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嘉庆帝曾错将纳谏 当成剪除异己的工具

嘉庆帝曾错将纳谏 当成剪除异己的工具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537 更新时间:2024/4/9 12:43:24

嘉庆登基,正处于清王朝由盛转衰的承转接时期。前朝留下的权臣当道、言路堵塞、内创累累的颓败局面,给他的施政带来很大阻力。在此情况下,他便想到开门纳谏,“诏求直言,广开言路”。然而有“太上皇”乾隆当道,他的“抱负”难以施展。

这样的机会终于到来了。嘉庆四年(1799),一直握有实权的太上皇乾隆驾崩,嘉庆成了名副其实的皇帝。几天之后,他便下诏求言,号召臣僚建言进谏,帮助自己改进工作。

嘉庆的诏书一发,立即得到响应。不久,御史广兴和给事中广泰、王念孙等便相继上疏,弹劾权倾一时的大贪官和珅。嘉庆顺水推舟,立即进行查办,趁机扳倒了心腹之患和珅,为己除一政敌,为国家除一大害。对此,臣僚弹冠相庆,朝野拍手称快。

为了进一步表明广开言路的“诚意”,嘉庆又平反了乾隆时因直言获罪的曹锡宝案和尹壮图案,在社会上引起更大反响。这样一来,在嘉庆亲政的一段时间里,沉寂多年的言路忽然大开,上自言官重臣,下至地方官吏,皆能奉章上达,指陈朝政。嘉庆的形象,也因此得以提升。

然而随着言路的开放,各种各样的意见都涌了上来,很快便动摇了嘉庆纳谏的底线。因为嘉庆所需要的,只是那些合于己意的“正言”。而对那些批评自己的“逆耳之言”,他却十分反感。但为了表示自己“大度”,他还是忍而不究。毕竟这只是些无关宏旨的“妄言”,成不了大的气候,因此他鼓励官员继续大胆“鸣放”。

网络配图

对嘉庆玩弄的“阳谋”,许多人都未能识破。尤其一些涉世不深的知识分子,误认为遇上了“从善如流”的救世明主,施展才能的机会到了,于是便毫不留情地臧否朝政,无所顾忌地批评皇帝。结果却误入了嘉庆设下的纳谏“陷阱”,毁了自己的一生。这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洪亮吉一案。

洪亮吉是一位饱读诗书的学者型官员,时任翰林院编修。他博学多才,精通经史,为人正直刚烈,尤喜谈论时政,对乾隆末年和嘉庆朝面临的严峻社会问题有着清醒认识。尤其在《治平篇》《生计篇》等作品中,他对当时社会动荡的原因作了深刻分析,最早提出人口过快增长所带来社会隐患。

当嘉庆下诏求言时,他再也按捺不住以身许国、大展宏图的雄心壮志,立即写下了煌煌六千言的进言书,托军机大臣成亲王、吏部尚书朱珪和吏部右侍郎刘权之转奏皇帝。在进言书中,他措辞激烈地指出:当今朝政,欲励精图治而尚未尽法,权臣当国而尚未尽改;风俗则日趋卑下,赏罚则仍不严明,言路则似通未通,吏治则欲肃未肃…

他还批评说:“盖人材至今日,销(殆尽矣。以模棱为晓事,以软弱为良图,以钻营为取进之阶,以苟且为服官之计……”这还不算,他进而一针见血地指斥嘉庆“自三四月以来,视朝稍晏,窃恐退朝之后,俳优近习之人,荧惑圣听者不少。”这意思是说,你这当皇帝的上班拖拖拉拉,莫非是被身边的宠臣、戏子给迷住了吧!

网络配图

尽管洪亮吉对朝政的批评多为切中时弊之言,于国于民,其情也深,其心也诚。但这却违背了嘉庆的“圣意”,大伤了他的“自尊”。他看后大为震怒,指斥洪亮吉“诽谤朝政”,“以小臣妄测高深,意存轩轾,狂谬已极”,(同上)下令将洪亮吉革职查办,交军机大臣会同刑部审讯。

刑部以大不敬律判处洪亮吉斩决。后因朱珪等大臣求情,洪亮吉才免于一死,改为充军伊犁。但就在洪亮吉充军百日后,天遇大旱,嘉庆求雨不成,认为这是自己做了错事得罪了上天,于是下令“清狱囚,释久戍”,洪亮吉也因此得到赦免,但仍令其返回原籍,接受监督改造。他那顶“罪犯”帽子,始终未能摘掉。

洪亮吉直言被黜,揭穿了嘉庆“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的虚伪面纱,也让人们认清了他的“纳谏”骗局。从此,刚刚开通的言路复又堵塞了,言官们都噤若寒蝉,很少有人再冒着风险去尽“讽谏劝诫,风宪纠举”之责,更没人敢再给皇帝提意见。

一些本该查办的大案,也无人出面去查。这种万马齐喑的政治局面,显然很不利于嘉庆的统治,于是他又撰写了《谏臣诫》,劝诫言官们“效学朱云、魏征之劲节,立志公正,不畏权要,见坏法乱纪之事,直进弹章”,“洗心涤虑,长存以言事君之诚,尽摒取巧谋利之伪,做天子之耳目,为朝廷之腹心。”

网络配图

然而,官员们早已被他出尔反尔的“阳谋”整怕了,谁还肯再相信这些骗人的鬼话?嘉庆自挖陷阱,最终还是自食其恶果。

嘉庆的虚伪纳谏,也给后世留下了很坏的影响。在当代发生的“引蛇出洞”的政治运动中,从数十万知识分子因直言而遭受迫害的悲惨命运里,我们似乎仍能看到嘉庆幽灵的闪现和他的故技的传承。历史,虽有不同的人在导演,有时结局却惊人的相似!

标签: 嘉庆

更多文章

  • 诸葛亮北伐时马谡失了街亭到底造成多少损失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诸葛亮北伐

    首先先来分析一下第一次北伐的形式。很多人都说第一次北伐是诸葛亮最容易成功的一次,因为“卒闻亮出,朝野恐惧”。其实关中一带的空虚是不假的,但是如果说诸葛亮这一次是趁人不备那就是大错特错了。因为只要看一下张合援军到来的速度就可以知道诸葛亮的时间并不充裕。而这一次的焦点之战,就是在街亭。网络配图而除了王平

  • 书法竟成政治砝码:揭康熙的统治艺术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康熙

    从小喜好书法康熙帝从小喜好书法,但真正开始练习时已是20多岁。康熙十年开经筵日讲以来,讲官熊赐履、傅达礼等按照“帝王之学”的要求安排讲授内容,只注重《四书》讲章中的治道蕴意,而不赞成皇帝将精力分散在学习写字上。十一年二月,康熙帝召傅达礼至懋勤殿说:“至于听政之暇,无间寒暑,惟有读书写字而已。”遂提笔

  • 慈禧太后死后创造的传奇:可以说是一个奇迹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慈禧

    慈禧太后是中国历史上除武则天之外,最有权势的女人了。历史上记载了很多慈禧太后掌权的事情,还有关于慈禧太后的一些私生活,都让现在的人对她议论纷纷,现在很多人讨论的大都是慈禧太后生前的事情,其实在慈禧死后,还有一些关于慈禧太后的奇迹。下面,大家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网络配图在慈禧太后死后,有一个传奇,就

  • 抗倭英雄胡宗宪:没他根本摆平不了倭寇!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胡宗宪

    胡宗宪,祖籍安徽绩溪,在东南倭乱时期任直浙总督,是明朝中期著名的抗倭能能臣。为官二十九年,忠心为国,抗倭有力,可以说如果大明朝没有胡宗宪的话沿海的倭寇根本无法摆平。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胡宗宪主持的抗倭斗争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胜利,渐次平息了浙江的倭患,并开始剿灭了福建的倭寇。在历经多年的血雨腥风

  • 残忍至极:朱元璋死后陪葬人数无法估计!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朱元璋

    朱元璋重启活人殉葬制,这算是他帝王生涯中最大的一处败笔,也是最为后人所病垢最多的一点。下面,我们就来探究,朱元璋的殉葬规模究竟有多大朱元璋死后埋葬时运用了虚冢的反盗墓策略,在十三个城门同时出棺材,让人分辨不清哪个里面才是朱元璋,而这一度成为当时人们茶余饭后的话题。可能有人觉得这是空穴来风,但这有史书

  • 若非吴三桂年迈延误战机康熙未必胜之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吴三桂

    公元1673年(康熙十二年)康熙下令撤藩,吴三桂怒起兵反清,后因吴三桂未趁机过江北上再者年老体弱,起兵失败,康熙终平定三藩。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正月十九,玄烨谕令,将吴三桂骸骨分发各省。这种发泄仇恨的奇特做法,堪称首创。网络配图对于死了四年之久的吴三桂,康熙竟如此地气急败坏、恨之入骨,因为这

  • 杀的辽人不敢来犯的大宋猛将 运气原来这么好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李继隆

    想要成为名将,不止要有过人的文韬武略,有时候还要有运气,否则,在瞬息万变、险象不断的战场上,指不定一个流矢、一颗石子就结束了你的名将梦。比如大宋最牛武将之一的李继隆,就是一位运气非常好的牛人。作为能够配享太庙的五位将领之一(另外四位是潘美、曹彬、曹玮、韩世忠),李继隆绝对有资格称得上名将。网络配图李

  • 女皇武则天得势后 为什么要整死她的亲人们?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武则天

    如果说武则天为人极其阴险残忍,这一点本人是比较同意的。武则天善用权术,有仇必报,为人残酷,不仅对外,对自己的亲人亦是如此。武则天有几个哥哥,就是被她本人给整死的。在旧唐书中记载,她的两个族兄也就是她的堂兄,一个叫武惟良,一个叫武怀运。都是被她用计谋给弄死的。武则天她先是派人下毒给魏国夫人。为什么要给

  • 慈禧柔情的一面:善待情敌 把情敌当成好姐妹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慈禧

    慈禧在历史上的形象多是刻薄寡恩,心狠手辣,看过电影《垂帘听政》的观众一定对电影里慈禧残酷迫害咸丰帝的另一个妃子丽妃的情节印象深刻。在影片中,慈禧与丽妃是一对情敌。许多野史或戏剧中,将丽妃描写成慈禧的眼中钉、肉中刺,因丽妃冒险保留咸丰帝的遗诏,事情败露后,她含恨而死。有的文艺作品将丽妃之死处理为慈禧效

  • 康熙和咸丰:一个因读书咯血一个纵欲吐血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康熙,咸丰

    据《清史稿》等史料记载,康熙是历史上读书最勤奋的皇帝,没有之一。十八岁时曾因读书过劳,至于咯血,但仍不肯休息。而历史上另一个皇帝,也是清朝的,也累得吐血了,但他却是纵欲所致。这个皇帝就是咸丰。史书言其“声色之好,本突过前朝”, 终因荒淫过分而吐血身亡。历览前朝兴亡事,成由勤俭败由奢。百川在本文中就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