎迁都。但是在曹操和孙权的联合下,被吕蒙白衣渡江偷袭荆州江陵、公安,关羽败走麦城被杀。两年后,刘备称帝后忿而起兵,在夷陵惨遭失败,辛辛苦苦累积的精锐力量几乎一空。刘备因羞愧交加,在白帝城去世。

此时的蜀国,外有魏、吴两个强大的敌手,内有汉嘉太守黄元、牂牁太守朱褒、益州郡大姓雍闿、越隽夷王高定的南中之叛,加上蜀国新败大伤元气,刘备刚刚去世,新生的蜀国,就像风中之烛,稍有不慎就会熄灭,非力挽狂澜于既倒者不能为之。幸好,蜀国就有一个“千古第一贤相”诸葛亮。

网络配图

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自古被视作君臣关系的典范,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鞠躬尽瘁”——“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这是“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士人们梦寐以求的两代“帝师”稀世之遇。能够达到这种鱼水境界的君臣,只有此二人。

可是,舌头和牙齿这么亲密的关系都会有不合的时候,何况是人呢?因为主张连吴的诸葛亮不赞成刘备对东吴用兵,被刘备留在成都,而且诸葛亮也不得不留:本来蜀国的人才就少,加上关羽败亡,张飞被刺,“凤雏”庞统法正早死,他留居成都除了监护太子刘禅,也有“镇国家、抚百姓、供军需、给粮饷”的作用。若是诸葛亮跟随刘备出师,情况或许不一样,因为刘备是“常败将军”,他“连营七百里”的排兵布阵,连军事水平并不高的曹丕都指出其必败。

刘备小瞧了吴国年轻的统帅陆逊,以致遭到惨败,在永安(奉节县)白帝城一病不起。刘备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召益州犍为太守李严到永安,拜尚书令;章武三年二月(公元223年),刘备急招诸葛亮到永安;四月,刘备对托孤于诸葛亮。

凄然托孤。“托孤”是古代“家天下”政治几乎不可避免的重大政治现象,它往往发生在先君早逝、嗣君年幼的情况下。孔安国说:“六尺之孤,幼小之君。”又说:“临终之命曰顾命。”因此后世受托孤之任的大臣常被称为顾命大臣。托孤的对象应该是满足忠诚度足够深、能力足够强、威望足够高、与先君关系足够好等几个条件的大臣,其中忠诚是第一条件。无疑,诸葛亮是最适合的人选。

但是刘备就不怕诸葛亮手握大权造反吗?关于刘备真实的想法我们已经不可能知道了,所以至今众说纷纭。择其要者,不外以下这几种说法:

第一,真心说。陈寿也赞成这种说法,并且在《三国志·先主传》的评语里面高度评价说:“举国托孤于诸葛亮,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赵翼也说:“千载之下,犹见其肝膈本怀,岂非真情流露?”卢弼《三国志集解》在反驳孙盛等质疑时也说:“有所感于中,不觉言之如是”。

网络配图

第二,权谋说。有人认为是刘备不得不托孤于诸葛亮,又怀有猜忌,于是“阴怀诡诈”出此言,逼诸葛亮表尽忠之态,“非剖心出血以示之,其能无疑哉”(王夫之《读通鉴论》)。孙盛也认为“(刘)备之命(诸葛)亮,乱孰甚焉!”——“古之顾命,必贻话言;诡伪之辞,非托孤之谓。”

第三,还有一种说法,所谓“自取”,不是“自代”,是指刘禅不肖无能,诸葛亮可以在刘备另外二子中选取立一个。但联系上下文就知道此说不通。如果是从刘备另外二子中选立一个皇帝,那何必拿曹丕出来说事、对比?

小编认为,刘备不会真心让位于诸葛亮,因为自古就没人会甘心把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白白送给别人。哪怕他是自己最信任的人,刘备也绝脱不了这个历史的惯性。诸葛亮之所以表态尽忠,是出于他的忠臣本心,感刘备的知遇之恩,即使没有这句话,他也一样会尽肱股之力的。如果说这一句话有压力的话,那也是只会使得诸葛亮更加努力。

标签: 刘备

更多文章

  • 光绪皇帝选后经过:洞房夜痛哭是什么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光绪皇帝选后经过

    光绪皇帝洞房夜痛哭为了谁?据皇族后人传说,光绪帝在洞房中扑在既是表姐又是皇后的隆裕怀里痛哭流涕。按说他对表姐并无反感,他反感的是让表姐做自己的终身伴侣。光绪十三年正月十五日,慈禧太后为十七岁的光绪皇帝举行了“亲政大典”,宣布撤帘归政,然后以训政的形式操纵国家政权。此时,还有一件不能再拖的大事儿,那就

  • 狸猫换太子的传说故事 宋仁宗身世之谜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宋仁宗身世之谜

    皇帝故事:仁宗赵祯天圣元年——嘉祐八年宋仁宗仁宗像仁宗赵祯,真宗子。大中祥符八年封寿春郡王,天禧二年(1018)封升王,立为太子。乾兴元年(1022)即位,由刘太后垂帘听政,明道二年(1033)太后死,始亲政。仁宗在位42年,是两宋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仁宗早年生活在养母刘太后阴影之下,作为一个守

  • 三国第一谋士有争议 但第一蠢蛋谋士一定是他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郭图

    三国时代精彩纷呈,各种勾心斗角,谋略武功数不胜数,英雄猛将,谋臣智士,能叫上来名号的实在是太多了,想要评价出三国第一谋士貌似有点困难,但要说三国里第一蠢蛋谋士,那就一定是他没跑!这位谋士真是大名鼎鼎,虽然被称作谋士,但其实更适合叫做坑货,他不仅是把自己给坑了,还前后坑死过两位主公,这种奇葩在三国里也

  • 建文帝是历史上因"头不够圆"而被赶下台的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建文帝

    朱元璋的孙子建文帝朱允炆登基不到四年的时间,就被自己的亲叔叔朱棣赶下了台(史称“靖难之役”)。这段历史人人皆知,不再赘述。朱棣之所以发动靖难之役,与朱允炆仓促削藩有关。但是史书上还给出了另一个理由:朱允炆的头长得不够圆。网络配图话说朱元璋一生多子,多达24个之多。他建立明朝后立长子朱标为皇太子,其他

  • 汉武帝再精明竟然也被人玩弄于股掌之中?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汉武帝

    汉武帝刘彻在中国历史上可以算得上是一个比较精明的皇帝了,虽然说在位期间穷兵黩武,但也的确是为大汉朝打下广阔疆土,在他手上,名将卫青和霍去病等打得匈奴人到处找牙。不过,再精明,再能干,再有谋略,一旦碰到了他的软肋,也一样可能被糊弄到傻。网络配图皇帝身边从来都不缺弄臣,作为大汉王朝的实际掌权者,刘彻身边

  • 允祥得到兄长雍正皇帝倚重的王牌:忠诚和谦卑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允祥,雍正

    爱新觉罗·胤祥,康熙皇帝第十三子,生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十月初一日,薨于雍正八年(1730年)五月初四日。他曾是康熙心爱的皇子,但在康熙朝后期,他的地位却一落千丈。雍正皇帝即位后他被封为怡亲王,为避讳而改名为允祥,他也是唯一被雍正帝倚为心腹的兄弟。网络配图无论是描述康熙朝还是雍正朝,允祥从来都没

  • 辽太子耶律倍三追高美人是怎么一回事?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辽太子耶律倍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有两位非常宠爱的儿子,一个是长子耶律倍,另一个为次子耶律德光。接下来一起去了解一下耶律倍吧,为什么耶律倍既是长子,又是当时的辽太子,最后却没有真正的继承皇位。辽太子耶律倍从小就天资聪明,深得父亲的喜爱,早在公元916年就被立为辽太子。早年耶律倍为了帮父亲争夺皇位可以说是立下了悍马功劳

  • 揭秘猛将张飞并非莽撞人而是精通谋略懂兵法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张飞

    在《三国演义》中,从来不缺少勇将猛士,张飞张将军就是其中的一个。但与其他人不同的是,张飞不仅作战勇猛,而且还特别善于用兵。且不说别的,单是从“据水断桥、义释严颜、瓦口关智取张郃”等战斗经历看,就足以见得张飞绝不仅仅是一介武夫那么简单。网络配图那么,张飞的军事才能究竟从何而来的呢?我想,这不能纯粹地解

  • 历史上的年妃:实际上是雍正最宠爱的女人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上的年妃

    历史上的年妃又称为华妃,是雍正皇帝敦肃皇贵妃。在《甄嬛传》中,年妃与甄嬛争宠失败,而后在悲愤交加中死去。事实上,历史上的年妃有着显赫的家世,宠爱她的雍正帝,以及至高无上的后宫地位和殊荣。年妃的哥哥年羹尧是雍正初年朝廷的一员虎将。据推测,年妃的年龄和雍正帝的年龄很接近,所以年妃深得雍正皇帝的宠爱。历史

  • 司马迁的爱情故事:司马迁的爱妾随清娱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司马迁的爱情故事

    据民间传说和有关资料,司马迁的妻子柳倩娘是成纪人(今甘肃秦安县北),而且是西汉名将李广的外孙女,但是在此文说的并不是他的正妻。自古男人多风流。司马迁进京后,司马谈告诉儿子“读万卷书”,还须“行万里路”,于是命他南游江淮,考察古事轶闻。司马迁到了长江边,突闻江中一舟上传来凄凉的歌声:网络配图风萧萧兮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