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这位大臣在关键时刻救了大明为何被皇帝杀害?

这位大臣在关键时刻救了大明为何被皇帝杀害?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4871 更新时间:2023/12/8 19:07:05

今天一说起于谦,人们多半首先想起的是郭德纲身边的谦哥,但熟悉历史的人应该知道,明代历史上曾经有一位著名的英雄人物于谦,他在明朝面临生死存亡之际,几乎以一人之力扭转乾坤,救国家于水火之中。然而,尽管立下了盖世功勋,于谦的结局竟然是被皇帝冤杀,留下了千古遗恨。今天历史君带大家重返现场,条分缕析,来看看这一千古冤案究竟是怎么发生的。说到这个故事,就不能不提到明英宗朱祁镇。这个皇帝想必大家也很熟悉,就是前段时间热播的《女医明妃传》的男主角。简单来说,这人是个好男人,但不是什么好皇帝,特别是容易被身边的小人蛊惑。

网络配图

公元1449年,明英宗在太监王振的怂恿下御驾亲征攻打瓦剌,却因为用兵不当,酿成“土木堡之变”,遭瓦剌俘虏。此役对于明朝的打击极其巨大,瓦喇在土木堡消灭了明朝三大营的五十万军队,阵亡名单中包括太师英国公张辅,成国公朱勇、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等数十人,也就是说整个大明的中枢机构几乎被一扫而空,京城门户洞开,瓦剌带着英宗长驱直入,兵临城下,人心惶惶,文武百官都已经准备扔下北京城南迁了。

就在京城百官们六神无主时,是于谦站出来厉声高呼“言南迁者,可斩也”,鼓励大家同仇敌忾,共同抵御来犯之敌,在皇太后等人的支持下,终于稳定了军心,也是在于谦提出的“社稷为重,君为轻”口号下,大明在风雨飘摇之际推举了明英宗的弟弟朱祁钰为新帝,称代宗,粉碎了瓦剌人用明英宗要挟大明的企图。同时,通过一连串的军事手段,巩固京师防卫,令瓦剌无从下口,不得已,瓦剌只好退回了塞外大本营。可以说,没有于谦,大明的历史可能会被改写。

网络配图

景泰元年七月,瓦剌方面在综合权衡下,决定送明英宗回北京。尽管明代宗对此有所疑虑,担心明英宗回来会对他的皇位发生影响,也是于谦劝他“天位已定,宁复有他”,明代宗立即转变了态度,恭迎英宗回朝。但是,明英宗后来又是怎么对待于谦的呢?英宗回朝七年后,也就是景泰八年,代宗忽然染病,卧床不起,英宗趁机发动政变,在徐有贞石亨曹吉祥等几个亲信大臣的支持下重登皇位。复辟当日,英宗就将于谦逮捕入狱。有人可能要问了,于谦立下了这么大功劳,怎么英宗不感谢他,还抓他呢?

首先,因为于谦毕竟当初是拥立了新帝登基。明英宗为了显示自己政治合法性,表现出自己复辟是天命所归,就必须杀人头祭旗,就好像徐有贞说的那样,“不杀于谦,此举为无名”——多么阴狠冷酷的一句话!

第二,于谦当时的威望和权力太大了。北京保卫战后,于谦的声望如日中天,位极人臣,明代宗对于谦可以说是言听计从,甚至连到郊外采摘野菜和晒鱼干这样的事情,都要问于谦的意思。尽管于谦是一个清廉的能臣,但留着这样的人,对皇权终究是一个极大的威胁。

于谦能不能不死?是的,其实他有无数的机会可以不死。当初北京保卫战时,他可以不用冒着巨大的政治风险,提出拥立新帝登基,这样日后也不会被清算旧账。战胜瓦剌后,他也可以不用非让明代宗把英宗迎接回来,留下后患。英宗篡位时,以于谦当时的威望,登高一呼,将此次政变扑灭几乎轻而易举,然而他为了社稷的稳定没有这样做。为了不掀起更多的血雨腥风,在一次一次的选择中,他都选择了大义,而把那个最坏的结果留给了自己。

网络配图

是的,在一个那样的皇权至上社会中,那个曾经力挽狂澜的于谦就必须死,因为他对一切事物的判断标准,是“正直”。

因此,那个皇权至上的社会,又怎能不亡?

在将于谦关押了五天后,明英宗下令将其处死,并抄没家产,家人充军。于谦被抄家时,家里除了代宗赐予的宝剑等物品外,别无余物。遇害时,百姓无不热泪横流,史书记载“阴霾四合,天下冤之,京郊妇孺,无不泣洒”。

好在人们心中有公论。几百年悠忽而过,明英宗早已走入历史尘埃,而于谦的祠,至今还静静地伫立于浙江省杭州西湖三台山麓,如果读者有机会走一遭,会看到墓道前有一座明式牌楼,上面书写着四个大字——“热血千秋”。

标签: 大明

更多文章

  • 千古一帝冉闵帮汉人度过亡族之灾却被曲解千年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冉闵

    距今1600多年前的中国北方大地,一场空前的灾祸降落在汉人头上。在这次大规模的人员灭杀中,汉人几乎接近亡族灭种的边际。是一个帝王的呈现,公布了一篇缺乏百字的“杀胡令”,把数以百万的入侵者赶出了华夏。他足智多谋,屡次以少胜多,可谓领兵奇才;他骁勇善战,每次都冲锋在前,令敌人丧魂落魄:他让对手恨得要死,

  • 这个“牛鼻子老道” 却将高丽重新纳回华夏体系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牛鼻子老道,徐茂公

    在《隋唐演义》中,李勣成了“牛鼻子老道”徐茂公,变成诸葛亮、吴用一类羽扇纶巾,掐指运算的军师人物。“牛鼻子老道”,古代对道士讥讽的称呼。不过,李勣能历仕唐初三代帝王,没有十分精明谨慎,善于审时度势智慧,恐怕是难以做到的。李勣,本姓徐,名世勣,曹州离狐人,隋末徒居滑州。高宗时,为避太宗李世民讳,改为李

  • 史上有名的冒牌皇帝:血统最不纯正的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冒牌

    曾有人提出过这样的疑问:南宋的第五位皇帝宋理宗并不是一位皇子,最终却能登上皇帝的宝座,这是为什么呢?他到底是不是一位冒牌皇帝呢?他的继位经历到底是怎样的呢?宋理宗(1205~1264),原名赵与莒,于1222年被立为宁宗弟沂王嗣子,赐名贵诚,又于1224年被立为宋宁宗皇子,赐名昀。他是南宋的第五位

  • 霸占弟媳、迎娶寡妇:李世民真的做过吗?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李世民

    假如你年纪轻轻,被选入后宫,别指望自己地位有多高,一般也就是从才人、美人当起。而你的竞争对手,真是五花八门,什么人都有,不一定是有封号的,也不一定是你这样的良家女子。据《贞观政要》记载,贞观初年发生过这样一件事:网络配图是否杀人夺妻?有一天,黄门侍郎王珪受邀与李世民吃饭,吃着吃着,发现皇帝身边,有一

  • 帝王秘闻:解密汉武帝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汉武帝

    汉武帝是个没有争议的人物么,当然不是。《盐铁论》中对他就有尖锐的批评,以夏候胜为代表的知识分子认为:武帝好大喜功,“海内虚耗,户口减半”。文景之治积累的国库让战争搞得空虚,盗贼蜂起,他没有恩泽给百姓,只会损耗国家财富建立庙宇。这些反对意见我们很少知道,是因为现代的教科书集中在他的正面作用,比如打击地

  • 宋太宗一生大力编书修史到底是想掩盖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宋太宗

    宋太宗是武将出身,文化水平一般,不过却很喜欢看书,我们熟知的“开卷有益”,就源自宋太宗。太宗朝在中国古代文化的编辑整理上做出了许多成就,尤其是三部类书(《太平广记》《太平御览》《文苑英华》)的编订,文事之盛,可谓空前。那宋太宗为什么要花这么大的力气去编修古书呢?宋太宗曾经说:“朕性喜读书,颇得其趣,

  • 魏武帝曹操为何没有在发迹后将姓氏改回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曹操

    曹操本姓夏侯,父嵩为中常侍曹腾养子。尝意其富贵之极,何不复姓?后见一书云:当时有以谶纬进者,云古者名官职不言曹,自汉以来始名官尽言曹也,至吏亦言属曹,卒言侍曹,此非天意乎?操遂不复姓。此或实事。——《曹操不复姓》曹操姓什么,这有好几种说法。史书上也很模糊,对曹操的老爸曹嵩,追溯曹操姓氏的关键因素,史

  • 揭秘:貂蝉所经历的男人中 貂蝉到底最爱谁?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貂蝉

    貂蝉是东汉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国色天香,有倾国倾城之貌,见东汉王朝被奸臣董卓所操纵,於月下焚香祷告上天,愿为主人担忧。王允眼看董卓将篡夺东汉王朝,设下连环计。王允先把貂蝉暗地里许给吕布,再明把貂蝉献给董卓。吕布英雄年少,董卓老奸巨猾。为了拉拢吕布,董卓收吕布为义子。二人都是好色之人。从此以后,貂蝉周

  • 揭秘三国曹操身边最得力的谋士竟然是他!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荀攸

    东汉末年,战乱不断,各地战火连天,百姓叫苦不迭。然而,俗话说得好,乱世出英雄,乱世出奇才,有些人是在乱世才会发光的。而我们今天介绍的这个人在当时堪称奇才,他的所有计谋无一失算,可谓是真正的算无遗策!他为曹操的建国大业付出了全部,在曹操的手下发光发热,散发全部能量,同时,也照亮了历史这片天空,让人们牢

  • 三国枭雄刘备为报弟关羽仇伐吴成功了吗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刘备

    刘备的一生是比较坎坷的,可以说经历了很多的磨难,可以说三国众多英雄豪杰之中就属刘备的称霸之路最为艰难,而且好不容易称雄一方,还来了个关羽大意失荆州,导致原定的战略部署难以实现,因此刘备不得不东进伐吴,那么这次伐吴成功了吗?毫无疑问这次伐吴是非常失败的,当时刘备面临着一个非常尴尬的局面,荆益之地,益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