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中国历史上最完美的一个皇帝—明孝宗

中国历史上最完美的一个皇帝—明孝宗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244 更新时间:2024/2/16 7:24:42

如果把皇帝也作为一个普通人看待,那么我想,朱祐樘可能是历史上最好的一个皇帝了。首先作为一个男人,他是一个用情专一的男人,他的一生只取了一个老婆,那就是他的皇后张皇后。这在中国的历史上没有另一个皇帝能做到。同时,他又是一个心地宽容,知恩图报的皇帝。

网络配图

他的亲生母亲被他老爹的宠妃万贵妃害死,他自己也差点被万贵妃所害,但是在他即位以后,却没有追究万贵妃的家人(那时万贵妃已死),只是把他们罢官了事。再则作为一个皇帝,他实在又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好皇帝,在他在位期间,扭转了明朝从英宗以来的颓势,国运蒸蒸日上,四野清平,使明朝的国势重新达到了一个鼎盛时期。史称“弘治中兴”。可以说,这是一个几乎没有任何缺点的一个皇帝,所以我说他是中国历史上最完美的一个皇帝。

自公元1488年至1505年,年号为弘治。在位皇帝是孝宗,名朱祐樘,宪宗的第三个儿子。他18岁即位,36岁去世,在位18年。弘治一朝,既无权臣、宦官或后宫的专权,也很少弊政。所以,弘治朝在明代历史上被称为政治最贤明的时期,孝宗也被史书描绘成一位贤君。晚明学者朱国桢就说:“三代以下,称贤主者,汉文帝、宋仁宗与我明之孝宗皇帝。”认为孝宗是夏商周三代以后,与汉文帝、宋仁宗相比肩的贤主,评价很高。

网络配图

《明史》对孝宗的评价也很高,主要有八字,即“恭俭有制、勤政爱民”。他的勤政、宽容、尊礼儒臣、体恤民生,使他赢得儒家士大夫的一致好评,被视作明代历史上最符合儒家伦理的君主典范。他接受儒家士大夫们的劝谕,并尽可能遵照他们的要求去行事,因此,也有将他比作周成王,意思是能够听从周公(儒家士大夫以周公自比)的辅导。从个人修养来看,孝宗并不像他的父亲一样,一味迷恋于房中术,而是在诗、琴、画上的造诣颇深。在治国方面,孝宗任用大臣、修明制度、体恤民情,实际上创造了一个明代历史上的中兴盛世,而盛世的人文也很有可观之处。

孝宗的个人修养,首先得益于他较早地合法取得了皇太子的地位。他6岁就被父亲宪宗立为太子。9岁的时候,就出阁讲学了。皇太子出阁讲学,是接受正规教育的开始。担任教育职责的官员一般都是学养深粹之人。例如,担任朱祐樘的讲读官中,就有彭华、刘健、程敏政等人。彭华是江西安福人,依附万安,品行不是很好,但毕竟是景泰五年的状元;刘健是河南洛阳人,与明初的理学大师薛瑄的弟子阎禹锡、白良辅一起学习,据说是“得河东薛瑄之传”的;程敏政是南直隶的徽州府休宁县人,10岁被人称作神童,荐入翰林院里读书。

据说,当时辅导东宫太子读书的人中,学问最渊博的就算程敏政了。单举这三个人,就可以知道宪宗对于皇太子教育的高度关注。皇太子一旦出阁讲学,之后除了大风雨雪天气以及酷热与严寒,每天都必须举行讲读。讲读的内容是四书(即《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以及经、史。一般的形式是上午先读,下午再讲。讲读的地点,当时是在文华后殿。除了读书之外,皇帝还必须练字,由专门的侍书来辅导,春、夏、秋三季每天写100字,冬天每日写50字。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集天下之英才来对皇太子进行教育。所以,孝宗从9岁出阁讲学到18岁即位,整整接受了非常正规的9年教育。

网络配图

中国古代有“三不朽”的说法,指立德、立功、立言。孝宗既有诗集,真能合三不朽的美誉了。只因诗中还提到“周家八百延光祚”,指周朝800年的统治,所以使钱谦益还想到另外的比附。他想,孝宗不单可以比作汉文帝、宋仁宗,还是周成王———“孝宗皇帝,本朝之周成王、汉孝文也”!

除了在诗歌方面的兴趣,孝宗对于绘画、弹琴也很喜爱。清人姜绍书就提到孝宗爱好绘画与琴道的事情。在士大夫们看来,皇帝喜欢乐曲,恐怕将来会滑入贪图享受的深渊中。因此,一些专门负责纠察朝政的言官们就纷纷上疏,劝说孝宗不要耽于声乐,而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修养身心之上。孝宗总是表面上接受,私下里却对旁边的太监们说:“弹琴何损于事?劳此辈言之。”意思是说,弹琴与政务又有什么冲突呢,要你们多嘴。他本人对言官的劝谏虽不以为然,却也不以为忤,这正表现了他宽容的一面。

标签: 明孝宗

更多文章

  • 解密:孔子身世之谜----真的是私生子吗?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孔子

    古人结婚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传宗接代、延续祖宗香火。所以礼仪规定男子16岁到64岁可以结婚。在国学刚刚热了几年时间,人们还没有完全弄清国学是什么的时候,一股“戏说国学”的暗风悄然吹起。近日我从报刊上读到这样的文章:说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不是他公而忘私,而是他被“第三者”插足,在外面包了“二奶”;说

  • 诸葛亮死因:终败在体力上 事必躬亲致积劳成疾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诸葛亮

    三国演义中,处处都是谋略,尤其是诸葛亮,料事如神,智谋过人,成了智慧的化身。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诸葛亮心愿未遂,就早早地病故了。唐代伟大诗人杜甫,曾感慨道:出身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是啊,一个智慧人物,竟抱憾而死,实在令人遗憾。自出山归刘备以后,诸葛亮处处展示的,都是谋略,他一生多是靠谋略胜敌

  • 梁武帝萧衍:历史上被活活饿死的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萧衍

    导读:梁武帝,名萧衍(464?549年),字叔达,南兰陵(今江苏武进)人,是南梁朝的开国皇帝。他博学能文,精通音乐、书法,在年轻时曾与谢眺、沈约等名士一起被誉为“竟陵八友”,是当时文化界的名人。登上帝位后,他在执政前期曾创造了良好的业绩。他矫正前朝的诸种弊端,鼓励学术,减轻人民负担,勤政爱民,虚心倾

  • 姿色迷人的杨贵妃为何最后没有被封为皇后?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杨贵妃

    姿色迷人的杨贵妃为何最后没有被封为皇后?实际上,杨玉环成为杨贵妃的时候,武惠妃早就已经死了。此后,杨玉环也没有被册封为皇后。对于这件事情的原因,史书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我们只能从有关记载中发现和挖掘线索,进行相关论证和推测。网络配图从史书记载中的蛛丝马迹来看,唐玄宗之所以没有册封杨玉环为皇后,很可能

  • 刘邦当断则断大英雄?还是抛妻弃子真小人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刘邦

    “主公,项羽军队已经从西面入城,守城将士无力阻挡,现在已经退到内城了。”“什么?”看到面前气喘吁吁跑来报信的下属,正在和美人饮交杯酒的刘邦,吃惊地吐出了这两个字。项羽怎么这么快就打回来了?自己刚打下他的老窝彭城,这位子还没有坐热,现在就要撤走?网络配图想到这里,刘邦看了看眼前貌美如花的美人,心中颇有

  • 哪位造就盛世王朝的开国帝王被野史丑化千年?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李渊

    北周天和元年,即公元566年,是群雄割据的中国南北朝时代,掐到十分乱的一年,人们茶余饭后说起来,说多了就不住叹气:这里外掐的狼烟四起的糟烂时代,到底啥时候是个头?然而,就是这一年的4月8日,北周都城长安的一户公爵家族里,一个新生婴儿呱呱坠地。这个生在名门的新生儿,此后历经半生浮沉厮杀,终于彻底结束了

  • 揭秘刘备凭借一张名片而三分天下有其一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刘备

    刘备由于在《三国演义》里的出色表现,让大家对于这个“爱哭”的刘备有了深刻的印象,甚至戏称刘备的江山是哭出来的,但这肯定不符合史实,按照《三国志》中记载,刘备哭的次数比孙权和曹操都少,但是由于《三国演义》太出名了,所以很多人拿《三国演义》来当历史了,包括鲁速君有的时候也不敢保证不把《三国演义》当做历史

  • 元顺帝脱欢铁木儿竟然是宋朝皇帝的儿子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元顺帝

    历史真真假假,野史杂陈,难辨真伪。因此历史上留下了很多帝王是他人私生子的趣闻,诸如秦始皇嬴政是吕不韦的私生子,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不是献文帝拓跋弘的儿子,而是文明太后的私生子。网络配图 明朝永乐皇帝朱棣不是朱元璋的儿子,而是元顺帝的遗腹子,清朝乾隆皇帝是汉人。诸如此类,权当民间传说一看,不足为信,但元朝

  • 宋朝:大英雄狄青竟然因烧纸未报被贬官致死?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狄青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各个朝代都非常重视消防灭火工作,制定了相关的法规法典,凡触犯条例者,轻则杖笞、监禁或流放洪荒地带,重则斩首且抄没家财。不过,大多数的王朝都是对犯有“失火罪”或“放火罪”的个人进行惩戒,一般不处罚相关的官员。但是,独有宋代是个例外。宋代的火灾比较多,据《宋史·五行志·火》记载,两宋三

  • 揭秘慈禧太后死后口中的夜明珠到底是啥?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慈禧

    “(慈禧)口里含着一颗夜明珠,分开是两块,合拢就是一个圆球,分开透明无光,合拢时透出一道绿色寒光,夜间百步之内可照见头发。听说这宝贝可使尸体不化,难怪慈禧的棺材劈开后,老佛爷像睡觉一样,只是见了风、脸才发黑,衣服也有些上不得手了。我把夜明珠托雨农代我赠给蒋夫人(宋美龄)。”盗取慈禧口中夜明珠的军阀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