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朱元璋发明的这句口头禅,居然流行了数百年?

朱元璋发明的这句口头禅,居然流行了数百年?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3644 更新时间:2024/2/11 3:26:23

1、让朱元璋闹心的地方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毛主席为此做过经典评价,老粗也能出人物。适用对象在毛主席眼里除了斩白蛇起义的刘邦,还有就是做过放牛娃的朱元璋。

由于出身贫苦,没有深厚风光的家庭背景,朱元璋为此颇苦恼,最闹心的就是他的名字——朱重八。

生活在元朝,受制于统治者的平民老百姓不能取正式姓名的规定,老百姓只能按照排行或者父母年纪相加来取名,托这项规定的福,幼时朱重八这个不大光彩的名字,给开创大明江山的一代英主朱元璋留下来了阴影。

网络配图

为此朱元璋未雨绸缪,给自己的后代发明了一套起名字的方法:名取两个字,第一个是辈分字,高瞻祁见,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

第二个字按顺序使用带金木水火土偏旁的字眼。不仅从名字上下手,朱元璋甚至从日常用语上下功夫,给自己的出身找台阶下。

那么朱元璋发明的这句口头禅是个啥呢?

2、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在众多的宫廷影视剧中,我们常常能听到开头这样一句话:圣旨驾到,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句就是朱元璋针对自己出身问题的又一大发明。

对历史上历代的帝王来说,无论在位时间长短,年龄大小,下发文书是必不可少的功课,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朝代皇帝给下边发邮件都会拿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八个字做开头的。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使用的是皇帝,诏。汉承秦制在诏书中使用诏曰,被历代帝王所采用。《资治通鉴》卷十三:汉文帝二年五月,诏曰古之治天下,朝有进善之旌,诽谤之木,所以通治道而来谏者也。

元世祖忽必烈在下达诏书的时候,用的不是奉天承运而是上天眷命。

网络配图

为何到了明朝,朱元璋发明了这句皇帝专用口头禅,以至于被清朝继承流传了几百年?

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定名号为皇帝,为了显示自己的权威以及合法性,玉玺上刻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意思是君权神授,他的皇帝职位是上天任命的,他的意思代表上天,任何人都要遵从。

总的来说,秦始皇这个创意策划深得后代帝王的青睐。

3、朱元璋生前经常把一句话挂在嘴边:我本淮右布衣,天下于我何加焉?

大白话就是我本来只是一个小地方的老百姓,皇帝位子跟我有啥关系?怎么轮我也不沾边啊,但我偏偏就坐上去了,说明啥?上天垂青我朱元璋,我和秦始皇一样是上天选中的男人啊!

有了想法就要广而告之,于是朱元璋为了显示自己受命于天,以及君临天下的气势,在南京建立了一座富丽堂皇的皇城,把最重要,规格最高的朝会大殿命名为奉天殿。

余继登所著的《典故纪闻》卷一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尝言:“见人言动皆奉天而行,非敢自专也。”

网络配图

所以,朱元璋诏书的开头就是奉天承运。后来燕王朱棣靖难之役坐拥江山,迁都北京,奉天殿也“搬到了”北京。奉天承运的说法就源于这座奉天殿。

明朝万历时期的天文学家沈德符说,奉天承运四个字连用的开创者是朱元璋,一是因为奉天殿,二是因为他执的大圭刻着这几个字,所以皇帝也被称为奉天承运皇帝。

皇帝颁布的诏书前面也都会加上奉天承运皇帝的称呼,这个称号再加上诏曰两个字,重新断句就逐渐成了现在电视剧中经常听到的那句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了。

标签: 朱元璋

更多文章

  • 揭秘司马迁怎敢在汉武帝死前给他写传记?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司马迁

    一说起《史记》,就想起司马迁;一说起司马迁,就想到他被汉武帝弄了个腐刑。于是,咱读书时,教材中还有司马迁的《报任安书》,记述司马迁受辱之后,发愤著书,写作《史记》的故事。老师总结的中心思想是,逆境中更要不服输才能成大业啊。网络配图《史记》的作者,真是司马迁吗?要说,真是的也不错。要说全是的,又有点错

  • 一看就懂的大唐史:唐太宗晚年腐败之谜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唐太宗

    纵观浩浩盛世,一代明君,在五十二岁时就英年早逝,是天命还是人为?两征高丽,修造宫殿,毁魏征墓碑,赐刘洎自杀,能不能说他晚年变成了昏君?传说中的辉煌圣殿或许早已蛛网盘结、荒草没膝,让我们穿越时光的迷障,展开贞观画卷,用智慧的心灵做出一个合理的评判。历朝历代的许多皇帝和英雄人物,一旦他们的根基逐步稳固、

  • 隋炀帝的另一面:大搞建设 没空修自己陵墓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隋炀帝

    虽然时刻准备着死,但说实话,当自己手下的卫兵闯进寝殿时,杨广还是感觉有点吃惊。网络配图他的禁卫部队实在是等不下去了,他们不得不叛变。来到江南后,大臣屡次试图劝谏杨广振作起来,就像前些年那样励精图治。那样他们还有可能重新控制住局势,大臣的前途和命运还有可能重写。他们相信杨广有这个能力,也相信天下大势还

  • 雍正名声为何不如乾隆:费力攒钱为乾隆造慷慨形象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雍正名声为何不如乾隆

    200多年以来,雍正皇帝就一直不如他的儿子乾隆皇帝招人喜欢。除了近年来的少数翻案作品之外,传统上人们一直认为雍正是一个严酷、苛刻、吝啬的暴君,而乾隆则是一个慷慨、宽厚、仁慈的明主。明明是在时间上一直延续下来的康(熙)雍(正)乾(隆)时代,人们却只承认康乾盛世,独独要把雍正从里面挖出来,以示在这个“暴

  • 张居正死后为何会被学生万历抄家:皇帝贪财想捞钱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张居正

    张居正是明朝最有权力、最具影响的内阁首辅。他协助十岁的小皇帝推行改革,把衰败、混乱的明王朝治理得国富民安,他是小皇帝不可一日或缺的靠山,是“起衰振隳”的“救时宰相”。他的赫赫功绩,堪与商鞅、王安石并立,而被称为我国封建社会初期、中期与后期最具盛名的三大改革家。然而,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神宗翻手为云、覆

  • 哪一位明朝皇帝因为严重的肥胖症差点就丢掉皇位?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朱棣

    明仁宗朱高炽,是永乐皇帝朱棣的大儿子。他的皇帝生涯恐怕是明朝历代帝王中最窝囊的。老爸健在的时候,不受老爸喜爱,又受两个弟弟汉王高煦、赵王高燧的挤兑,继承权几乎不保。好不容易多年的媳妇熬成婆,做了二十二年皇帝的老爸驾崩,四十七岁的他终于继承了皇位,龙椅还没有坐热,当了八个月的皇帝就去世了。——终明一代

  • 秦国历史上重要的君王秦献公居然不姓秦而姓赵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秦献公

    秦献公,嬴姓赵氏,名师隰,又被称为秦元献王或者公子连。他是秦国历史上一位非常重要的君王。正是在他的雄才大略和励精图治下,秦国才能从秦厉共公开始的朝堂动荡中恢复过来,这为之后继位的秦孝公也就是他的儿子实行商鞅变法奠定基础,好不夸张地说他是秦国从弱小走向强大的过程中一个十分关键的人物。但是我们在这里先不

  • 汉朝霍光辅政:效仿周公辅成王监国的辅政大臣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霍光辅政

    谈到霍光辅政的背景,有多个方面的背景,霍光是汉朝时期的一位大将领,因为之前皇帝是汉武帝,他统治时期没有正确的理念,只顾自己享受,还相信各种神仙等迷信,听信这些话就开始在国家里修建各种建筑,不仅花了许多钱,还征用了许多劳动力,这样长期下来,人民生活十分困难,国家钱财也不充裕了。后来因为国家缺钱,又开始

  • 刘邦是如何实现混混到皇帝的逆袭的?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刘邦

    刘邦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传奇帝君,他从一个小混混逆袭成一国之君,他是如何做到的呢?不是刘邦,刘邦做过亭长,相当于现在的街道主任。不是朱元璋,他做过和尚、做过乞丐就是没有做过混混。网络配图今天故事的主人公是西汉第七位皇帝--汉宣帝刘病已,历史上第一位由混混逆袭成功的国君。在刘病已十五岁之前,一直居住在舅

  • 若诸葛亮取代刘禅自立 蜀是否可以一统三国?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诸葛亮

    蜀相(杜甫)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武侯祠(以下猜想基于罗贯中所著《三国演义》)网络配图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受先帝刘备所托辅佐蜀汉后主刘禅,为此,诸葛亮为一统三国,鞠躬尽瘁,六出祁山,终病死于五丈原,让人惋惜。可是,在刘备白帝托孤时,并不只是说了拜托诸葛亮辅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