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雍正为提高行政效率:让军机大臣跪着“承旨”

雍正为提高行政效率:让军机大臣跪着“承旨”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4843 更新时间:2024/2/5 18:25:46

紫禁城的乾清宫广场西侧,靠近隆宗门,有一排简陋的平房。与金碧辉煌的宫殿相比,它颇显寒酸,游客们也大多会忽略它。然而,别看它不起眼,它却是大清帝国一百八十余年的决策中枢——军机处。

军机处的设立起因于一场战争

军机处为清朝独有,首创者乃雍正帝。雍正为何要设立这么一个机构?根本原因是想有效发挥君主集权的优势,有此动念的起因是一场发生在帝国西北边陲的战争。

事情起于雍正二年(1724年),青海和硕特蒙古首领罗卜藏丹津叛乱,被年羹岳钟琪荡平。罗卜藏丹津逃亡准噶尔。准噶尔是清廷的老对手了,康熙皇帝披挂上阵,三次亲征准噶尔。雍正四年,内政整肃完毕,皇帝准备对准噶尔用兵。

网络配图

雍正七年,战争爆发。军情如火,需立即处理,且必须保守秘密。但当时的政治机构却不尽如人意。清承明制,以内阁为国家行政中心。内阁设于紫禁城太和门外的文渊阁附近,而雍正皇帝在养心殿处理政务、就寝,两者相距一千余米。宫禁重重,手续繁多的处理流程,极易延误时机;而军报到京,先经内阁,也容易泄露机密。

于是雍正以需要一个密近的处理机关为借口,在隆宗门一带的墙根搭建了一排平房,始称军需房,后改称军机房,又改称军机处,遴选心腹允祥、张廷玉、蒋廷锡三人秘密办理军务。

打开故宫地图就能发现,隆宗门位于乾清门广场以西,正北面就是雍正皇帝的寝宫——养心殿,两者相距不足五十米。一千米到五十米,从内阁到军机处,距离的缩短意味着政务处理的快捷,也意味着权力向皇帝集中。

军机处的房子,和宫墙之间有两米空隙。据说这里曾有一条通往养心殿的专用通道。这条路穿过宫墙,经过御膳房,直达养心殿。如今御膳房的宫墙依然留有通道的痕迹。心急的雍正皇帝将军务处理中心迁到自己附近还不够,还要凿出一条便捷往来的孔道。雍正的亟亟求治之心,乾纲独断之望,显露无遗。

军机处如何高效办公?

西北战事结束后,雍正并未撤销军机处,反而在第二年增设办理文书事务的“小军机”——军机章京;雍正九年,又铸军机处印信,储于大内。一个临时机构,为何能存在如此之久,影响如此之大?因为皇帝藉着军机处,掌握了“乾纲独断”的技术,破解了集权统治的难题。

军机处创设之后,早先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徒具虚名,议政王大臣成为了虚衔,无应办之事,有名而无实,在乾隆年间最终被裁撤。南书房虽仍为翰林入值之所,但已不参预政务,主要负责文词书画。

养心殿的西暖阁,是雍正皇帝处理政务,批阅奏章的地方。墙壁上悬挂着一副雍正手书的对联,十分醒目:惟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皇帝不加掩饰地表达了他对集权的渴望。那么,他又是如何做到的呢?

秘密在于军机处的三个字:“勤”、“速”、“密”。雍正追求高效。军机处甫一成立,雍正皇帝就规定,不管有多少公文,必须在当天完成。即便一天的奏折多达几百件,也必须连夜处理完毕。皇帝如此严格要求,军机大臣的工作就很辛苦了。凌晨3点,紫禁城内一片漆黑,唯有军机处值庐中灯火通明。

网络配图

不过,最辛苦的人不是军机大臣,而是负责撰拟谕旨和管理档案的军机章京。军机处成立后,权责日重。举凡政治、军事、经济、外交事务,莫不经过军机处,单凭几个军机大臣已经处理不过来了。于是军机处成立的第二年,就增设军机章京。起初军机章京无定额,从内阁中书、笔贴式等官员中选调。

嘉庆四年(1799年)起,定军机章京满汉各十六人,分为满汉各两班。每班的领头称为“达拉密”,由他领着章京们在军机处值班。通常情况下,满汉章京轮流值日,每班值两日。即便是大年初一,军机处也要当差入值。

军机处最强调效率与速度。军机大臣的工作流程,生动地描绘了这里的“速度与激情”:军机大臣入值后,约莫五六点钟,天刚蒙蒙亮,就要去养心殿面见皇帝,聆听皇帝对政务的处理意见,这叫“承旨”。皇帝在征询军机大臣对政务的意见后下达指示,军机大臣就会急匆匆赶回五十米以外的军机处,将皇帝的意思“述旨”给军机章京,章京们走笔如飞,执笔“拟旨”。军机大臣拿着拟好的谕旨,再赶回养心殿报皇帝批准。一来一去,不过一个时辰,许多政务就处理完了。

军机大臣是跪着“承旨”的。久跪辛苦,大臣们总结了一些小窍门。比如说他们会在膝盖处用圆夹布中置棉絮为衬里,这样跪着就不疼了。为了免除终日长跪,军机大臣们还练就了简明扼要的本事:无论事情多复杂,一定在三句话内讲完,免得皇帝再问。皇帝批文封好后,就会加盖军机处大印,并写明驿递日行里数,交给兵部发驿马传递,或每日行四五百里,或六百里加急,飞奔的骏马带着皇帝的批文,在帝国的驿道上川流不息。凭着这套交通系统,中央集权的触角伸向帝国各方。

“密”,是军机处的最大特点。军机处成立后,雍正三令五申地告诫属下“臣不密则失身”的道理,并规定军机处外面由护军把守,上至王公大臣、下至太监宫女,都严禁私入。甚至服务人员,也规定必须是十五岁以下不识字的小太监,称为“小么童”。15岁之后,就立刻换新人。而占军机处文书大头的“廷寄”,与文武大臣向皇帝呈递的“奏折”,更是改变了古代中国长期以来的公文惯例。

今天,“上朝批折子”是人们对皇帝工作的主要印象。孰知,清代之前的皇帝,是“不批折子”的。奏章摆在皇帝案头,需经过复杂的流程。以明朝为例,当时地方各省及中央各部的上行公文,若有关公事的,叫“题本”;有关私事的,叫“奏本”。这些“本”首先要汇总到相当于国务院办公厅的通政使司,然后交给内阁。内阁先“票拟”附上处理意见,与奏本一同送达皇帝审批。皇帝用朱笔写下意见后再发给内阁执行,这叫“批红”。

明朝中叶后,皇帝对政务懈怠,往往将“批红”权力交予司礼监,让首席秉笔太监按照皇帝的意思作“朱批”。明朝这套政务处理流程,虽然开了太监参与朝政的后门,也对皇权形成了制约。因为内阁首先阅览奏章,在皇帝过目之前,就拟定了意见。即便皇帝驳回了内阁的“票拟”,也会想法子补救。

网络配图

慢慢地,内阁首辅变成事实上的宰相。如果他与首席秉笔太监关系密切,且皇帝年纪幼小,那么决策权就掌握在内阁首辅手中。例如万历年间的张居正,属下官员上“奏本”,内阁依张居正的意思“票拟”,政治盟友冯保控制的司礼监再“批红”,“万历新政”就这样雷厉风行地推行开了。

为了避免自己被内阁蒙蔽,康熙中期发明了奏折制度——皇帝亲信秘密地直接呈递报告,皇帝通过秘密报告,掌控全局。奏折绕过了内阁,这保证皇帝不受干扰地贯彻自己的意志,实现权力集于君主一身。

雍正完善了奏折制度。他不仅将有权写折之人扩展至大学士、各省督抚、藩、臬、提、镇,也在保密措施上下足了功夫。首先,密折均直达御前,中间不经过任何人转手;而且密折只能由皇帝一个人批阅,即便是军机大臣也不能过目。

大臣与皇帝之间的密折与朱批,由特制匣子传递。大臣与皇帝一人一把钥匙,除此之外,没有人能够打开匣子。即便如此,雍正还要谆谆叮嘱臣下不要泄露密折内容。鄂尔泰是雍正最信任的宠臣之一,雍正在给鄂尔泰的侄子鄂昌奏折的朱批中告诫他,“不可令一人知之,即汝叔鄂尔泰亦不必令知”。就是朱批过的奏折,雍正依然不放松,还下旨要求具奏人在一定时间内交回宫中保存,本人也不得抄录留底,否则严惩不贷。

那么,朱批后的奏折是如何到达具奏人手中的呢?靠军机处。军机处收到朱批奏折后,先由军机章京将奏折连同朱批誊写一遍,加以保存;原件则密封装好,直接传给上折大臣。有些折子,皇帝当天没有考虑周全,就“留中”不发;另一些极为机密的,只录“另有旨”,连副本也不保存。

标签: 雍正

更多文章

  • 唐玄宗如此赏识姚崇为何还罢免其宰相之位?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姚崇

    唐玄宗李隆基是唐朝在位时间最久的皇帝,也是建立过卓越功绩的一位皇帝。他在在位期间,唐朝经济、文化高度发展,政治清明,百姓生活安乐,唐朝达到了鼎盛时期,这一时期后来被人们称为“开元盛世”。这一盛世的建立当然不是玄宗一人的功劳,先后辅佐他的几位宰相也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些宰相中,姚崇便是其中深受玄宗赏识的

  • 汉武帝评价如何之高为何因一个女人牺牲了十万士兵?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汉武帝

    武帝刘彻,西汉第七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诗人。汉武帝在历史上的评价是非常高的,世人都认为他是一代明君,拥有雄才大略,是不可多得的一位好皇帝,并且班固在《汉书》中也称赞与他,但是这位英明神武的皇帝,竟然为了一个女人,而牺牲了十万士兵的生命,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了解过历史的朋友们应该知道,汉武帝

  • 揭秘大清名将年羹尧为何会被雍正赐死?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年羹尧

    年羹尧这个人大家都不陌生,他是雍正皇帝的亲信,也算雍正的大舅子之一。因为他的妹妹嫁给了雍正,但不是正牌的皇后。但是雍正即位以后的一段时间里,却对年羹尧一再的训斥。把他一贬再贬,最后干脆赐年羹尧自尽。作为雍正手下的三大宠臣之一,年羹尧究竟做了哪些事,以至于雍正皇帝忍无可忍,要对让痛下杀手。从年羹尧的行

  • 康熙女儿固伦温宪公主为何这么年轻便死了?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固伦温宪公主

    固伦温宪公主是康熙的第九个女儿,在公主里排行第五。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固伦温宪公主简介。固伦温宪公主出生于公元1683年,生母是德妃乌雅氏,就是后来孝恭仁皇后,是雍正帝的同母妹妹。固伦温宪公主从小就是由仁宪皇太后亲自抚养的,与皇太后感情非常好。温宪公主聪明可人,深得祖母的疼爱,父亲康熙也十分的宠爱她。当

  • 揭秘:唐太宗的出生为什么自带神话效果?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唐太宗

    人是人他妈生的,妖是妖它妈生的,人妖是人妖他妈生的——这是笑话吗?不!这是至理名言——更是常识。人人都知道人是人生的。但有些人,为着某些目的,就喜欢造假。网络配图且看李世民之出生。《旧唐书》,后晋高祖天福六年(西元九四一年)开始编修。时距唐亡,三十四年,可谓近矣。记唐太宗之出生,“隋开皇十八年十二月

  • 历史上的悲剧皇帝:九五之尊为何下场悲惨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隋炀帝

    和西方的帝王不同,中国古代的封建制度,天子高于法律。九五之尊的皇帝,言论就是圣旨、法律。皇帝开金口,一言既出,就是令出如山。像明朝末代皇帝崇祯,把保卫国家的朝廷重臣袁崇焕(1584-1630)逮捕下狱,不经审判,不让他抗辩自白,便处以磔刑(千刀万剐,惨无人道的凌迟极刑)。史学家把袁崇焕之枉死,视为旷

  • 悲将马超亲眼看着全家被杀 背负不忠不义不孝之名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马超

    马超(176年-223年1月),字孟起,司隶部扶风郡茂陵(今陕西杨凌五泉镇)人,东汉卫尉马腾之子,汉末群雄之一,蜀汉开国名将。早年随父征战。后马腾入京,马超拜将封侯留驻割据关中三辅。潼关之战被曹操击败,退守割据凉州陇上。失败后依附张鲁,又转投刘备。带头上表刘协,表请刘备称王。又辅佐刘备称帝。于章武二

  • 项羽之死:与老谋深算的刘邦争天下注定会是个失败者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项羽,刘邦

    项羽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西南)人。项羽是武将世家,祖上是楚国大将项燕,他身长八尺有余,力能举鼎,天赋过人。少时书剑都没学成,他叔父项梁责备他,他说“书足以记姓名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他是中国军事思想“兵形势”代表人物(兵家四势兵形势、兵权谋、兵阴阳、兵技巧),以勇武闻名的军事家

  • 汉高祖刘邦因为什么事情剥夺了韩信的兵权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汉高祖刘邦

    公元前202年,刘邦在韩信、彭越等人的助力下与项羽在垓下决战,大业即将完成,但是他对韩信一直有所防备。韩信原本是项羽的部将,由于不被重用就投靠了刘邦,并在萧何的进言下才得以启用,而且总是不听从命令。荥阳被楚军围困,汉军出动两千多名女子,迫使楚军想四周进攻,纪信趁机驾着刘邦的座驾伪装成刘邦骗楚军,刘邦

  • 战术家韩信胯下之辱是胆小懦弱还是明哲保身?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韩信

    韩信,西汉的开国功臣。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战术家。他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战术典故: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临晋设疑、夏阳偷渡、木罂渡军、背水为营、拔帜易帜、传檄而定、沈沙决水、半渡而击、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战术都是他所发明和在战争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其用兵之道和战术,为历代兵家所推崇和模仿。与萧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