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战国时期执掌国柄的两位奇女子:赵太后挽救赵国

战国时期执掌国柄的两位奇女子:赵太后挽救赵国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397 更新时间:2024/1/11 6:30:54

一般认为,刘邦的老婆吕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实际上的女皇帝,作为一个统一的国家来说,这没有错。不过,要是说起女人在一个独立的国度里执掌政权,却是在她很早以前就已经出现了,并且还不是一位,而是同时出现了两位,这就是赵国的赵太后和齐国的君王后

秦统一中国以前这段历史被称之为战国,顾名思义,这段时间战火不息,纷争不断,几乎每一年都在打仗。因为历史的原因,这时候的女人是不上战场的。从春秋到战国,打仗可以获得金钱、土地和爵位,为家族和个人带来最大的利益。又因为打仗的都是男人的事情,因而从士民到大夫,再从诸侯到天子,获取这些利益的是男子,相应的,掌握家国直至天下权力的也都是男子。由于长期处在战争环境当中,一旦战争失败就会失去财产利益甚至整个国家,所以这家国王位的继承者一般都是成年男子。这既是父系社会男权主义的观念使然,也是战争环境自身需求的必然选择。但社会从来都不会是以一种面孔出现在人们面前的,赵国和齐国就有了这种例外。

公元前266年,赵国的惠文王赵何死了,由于新即位的孝成王赵丹太小,国家实际上是由王太后执掌,这就是那个有名的赵太后。赵太后掌权,史书上有明确的记载。《史记·赵世家》记载的是:赵王刚刚即位,太后掌权。《战国策》中那篇有名的篇章《触龙说赵太后》说的是“太后新用事”,都说明她就是赵国实际上的女王。

孝成王元年(前265),秦国趁机攻打赵国,很快就攻下了三座城池。赵太后请求齐国出兵相救,齐王提出了一个条件,必须赵太后的小儿子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赵太后舍不得,大臣们极力劝阻不听,这就发生了那个有名的“触龙说赵太后”的故事。这个故事几乎是家喻户晓,在此不用赘述。尽管赵太后在开始的时候表现的有点儿蛮不讲理,但触龙说透了道理,说服的方法正确,赵太后还是让小儿子去了齐国,齐国也终于出兵。

赵太后执政时间很短,两年,但是她却非常懂得治国理政之道。

齐国有使者来访,书信还没有打开,赵太后就问:“今年的收成好吧?百姓安居乐业吧?你们的大王身体好吧?”齐国使者很不高兴,说:“臣奉大王之命向太后问好,您不先问大王状况却打听年成、百姓,这有点儿先卑后尊吧?”赵太后回答说:“话不能这样说,如果年成不好,百姓凭什么繁衍生息?如果没有百姓,大王又怎能南面称王?岂有舍本逐末的道理?”这和孟子的“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的理论如出一辙。这是一种“民本”思想,就是在当今社会仍然有用。

几乎是在同一个时间段,齐国出了一个君王后。

公元前284年,燕国联合秦楚韩魏赵五国,以乐毅为大将讨伐齐国。联军在济水以西打败了齐国的军队以后,乐毅又率领燕国的军队攻入齐国都城临淄,齐闵王仓皇出逃,最后来到齐国的边城莒城(今山东省莒县)。这时候,楚国以援助齐国为名,大将淖齿到了莒城,结果把齐闵王杀了,和燕国一起瓜分了齐国的土地。

齐闵王遇害以后,他的儿子法章隐姓埋名到了太史敫家里当了一名佣人。太史家有个女儿,她觉得法章这个人相貌不凡,并不像是一个平常之人,就和他私定终身。后来,齐国人找到了这个法章并把他立为齐王,这就是齐襄王。齐襄王即位以后,立了这个女子为王后,人们称之为君王后。君王后生了一个儿子名叫田建,公元前265年,齐襄王去世,田建即位,因为齐国是在他的时候被秦国灭亡,所以称之为齐王建。

齐王建即位初期,实际上是他母后掌权。《史记·田敬仲完世家》是这样说的,“君王后有贤德,侍奉秦国比较谨慎,与诸侯相交往有信用……因此齐王建在位四十多年没有遭受战火。”这段话足以证明,当国王的是儿子田建,掌权的却是母亲君王后。否则,一个王太后又怎能和诸侯相来往?另外,这个君王后应该是从丈夫法章的时候就参与了国政,否则,为什么要称他为君王后?古代的女子一般都没有名字,不用说是太史家的女儿,就是国王家的大女儿也没有。所以,我们看到大多是以夫姓加母姓称呼,如文姜、夏姬,要么就是国夫人国后,如蔡侯夫人,赵太后等等,称呼太史家女为君王后,说明这个女子既是个王后,又是一个国君。

有两件事情能说明齐国是由君王后掌权。

秦王曾经派使臣到齐国给君王后一副玉连环,说:“齐国人都很聪明,但是,你们能解开这个玉连环吗?”君王后把玉连环拿给群臣看,群臣没有人知道如何解开。君王后拿起一把锤子把它敲破,告诉秦国的使者说:“已经解开了。”

在这儿,国家间的对应关系是秦王和君王后,国家内部的对应关系是君王后和群臣。

还有一个事情说到君王后。

田王建十六年(前249),君王后病危,临终前她告诉儿子,群臣中某某人可以任用。儿子田建说:“请把他们的名字写下来。”君王后说:“好。”于是,田王建就去取笔和木简。可是,等到儿子回来以后,她却说:“忘了。”这和前任君王给后继君王交代后事没有丝毫的区别。

其实,这种解释本身就有点儿多余,只不过为了行文方面和赵太后有个照应罢了。

上面两件事情还说明君王后聪明、柔中有刚和明智超脱。

第一件事情。玉连环是雕琢在一起的,本身就是一个整体玉件,秦王明着说齐国人聪明,如果你真的想去解开它,那可实在是太笨了。要想解开这个玉连环,只有将它砸碎。这就是秦王暗含着的意思,齐国敢和秦国叫板吗?君王后的回答是,敢。不是说君王后“侍奉秦国很谨慎”吗?自从秦国实行了远交近攻的策略以后,六国已经形不成合纵抗秦的关系,各国都在忙着自保,齐国和秦国中间隔着韩赵魏,不可能直接和秦国对抗,更没有必要出头替他国和秦国为敌。所以君王后小心谨慎地对待秦国,使百姓免遭战乱之苦,对齐国来说也不失为一件好事。但是,秦国如果敢直接进攻齐国,齐国也绝对不会束手就擒,这就是君王后敢砸碎玉连环给秦王的答复。秦灭六国,齐国是最后一个,这当中应该与君王后有很大的关系。

从君王后执政这段时间到齐国亡国,齐国经历的战乱较轻,所以齐国才会成天下最为富庶的地区之一,正因为如此,刘邦才把他的庶长子刘肥封在这儿为齐王。刘邦在封功臣的时候,因为张良功劳大,又是自己最为信任的人,所以要张良在齐地自择三万户。当时人口稀疏,只有齐地人员最为稠密。不能不说这种状况与那段时间的战乱较轻有很大关系。

第二件事情。君王后还是一个明智超脱的人,她告诉儿子何人可用,是一个先代“君王”、一个母亲应有的嘱托,至于儿子用还是不用,儿子自有自己的判断和标准,说出来是母亲的责任,使用谁却是儿子的权力。如果真要是写下来,等于是给了儿子难为,万一这人不好用怎么办?要知道,人是会变的。所以,明智的君王后做了最为明智的一件事,忘了!儿子总要独立走自己的路,干自己的事儿,该放手时则放手,谁人会有君王后这般超脱?!

整个先秦时期,我们看到的都是男人在纵横捭阖,女人要么是“红颜祸水”,要么只是为了生育而嫁人,像这样执掌国柄的女子双子星座真是难得。而她们都为各自的国家做出了贡献,更是令人钦佩和感叹!

标签: 赵太后战国齐国

更多文章

  • 刘备最信任的谋士:此人若在 蜀汉历史可能改变!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刘备,三国

    222年8月,蜀主刘备统帅的东征大军在夷陵在东吴大将陆逊击败,蜀军损失惨重,几乎全军覆没。消息传到成都,负责留守的丞相诸葛亮慨叹道:“法孝直若在,一定能制止主公,不让他东征;即使东征,也一定不会溃败!”那么问题来了,连诸葛亮都无法改变刘备的主意,为何说他为何能左右刘备的东征?原因很简单,因为刘备最信

  • 皇长子爱新觉罗奕纬暴卒之谜 爱新觉罗奕纬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爱新觉罗奕纬,道光,清朝

    多罗隐志郡王 爱新觉罗·奕纬,1808年—1831年,道光帝长子。嘉庆十三年戊辰四月二十一日未时生,母和妃那拉氏卿衔成文之女。嘉庆二十四年正月,嘉庆帝封其为多罗贝勒。道光十一年辛卯四月十二日未时卒,谥“隐志”,终年二十四岁。咸丰即位后,追封多罗郡王。意外降世皇长子爱新觉罗·奕纬的生母是和妃。和妃出身

  • 南宋秦桧原本力主抗金?后主和是替皇帝背黑锅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宋朝,秦桧

    南宋秦桧是著名的投降派人物,他因陷害抗金名将岳飞而被牢牢地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不过,很少人知道,他原本却是个力主抗金、反对求和的强硬派。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兵南下进攻东京汴梁,当时还在国子监担任学正(掌学规与训导)的秦桧慷慨上书,告诫朝廷金人贪得无厌,别指望通过割地来满足他们的欲望,千万不

  • 指哪打哪的三国十大神箭手:黄忠力压吕布列第一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黄忠,魏延,夏侯渊,

    在冷兵器时代,弓箭的攻击力和攻击范围都比近战武器强,因此上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武器。同时它的程度成为战斗中的重要因素,只有射得准,其威力方可体现出来。所以箭法是否高明也成了判定一个武将是否的标准,连张飞没事都拉拉弓,发发洋箭,更何况下面这些神箭手了。第十位:魏延如果评选蜀汉六虎将,魏延肯定是其中一个,可

  • 吕布靠边站他才是三国第一名将!以少胜多之王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三国,李典

    曹操进攻汉中以前,命张辽、李典、乐进等将率领7000多人镇守合肥,并料到孙权可能会动手,给张辽留下了锦囊妙计。那就是张辽、李典出城攻击孙权,乐进守城。因为张辽、李典勇猛,是进攻型选手;乐进持重,是防守型选手。乐进听说孙权有10万人时,脸色苍白,认为出战很难取胜。张辽拍案而起说:只有趁吴军立足未稳,主

  • 清高宗乾隆皇帝为何74岁高龄时仍要巡幸江南?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清朝,皇帝,乾隆

    康熙皇帝曾经六次巡幸江南,乾隆皇帝也效法皇祖,六次南巡。乾隆认为,自己一生干了两件大事:一件是“西师”,率军西征,平定西北;另一件是“南巡”,在前后30多年中,六次巡视江南。可见下江南在乾隆心目中意义非同小可。在当时的条件下,皇帝下江南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从北京到江浙,往返6000华里。那时没有现代化

  • 揭秘:历史上汉初三杰的人生结局为何完全不同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汉初三杰,结局,刘邦

    刘邦能当上皇帝,以萧何、张良、韩信三人功劳最大,这三个人被誉为“汉初三杰”,但最终三个人的结局却大不相同,韩信因谋反的罪名被杀,萧何明哲保身,直至病死,张良功成身退,告老还乡。同样是建立汉朝的大功臣,其人生结局为何有天壤之别呢?刘邦与张良刘邦得了天下,论功封侯。围绕封侯这件事,刘邦与张良展开一次惊险

  • 杨贵妃两次出轨被赶出宫背后真相:并非受到专宠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杨贵妃,唐玄宗,宠妃,

    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在中国基本上没有人不知道,但人有研究发现,集千万宠爱于一生的杨贵妃却曾两次因感情出轨被赶去皇宫,知道这事的人,估计不多,它的真相又是如何呢?话说唐玄宗将儿媳杨玉环纳入后宫,封为贵妃,比照皇后对待。对于这个费了那么多周折才得到的妃子,唐玄宗当然宠爱有加。有一次,唐玄宗在宫里赏

  • 严于律己的岳飞:出差途中不忘给老百姓办好事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岳飞,南宋,岳家军,

    古人轶事诗词文赋岳飞征群盗,过庐陵,托宿市廛。质明为主人泛扫门宇,洗涤盆盎而去。郡守供帐饯别于郊,师行将毕,谒不得通,问大将军何在,则已杂偏裨去矣。其严肃如此,可谓中兴第一。宋 周密 《齐东野语》廛:chán,古代城市居民的居住地。雷锋出差,好事做满一火车,帮着乘务员打扫车厢,给旅客打开水,充分显

  • 檀权揽政的唐朝宦官仇士良简介 仇士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仇士良,唐朝,宦官,

    仇士良(781年—843年),字匡美,循州兴宁(今广东兴宁)人,唐朝宦官。宪宗、文宗时任内外五坊使,后升左神策军中尉兼左街功德使。甘露事变后,加特进、右骁卫大将军。他乘皇帝昏庸、朋党相争之机,玩弄权术,稳步高升,从一个侍侯太子的一般太监,历任监军、内外五坊使、左神策军中尉、骠骑大将军、观军容使兼统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