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裴寂是大唐宰相,最后却被流放,是因为什么?

裴寂是大唐宰相,最后却被流放,是因为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3191 更新时间:2023/12/28 16:58:09

裴寂出身河东裴氏,唐朝开国功臣、宰相,追赠绛州刺史裴瑜之子。“遥望历史的河流,感受历史的沧桑,下面和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走进了解。

在隋朝末年的时候,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唐高祖李渊在太原任职,工作尽心尽力。但他的二儿子李世民,却早有反意。后来,李世民和一个叫裴寂的官员,给李渊做了一个局,把李渊灌醉之后,让李渊在杨广的宫殿当中,睡了一晚,并且让宫内的女官服侍。

第二天一早,李渊自己发现睡了杨广宫中的女官,自然吓了一大跳。等到李渊清醒过来以后,李世民和李渊说明了情况,胁迫李渊必须起兵造反。李渊没了办法,只能听从李世民的安排。

这个故事,在很多演义小说当中,都曾出现过。而且在正史上,也确实是发生过的。不过很多人在读这个故事的时候,肯定都只会注意李渊和李世民父子,对于另一位主角裴寂,可能就会直接忽略了。

其实,这个裴寂在历史上,也是一个很牛的人。他不光促成了李渊起兵这件事,后来更成了唐朝的第一任宰相。

公元570年,裴寂生于山西临猗县。裴寂出身河东裴氏,也算是家世显赫。虽然在他很小的时候,他爹便早早故去。但裴寂成年之后,靠着家族的力量,还是得以顺利入仕。此后,裴寂像其他人一样,在官场上艰难攀升,历任左亲卫、齐州司户参军、侍御史、驾部承务郎、晋阳宫副监等职位。

如果隋朝可以一直强大下去,正常情况下,裴寂这辈子也就是个五六品的小官,注定不可能青史留名。但是,随着他被隋朝任命为晋阳宫副监开始,他的命运开始来到了一个转折点。

晋阳宫是当时隋炀帝在太原地区最大的一座行宫,而且还是一座强大的军事堡垒。当裴寂被任命为晋阳宫副监的时候,晋阳宫真正的正监,正好是当时太原的最高负责人,李渊。

在和李渊做同事期间,裴寂和李渊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和李渊做同事,这件事也彻底改变了裴寂的命运。

当时的隋朝,已经十分混乱,各地民变四起,到处都是农民起义军。身为隋朝大贵族的李渊,眼见着隋朝即将灭亡,也有了逐鹿天下的念头。作为李渊的密友,裴寂自然也察觉到了这一点。但当时李渊面对的情况,却十分特殊。当时李渊虽然是太原地区的最高负责人,但身边还有很多隋炀帝派来监视他的人。所以,李渊很难向自己的下属,表现自己想要谋反的意思。即便是对裴寂这样的密友,同样也不能明言。

所以接下来,李渊和裴寂心照不宣地演了一出戏。

首先,由李渊的次子李世民出面,以赌博贿赂裴寂。和裴寂攀上关系之后,再以李世民自己的名义,向裴寂表达自己想要造反的意思。裴寂当然知道,这肯定不是李世民的想法,而是背后的李渊在指使,所以便欣然同意。

接下来,李世民再和裴寂一起,反过来给李渊设一个局,让李渊夜宿晋阳宫。等到李渊醒酒之后,两人再以此事逼迫李渊造反。如此一来,李渊既能向下属们表明心意,同时还不用承担造反的恶名。

等到这出戏演完之后,裴寂也开始帮着李渊,策划起兵的各项事宜。作为晋阳宫的副监,裴寂早早将晋阳宫内的各种武器装备,事先准备好。在李渊起兵之后,这些武器在第一时间被送到了李渊手上。除此之外,很多起兵的细节,裴寂也参与其中,立下了大功。

公元617年,李渊正式起兵。因为事先准备充足,所以很快就一路渡过黄河,攻下了长安。后来,李渊平定太原起兵功劳最大的十七个功臣,裴寂排名第二,仅次于李世民之后。再后来,隋炀帝死于江都兵变之后,李渊逼迫自己扶持的杨侑禅位给自己。在这个过程当中,便是裴寂率领百官,对李渊劝进,最后推举李渊当上了皇帝。

李渊登基之后,裴寂也被任命为尚书右仆射,成了唐朝的第一任宰相。

从一个普通的中层官员,一跃成为大唐的第一任宰相,裴寂只花了短短两年的时间。当上宰相之后,裴寂更是深得李渊的信赖。据史书记载,李渊和裴寂二人的私人感情极好,甚至到了临朝同坐,共同商议朝政的地步。

不过,随着裴寂当上宰相的时间越来越长,裴寂的缺点,也暴露了出来。

首先,裴寂的能力有点差。

相比历史上历朝历代的宰相,裴寂的治国水平,其实可以排到中上等。但问题是,唐朝初年的时候,猛人实在是太多,这就显得裴寂的水平有点不足了。能力的不足,导致裴寂在唐朝初年的历史上,并未发挥过太大的作用,自然也就有很多人不服他。

对此,裴寂也不是没想过做出一些改变。武德二年,山西北部的刘武周进犯,后来一路攻下了李渊的老窝太原。裴寂觉得山西那边自己比较熟悉,所以便主动请缨,带了数万大军前去抵抗。结果到了山西之后,连一个回合都没支撑住,就被刘武周麾下的大将宋金刚,打得全军覆没,同时还几乎丢掉了整个山西。要不是后来李世民率军北上,打垮了刘武周,在这次战败之后,唐朝能否统一天下,都是一个问题。

然而对于裴寂的失败,李渊却似乎并不是太过在意。在裴寂返回长安之后,李渊曾短暂将其打入大牢,严加斥责。但不久之后,就再次给裴寂官复原职,甚至对裴寂更加信任。后来李渊每次外出巡游,都势必要让裴寂留守长安,足可证明李渊对他的信任。

除此之外,李渊后来还赐给了裴寂自行铸币的权力。曾有人告发裴寂谋反,结果最后查无实据,李渊为了安慰裴寂,甚至还主动带着两个妃子,到裴家去吃饭,晚上还睡在了裴家。武德六年,裴寂曾想告老还乡。但李渊却坚决不准,坚决表示要让裴寂在宰相的位置上养老送终。

除了能力有限之外,裴寂这个人还很狭隘,嫉妒心有点强。武德二年,同样作为唐朝开国功臣的刘文静,因为和裴寂有矛盾,引起了裴寂的恨意。后来,裴寂直接找了个机会,以刘文静口出狂言,企图谋反为名,向李渊说了刘文静很多坏话,直接杀掉了刘文静。

一个没有能力,又嫉妒心极强的裴寂,为何能够在宰相的位置上坐得这么稳呢?

说白了,就是因为李渊对他的信任罢了。

对于李渊而言,从当年太原起兵之前,裴寂就一直是他最好的朋友。后来又一路陪他走过了那么多风风雨雨,而且始终对他忠心耿耿。这样的人,哪怕没有能力,李渊也愿意让他身居高位,因为他足够忠诚!只有身边掌权的人足够忠诚,皇位才坐得稳,这个道理,李渊自然是明白的。

然而可惜的是,虽然李渊答应裴寂,让裴寂可以一直做宰相。但后来,李渊终究还是没能遵守自己的承诺,因为李渊自己被干掉了。

武德九年,随着玄武门事变的发生,李渊彻底被自己的二儿子李世民架空,而后禅位给李世民。

李世民登基之后,起初并没用动裴寂的宰相之位。因为李世民刚即位的时候,对各地的控制力还很弱,急需巩固自己的皇位。对于裴寂这位前朝老臣之首,李世民自然也是尽可能地优待,希望裴寂能够全力支持自己。

为了得到裴寂的支持,李世民登基之后,大封功臣,裴寂独自位列第一。其他人不管是追随李世民多年的房玄龄、杜如晦,还是对李世民有救命之恩的尉迟恭,亦或者是那些参与了玄武门事变的猛将,都远不如裴寂。

贞观二年,李世民出城祭祀的时候,甚至让裴寂和长孙无忌,与他同坐一车。长孙无忌是李世民的大舅哥,从李世民掌兵,就一直追随李世民,立下功劳无数,可谓是心腹当中的心腹。至于裴寂,恐怕就单纯是因为他的老臣身份了。

然而,等到李世民彻底坐稳了皇位,在各个关键位置上,都换上了自己的人之后,李世民的态度就变了。

李世民并不喜欢裴寂。一方面是因为裴寂自身能力有限,李世民觉得他实在难当大任。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裴寂是前朝老臣,并不是李世民的心腹。相比之下,李世民麾下人才济济,有的是人才可以接替裴寂的位置。反倒是裴寂一直不让位的话,李世民的部下上不去,这让李世民很不高兴。

贞观三年,在李世民彻底握紧了权力之后,此时的裴寂,已经没了任何价值。就在这时,一个突发事件的发生,给了李世民一个驱逐裴寂的机会。

原本李渊在位的时候,因为李渊信佛,有个叫法雅的和尚,可以自由出入皇宫,为李渊讲经说法。然而李世民登基之后,李世民本人不信佛,自然也就对这个法雅和尚没有任何好感,直接收了他出入皇宫的权限。对此,法雅和尚十分不满,说了很多不利于李世民的话。李世民当即下令,让人抓住法雅,要给法雅和尚定罪。

在审讯法雅和尚的时候,法雅和尚为了脱罪,表示他所说的话,身为宰相的裴寂都知道,是得到裴寂认可的。李世民原本正愁无法赶走裴寂,这下终于等到了机会。李世民找来裴寂之后,确定裴寂确实知道此事,当即以治政不力为由,彻底免除了裴寂所有的官职,同时将裴寂的封邑减半。

被一撸到底的裴寂,原本还想留在京城,或许日后还有机会和李渊说说话。然而对于裴寂的这个请求,李世民却坚决驳回,直接让裴寂滚回老家。

裴寂回到家乡之后,本想就此安然度日,了此残生。但结果,命运却似乎并不打算就这样放过他。不久之后,另一个突发事件的到来,让裴寂的命运,彻底滑落了深渊。

裴寂回家之后,有个当地的侠客找上门来。大概是出于想要争一个前程的目的,这个侠客到了裴府之后,和裴寂的一个家仆说,裴寂是可以成就大业的人。结果裴寂听说这事之后,不喜反怒。此时的裴寂,根本不想什么大业,只想平安结束自己的一生。所以接下来,裴寂出于自身安全考虑,直接干掉了这个侠客,同时还将那名知晓此事的家仆,一并干掉了。

结果裴寂往往没想到的是,他派去杀家仆的那个人,和那个家仆关系不错,并没有杀了这个家仆,反倒是将其直接放走。后来,这个人在裴寂府上贪污,被裴寂追捕。此人一气之下,直接向官府告发了裴寂的事情。

这一下,裴寂彻底在劫难逃了。

李世民得知此事之后,直接下令,将裴寂流放四川。这下子,裴寂就算想要安度晚年,都不可能了。最终,裴寂在当地病逝,终是客死他乡。

裴寂死后,李世民感念其开国时的功劳,总算还是念点旧情,追赠其为相州刺史、工部尚书、魏国公。但裴家的后人,此后基本上就没再当过大官了。

从裴寂的故事当中,我们不难看出:裴寂之所以能成为唐朝的第一任宰相,并不是因为他能力多强,而是因为他运气确实够好,而且会站队,对李渊又足够忠心,所以才能多年身居高位。但同时,裴寂的地位,也完全依赖于李渊。一旦李渊出了问题,裴寂连自保都很困难。

如果一个人能力有限,地位却远高于他的能力的话,或许也未必是好事。能力和地位相匹配,这其实才是最好的选择。如果裴寂在李世民登基之后,能够识趣的退位让贤的话,或许也不至于落得最后那样的下场。

标签: 裴寂唐朝

更多文章

  • 李子通是什么出身?他最后的结局怎么样?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李子通,隋朝

    李子通是隋朝末年农民起义领袖,武德二年(619年),占据江都,建立吴国,年号明政,说起这个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李子通是隋末枭雄之一,也是少数被唐朝俘获而没有遭处死的枭雄,比窦建德与王世充幸运多了。但李子通不甘心屈服唐朝,想要东山再起,结果跟李密一样为唐朝所杀。那李子通一生是如何三起三落的呢一

  • 诸葛亮一共用过五次火攻 诸葛亮为何对火烧藤甲兵于心不忍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诸葛亮,藤甲兵

    对诸葛亮和藤甲兵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事实上,诸葛亮一生,共使用了五次火攻!他之所以只对火烧藤甲兵一事于心不忍,主要是因为以下三个原因!五次使用火攻正史中的诸葛亮,在刘备去世以前,基本只负责搞内政,不负责带兵打仗,但是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却是逆天的人物,不仅

  • 郭嘉为何叫鬼才这个称号是怎么来的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郭嘉,鬼才

    郭嘉是三国时期曹魏著名的谋略家和军事家,他被誉为“鬼才”,这个称号是怎么来的呢?首先,我们来看看郭嘉的才华。郭嘉年轻时就显露出了非凡的才华,他精通兵法、谋略、文学等多种学问,被誉为“天才”。他在曹操的帐下担任谋士,为曹操出谋划策,帮助曹操在多次战役中获得胜利。他的著作《奇策》也是一部重要的兵书,对中

  • 夏帝扃简介 夏朝受兄长内禅而登上王位的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夏朝皇帝

    夏帝扃(前1783--1766)元年丙戌,在位18年。夏朝第14代帝王。夏帝泄之子扃,泄之次子,廑的父亲,不降的弟弟。受兄内禅而继位,在位18年,病死,葬于安邑。《纪年》作在位十八年。姒扃(前1745年---前1725年),姓姒,名扃,一作乔、高阳或胤甲。中国王族分封时代夏王朝的第十四任帝王(一说第

  • 夏帝胤甲简介 传说在位时天空中出现了十个太阳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夏朝皇帝

    夏帝胤甲(前1765--1746)元年甲辰,在位20年。夏朝第15代帝王。夏帝扃之子。廑,又名胤甲,扃之子。扃驾崩后继位。在位20年,驾崩葬于安邑。廑在位时,商的势力已崛起,夏的国势又趋衰落,退居于西河(汤阴)。夏王廑的得名来自他当政的时候,夏天天大热异常,人民热渴难耐,而当朝夏帝却居住在夏季别墅,

  • 朱镕基离职时的“心头之痛”:农民负担太重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朱镕基,离职,农民

    辉煌的时代中,有很多微妙的变局,于宏观至国家、于微观至个人,举手投足间,隐约浮现,虽为前事,亦作今世,更系未来。每一代人,都会形成多股力量,流向不同的方向,却分明又指向同一个结局——无一例外尽他们的本分,充当过渡人的角色,沟通过去与未来,有的被历史洪流冲刷淹没,而有的则被镀金瞻仰。如此循环往复,看似

  • “时代的礼物”朱镕基:敢干,敢言,敢爱,敢怒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朱镕基,时代

    幽默、睿智又有几分政治浪漫的朱镕基,其个性恰到好处地与时代契合在一起。时代需要一个“敢干,敢言,敢爱,敢怒”的政治人物,朱镕基的政治生涯以及其种种雷厉风行的改革主张,使他成为时代望眼欲穿想要得到的“礼物”。时政作家凌志军一语中的:“如果不是遇上邓小平那样的人,如果不是遇上90年代初期那种经济萎靡的局

  • 洪晃忆母亲章含之:她太把男人当回事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洪晃,章含之

    妈妈是个传统的女人,她太把男人当回事。我总觉得她思想里有根深蒂固的男尊女卑情结。有这种思想的女人,最后总是要找一个值得她彻底自我牺牲的男人。在我心目中,妈妈是个悲剧性人物,但是她是史诗规模、莎士比亚级别的悲剧人物。妈妈一生不知道自己的生父是谁,她的生母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即她已经四十多岁时,才和她

  • 项南:不怕丢官的改革先锋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项南,改革

    1981年2月10日晚,项南在全省电话会议上强力推行包产到户,一地委书记尖锐提问:“过去第一书记廖志高说不能搞包产到户,现在又说要大力推广包产到户,我们到底是听第一书记的,还是听常务书记的?”他是上世纪80年代主政福建省的改革元勋,力倡“要允许改革犯错误,但不允许不改革”。他的从政生涯波澜起伏,他的

  • 李安简介:李安是个“怕老婆”的电影大师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李安,怕老婆

    李安生于台湾屏东潮州,祖籍江西永安市得安县,所以他的名字里有个“安”字。自幼生长在书香门第的李安,父亲是一所中学的校长,家风甚严。李安作为长子,从小受的教育是长大要读书做官,而他偏偏无可救药地爱上了电影和表演。1973年,在两次高考落榜之后,他作了一个让父亲十分愤怒的决定——考取了中国台湾艺专戏剧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