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历史趣闻:窦宪是对世界历史影响最大的人?

历史趣闻:窦宪是对世界历史影响最大的人?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2514 更新时间:2023/12/30 14:43:06

窦宪,字伯度,是光武帝云台二十八将之一窦融的曾孙。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他的事迹。

在中国历史上,对世界历史发展进程影响最大的人不是成吉思汗,也不是毛泽东,而是东汉将领窦宪。

网络配图

窦宪击败北匈奴,北匈奴西迁,引发了连锁反应。匈奴人打不过窦宪,但打欧亚各民族绰绰有余,在匈奴人的驱赶下,欧亚各民族几乎全部西迁,从中亚到东欧,从东欧到中欧,从中欧到西欧,盎格鲁萨克森人迁到了英伦三岛,汪达尔人迁到了北非,强大的西罗马帝国土崩瓦解,西方世界被搅得翻天覆地。偌大一场风暴都来源于窦宪这只蝴蝶在中国北部煽动了一下翅膀。

窦宪,字伯度,是光武帝云台二十八将之一窦融的曾孙。窦融并非光武帝旧将,他是后来归顺刘秀的,所以他在世的时候对窦家子弟要求非常严格,生怕触犯东汉刑律。但事实上窦氏家族心中总有一种胡作非为的冲动,窦宪的祖父窦穆和父亲窦勋都是因罪被杀的,但窦宪的妹妹当了汉章帝的皇后,窦宪的人生得以改变。

汉章帝时期,窦宪官拜侍中、虎贲中郎将,弟弟窦笃是黄门侍郎,兄弟二人并侍宫省,赏赐颇丰,荣宠日盛。窦宪属于那种小人乍富、有了权力立马作恶的人,他看中了沁水公主的一块田园,依仗权势低价强买,沁水公主不敢得罪窦宪,只好卖给了他。汉章帝出游,看到了这片田园,就询问此事,窦宪恐吓左右不许回答。汉章帝大怒,切责窦宪,说:“深思前过,夺主田园时,何用愈赵高指鹿为马?……今贵主尚见枉夺,何况小人哉!国家弃宪如孤雏腐鼠耳。”最后还是窦皇后出面,才免了窦宪的罪,但再也不委以重任了。

窦宪不学无术,性情急躁,做事果敢,睚眦必报,不计后果,头脑中基本上没有权威观念,尤其看不起这群谨言慎行的皇亲国戚。汉章帝死后,汉和帝即位,窦太后临朝称制,掌握了东汉王朝的权力。窦宪是侍中,做事比较高效,他内干机密,出宣诰命。窦宪还是比较看中有才德的人的,他推崇有义让的邓彪和为人谦和的桓郁,这样内外亲附,东汉王朝继续有效运行。

网络配图

东汉王朝实际上是一个正义感很强的朝代,但窦宪是个异类,在他心里任何规范都没有,很有创新精神,出事是早晚的事情。当初审理窦宪父亲窦勋的是谒者韩纡,此时韩纡已死,窦宪派刺客杀掉了韩纡的儿子,用他的首级祭奠窦勋。齐王的儿子刘畅长得高高大大,吃喝嫖赌样样精通,窦太后年少新寡,看上了刘畅。窦宪倒不是认为他们不讲礼仪,而是担心瓜分自己手中的权力,又派刺客杀掉了刘畅,还诬赖刘畅的弟弟。窦太后知道这件事后,非常生气,把窦宪囚禁在宫中。

窦宪这人很机灵,他要求出征匈奴以赎死罪,恰好赶上南匈奴请兵北伐,东汉朝中发生激烈争论,最后窦太后力排众议决定派窦宪出击北匈奴。窦太后这个决策无论如何谈不上深思熟虑,有点一脚踹屁上的感觉,但不管是窦太后还是她的哥哥窦宪,他们都是非常真实的人,他们一拍脑门的决策,尤其是这种针对战争的决策,好歹就比汉武帝那个虚伪之徒强得多。

窦宪所领兵将主要是边疆少数民族部队,和卫青霍去病以汉军为主的部队完全不同。窦宪的作战也很有特点,他的军队就像一个刺客,详细侦查,悄悄接近,突然跃起,一刀刺心,这和汉武帝那种兴师动众千里游行的军事行动更不一样。稽落山一战,窦宪只出动了一万多骑兵,斩杀北匈奴一万三千人,接受了二十万人的投降,缴获牲畜一百万头。窦宪登上燕然山,也就是今天蒙古杭爱山,刻石勒功,纪汉威德,班固专门写了铭文。

窦宪被任命为大将军,职位在三公之上,仅次于太傅,加封武阳侯,食邑两万户,窦宪坚辞不受。第二年再次册封窦宪为冠军侯,这和当年霍去病的封号是一样的,食邑还是两万户,窦宪再次推辞不受。实际上窦宪并不是一个很节俭的人,他修建的府第极尽奢侈豪华,但他认为战场上主要是将士们效力,自己不能贪将士们的功劳。窦宪这人很实事求是。

网络配图

窦宪开始是想招降北匈奴单于的,但遭到南匈奴的反对,北匈奴被南匈奴打败势力衰弱。窦宪凶残的一面显露出来了,他决定彻底消灭北匈奴,汉军兵进金微山,大破北匈奴,单于逃走,《后汉书》记载是“不知所在”,实际上是去折腾欧洲人去了。

此时,窦氏家族在朝中势力越来越大,窦太后临朝称制,窦宪是大将军执掌军队,弟弟窦笃是卫尉,窦景是执金吾,窦环是侍中,朝廷各部门几乎都有窦氏的亲信,很多地方官也都和窦氏有牵连,两个尚书仆射触犯了窦氏被迫自杀。窦宪打起仗来是好手,和平时期就是捣乱分子一个,他以对待士兵的态度对待手下,结果他的宾客们“依倚形势,侵陵小人,强夺财货,篡取罪人,妻略妇女,商贾闭塞,如避寇仇。”

后来窦宪的女婿郭举与窦太后私通,又结交了很多人,图谋杀害汉和帝。汉和帝和宦官郑众策划了政变,在接见窦宪等人的时候,把窦宪的手下一举抓获,软禁了窦太后,窦宪、窦笃、窦景被迫自杀,只有谨言慎行的窦环幸免于难。窦宪这个善于端别人老窝的人也被人端了老窝。

窦宪是一个很真实的人,这在战场上很有用,战争讲的就是真实,但战争胜利后需要的是维稳,维稳就是不破面儿,大家都鞠着面子,越虚伪越好。窦宪快意恩仇睚眦必报,真实有余礼仪不足,属于不讲面子那一拨的,这势必和别人产生巨大冲突,和维稳的要求背道而驰。窦宪从事业高峰到一命呜呼只用了三四年时间,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教训深刻啊!

汉和帝死后,邓太后临朝称制。邓太后讲究和谐,她把窦氏一门又召回了洛阳,免除了他们的罪过。

标签: 窦宪

更多文章

  • 自暴自弃?汉惠帝为何沉迷酒色不理朝政?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汉惠帝

    汉高祖刘邦驾崩后汉惠帝刘盈继位,实施仁政,减轻赋税,提拔曹参为丞相,萧规曹随,政治清明,国泰民安。与民生息的政策,推动了经济的繁荣。吕雉深知自己儿子的懦弱,便一步步压制他,从他手中夺得了大权。网络配图大权在握后,吕雉第一个想要除掉的就是戚夫人和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她之所以这么恨这对母子,是因为太祖刘

  • 南宋最英明最憋屈的皇帝是谁?心怀抗金之志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宋高宗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六月,56岁的宋高宗赵构在自己还活着的时候就把皇位传给了赵奋,而自己当起了太上皇,此举可谓震古烁今。像后来的乾隆皇帝一样,宋高宗并不想当名义上的、有名无权的太上皇。临退下来之前,他通过一系列的规定,使得自己在把皇位交给赵奋后仍然能时时干政。网络配图有一天,他去灵隐寺冷泉亭喝

  • 小时候就主动让梨的孔融是死于不孝之罪吗?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孔融

    大家肯定知道孔融让梨的典故吧,在小时候老师就教育我们要向孔融一样要尊敬兄长,孝顺父母。但是你肯定不会相信让梨的孔融竟是死于不孝之罪吧,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喜欢《三国演义》的朋友,对孔融长大后的故事应该会知道一些。小说里“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其中就有一路是北海太守孔融。历史上的孔融,的确也做过北海太守

  • 清朝孝懿仁皇后:史上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后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孝懿仁皇后

    说到中国历史上唯一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后,可能知道的人并不多,她就是康熙帝的第三位皇后佟佳氏,即孝懿仁皇后。孝懿仁皇后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后。孝懿仁皇后(?~1689年8月24日),佟佳氏,满洲镶黄旗人,领侍卫内大臣佟国维之女,是康熙帝生母孝康章皇后之亲侄女,即康熙的表妹。据《清史稿 后妃列

  • 历史上的万贞儿是怎样的 万贞儿什么时候册封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万贞儿

    在我国的历史上,女性都是后宫当中争抢宠幸资格的人,而历朝历代的后宫当中,因争抢宠幸而名流千古的人不占少数,其中,万贞儿就是极为出名的一个。万贞儿出生于1428年,也就是宣德三年,当时正值明朝英宗皇帝在位。万贞儿的父亲原本是山东诸城人士,是当地县城的一名小小的县衙小吏。后来,由于自家的亲戚触犯了法律,

  • 万贞儿大明宪宗好几岁为何能久宠不衰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万贞儿

    在我国的历史上,女性都是后宫当中争抢宠幸资格的人,而历朝历代的后宫当中,因争抢宠幸而名流千古的人不占少数,其中,万贞儿就是极为出名的一个。万贞儿出生于1428年,也就是宣德三年,当时正值明朝英宗皇帝在位。万贞儿的父亲原本是山东诸城人士,是当地县城的一名小小的县衙小吏。后来,由于自家的亲戚触犯了法律,

  • 史上最恶毒的废君理由:权臣硬说皇帝不行!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司马奕

    傀儡皇帝大都活得比较窝囊。因为皇权旁落,因为地位特殊,所以他们很容易陷入政治漩涡,成为权力争斗的牺牲品。一部皇权沉浮史,说白了,就是一部皇权与臣权此消彼长的斗争史。权臣一旦爆发野心,无所顾忌,傀儡皇帝多半没有好果子吃,不是被杀,就是被废,理由不外乎荒淫、昏庸、无道、失德、暗弱、年幼、无能。然而,东晋

  • 清官海瑞为何沦为统治集团博弈的一枚棋子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海瑞

    公元1569年,即隆庆三年,海瑞出任应天巡抚,登上了他政治生涯的短暂的巅峰。这一年,海瑞54岁。海瑞巡抚应天的消息传来,在当地引起一阵大恐慌。豪强恶势力纷纷敛形掩迹,一些贪腐官员自动挂冠辞职,政府各部门一时风纪整肃,秋毫无犯——廉政,原来可以这么简单。网络配图上任之始,海瑞即开衙受理百姓诉讼。最多的

  • 揭秘古代历史上最孤独而饱受争议的改革家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宋神宗赵顼

    宋神宗赵顼在历史上是一位饱受争议的君主,这一切都来源于他的变法革新,一个在封建体制下不老老实实按部就班,规规矩矩走前人铺就的道路,而在帝国统治下另辟蹊径,穷折腾,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就免不了众口铄金,积毁销骨,被押上历史的口水台,口水台虽流长飞短,但其依然掩盖不了宋神宗一生虽短暂却坚定改革的真实面目

  • 李白终生未科举 并非清高而是政审不合格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李白

    李白终生不参加科举考试,这是为什么呢?在唐代,一个读书人不去参加科举考试,是不可想象的事情。那时候要出人头地,通常有两条途径:若是王公贵族的后人,可以享受“政府”特殊照顾;如若不是,又想上进,正规的渠道就是考进士。网络配图唐代的进士文化对诗人的人格影响很大。哪些人诗写得雍容华贵,哪些人诗写得苦大仇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