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隋文帝争养孙儿不成 积怨多年废太子杨勇

隋文帝争养孙儿不成 积怨多年废太子杨勇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晴天 访问量:2594 更新时间:2024/1/19 16:12:00

公元600年,隋文帝废太子杨勇,在审讯过程中,这位年近六旬的老人居然将太子与他争养第三代的旧事翻出来讲,由此可见他多疑猜忌,好记人过失。这种性格弱点来自于他的完美主义倾向。

隋文帝精心治国,树立了典范,却不免产生完美主义倾向,眼珠里容不得沙子。他用完美主义目光去审视周边,觉得沙子越来越多,于是越来越猜疑,产生强迫症,循环下去导致家事国事上的悲剧。这个值得管理人深思。

悲剧根源:完美的江山 完美的家庭

隋文帝是明君,史载隋文帝治国“自强不息,朝夕孜孜”,他一天到晚忙于工作,以至于饮食都是在办公桌上完成,加班加点,经常吃盒饭,工作效率也很高,史书给出这么一张成绩单:“人庶殷繁,帑藏充实。”人口增多,人民富裕,国库充实。史书给出的评价是:“近代之良主。”

网络配图

有完美的事业,还有貌似完美的家庭。隋文帝只跟皇后独孤氏生育儿子,出现了“五子同母”的和谐局面:老大太子杨勇,老二晋王杨广,老三秦王杨俊,老四蜀王杨秀,老五汉王杨谅。隋文帝为此沾沾自喜,认为五个娃都是同一个车间同一个模子产出来的,实在是古今皇室罕见,以后必定家庭和睦,天下和睦。当然,“五子同母”的大好成绩单下暗含着这位大男人多少的屈辱和心酸。独孤氏不准他碰其他女人,碰谁就杀谁,隋文帝有一回居然离家出走,逃到荒郊痛哭不自由。好不容易等独孤氏死了,隋文帝不顾年老体衰,疯狂补课,宠幸女色。

所以说,隋文帝只是拥有貌似完美的家庭。

事业、家庭双双出佳绩,隋文帝两口子就不免拿着这个模式去要求周围人,尤其是接班人太子杨勇,悲剧由此发生。

第一粒“沙子”:皇帝爷爷想多疼孙都不行

隋文帝夫妇把自身组合的家庭模式照样套到儿子身上,老子娶的独孤氏系出名门,那么儿子娶媳妇也得系出名门,这是封建婚姻游戏规则。于是,指定前朝皇室成员元家的姑娘做太子妃。杨勇却不按照这个游戏规则行事,偏偏宠爱普通人家出身的云家姑娘,而且还让云氏当家,门当户对的元姑娘一直不用,失宠的元氏抑郁久了就闹心脏病,两天便呜呼。

元氏死,云氏扶正,“贱女当家”一直是婆婆独孤氏的心病,有一回她当着其他子女大哭:“想我们百年之后,杨勇登基,你们这些人要给那个贱人下跪行礼,老娘我心都碎了。”

这是杨勇在父母眼里制造的第一粒沙子。接下来,沙子越来越大,越来越刺眼。杨勇扶正云氏也就罢了,还不注意计划生育,跟云氏生了三个儿子,还跟其他女人生了七个儿子。独孤氏很注意生活作风,她把老公抓得紧紧的,觉得应该把儿子也抓得紧紧的,这同父不同母的10个孙子摆在眼前,宣告“五子同母”的优良传统没有发扬光大。

不过,隋文帝夫妇似乎忍受了这几颗“沙子”,忍受的筹码就是云氏给他们生的可爱孙儿长宁王杨俨。隋文帝夫妇对孙儿疼爱无比,经常带进宫来抚养,爷爷奶奶疼孙,这个是没有皇帝庶民之分的。可是,这边厢皇帝爷爷逗孙正欢,那边厢杨勇就遣人敲门催得急:“爹呀,娘呀,俨儿该回家吃饭啦。”不长脑子的杨勇三天两头这么做,一次次把可爱的长宁王从爷爷奶奶手里夺回去。隋文帝就不乐了:这不是把一家人当两家人吗?儿子儿媳不喜欢将下一代塞给爷爷奶奶带,这在民间也是个常见问题,不过,在皇家就不同了,它变成了政治问题。

网络配图

第二粒“沙子”:由铠甲上的花边想到骄奢亡国

隋文帝的节俭是史上出了名的,这是件好事。但太子杨勇作为富二代,生活品质不免要提高点,这也不是坏事,是人之常情。

然而,这也成了隋文帝眼中的“沙子”。某天,隋文帝来到东宫,注意到了太子宫中的铠甲上装饰了花边这个细节,他揪住这条尾巴把太子训了一通:“自古帝王,骄奢而能够长久的,老爹我还没见过,作为接班人,要省着点。”隋文帝觉得言传还不够,于是来一番身教,他把当平民时用的一个味噌盒交给杨勇,让太子记得当年用酱沾菜时的艰苦生活。隋文帝还留了句话:“若记存前事,应知我心。”若记得以前的平民生活,那就了解老爸我的用心了。

隋文帝说的“我心”是什么“心”呢?杨勇不太用心,皇帝爸爸的心思估计也没去揣摩。那么我们来揣摩一下隋文帝的“我心”。

浅析隋文帝的“应知我心”:

节俭而不厚道好学 变成刻薄猜疑

隋文帝见到太子东宫中铠甲上区区几行花边就不悦,就上纲上线到骄奢亡国的地步,这样的“心”当中交织着几层含义。这几层不是当时的太子杨勇所能猜透的。

第一层含义:仁厚之“心”。隋文帝是个节约治江山的主。他所主政的开皇年间正是盛世,但国家干部都不穿绫罗绸缎,既然穿的都是粗布衣裳(说得夸张一点),当然也不好意思佩戴金啊玉啊之类的装饰品。首都地区有一年闹灾,当地百姓有吃糠的,隋文帝流着眼泪拿给领导干部们看,自己还戒了一年半载的肉。这个“心”是好心,有利于天下百姓的“心”。这应是隋文帝说此话时的本意。

网络配图

第二层含义:刻薄之

“心”。隋文帝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对别人也如此。这个也是好“心”,最高管理者的品质普及到全体管理人员身上,才能有一个节约勤俭的氛围。但隋文帝的这种节俭之心缺乏厚道的品质来打基础,不免变成刻薄。史书说他“素无学术,好为小术,不达大体”,一个性情狭隘的人来运用节俭的品质,就不免收发不自如,往消极方向发展,因此隋文帝经常派人拿着财物贿赂官吏,谁接就杀谁。

第三层含义:猜疑之“心”。本性不厚道的人一旦看到不符合自己道德标准的事物,就会猜疑。铠甲上的一点花边让他不满意,那么以后比花边更大的装饰会让他更不满意,更猜疑,既然太子奢侈,那就是异类,是异类就会跟我有矛盾,有矛盾就会恨我,恨我就会担心我不传位给他,然后就会迫害我夺位……

标签: 隋文帝

更多文章

  • 三国曹操的笑:历史上曹操笑过几次?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三国曹操的笑

    在《三国演义》中,曹操爱笑、刘备爱哭是不争的事实。有人统计过,曹操在《三国演义》里一共笑了五十四次。笑是罗贯中塑造曹操奸雄形象的重要方式。那么在历史上,曹操是否也如此爱笑呢?网络配图在《三国志·武帝纪》里,曹操大概只笑过三次(可能有遗漏)。曹操第一次笑是在听到许劭对自己的评价后。东晋孙盛《异同杂语》

  • 三国个性文人祢衡击鼓骂曹究竟是为何事?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三国个性文人祢衡

    祢衡击鼓骂曹是一个非常著名的历史故事,听过这个典故的人都称赞祢衡是一个非常有胆识和才智的人,同时对于他在击鼓的时候破口大骂曹操感到大快人心。这个典故还曾经被改变成了说唱的京剧,从此流传一方。祢衡在当时的文学界也是一个非常有名望的人,而且又有一手击鼓的好本领。但是在他心中,感觉自己是一名有志之士,一心

  • 明太祖朱元璋嗜杀成性的原因是因为他身患精神病?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明太祖

    有的人认为,明太祖马上得天下,猛将如云,谋士如雨,南征北战,都是能撑得起一方天地的角色。但他的太子皇孙都温顺柔弱,他担心一旦他百年归山,他的子孙无法控制局面。据史载;太子朱标对朱元璋的滥杀无辜不以为然,曾多次劝谏。有一天,朱元璋把一根长满尖刺的荆棘条扔在地上,叫朱标捡起来,朱标左观右看,无处下手。朱

  • 揭明太祖朱元璋为何要命令徐达杀光山东人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朱元璋

    不过,每个人都有弱点。陈友谅比较狂妄,而朱元璋呢,则比较平易近人,他能吸引很多人帮忙。在军事上,朱元璋处于劣势,可在道义上,他却处于优势。可不,双方打了很久,最终,还是让朱元璋胜了。当然,朱元璋的胜利,更多地出自非军事的因素。但不管怎样,胜利了,就是胜利了。接下来解决张士诚,那就简单多了,朱元璋几乎

  • 铺张奢华的乾隆靠什么维持自己“节俭圣君”的形象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乾隆

    皇帝的“荷包”,令人直接想到的似乎应该是国库。其实中国的皇权制度中,皇帝的个人用度与国家财政分离是很早的,汉代有少府负责皇室用度,所仰仗的收入来源,是山林川泽之利。此后的历代中央王朝也基本延续了皇室收支与国家财政分离的制度,横向比较欧洲及西亚的中央集权君主,这套财政制度相当高明。但接下来的问题是,皇

  • 官渡之战袁绍投入七十万大军为何仍失败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袁绍投入的兵力有多少,一直都存在着很大的争议,有的人说投入只有十一万左右,有的人又说投入有七十万人。那事实真相究竟如何,接下来将作出详细的说明,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袁绍的兵力在那个时候是十分强大的,为何这么强大,是因为他赢得了一场至关重要的战役,这场战役是什么呢?那就是扳倒董卓,收编他的军

  • 奇闻:朱元璋吃豆腐为何每餐花千两银子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朱元璋

    朱元璋坐拥江山后,尝尽宫中珍馐百味。一日,与马皇后忆苦思甜,念及贫贱时想吃豆腐而不得,叹息不已。马皇后贤淑,进言:“大明初立,民生凋敝,百废待兴,陛下当以节俭治天下。”朱元璋称。…朱元璋坐拥江山后,尝尽宫中珍馐百味。一日,与马皇后忆苦思甜,念及贫贱时想吃豆腐而不得,叹息不已。马皇后贤淑,进言:“大明

  • 南齐皇帝萧鸾竟以佛祖之名推行屠杀同宗计划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萧鸾

    萧鸾是南齐开国皇帝齐高帝的侄子,因父母早亡,他从小就被齐高帝收养。公元493年,齐高帝的儿子齐武帝已气若游丝。临终前,齐武帝立南郡王为皇太孙,任萧鸾为侍中、尚书令,以辅佐皇太孙。齐武帝驾崩后,南郡王登基为帝。按说,身为皇亲贵族且身兼重任,萧鸾应该好好为国效力,以报答齐高帝的养育之恩。然而人的欲望是无

  • 鸿门宴上项羽为何不杀刘邦?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鸿门宴

    导读:历史中的鸿门宴给人留下了许多疑惑,本来有千万种可能项羽可以杀刘邦,但是偏偏这一幕没有发生。人们不禁对这背后的隐情浮想翩翩。究竟是什么理由致使项羽没有取刘邦的性命呢?“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一首霸王别姬,唱得山河为之动摇,世人不禁为霸王项羽的凄凉结局而

  • 揭:蒙古大军西征纵横无敌的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蒙古大军

    导读:蒙古大军在十三世纪发动了大规模的西征,凭借较少的军队和漫长的后勤供应战胜了所有的敌人,占领了大半个亚欧大陆,这在世界历史上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那蒙古军队为何纵横无敌呢?(一)蒙古人强烈的征服精神蒙古人的战斗力首先来自他们强烈的征服意识,蒙古人可能是世界上最具有征服意识和尚武精神的民族之一,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