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同治皇帝怎么病死的:与慈禧斗气出宫狎妓染梅毒

同治皇帝怎么病死的:与慈禧斗气出宫狎妓染梅毒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2548 更新时间:2023/12/31 9:13:26

导读同治对后妃本无所偏心,慈禧却延续选妃时的矛盾,固执地偏位于第二的慧妃,几次三番、无端地讽劝皇帝广沛甘霖,“眷顾”慧妃,同治索性发狠不召任一位妃嫔侍寝,独宿乾清宫。然同治毕竟年少、不耐寂寞……于是破罐破摔,听从佞臣宵小的教唆带引,微服冶游,放荡于琉璃厂、八大胡同、茶园酒肆、青楼妓院,狎邪淫乐。

同治十一年(1872年)九月中,同治大婚。五天之后,两宫皇太后颁布懿旨,命钦天监于翌年正月择吉期,举行皇帝亲政大典。同治十二年正月二十六日,两宫撤帘,同治亲政。

同治亲政的一年多中,他似乎只做了两件事,一是修园,一是冶游。修园,本出于孝心,想为两宫皇太后营建一方颐养天年的乐土,一方面安慰归政后落寞无依的可怜母亲,一方面稍稍转移母亲的恋权之心。冶游,则出于逆反之心。同治对后妃本无所偏心,慈禧却延续选妃时的矛盾,固执地偏向位于第二的慧妃,几次三番、无端地讽劝皇帝广沛甘霖,“眷顾”慧妃,同治索性发狠不召任何一位妃嫔侍寝,独宿乾清宫。然同治毕竟年少、不耐寂寞,加之修园为贪官所骗,朝上亲重臣哭谏,朝下两宫太后数落,他自卑到了极点、心烦到了极点,于是破罐破摔,听从佞臣宵小的教唆带引,微服冶游,放荡于琉璃厂、八大胡同、茶园酒肆、青楼妓院,狎邪淫乐……

同治十三年十一月初,同治病了。前因国家百废待兴、财力有限,群臣激烈反对,修圆明园改为修三海(北海、中海、南海)。这一天,同治亲行巡视三海工程还宫后,自觉不适,本以为劳累所致,稍息即愈,不料竟发起烧来,太医院用药无效,一连三日不退。第四日,同治耳后颈项四肢出现了大批丘疹。侍候于旁的太医院首领庄守和、德立惶惧战栗地在脉案中写下了沉重的两个字——“痘症”。

“痘症”便是天花,是清人畏之如虎的烈性传染病。这种病传播迅猛,危害极大,当时几乎没有任何有效的治疗办法,只能听天由命。染病之人畏寒高热,全身出痘,汇浓溃烂,绝大多数死于非命,只有极个别人靠自身抵抗力扛过去,落一身痘痕(俗称“麻子”)。为预防此病传播,清朝特别按“已出痘”、“未出痘”的标准划线,规定边疆少数民族首领朝觐的方式、地点和时间,并规定居京出痘者全家迁出郊外等。但防不胜防,仍有大量的人染此病丧生。清入关后第一个皇帝——顺治即因患天花而亡,死时年仅二十四岁。

脉案呈上,懿旨即传,命宫内外照旧例供奉痘神、张灯结彩、花衣悬红,民间百姓禁炒豆、禁当街泼水……同时,经过几天酝酿,两宫再次垂帘。

同治悲凉失落至极——亲生母亲总以权力为重,并不顾自己的儿子患了要命的病症。尽管如此,同治的病症却逐渐平稳见好。痘症最忌痘发不透,痘毒内陷,同治则满头满身的痘都饱满成熟、出了脓头,这标志着痘症最险的关口已经闯过,如不出现大面积感染,就只等结痂痊愈了。然而不料,十一月十九日后同治病情突然转危,“湿毒承虚流聚,腰间红肿溃破,漫流脓水”,“头顶、胳膊、膝上发出痘痈肿痛”,六天后,腰部溃孔与臀部脓疮连到一起,溢出的脓每天多达一茶碗。十二月初五,同治病故。

各种传闻立刻不胫而走,最多的是:同治并非死于痘症,实是死于梅毒。《清朝野史大观》说,皇后阿鲁特氏端庄贞静,美而有德,同治深爱之。但“格于慈禧之威,不能相款洽”,慈禧又“强其爱所不爱之妃”,同治于家庭无乐趣,乃出而纵淫。因害怕臣工撞见,不敢至外城著名妓寮,专觅内城下等私娼取乐,久之毒发。传太医院看视,太医院不敢言,反请示慈禧是什么病。慈禧传旨说,恐怕是天花。于是太医院按天花治,无效,同治躁怒,骂道:我没患天花,为何以天花治!太医院说,这是太后的命令。同治“乃不言,恨恨而已”。死前数日,“下部溃烂,臭不可闻”,“洞见腰肾而死”。时太医院御医李德立的后人说,他家相传,同治皇帝患的是梅毒,但慈禧太后只准按痘症治。其大曾祖李德立冒险向慈禧说,不能这样治,皇上的病不是痘症。慈禧大怒,将头上钿子掷下,大曾祖即摘帽磕头到地。另有一种说法,是说同治病重时与其师傅李鸿藻及皇后阿鲁特氏相商,口授了立嗣及防范慈禧专权的遗诏,李鸿藻慑于慈禧之威,出卖了同治,将遗诏笔录交给了慈禧,慈禧大怒,立碎之,掷于地,命尽断同治医药饮食,任何人不许入同治寝宫一步。不多时,同治死讯传于外。等等。

从留下的脉案和宫中应对天花的措施(如供痘疹娘娘等)看,同治确实患了天花。而同治微服冶游,也是不争的史实——醇亲王所掌神机营精确指明了皇上私出的时间地点,这就使其感染梅毒之说具有可能性。从同治病势原已好转又转危殆以及临终前的病状看,最大的可能应该是痘症、梅毒两症并发所致。慈禧有无为了保皇家和自己的颜面,故意讳疾忌医,不惜牺牲儿子生命,或竟促其早赴黄泉呢?目前没有这方面的证据。慈禧御前女官德龄认为,说同治为慈禧所害,那是绝对不可能的,慈禧深爱自己的儿子同治,到了“崇拜”的地步。然德龄看到的是晚年的慈禧,又安知这不是伴随慈禧一生对唯一儿子的深深愧疚而产生的忏悔呢?

不管怎样,同治只活了短短的十九岁。他的一生是一个悲剧。

标签: 同治帝同治皇帝慈禧

更多文章

  • 十六国皇帝刘聪:盘点昭武皇帝刘聪的十位皇后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十六国皇帝,古代皇帝

    导读:刘聪是十六国时汉国(后被改称为赵,史称前赵)国君,汉光文帝刘渊第四子,母张夫人。刘聪学习汉人典籍,深受汉化,但同时大行杀戮,又宠信宦官和靳准等人,甚至在在位晚期疏于朝政,只顾情色享乐,其执政末期甚至出现“三后并立”的情况,是为拥有皇后最多的皇帝。《晋书》载:“聪立上皇后樊氏,即张氏之侍婢也。时

  • 柔然王子多伦简介 花木兰和多伦王子结局怎样?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花木兰传奇,多伦王子,柔然

    由郭品超、侯梦瑶主演的古装电视剧《花木兰传奇》正在热播,郭品超在剧中饰演柔然二王子多伦,后化名为莫将,莫将在五凤谷遇到了花木兰,并与其发生了一段感人的恋情。莫将最后能否与花木兰有情人终成眷属呢?莫将的结局又是什么呢?魏太子拓跋焘与柔然大檀可汗在草原展开决战,拓跋焘的父皇拓跋嗣驾崩,为防内乱,拓跋焘与

  • 姜维简介 三国蜀国名将姜维的资料及生平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姜维,姜维简介,三国人物

    姜维(202-264),字伯约,天水冀县(今甘肃甘谷)人,三国未期蜀国名将。姜维自幼少孤,和母亲一起生活。他喜好郑玄的经学,在郡中做上计掾,不久,任州中从事。姜维的父亲姜冏曾为郡中功曹,羌族、戎族叛乱时,他亲自保护郡太守,战死在疆场。因此,魏朝赐姜维中郎,命他参与管理本郡的军事。建兴六年(魏太和二年

  • 薛仁贵简介及生平 薛仁贵是哪个朝代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薛仁贵,唐朝人物,唐朝名将

    导读:薛礼(614-683年3月24日),字仁贵,汉族,山西绛州龙门修村人(今山西河津市城东十里之遥的修村),唐朝名将,著名军事家、政治家,道教传其为白虎星君下凡。随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创造了“良策息干戈”、“三箭定天山”、“神勇收辽东”、“仁政高丽国”、“爱民象州城”、“脱帽退万敌”等诸方面在

  • 韩世忠的妻子是谁?韩世忠与老婆梁红玉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韩世忠,妻子

    韩世忠被称为最成功的嫖客,因为他遇到了深明大义、爱国的妓女梁红玉,这位妓女协助他立下了赫赫战功。接下来为您提供的是韩世忠的简介,及其他的老婆梁红玉的一些资料。韩世忠简介姓名:韩世忠出生日期:1089年逝世日期:1151年出生地:陕西省绥德县职业:太保、枢密使称谓:两宋名将、民族英雄爵位:英国公、福国

  • 王贵出卖岳飞是谁指使的?王贵为什么出卖岳飞?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王贵,岳飞

    王贵是抗金大将,也是岳飞的副手,更是岳飞的老乡——相州汤阴人。他比岳飞多活了十二年,也就是说,秦桧在时就没有他了,王贵从岳飞起兵,是岳家军的主要战将之一。他随岳飞转战各地,战功卓著,据说秦桧等人罗织岳飞罪名时,王贵因受张俊胁迫,参与诬陷岳飞。岳飞遇害后,王贵自知处境艰难,引疾辞职,于绍兴二十三年八月

  • 公孙衍 合纵策略的倡始者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公孙衍,合纵策略

    公孙衍于秦惠文王五年(公元前333年)在秦,为大良造,后居魏。楚使者陈轸,也是一个纵横家,他经过魏时,献计于公孙衍。他说“魏相田需约诸侯纵亲,楚王疑而未信。如果您请于魏王,说您与燕赵之王有交情,多次有使者来邀请相见。魏王如答应了您,给您车子,你也不必多要,有三十辆乘就可以了。您把车子陈列在庭中,公开

  • 秦始皇的陵墓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秦始皇,陵墓

    秦始皇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以东的骊山脚下,在临潼县城东5公里,距西安市约37公里,秦始皇陵南依层层叠嶂、山林葱郁的骊山,北临逶迤曲转、似银蛇横卧的渭水之滨。高大的封冢在巍巍峰峦环抱之中与骊山浑然一体,景色优美,环境独秀。据史书记载:秦始皇嬴政从13岁即位时就开始营建陵园,由丞相李斯主持规划设计,

  • 花木兰是哪个朝代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花木兰,朝代

    南北朝之说拓跋焘登基之后,长期受到柔然侵扰的北魏帝国拉开了对柔然部落大反击的序幕。以当时的形势看,北魏最大的祸患不是南朝、也不是其他北方割据势力,而是盘踞漠北、气势旺盛的柔然。八王之乱以来,已经混战了一百五十年的中原地区之动荡是加剧,还是平息,就取决于北魏与柔然的生死决战。其中,公元429年是柔然败

  • 郗鉴简介 东汉御史大夫郗虑玄孙书法家郗鉴生平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郗鉴,晋朝,晋朝官员

    郗鉴(269-—339年),字道徽。高平金乡(今山东金乡)人。东晋书法家、将领,东汉御史大夫郗虑的玄孙。少年时孤贫,但博览经籍,躬耕吟咏,以清节儒雅著名,不应朝廷辟名。晋惠帝时曾为太子中舍人、中书侍郎。洛阳陷落后,聚集千余家,避难于峄山。后司马睿以朝廷名义,命其代理龙骧将军、兖州刺史,镇守邹山。任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