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王凌跟司马懿之间是什么关系?他是什么结局

王凌跟司马懿之间是什么关系?他是什么结局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737 更新时间:2024/1/16 8:12:31

王凌以为司马懿只是要他的权,其实司马懿早都想好要他的命了,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平定王凌叛乱,是司马懿生前做的最后一件重大的事情。叛乱被平定后,王凌被押送到曹魏都城洛阳的路上,本来王凌以为司马懿不会杀他,就想试探一下司马懿到底有没有这个意思,就问司马懿要棺材钉,司马懿真让人给他了。王凌就知道了,司马懿是不想给他活路了。所以,到项城的时候,王凌就服药自杀了。

这是《三国志》裴注引用《魏略》的说法,之后又引用了干宝《晋纪》的说法。干宝留下的著作中,今天最著名的当然是《搜神记》,他对鬼神的事情记述得比较多,所以按照他的说法,是王凌在路过项城的时候,看到贾逵的庙,就对着贾逵的塑像说,贾逵啊,我王凌是大魏的忠臣,你如果在天有灵,一定知道。说完就自杀了。之后,司马懿生病,经常梦到王凌、贾逵的鬼魂作祟,不久就死了。

干宝晋纪曰:凌到项,见贾逵祠在水侧,凌呼曰:“贾梁道,王凌固忠于魏之社稷者,唯尔有神,知之。”其年八月,太傅有疾,梦凌、逵为疠,甚恶之,遂薨。

就王凌自己来说,他自杀就是希望能够罪止一人,不要殃及家人宗族,但司马懿做得很绝。虽然王凌在淮南向司马懿投降的时候,司马懿还假惺惺的把他的节钺、印绶都还给了他,装作很尊重王凌的样子。但是王凌死后,已经下葬了,朝廷还是在经过讨论之后决定,要开棺戮尸,暴尸于市三日,然后“亲土埋之”,也就是直接埋在土里,不但没有棺椁,而且连张草席都没给,就直接埋在土里了。

这时候的草为朝廷朝廷已经经历了高平陵之变,完全是司马懿控制了,其他人当然是看司马懿的眼色行事。如果司马懿不想这么做,其他人绝不敢提这个意见。既然有所谓的“朝议”,当然是为了投合司马懿的意思。

《三国志·王凌传》:朝议咸以为春秋之义,齐崔杼、郑归生皆加追戮,陈尸斫棺,载在方策。凌、愚罪宜如旧典。乃发凌、愚冢,剖棺,暴尸於所近市三日,烧其印绶、朝服,亲土埋之。

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因为司马懿要做的是借着王凌这个机会,尽可能彻底的铲除像王凌这样仍然心存曹魏的势力。所以,他把不仅把王凌开棺戮尸,其他相关的人也都一起夷三族,也就是斩草除根。王凌在起兵之前曾经和外甥兖州刺史令狐愚商量过,但还没到王凌起兵,令狐愚就死了。王凌联络继任的兖州刺史黄华一起发难,结果黄华向司马懿告发了王凌。王凌被剖棺戮尸,早已经死了的令狐愚也未幸免。

为什么司马懿这么恨王凌,而且一定要斩草除根呢?裴注引用《魏氏春秋》做了一个解释:

太傅尝从容问蒋济,济曰:“凌文武俱赡,当今无双。广等志力,有美於父耳。”退而悔之,告所亲曰:“吾此言,灭人门宗矣。”

其实王凌当初并没有反对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诛杀曹爽,反而是支持的。所以,在司马懿掌控曹魏政权后,还给王凌升官,从司空升迁为太尉,假节钺。这时候王凌驻守淮南,又有在芍陂之战中击败东吴全琮率领的吴军的功劳,外甥令狐愚又是兖州刺史,所以曹魏东南重兵都在王凌掌握之中。所以蒋济称赞他说,王凌文武双全,天下无双。

那么从司马懿的角度来看,这意味着什么呢?虽然王凌生于172年,比司马懿大七岁,但王凌的健康状况比司马懿要好。到发动叛乱的时候,王凌还没有生病的迹象,而司马懿实际上已经生病了,自治不久于世。王凌是曹魏元老重臣,又是宿将。司马懿自然担心,他死后,以他儿子司马师的能耐,斗不过王凌,所以他必须趁自己还在世,除掉王凌。

王凌早年和贾逵、司马朗关系很好,都在曹操的司空府中共事。司马朗死的早,贾逵死于公元228年,历事曹操、曹丕和曹叡三朝,对曹氏有大功,所以才能得到建祠享受祭祀的待遇。司马朗是王凌的哥哥,所以王凌和司马懿其实也是很老的交情了,既是曹操府中的老同事,王凌也没有反对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只是发现司马懿有篡位意图的时候,才起兵反对司马懿。

所以,在黄华告发之后,司马懿力疾而起,率军亲征淮南,完全出乎王凌的意料。王凌看到司马懿来了之后,就知道自己已经难逃失败的命运,还特意写信向司马懿求饶说:“生我者父母,活我者子也。”这时候的王凌已经八十岁了,其实没必要去洗求饶,之所以如此低声下气,当然是想保全子孙宗族。

因为司马懿出兵的时候先以朝廷名义下诏书赦免王凌,加上王凌自恃和司马懿是旧交,所以并没有负隅顽抗。在得到司马懿允许投降的消息后,就自己乘小船向司马懿投降了。但司马懿却让他在淮河中间停船,王凌才知道司马懿并不信任他,之前的下诏赦免之类都是为了骗他。

凌既蒙赦,加怙旧好,不复自疑,径乘小船自趣太傅。太傅使人逆止之,住船淮中,相去十馀丈。凌知见外,乃遥谓太傅曰:“卿直以折简召我,我当敢不至邪?而乃引军来乎!”太傅曰:“以卿非肯逐折简者故也。”凌曰:“卿负我!”太傅曰:“我宁负卿,不负国家。”遂使人送来西。凌自知罪重,试索棺钉,以观太傅意,太傅给之。凌行到项,夜呼掾属与决曰:“行年八十,身名并灭邪!”遂自杀。

这就是说,对王凌来说,一方面以为朝廷既然已经下诏赦免了他,那就不会把他怎么样,另一方面也是自以为和司马懿是多年老朋友,相信司马懿会给他留条生路,从而选择了放弃抵抗,面缚出降,结果却发现自己被老朋友骗了。早知如此,王凌当然会和后来的毋丘俭、诸葛诞一样,一面据城死守,一面向东吴求援,兴许还可以拼一条生路。

虽然司马懿用朝廷的名义把王凌定义为叛乱,但王凌在起兵的时候的姿态很清楚,是反对司马懿,而不是反对曹魏,也就是反司马懿不反曹魏。而且他他废黜的齐王芳在血缘上,比他想拥立的楚王彪要远。司马懿对此当然心知肚明,所以已经心中有愧。加上王凌本来可以选择抵抗,却被司马懿诓骗,最后司马懿又将王凌夷三族,斩草除根,就更加知道自己在道义上站不住脚了。

不过,相比后来司马师诛杀夏侯玄司马昭弑杀皇帝曹髦,司马懿虽然下手更加稳准狠,但在心底里,还是知道自己道义上是有亏的,算是没有完全良知泯灭。等到了司马师、司马昭,就连这点惭愧都没有了。

话反过来说,王凌也是幼稚。王凌的想法大概是,他起兵反对司马懿只是要司马懿放弃权力,并不是想要司马懿的命,所以他觉得司马懿应该跟他的想法是一样的。但他大概没想到,人和人的人品是有差别的,他要的是司马懿的权,司马懿早就想要他的命了。

问题在于,连这点觉悟都没有,王凌怎么救敢起兵反对司马懿呢?这么轻而易举就放弃抵抗,难怪王凌要失败,司马懿能成功。

标签: 王凌三国风云人物

更多文章

  • 失踪的朱允炆有没有后人?朱允炆的后人都怎么样了?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朱允炆,后人,文史百科

    明朝时期的第二位皇帝,朱元璋的孙子朱允炆,是历史上一位很神秘的皇帝。说他神秘倒不是因为他行为做事令人看不透,而是说他的行踪。当朱棣,也就是朱允炆的的叔叔,夺了皇位之后,朱允炆就不知所踪,别说朱棣,就是直到现在都不知道他到底去了哪里。那么,失踪的朱允炆有没有孩子后人呢?朱允炆的后人都怎么样了?下面小编

  • 崖门海战打的有多激烈?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海战

    战史风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战史风云

    时间长河不停的流淌,历史在不停的发展,让小编带大家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刀光剑影的年代,一起看看南宋崖门海战的故事吧。南宋末年,宋元水军在我国大陆最南端的零丁洋海面进行了一次堪称历史之最的大海战,结果宋军大败,南宋王朝就此覆灭。 公元13世纪。元朝向南宋发起进攻。1273年,元兵夺取了南宋的战略重镇

  • 古代太监是如何上厕所的 臭太监一说是怎么来的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还不了解:古代太监上厕所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古代太监如何解决生理需求?“臭太监”从何而来?说起太监,大家第一印象就是宦官,被割了性器官的男性,大多会有一种“另类异样”的眼光,其实太监在古代本来指的是一种官名,而且大家要了解的是,只有高级内监才能被叫做太监哦,而且其实混

  • 赵高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说他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野史秘闻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秦朝,赵高,赵高,野史秘闻

    赵高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说他加速了秦朝的灭亡?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秦始皇,一统六国,统一文字、货币、语言等等可谓是给中国历史带来了重大的改变。但同时,秦始皇也厉行苛政,民不聊生。他称自己为始皇帝,是希望秦朝可以千秋万代的传下去,但是事与愿违,秦朝不过短短几十年便覆灭了。《神话》赵高

  • 李神通作为相应李渊起兵的皇室宗亲,为什么没能进入凌烟阁?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李神通,唐朝,风云人物

    李神通,本名李寿,是唐朝宗室将领,李渊晋阳起兵时,他曾举兵相应。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在李世民未大展身手发挥军事天才之前,李唐王室有一人已崭露头角,成为李渊军的中流砥柱,此人就是李渊的堂弟李神通,在晋阳举义时,身在长安的李神勇听知隋朝官吏前来捉拿李渊亲属,见机得早逃入山中,后

  • 客氏与魏忠贤是什么人?为何能让皇帝对其委以如此重任?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文史百科

    正所谓,在其位谋其政,作为一个皇帝,是不是先要想着把国家治理好呢?可他,大手一挥就把江山社稷交给了一个太监,一个奶娘。这俩人如果真有经天纬地的治国之才,那么,我们也不会说什么,可是,偏偏他们没这个本事,俩人的文化水平加起来可能还不到小学毕业的程度。可想而知,把诺大一个国家交给这样两个文盲,也不知道这

  • 昆阳之战实力相差悬殊,刘希为什么还能获胜?

    战史风云编辑:笑红尘标签:刘秀,东汉,战史风云

    说到刘秀,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西汉末年,外戚王莽篡汉,建立新朝。为了改变西汉末年政治腐败的情况,获取民心,王莽推行了新的政治改革制度,改革的制度虽好,却不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使得当时的人们更加怀念被王莽取代的西汉。苦难从不独行,除了制度不符,强制执行外,天灾频频

  • 古代流放女囚犯来回数千里,为什么有人抢着做?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古代,唐朝,历史解密

    众所周知,一个人的痛苦主要来源于身体和精神两方面,而精神上的摧残往往更加难以忍受。因此,古代有许多刑罚就是参照这一逻辑而设立的。事实上,相比起极刑,流刑虽然是次一级的刑罚,但因为对犯人精神和身体的长期折磨,囚犯们几乎谈之色变,甚至有很多囚犯宁可选择死亡也不愿接受流放。据史料记载,流刑最初出现于氏族社

  • 揭秘:李师师到底有什么魔力让文坛大佬们为她争风吃醋?

    野史秘闻编辑:黑姑娘标签:李师师,宋朝,李师师,野史秘闻

    在中国古代社会里,凡是能留下名号的女性,要么是鱼玄机式的才华横溢,要么就是李师师式的红颜绝代,但是与整个社会强大的惯性相比,她们的命运却难以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最终都难免一样的红颜薄命。绝代风华李师师提到中华五千年的美人,除了独占鳌头的“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四人之外,北宋的李师师绝对是大家绕不过的一个人

  • 李鸿章身居高位又是朝廷大官 他为何还能够经商呢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清朝,李鸿章,风云人物

    在清王朝,李鸿章身居高位,当官为何还能经商?其实,这与中国历史上的官商传统有关。何为官商?官商就是亦为官,亦为商。官商在中国的历史很悠久。可以说,有官,就有商,即官商。在汉代时,朝廷规定商人及子孙不得为官,但为官之人却可以经商。于是,汉代官吏争相经商。官员多是利用权力,贱买贵卖,获取暴利。盐铁专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