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千古第一人!一介书生虞允文竟能大破金兵40万

千古第一人!一介书生虞允文竟能大破金兵40万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4473 更新时间:2024/2/10 13:39:53

1161年10月金国皇帝完颜亮调集全国军队,合兵60万,兵分四路,对僻居东南的南宋发动全面进攻。消息传来,朝野震惊,宋高宗赵构竟然想解散百官,重蹈32年前的旧路,乘坐海船南逃。面对气势汹汹的金军,两淮守将纷纷弃城南逃,完颜亮饮马长江,对江南志在必得。千钧一发之际,一位书生挺身而出,将金军击退,最终保全了南宋王朝。此人便是大名鼎鼎的虞允文

虞允文,字彬甫,1110年出生,隆州仁寿(今四川省仁寿县)人。他出身书香门第,父亲虞祺是北宋徽宗时期的进士,曾担任潼川路转运判官等职。虞允文非常聪明,6岁诵《九经》,7岁能作文。长大虞允文身高六尺四寸,慷慨磊落有大志。他凭借父荫进入官场。母亲去世后,虞允文极度伤心,为侍奉父亲,7年间未曾调任,“跬步不忍离左右”。

父亲去世后,虞允文于1154年考取进士,先后担任彭州通判、权知黎州、渠州。当时正是秦桧当权,四川文人颇受排挤,虞允文亦在其中。1155年秦桧病死,宋高宗开始重视四川文人,中书舍人赵达第一个推荐虞允文。他也开始在朝廷里担任礼部郎官、中书舍人、直学士院等职。当时完颜亮开始表现出对江南的极大兴趣,又是赋诗,又是派人绘图。

虞允文非常具有先见之明,便于1160年1月上疏:“金必败盟,兵出有五道,愿诏大臣豫思备御。”同年10月虞允文作为庆贺正使出使金国,在与金国陪同官员比试射箭时,虞允文一发中的,令金人震惊。出访期间,虞允文发现金国国内运粮、造船十分忙碌。临行时完颜亮还言道:“我将看花洛阳”。还朝后虞允文提出应加强防御。

1161年9月完颜亮统兵40万架设浮桥,渡过淮河。两淮守将刘锜、王权不战而逃,两淮尽失。消息传来,中外震恐,宋高宗便想航海开溜,但遭到了满朝大臣的反对,最终宋高宗命枢密使叶义问总领江淮军队,虞允文为参谋军事。叶义问胆小怕事,便派遣虞允文去前线慰劳将士。

而在11月完颜亮大军顺利抵达长江北岸,面对广阔的长江,雄心勃勃的完颜亮久久不能平静,遂赋诗一首:“万里车书尽混同,江南岂有别疆封。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而当虞允文抵达南岸时,发现宋军则完全是另一番景象,“敌骑充斥,我师三五星散,解鞍束甲坐道旁,皆权败兵也”。此时主将刘锜已经病重不起,而朝廷新任命的主将李显忠还没来。

虞允文见这种情况,立即召集众将,勉以忠义,“金帛、告命皆在此,待有功。”众人见有了主帅,顿时来了精神,“今既有主,请死战。”于是虞允文开始成为这支军队的临时主帅,有人劝他,“公受命犒师,不受命督战,他人坏之,公任其咎乎?”心怀家国的虞允文斥责道:“危及社稷,吾将安避?”。于是一场关乎南宋王朝安危的大战拉开帷幕。

此时宋军才1.8万人,而金军号称40万,实际人数至少在25万左右。开战后,金军开始渡江,虞允文命诸将列大阵不动,将战船分为五队,“其二并东西岸而行,其一驻中流,藏精兵待战,其二藏小港,备不测”。此时完颜亮挥动红旗,率数百艘船绝江而来,瞬间就有七十艘抵达南岸。虞允文激励众将,双方展开殊死决战,同时宋军用海鳅船撞沉敌船。

金军半死半战,日暮未退,双方陷入僵持。此时一股溃败的宋军撤到附近,虞允文马上命令他们从山后转出,用为疑兵,至此金军才撤退。金军撤退时,宋军用劲弓尾追射击。此战金军大败,死伤四千余,万户二人,宋军俘获千户五人及生女真五百余人。虽然获得大胜,但虞允文十分警觉,料到第二天金军会发起更大规模的攻势。

第二天金军与宋军展开激战,由于虞允文提前安排,金军惨败,损失战船多达三百艘,这就是采石大捷。时隔不久,金军送来文书,来招揽副将王权,好像以前曾有约定。虞允文得到书信后,马上判断出这是反间计,同时回书一封:“权已置典宪,新将李世辅也,愿一战以决雌雄。”完颜亮得书后大怒,但也无计可施,只得率军转移到扬州。

虞允文料到金军可能会到扬州,与瓜洲的军队会师,攻击京口,所以他向主将李显忠提出自己率兵相助,历经戎马的李显忠对这位大破金兵的文人非常钦佩,当即拨出1.6万人交与虞允文。当虞允文抵达京口后,积极布防,是金人无机可乘。

数战皆败的金军士气低落,此时北方传来消息,完颜雍在北方自立为帝,废完颜亮为海陵王。一时间军心涣散,士兵大量逃亡。而完颜亮决心孤注一掷,先取南宋,再北上平乱。于是他下达命令,三日内渡江不城,随军大臣尽行处斩。最终激发了内乱,完颜亮被部将杀死,金军还师北撤,遣使议和。

战事结束后,虞允文入朝觐见,宋高宗对这位救国功臣十分赞赏,他对宰相说道:“虞允文公忠出天性,朕之裴度也。”任命虞允文前往两淮布置军事。虞允文先后三次向朝廷进献收复两淮的策略,但宋高宗置之不理。此后虞允文担任江淮、荆襄路宣抚副使、川陕宣谕使。

宋孝宗即位后,开始进行北伐,但遭到失败。由于丞相史浩、汤思退对虞允文十分忌惮,所以虞允文一直被安排于地方任职。虽然曾短暂在朝廷内担任参知政事,但不久就御史弹劾,虞允文只得回乡,担任一些闲散的职务。

1167年抗金名将吴璘病死,宋孝宗命虞允文出任四川宣抚使兼知枢密院事。他上任后积极整顿军队,减缩军费开支。两年后虞允文担任左丞相兼枢密使,主持朝政。虞允文积极选拔人才,一批贤能之人在他的提拔下纷纷崭露头角。

1172年虞允文因患病要求辞职,在推荐官员人选时,与宋孝宗产生分歧,同时御史萧之敏劾虞允文,虞允文被迫上章待罪。此时已经是太上皇的宋高宗站了出来,他对宋孝宗说:“采石之功,之敏在何许?毋听其去。”于是宋孝宗将萧之敏贬谪,并亲自在扇子上题写诗词慰留虞允文。但显然虞允文已经失去宋孝宗的信任。

不久虞允文辞去丞相职务,要求镇守四川,以图恢复中原,于是宋孝宗任命他为少保、武安军节度使、四川宣抚使、雍国公,并与他约定两路出兵,直取中原。虞允文到任后,积极筹划,最终积劳成疾,于1174年病死,终年65年。四年后宋孝宗检阅由虞允文编练的军队时,感叹道:“虞允文行沙汰之效也。” 下诏追赠其为太傅,谥忠肃。

虞允文不仅是一位政治家、军事家,同时他还是一位文学家、书法家,至今仍有他的作品流传于世。南宋大诗人杨万里在《虞公神道碑》中称赞虞允文“终生好学,“食必观书,为文立成, 不雕而工”。

可以说采石之战是虞允文一生的最为辉煌的时刻,后人评价道“昔赤壁一胜而三国势成,淮淝一胜而南北势定。允文采石之功,宋事转危为安,实系乎此。”毛泽东主席更是在《续通鉴纪事本末》的批注中对虞允文予以高度评价,“伟哉虞公,千古一人”。

标签: 虞允文宋朝

更多文章

  • 摧锋陷阵 三救秦王 李世民最大的功臣是尉迟恭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尉迟恭,唐朝

    626年6月4日,秦王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唐高祖李渊被迫晋封李世民为太子。8月李渊禅位,李世民在东宫显德殿即皇帝位。643年2月李世民命阎立本画下二十四位开国功臣的图像,供奉于临烟阁之中,以示尊崇。按功劳大小,二十四人的排序为长孙无忌、李孝恭、杜如晦、魏徵、房玄龄、

  • 田秀英才貌双绝是崇祯帝最爱的人可惜却红颜薄命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田秀英,明朝,崇祯

    田秀英,祖籍西安,明思宗朱由检的贵妃。田秀英自幼丧母,后来跟随父亲田弘遇迁居扬州。父亲常年经商,家境富裕,她也自幼好学,爱好广泛,父亲还请了老师教她画画、弹琴。长到十二三岁时,已经能吟诗作赋。天启年间,田秀英被选入宫中,嫁给朱由检(当时还是信王)。朱由检即位后,田秀英被封为贵妃。田秀英不光长相貌美,

  • 抗倭英雄戚继光晚年解甲归田跟张居正的死有何渊源?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明朝,民族英雄,戚继光

    戚继光(1528—1588),字元敬,又字文明、汝谦,号南塘,晚年号孟诸,山东蓬莱人。他从戎四十余年,身经百战,是明代著名的军事家、抗倭名将、民族英雄,他训练的“戚家军”战无不胜,威震天下。但因与张居正关系密切,戚继光晚年遭弹劾解甲归田,两年后猝然去世。明代万历十年(1582年)六月二十日,朝中发生

  • 三国智囊诸葛亮一生中的惟一一次徇私枉法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诸葛亮,三国

    要说诸葛亮会徇私枉法,恐怕是没有人会相信的。在人们心目中,他永远都是那位足智多谋、严于律己的千古一相。可就是这样的一位“政事无巨细咸于己”的诸葛丞相,终于还是会有一点瑕疵,留给后世“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的遗憾。街亭一役,让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即使他起初力排众议,重用马谡后,以至于最后的大溃败,也未使得

  • 乾隆皇帝长寿的秘诀是什么?真的管用吗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乾隆,皇帝,清朝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在位60年(1735-1796),年号乾隆。值得说一下的是,他是为了不超过自己的爷爷——排名冠军玄烨,在位满60年时禅让给儿子颙琰。名义上下课了,但是皇帝的印玺,还没交出来。直到他彻底死掉,他儿子才算是真正执政。弘历继位年龄比冠军爷爷晚16年,但是,他更是懂得养生,一直活到89

  • 汉武帝刘彻: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之一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汉武帝,刘彻,汉朝

    汉世宗武帝刘彻,汉朝第7位皇帝,在位54年(公元前141-公元前87)。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使用年号的皇帝。他在位共使用“建元”等11个年号。16周岁继位,活到69周岁。汉武帝刘彻,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封建君主,也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公元前141年,汉武帝即位时才16岁,到公元前87年他逝

  • 清代名吏张作楠免费办学 妻女被要求做纺织筹经费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清朝,名臣,学习,

    道光五年,徐州吏民的街谈巷议,多了一则新话题:咱们新任知府张作楠张大人怎么那么不随和呢?下班后,既不参加士绅的宴请,又不去青楼听小曲儿,啧啧,跟以前的老爷大不同呀大不同。有好奇者遂去府衙窥视,回来说:张大人办了“散馆”,在跟私塾先生抢饭碗呢。史料里记载这一幕,用了“篝灯课读”四个字。清代的“散馆”,

  • 《碧血剑》里的袁崇焕:袁崇焕死于崇祯的偏执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碧血剑》,袁崇焕,崇祯

    金庸在《碧血剑》“后记”里曾说过,“《碧血剑》的真正主角其实是袁崇焕,其次是金蛇郎君,两个在书中没有正式出场的人物”。金蛇郎君是个虚构人物,可以抛开不谈,袁崇焕其人其事值得探讨。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38岁的福建邵武知县袁崇焕升调北京听用,随即单骑出关巡视辽东,豪言“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

  • 多尔衮和大玉儿关系 多尔衮与大玉儿有结婚吗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多尔衮,大玉儿

    从小就认识而且青梅竹马,本该携手走入幸福婚姻的多尔衮和大玉儿中间却出现了一道难以跨越的鸿沟。皇太极要娶大玉儿,从此这两人就两相隔,多年以后依然孑然一身的多尔衮和皇太后大玉儿还能再续前缘吗?多尔衮和大玉儿关系历史上的多尔衮和大玉儿是有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的。清太祖一手创建了清朝,在死的时候没有立储,

  • 刘邦没做过“大哥” 南北朝后“哥”才有“兄”之意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刘邦,南北朝,兄弟,

    电视剧《楚汉传奇》刚开头,刘邦还没当皇帝呢,身边就簇拥着一群小弟,什么樊哙、卢绾、周勃等,一个个“大哥”“大哥”叫着,让刘邦一个小小亭长很是威风。真实历史上的刘邦,应该就是这样一个形象,但是,樊哙这些小弟会叫刘邦“大哥”吗?很遗憾,不会。“哥”这个字儿虽然古来就有,但一直到南北朝时期,还和“歌”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