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碧血剑》里的袁崇焕:袁崇焕死于崇祯的偏执

《碧血剑》里的袁崇焕:袁崇焕死于崇祯的偏执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2965 更新时间:2024/1/25 6:55:31

金庸在《碧血剑》“后记”里曾说过,“《碧血剑》的真正主角其实是袁崇焕,其次是金蛇郎君,两个在书中没有正式出场的人物”。金蛇郎君是个虚构人物,可以抛开不谈,袁崇焕其人其事值得探讨。

二年(公元1622年),38岁的福建邵武知县袁崇焕升调北京听用,随即单骑出关巡视辽东,豪言“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

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正月,袁崇焕镇守宁远城,努尔哈赤率大军来攻,不克,反为炮所伤,同年8月,不治而亡。袁崇焕遣使吊唁,皇太极回使致谢。

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5月,皇太极率军倾巢而出攻打宁远、锦州,大败而回,袁崇焕再取宁锦大捷。由于受到魏忠贤排挤,袁崇焕挂印去职,告病回乡。8月,明熹宗朱由校死,其弟信王朱由检继位,是为崇祯帝。年底,崇祯清除魏忠贤阉党集团。

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4月,崇祯起复袁崇焕,任命其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7月袁崇焕入都,崇祯帝召见平台。袁崇焕慷慨陈词,计划五年复辽,崇祯大喜,赐尚方宝剑,许以先斩后奏、便宜行事。

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六月,袁崇焕用尚方宝剑计斩皮岛总兵毛文龙。10月,皇太极借道蒙古诸部,从喜峰口入长城,绕过关宁锦防线直扑北京,袁崇焕率领九千铁骑星夜回援。11月,北京保卫战爆发。12月,战事正酣,崇祯将袁崇焕下狱,祖大寿失望退兵,满桂、孙祖寿战死,皇太极大掠四方后班师回国。

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农历六月十六,袁崇焕被以“谋叛欺君,结奸蠹国”的罪名磔死菜市口,亲属流放三千里,籍没其家。

纵观袁崇焕的一生,赫赫战功在天启朝,蒙冤不白在崇祯朝。袁崇焕取得宁远、宁锦两次大捷,打退了努尔哈赤、皇太极两代强人,其能力自不必怀疑。但,为何公认的昏君能够养成战神袁崇焕,而公认的勤勉之君崇祯却容不下他呢?说好的“五年复辽”,只不过区区一年半,崇祯就丧失了耐心,将袁崇焕收监问罪。此情此景,需要从天启、崇祯兄弟二人的性格去分析。

天启帝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木匠皇帝”,为人昏庸荒唐,政治能力极低,国家大事尽被魏忠贤及其党羽把持。崇祯却是个勤勉奋进、果断干练的皇帝,有中兴大明之志向,无荒淫懈怠之癖好,在明朝诸帝中,崇祯的个人操守堪称优秀。

但与之而来的,崇祯也有着致命的性格软肋:多疑、偏执、刚愎、自我、吝啬、短视,这些缺点(“负能量”)综合起来,顿时压过优点(“正能量”)一头。朱由检在执政17年之后,终于不堪内忧外患,只能选择“君王死社稷”这一条路。

由此可见,昏君因为放任不管,臣下反而可以放开手脚大胆工作;而“明君”因为事无巨细亲自过问,臣下处处受制,难免碍手碍脚,如果臣子既热血又天真,轻信皇帝的许诺,成功倒还好说。若是失败,在严苛问责机制下要找一只替罪羊,自然只有死路一条。

对于崇祯的死,史学家历来多有同情、惋惜,大概源于那份著名的血书遗诏:“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致逆贼直逼京师,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勿伤百姓一人。”

崇祯至死也不肯原谅他的文武臣工,认为自己只是运气不好,并非真正的“亡国之君”。有趣的是,他的两大死敌李自成和皇太极,也接受了这种观点。李自成在他的《登极诏》中说明朝“君非甚暗,臣尽行私”;清人张廷玉主编的官方正史《明史》也对崇祯帝盖棺定论:“庄烈非亡国之君,而当亡国之运”、“祚讫运移,身罹祸变,岂非气数使然哉”。

崇祯许给袁崇焕“五年复辽”的时间,给钱给兵给宝剑,却因为满清铁骑兵临北京城下而耐心尽失,处死了自己的帝国中流砥柱。究其原因,第一是个性使然,崇祯目光短浅,急功近利,达不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境界;而袁崇焕的“五年复辽”计划,竟然也是“圣心焦劳,聊以是相慰耳”,难免有夸海口之嫌,也为自己日后的横遭惨死埋下了祸根。第二是袁崇焕和皇太极阵前多有书信往来,确有“议和”(争取时间)之事,加上汉奸鲍承先施展反间计,让崇祯确信袁崇焕有通敌卖国的不臣之心。第三是袁崇焕轻信皇帝的尚方宝剑可以“先斩后奏”,擅自处死了皮岛总兵毛文龙,替满清去除了一个背后牵制力量,引起了崇祯的不满。第四就是袁崇焕自己太幼稚,政治手腕不够成熟,真以为“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却看不到种种血腥的前车之鉴。

综上所述,书生意气、理想主义的儒帅袁崇焕,遇到了极度敏感、现实主义的“明君”朱由检,两个人的性格差异太大,注定了袁崇焕的悲剧结局。袁崇焕与其说是死于皇太极的“借刀杀人”,倒不如说是死于崇祯的“有仇必报”——派你戍边、委以重任,结果敌军打到了京师城下,你不死还能如何?之前对你宿怨已久、积怨难消,正好新仇旧恨一起算,你不死还能如何?

金庸先生显然是极为推崇袁崇焕的,专门为其补写了一篇《袁崇焕评传》,在“评传”中,有两段话我特别喜欢:

“袁崇焕却是真正的英雄,大才豪气,笼盖当世,即使他的缺点,也是英雄式的惊世骇俗。他比小说中虚构的英雄人物,有更多的英雄气概。”

“他的性格像是一柄锋锐绝伦、精钢无俦的宝剑。当清和升平的时日,悬在壁上,不免会中夜自啸,跃出剑匣。在天昏地暗的乱世,则屠龙杀虎之后,终于寸寸断折。”

大英雄万古流芳、永垂不朽!

标签: 《碧血剑》袁崇焕崇祯

更多文章

  • 多尔衮和大玉儿关系 多尔衮与大玉儿有结婚吗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多尔衮,大玉儿

    从小就认识而且青梅竹马,本该携手走入幸福婚姻的多尔衮和大玉儿中间却出现了一道难以跨越的鸿沟。皇太极要娶大玉儿,从此这两人就两相隔,多年以后依然孑然一身的多尔衮和皇太后大玉儿还能再续前缘吗?多尔衮和大玉儿关系历史上的多尔衮和大玉儿是有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的。清太祖一手创建了清朝,在死的时候没有立储,

  • 刘邦没做过“大哥” 南北朝后“哥”才有“兄”之意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刘邦,南北朝,兄弟,

    电视剧《楚汉传奇》刚开头,刘邦还没当皇帝呢,身边就簇拥着一群小弟,什么樊哙、卢绾、周勃等,一个个“大哥”“大哥”叫着,让刘邦一个小小亭长很是威风。真实历史上的刘邦,应该就是这样一个形象,但是,樊哙这些小弟会叫刘邦“大哥”吗?很遗憾,不会。“哥”这个字儿虽然古来就有,但一直到南北朝时期,还和“歌”是一

  • 梁元帝萧绎生平简介 萧绎一生都有哪些著作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南北朝,梁元帝,萧绎

    萧绎(508年―554年),梁元帝,南北朝时期梁代皇帝,字世诚,小字七符,自号金楼子,南兰陵(今江苏武进)人。梁武帝萧衍第七子,梁简文帝萧纲之弟。梁元帝,在位时间为552年―554年。萧绎生平:萧绎历任会稽太守、江州刺史、荆州刺史。大宝三年(552),击败侯景,称帝于江陵(今湖北荆州)。曾做过将军、

  • 沛县起兵是怎么回事?刘邦为什么要带兵起义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沛县,刘邦,汉朝

    1、雍齿叛丰刘邦起事后,立即开始攻略周边郡县,先是攻胡陵、下方与,与泗水监平大战于丰,破之,这时泗水卒史周苛、周昌兄弟加入到刘邦阵营,接着令雍齿守丰,自己率领军队进入薛,与秦军大战,郡守壮战败,逃至戚,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追斩壮。接着刘邦率军再至亢父、方与,以曹参守方与,这时魏相周市来攻方与,曹参率军迎

  • 明朝杀人狂魔张献忠:把杀人变成了一种信仰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明朝,张献忠,信仰

    提起明末的农民起义军首领张献忠,了解这段历史的人,大都会心中一颤。为何?因为张献忠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残暴的变态杀人狂,没有之一。张献忠杀人,有两大特点:没有选择,没有目的。他杀人,仅仅因为他热爱。首先,张献忠杀人是没有选择的。也就是说,谁都可以杀。有一回,张献忠在花园里跟一群小妾赏花,他的小儿子从远处

  • 秦始皇嬴政究竟是怎么死的?嬴政死亡之谜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秦始皇,嬴政,秦朝

    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于他第五次东巡途中的巨鹿郡沙丘宫(今河北邢台),《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七月丙寅,始皇崩于沙丘平台。”秦始皇死后,赵高采取了说服胡亥威胁李斯的手法,二人在巨鹿沙丘宫(今河北邢台)经过一番密谋,假造秦始皇发布诏书,由胡亥继承皇位。同时,还以秦始皇的名义指责

  • 敢打皇帝的南朝第一美人潘玉儿 潘玉儿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皇帝,南朝,潘玉儿

    有道是自古红颜多薄命,香消玉殒谁人怜。中国自古以来,朝代更迭频繁,而生存于乱世中的佳人往往成为王朝兴衰的牺牲品,所谓红颜祸水由此而来。夏桀有?喜;商纣宠妲己;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不惜烽火戏诸侯。历史进入南北朝后,所谓的“红颜祸水”的更是甚嚣尘上,北齐有玉体横陈的冯小怜,南齐更是有步步生莲的潘玉儿。潘

  • 嬴政为何被称为千古一帝?他有怎样离奇的身世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嬴政,秦朝

    离奇身世战国末期,各国之间的争斗异常激烈。秦是当时的七雄之一,秦始皇的曾祖父秦昭王听取了范雎“远交近攻”的战略,把进攻的矛头先对准了邻国韩国和魏国,而和较远的赵国联合。遵照当时的惯例,两国互换人质以示真诚。秦国派到赵国的是秦始皇的父亲子楚,子楚是秦昭王的孙子,即太子安国君(秦始皇的爷爷)的儿子。子楚

  • 光绪皇帝主持的维新变法为何会失败?有何隐情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光绪,皇帝,清朝,维新变法

    大婚之后,光绪帝名义上接管了国家大权,但实际上,遇到真正的大事情,还是得向慈禧太后请示,并没有多少决定权。不过这些都无法抑制少年皇帝参政的热情。他求知若渴,迫切地想要了解外面的世界。光绪十六年(1890),驻美公使张荫桓回国了,光绪帝迫不及待地召见了他,向他询问国外的情况。后来,他又通过阅读黄遵宪的

  • 为何说光绪皇帝一生是悲剧的?又是怎样度过的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光绪,皇帝,清朝

    同治十三年(1874)农历十二月初五,年仅十九岁的同治帝因患天花不治身亡,结婚刚刚一年的他没有留下一息子嗣。于是,谁来继承这个王位呢?自然是由当时真正的掌权人慈禧太后来挑选了。慈禧太后环视四周,发现一个最佳人选,便是自己的亲妹妹所生,醇亲王奕的儿子载湉。当时的载湉只有四岁,还是个不谙世事的顽童,正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