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康熙十四阿哥胤祯 历史上十四爷胤祯的结局如何

康熙十四阿哥胤祯 历史上十四爷胤祯的结局如何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晴天 访问量:1285 更新时间:2024/3/31 22:03:35

爱新觉罗·胤禵原名爱新觉罗·胤祯(1688~1755),康熙帝的第十四子,其生母为德妃乌雅氏,即孝恭仁皇后。其初排行为第二十三,康熙二十七年戊辰正月初九酉时生。他本是雍正帝的同母兄弟,可是在康熙末年宫中争夺皇位的斗争中,这亲兄弟二人竟成了政治权利斗争中的敌人。雍正帝登基后将胤祯幽禁起来,直至雍正帝死后,胤祯才恢复了自由。

人物生平

青年时期

十四阿哥允禵[tí]原名胤祯(注:雍正是叫胤禛,雍正登基后把胤祯改为允禵),从小聪明过人,才能出众,胤禟曾语:“十四阿哥聪明绝顶,才德双全,我兄弟皆不如也”,胤祯为康熙所厚爱,从少年时代起,就频繁地扈从其父出巡,日常生活中,也往往被给予一些特殊优待。

按照清朝规制,皇子们长大完婚后,都要搬出紫禁城,独立门户。康熙的儿子一般是在16岁左右成亲。他的头几个年长皇子(胤礽除外)完婚时,或许因有关制度尚不完善,没有及时这样做,但现存有关史料表明,随着成婚的皇子逐渐增多,特别是当他们分封爵位以后,大部分还是陆续搬出紫禁城,如果完婚后继续留居皇宫,则居于特例,因受皇父宠爱所致,胤祯的情况就是这样;康熙四十四年,他18岁,早已完婚,可是仍旧与福晋一起,住在宫内。

部分皇子蒙皇父恩准,享有支取官物的符权,由大内供给其一家的食用物品。这种做法通常是以一年为限,期满后由皇父决定是否沿续,而沿续时间愈长,愈能体现出皇父的厚爱,玄烨诸子中享此殊遇者不只一人,但时间最长的则是胤祯。自康熙五十四年至六十一年,整整七年,康熙始终特批十四阿哥一家支领宫物,如果康熙不是猝然离世,胤祯的这一待遇还会沿续下去。

胤祯个性爽直,重情重义,他从小和才华横溢,为人谦和的皇八子胤禩情投意合,康熙四十七年九月,当康熙怒斥胤禩妄蓄大志、企图谋害胤礽时,胤祯挺身而出,跪奏曰:“八阿哥无此心,臣等愿保之!”一时间,康熙十分愤怒,“出所佩刀欲诛胤祯,皇五子胤祺跪抱劝止,诸皇子叩首恳求,上怒稍解,命诸皇子挞胤祯,胤祯被打二十大板,行步艰难。但是,这件事情后来反而还令康熙感觉到他对兄弟的有情有义,并对胤祯心直口快,表里如一的品质,有了进一步认识,因此之后更加宠爱他。

胤祯西征之后,康熙不仅赏赐给他10万两银子,还将他的几个儿子时常带在身边,并多加赏赐,胤祯虽然爵位只是贝子,但他长子弘春(庶出)结婚是按照亲王世子的规格,待遇非常之高,此外,康熙更是对胤祯赏赐频繁,兄弟中无人能比.

抚远大将军

康熙五十七年春,准噶尔部首领策妄阿喇布坦出兵进攻西藏,拉藏汗请求清朝发兵救援。五十七年十月胤祯被任命为抚远大将军统率大军进驻青海,讨伐策妄阿喇布坦,封大将军王,并以天子亲征的规格出征,“用正黄旗之纛,照依王纛式样”。十二月,胤祯统帅西征之师起程时,康熙为他举行了隆重的欢送仪式,“出征之王、贝子、公等以下俱戎服,齐集太和殿前。其不出征之王、贝勒、贝子、公并二品以上大臣等俱蟒服,齐集午门外。大将军胤祯跪受敕印,谢恩行礼毕,随敕印出午门,乘骑出天安门,由德胜门前往。诸王、贝勒、贝子、公等并二品以上大臣俱送至列兵处。大将军胤祯望阕叩首行礼,肃队而行。”

胤祯出征之时,康熙曾降旨青海蒙古王公,说:“大将军王是我皇子,确系良将,带领大军,深知有带兵才能,故令掌生杀重任。尔等或军务,或巨细事项,均应谨遵大将军王指示,如能诚意奋勉,既与我当面训示无异。尔等惟应和睦,身心如一,奋勉力行。”由此可见,胤祯在康熙皇帝心目中的地位非常之高。

五十八年(1719年)三月,胤祯抵达西宁,开始指挥作战。他统帅驻防新疆、甘肃和青海等省的八旗、绿营部队,号称三十余万,实际兵力为十多万人。胤祯的大将军是个综合管理岗位,参与军事决策指挥,军队调度,部署人事,举荐任命将领,保障后勤,打探敌情,稳定军心,激励部队,调节内部和外部矛盾,笼络达赖喇嘛,青海各部以及其他少数民族,说服青海各部共同出兵护送达赖喇嘛等等。可谓面临的事务错综复杂,需要极强的综合能力。

在一切准备就绪之后,胤祯即指挥平逆将军延信由青海、定西将军葛尔弼由川滇进军西藏。八月,葛尔弼率部进驻拉萨。九月,胤祯命令延信送新封达赖喇嘛进藏,在拉萨举行了庄严的坐床仪式。至此,由策旺阿拉布坦所策动的西藏叛乱彻底平定,胤祯也因此威名远震。康熙谕令立碑纪念,命宗室、辅国公阿兰布起草御制碑文。雍正即位后,以碑文并不颂扬其父,“惟称大将军胤祯公德”,令将石碑砸毁,重新撰写碑文。

六十年(1721年)五月,胤祯移师甘州(今甘肃省张掖市),企图乘胜直捣策旺阿拉布坦的巢穴伊犁。但由于路途遥远,运输困难,没有取得进展。十月,胤祯以军务重大,密奏暂停进剿,得到康熙的赞同。十一月,胤祯奉命回京述职。经反复研究磋商,康熙决定争取和平解决准葛尔问题,特致书策旺阿拉布坦,令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选派喇嘛位使,赉书前往招抚。翌年(1722年)四月,胤祯离京再赴军前。

康熙驾崩,立储之谜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康熙病逝,留给后世一个千古之谜,究竟他是打算传位于十四阿哥胤祯,还是四阿哥胤禛,还是去世突然,未能留下传位凭据,被四阿哥勾结隆科多抢占先机,目前史学界还没有统一意见。由于现存的康熙遗诏是康熙身故后由雍正和隆科多拟出,再由翰林院修改而成,并非康熙真迹,所以并不能说明任何问题,而支持雍正篡位说的学者认为:

第一,十四阿哥胤祯是康熙晚年最受重用,也是对国家贡献最大的皇子,相比胤祯的三年西征和存留的300多封个人奏折,四阿哥只是审理了两桩案子,仅留下和他人联名的几封奏折而已。康熙任用胤祯做为西征统帅,掌握军权,并在密折上嘱咐他要获取人心,是为了让他树立威信服众和对他的加意培养和考验,是属意他为储君(或者说是候选人之一)的表现,而胤祯西征中的表现从奏折中来看,综合上是十分令康熙满意的,也就是说他是通过了考验的。

第二,雍正朝早年一直流传的是隆科多一人承诏的说法,在雍正七年,雍正的所有政敌整治完毕之后,才首次官方提出当年是7个皇子和隆科多一起聆听康熙遗言,这八人中三人已经被整死,二人终身圈禁,二人被连连整治(当年的中立派皇七子和皇十二子),禁若寒蝉,且大局已定,不可能再公然表示什么。一人是雍正宠臣皇十三子。这样的话,不能不让人质疑"八人面谕说".

第三,康熙宫廷里有不少传教士,这些传教士在信件和著作里提及过不少康熙去世,雍正登基的或正确或错误的细节,但也没有一个人提过"八人面谕说",反倒是有人提起隆科多一人承诏。雍正元年七月传教士严嘉乐的信件(收录在<中国来信>一书)中写道:胤禛登基后,皇十四子奉召进京后,提出要看先帝遗嘱,企图剥夺皇四子的统治权。他对九门提督言词训斥,因为他是先帝遗诏“唯一的、可疑的见证人”,同样,朝鲜的史料中也没有“八人面谕”说法,而是把隆科多弄错承马齐,说是马齐承遗诏。

第四,雍正朝的官方史料上关于康熙逝世的描述前后矛盾,不合情理,比如说官方记载宣称康熙病危前,召众皇子及隆科多速至宣布遗诏,却只将传位遗诏告知允祉等七位皇子及隆科多,对要继位的胤禛仅告以“病势日臻之故”;康熙逝世后,胤禛方得知由自己继位.在康熙死前十个小时内,胤禛曾三次入寝宫问安,康熙为何不将传位诏书告诉他呢?须知,要使胤禛继位名正言顺,在皇位继承问题争夺异常激烈时,让继位人心中有数,预作准备,避免临时出现异常乃至流血是十分必要的;若胤禛不知自己将继位,就很可能出现对他十分不利的情况.

第五,在《大义觉迷录》中,雍正自己也说过一些与“八人受谕”相矛盾的话。雍正说:允禩、允搪都亲承康熙遗诏,方才“肯贴无一语,俯首臣服于朕之前”。但雍正又说:“皇考升遐之日,朕在哀痛之时,塞思黑(允搪)突至朕前,箕踞对坐,傲慢无礼,其意大不可测。若非朕镇定隐忍,必至激成事端”;“圣祖仁皇帝宾天时,阿其那(允禩)并不哀戚,乃于院外倚柱,独立凝思,派办事务,全然不理,亦不回答,其怨愤可知”。胤禩、胤搪的举止不像在十个时辰前就已知道传位的遗诏,倒像是刚刚听到雍正要即位的消息而胸怀激愤的神情。按《大义觉迷录》的说法,“八人受谕”的现场有皇十七子允礼等人在寝宫外伺候,而留存的隆科多密折上却说:“圣祖皇帝宾天之日,臣先回京城,果亲王(允礼)在内值班,闻大事出,与臣遇于西直门大衔,告以皇上绍登大位之言。果亲王神色乖张,有类疯狂,闻其奔回邸,并未在宫迎驾伺候。”所以,允礼根本不在寝宫外伺候,也不知道传位雍正的遗诏。

第六,胤祯回京奔丧时,雍正曾密令在路上拦截收缴他与康熙往来的所有奏折密信,严防他带任何奏折信件到京城。雍正如此心急的收缴胤祯与康熙的奏折,严防他带任何奏折信件到京城,可能是为了销毁康熙有可能传位于胤祯的证据,(雍正下令统一收缴百官奏折是在一段时间后)。(详见后面)

第七,雍正生母德妃的表现有悖常理,雍正即位后,她说“钦命吾子继承大统,实非吾梦想所期”,而且要以身殉康熙帝,被雍正阻止.接着又拒绝受封为皇太后,拒绝移居到太后应住的宫殿慈宁宫.而几个月后,她便暴病而亡。

第八,雍正即位时是45岁,且体质偏弱,而古人的平均寿命仅50岁左右,相比之下,胤祯35岁,不仅年纪合适,他长期奔波在青藏高原上,也说明身体相当健康.

也有人质疑,若是康熙属于胤祯,为何不在康熙61年胤祯返京商量军机时,册封他为储君,而是让他继续返回军队。对此,有人回答:

第一,当时康熙精神和身体很好(可参考当时的奏折和传教士马国贤文章里传教士为康熙检查身体的描述),至少康熙自己很自信他的身体状况,否则不会康熙61年隆冬还出去行围打猎。皇九子胤禟当时还一度担心胤祯不能返回军队继续立功,而对下人抱怨。

第二,当时康熙决定同策妄阿喇布坦议和,但想在谈判桌上拿到自己满意的结果,必须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做后盾。清朝廷还得继续在西北保持大量兵力,做出进攻的态势,警告策妄,和谈失败,就将进行军事选项。如果临时换帅,会产生各种猜疑和谣言,动摇人心。

第三,储君是皇位的合法继承者,但同时也是皇帝的地位和安全的最大威胁者,当年皇太子尚无军权,便已引起康熙的诸多猜忌,而如今大将军手握重兵,是让皇帝和朝廷惊秫的人,因此不可能让一个人即是大将军又是明立的皇储。康熙必须等胤祯西线战事完后班师回朝,才会册立他为皇太子。

第四,康熙自己曾经三次远征,并多次去蒙古行围或南方巡幸,每次出行都要很长时间,京中只留下太子(早期)或几位皇子(后期)值班,但他并不担心自己远离京中的时候会有政变,所以,康熙的经验会让他自信的认为只要传位于胤祯,即使他需要一段时间赶回来,也不影响。

第五,有人质疑说年羹是雍正的门人,康熙让年羹尧供应胤祯的后勤,若是要传位于胤祯,难道不怕被雍正钳制吗?其实雍正在康熙朝表现一直是友兄爱帝,孝顺忠诚,吃斋念佛,富贵闲人,康熙从未怀疑过他有争位的企图(如果怀疑的话,雍正就会和大阿哥,八阿哥一样被打压了),并且胤祯一直在密折上汇报年羹尧刻意巴结送礼的情况,所以从康熙角度,当然认为年羹尧对十四没有威胁了。

雍正在康熙去世后第二天,晋封公延信为贝子,命延信驰驿赴甘州掌抚远大将军印信,并下了一道密谕给他:“你抵达后,将大将军王所有奏折、所有朱批谕旨及伊之家信全部收缴封固后奏送。如果将军要亲自带来,你从速开列缘由,在伊家信(等)带至京城前密奏。你若手软疏怠,(使伊得以)检阅奏文后,并不全部交来,朕就生你的气了!若在路上遇见大将军,勿将此谕稍有泄露。有历史学家怀疑雍正如此心急的收缴胤祯与康熙的奏折,以及严防胤祯亲自带奏折家信到京,是为了销毁康熙有可能传位于胤祯的证据,(雍正下令统一收缴百官奏折是在一段时间后)。

十二月初七日,廷信与赶往京城的胤祯在陕西榆林附近相遇了。遵照雍正旨意,廷信未向胤祯提及此密谕。十二月二十日,延信行至凉州,当他“闻得大将军王的小福晋们都于十二月初五日经过凉州朝京城去了”的消息后,即于翌日密奏,并详细讲述了胤祯家属可能经过的两条路线以便雍正派出亲信,拦截搜索他们可能带走的家信及其它材料。

经此一举,胤祯当然十分悲愤,他抵京后,在景山寿皇殿拜谒乃父灵柩时,见到雍正,不肯下跪,侍卫拉锡见此僵局,连忙拉他向前。他大发雷霆,怒骂拉锡,并到雍正面前,斥责拉锡无礼,说:“我是皇上亲弟,拉锡爱虏获下贱,若我有不是处,求皇上将我处分,若我无不是处,求皇上即将拉锡正法,以正国体。”,后胤禩从账房中走出,“向允禵云、汝应下跪”,胤祯“寂然无声而跪”,后来这件事情又成了胤祯的一大罪状:“阿其那见众人共议允禵之非。乃向允禵云、汝应下跪。便寂然无声而跪。不遵皇上谕旨。止重阿其那一言。结党背君。公然无忌。”

雍正帝胤禛(zhēn)即位后,为避名讳,除自己外,其他皇兄弟都避讳“胤”字而改为“允”字排行。或许是因为“祯”与“禛”字同音,胤祯被改为"允禵"。

雍正元年(1723年)四月,康熙梓宫运往遵化景陵安葬后,雍正谕令允禵留住景陵附近的汤泉,不许返回京师,并命马兰峪总兵范时绎监视他的行动。不久,孝恭仁皇后去世。雍正在慰“皇妣皇太后之心”的幌子下,晋封允禵为郡王,但未赐封号和给予俸银,注名黄册仍称固山贝子.

囚禁半生

随着雍正统治地位的日渐稳固,雍正对允禵也愈来愈严酷。雍正三年(1725年)十二月,雍正展开了对当年参与储位争夺的兄弟的彻底打击,允禵被革去王爵,降授固山贝子。雍正四年初,雍正革去允禵固山贝子,谕令把他押回北京,囚禁于景山寿皇殿内。

十三年(1735年)正月,乾隆即皇位不久,便下令释放允禵和允礻我,。乾隆二年(1737年),允禵被封为奉恩辅国公,十二年(1748年)封多罗贝勒,十三年(1749年)晋为多罗恂郡王,并先后任正黄旗汉军都统、总管正黄旗觉罗学。不过,这时他年事已高,政治上不可能再有大的作为。乾隆二十年卒。他死后,乾隆赏治丧银一万两,赐谥“勤”。

更多文章

  • 包拯是哪个朝代的人 包拯时期的皇帝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包拯,宋朝,皇帝

    【宋仁宗简介】宋仁宗民族 汉族本名 赵受益即位名 赵祯(立为皇太子时更名)庙号 仁宗谥号 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生卒 大中祥符三年(西元1010年)农历四月十四日——嘉佑八年(西元1063年)农历三月二十九日在位 1023年—1063年宋仁宗,北宋皇帝。在位期间对西夏战争屡败,被迫以“

  • 北魏皇帝列表 历史上北魏皇帝共有多少个?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北魏皇帝,北魏,南北朝

    北魏是由鲜卑族拓跋氏建立的封建王朝,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第一个朝代。386年,是由拓跋部首领拓跋珪建立的,改国号为魏,建都平城。493年,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皇帝改姓元,534年,分裂为东魏与西魏。那么在这148年间北魏一共有多少位皇帝?北魏(386~557年),是由鲜卑族拓跋氏建立的封建王朝,是南北

  • 孙权简介 三国时期吴国皇帝孙权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孙权,孙权简介

    导读:吴大帝孙权(182-252)字仲谋,汉族,吴郡富春县(今浙江富阳)人。三国时期吴国的开国皇帝,公元229-252年在位。传说是中国兵法家孙武后裔。长沙太守孙坚次子,幼年跟随兄长吴侯孙策平定江东,200年孙策早逝,孙权继位为江东之主。208年,孙权与刘备联盟,并于赤壁击败曹操,天下三分局面初步形

  • 岳云怎么死的 历史上岳飞长子岳云活了多少岁?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岳云,岳飞,岳飞儿子

    岳飞长子岳云简介岳云(1119年—1142年),字应祥,号会卿,相州汤阴(今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人,南宋抗金名将岳飞长子(一说养子),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少年杰出英雄。他慷慨忠勇,颇有父风,在反抗金兵侵略战斗中屡立奇功,百战百胜。却于绍兴十一年除夕和父亲岳飞及部将张宪一起惨遭杀害,死时年仅23岁。岳云生

  • 同治皇帝怎么病死的:与慈禧斗气出宫狎妓染梅毒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同治帝,同治皇帝,慈禧

    导读:同治对后妃本无所偏心,慈禧却延续选妃时的矛盾,固执地偏向位于第二的慧妃,几次三番、无端地讽劝皇帝广沛甘霖,“眷顾”慧妃,同治索性发狠不召任何一位妃嫔侍寝,独宿乾清宫。然同治毕竟年少、不耐寂寞……于是破罐破摔,听从佞臣宵小的教唆带引,微服冶游,放荡于琉璃厂、八大胡同、茶园酒肆、青楼妓院,狎邪淫乐

  • 十六国皇帝刘聪:盘点昭武皇帝刘聪的十位皇后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十六国皇帝,古代皇帝

    导读:刘聪是十六国时汉国(后被改称为赵,史称前赵)国君,汉光文帝刘渊第四子,母张夫人。刘聪学习汉人典籍,深受汉化,但同时大行杀戮,又宠信宦官和靳准等人,甚至在在位晚期疏于朝政,只顾情色享乐,其执政末期甚至出现“三后并立”的情况,是为拥有皇后最多的皇帝。《晋书》载:“聪立上皇后樊氏,即张氏之侍婢也。时

  • 柔然王子多伦简介 花木兰和多伦王子结局怎样?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花木兰传奇,多伦王子,柔然

    由郭品超、侯梦瑶主演的古装电视剧《花木兰传奇》正在热播,郭品超在剧中饰演柔然二王子多伦,后化名为莫将,莫将在五凤谷遇到了花木兰,并与其发生了一段感人的恋情。莫将最后能否与花木兰有情人终成眷属呢?莫将的结局又是什么呢?魏太子拓跋焘与柔然大檀可汗在草原展开决战,拓跋焘的父皇拓跋嗣驾崩,为防内乱,拓跋焘与

  • 姜维简介 三国蜀国名将姜维的资料及生平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姜维,姜维简介,三国人物

    姜维(202-264),字伯约,天水冀县(今甘肃甘谷)人,三国未期蜀国名将。姜维自幼少孤,和母亲一起生活。他喜好郑玄的经学,在郡中做上计掾,不久,任州中从事。姜维的父亲姜冏曾为郡中功曹,羌族、戎族叛乱时,他亲自保护郡太守,战死在疆场。因此,魏朝赐姜维中郎,命他参与管理本郡的军事。建兴六年(魏太和二年

  • 薛仁贵简介及生平 薛仁贵是哪个朝代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薛仁贵,唐朝人物,唐朝名将

    导读:薛礼(614-683年3月24日),字仁贵,汉族,山西绛州龙门修村人(今山西河津市城东十里之遥的修村),唐朝名将,著名军事家、政治家,道教传其为白虎星君下凡。随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创造了“良策息干戈”、“三箭定天山”、“神勇收辽东”、“仁政高丽国”、“爱民象州城”、“脱帽退万敌”等诸方面在

  • 韩世忠的妻子是谁?韩世忠与老婆梁红玉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韩世忠,妻子

    韩世忠被称为最成功的嫖客,因为他遇到了深明大义、爱国的妓女梁红玉,这位妓女协助他立下了赫赫战功。接下来为您提供的是韩世忠的简介,及其他的老婆梁红玉的一些资料。韩世忠简介姓名:韩世忠出生日期:1089年逝世日期:1151年出生地:陕西省绥德县职业:太保、枢密使称谓:两宋名将、民族英雄爵位:英国公、福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