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朱允炆登基之后对军队掌控能力的如何?

朱允炆登基之后对军队掌控能力的如何?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4865 更新时间:2024/1/26 7:25:16

朱允炆,明朝第二位皇帝,改年号为建文。感兴趣的读者和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纵观靖难四年,朱允炆对全国军队的掌握程度实在不容乐观,其所掌握的军队主要集中在南京周边,而对较远地区的军队完全调动不了。靖难后期,李景隆先后大败两次之后,朱允炆甚至不得不抽调守卫京城安全的京营去前线,导致南京的防务极度空虚,这是导致南京迅速陷落的重要原因。那么为何拥有正统地位的朱允炆对军队掌控能力这么差呢?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

朱允炆对全国军队的掌握程度极低

整个靖难四年,虽然朱允炆一方的兵力要远远超过朱棣,但并不能就说他掌握了全国大部分兵力,在李景隆两次战败之后,为了保证前线的绝对兵力优势,朱允炆甚至不得不抽调负责京城安全的京营,更是派出多路大臣前往各处征兵,难道是因为大明当时没有军队了吗?显然不可能,而是朱允炆根本调不动其他军队。

说到朱允炆对军队掌握较弱,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北平附近各地守将大多不战而降。自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初六朱棣起兵以来,七月初六通州主动归附,七月初八蓟州、遵化、密云归附,七月十八永平归附,代王意图起兵呼应朱棣未果。北平附近守将不战而降或许有朱棣多年带兵的因素在,但也从侧面说明了朱允炆对北方军队掌控力较弱的问题。而且,此后靖难四年同样有很多原本不隶属与朱棣的军队投降,例如扬州不战和高邮的归降,戍守长江的陈瑄率战舰投降朱棣等。

2、大宁守军轻易被朱棣拿下。建文元年(1399年)九月,在耿炳文战败之后,朝廷以李景隆取代之,统率五十万军队北上。朱棣令世子朱高炽坚守北平,自己则率军突袭大宁,通过令手下吏士入城结交并贿赂大宁的军官的方式,使得大宁八万守军和精锐的朵颜三卫纷纷叛变归附朱棣,使得朱棣实力得到迅速扩充。

3、抽调京营参战,致使南京空虚。在李景隆两次战败损失大量兵力的情况下,面对朱棣的南下,朱允炆手中已经没有了应对兵力,无奈之下只得冒险抽调京营交给驸马梅殷,这是造成南京空虚的主要原因。为了弥补南京的兵力空虚,朱允炆甚至不得不让黄子澄齐泰等人前往各地征兵,可惜未等他们征兵归来,朱棣便因为陈瑄、李景隆等人的投降迅速渡过长江,攻破了南京城。

4、朝廷无将可用,没有军队主动勤王。整个靖难四年,朝廷先后任用耿炳文、李景隆、盛庸、平安、梅殷等人,虽说有朱元璋功臣大多身死的影响,可是朝廷真的无人可用了吗?我看未必,例如镇守西凉的宋晟父子显然就是帅才,可惜人家根本就不听调。在朱棣开始南下,一路势如破竹的情况下,竟然没有一支军队主动赶往南京勤王,这岂不奇怪?

5、南京城破之后,天下瞬间平定。这又是一个奇怪的现象,朱允炆的正统地位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在南京城破、朱允炆下落不明的情况下,天下竟然就这么归附、平定了,除了曾深受朱允炆重用的几人之外,竟然没有一个武将表示不服。皇帝做到这个份上,也是够悲剧的。

朱允炆无法掌控大多军队的原因

从靖难四年的历程来看,朱允炆所能抽调的军队,仅限于南京周边地区,稍远一些的军队便无法调动了,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削藩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知道,朱元璋分封的藩王是实权王爷,不仅有管理地方的权力,更重要的是拥有统率王府三卫,甚至节制地方军队的权力,尤其是北方的诸位王爷,由于需要经常对抗北元残余的原因,他们都是长期统兵的实权王爷,他们与将领们的关系显然要比朱允炆亲近。朱允炆的削藩之策虽然主要针对各地藩王,但这些曾经在藩王手下效力的将领并不傻,一旦藩王全部被削,自己这些人也必然会受到牵连,他们岂会对朝廷忠心。

2、朱允炆对武将的不信任。朱允炆继位以来,所重用者不过“方黄齐”三人,而且立即着手推行改革和削藩,并未对武将集团进行笼络。此外,由于明初的武将之间,或为亲属,或为袍泽,或为亲家,相互之间总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对于曾效力于藩王麾下或与各地藩王有关系的武将他一律不用,或根本不敢重用,例如徐达之子徐辉祖,由于朱棣的王妃便是徐辉祖胞妹,因此即使徐辉祖对朱允炆忠心耿耿,也颇有能力,但是朱允炆就是不敢重用。

3、武将们对朱允炆并不感冒。这可以说是前两点综合结果的因素,由于很多将领都曾在藩王麾下效力,而明初将领之间又通常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再加上朱棣本就以战功著称,而朱允炆却显然更加注重文治,因此天然上武将们便对朱允炆有些不感冒。

4、宗室内斗,人心的丧失。朱棣起兵乃是打着“遵祖训,清君侧”的旗号,不管是不是有着造反的实际,总之这杆大旗是树在那里的,再加上朱允炆在黄子澄等人建议下意图恢复周礼,围绕《周礼》推行的改革把朝廷上下弄的乌烟瘴气,各地官员、将领本就对此不满。因此面对这场皇家宗室的内部斗争,武将们也乐得看热闹。

标签: 朱允炆明朝

更多文章

  • 曹丕当初如果多活几年的话 曹丕最后能统一天下吗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曹丕,三国

    还不了解:曹魏曹丕的读者,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40岁的曹丕,如果多活几年,能统一天下吗?曹丕虽然是曹魏的建立者,也是个文武双全的人物。但是这哥们是不具备统一天下的能力和条件的。即使他没有英年早逝,依旧无法完成统一大业。原因一:曹丕的能力有限,比不上曹操。原因二:

  • 历史上的杨丽华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人生到底是什么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杨丽华,隋文帝

    对杨丽华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正史上的杨丽华到底是个怎样的人?杨丽华是个悲苦的女人,一生虽显贵,可自始至终未能得到幸福,先是嫁给一个不爱自己丈夫北周宣皇帝,接着北周江山又被父亲隋文帝杨坚夺取,最后,自己女儿宇文娥英又被弟弟隋炀帝杨广毒杀,论命运她绝对是个悲苦

  • 历史上诸葛亮出山后选择刘备当主公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诸葛亮,三国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世人对于孔明有着很高的评价,不仅仅是因为他拥有决胜千里之外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他对于蜀汉政权的绝对忠诚。个人认为孔明之所以选择玄德做主公而不是孙权曹操有以下

  • 历史上陆逊是怎么死的?是如何造成的?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陆逊,三国

    陆逊,字伯言,三国时期吴国政治家、军事家感兴趣的读者和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说起三国时期的陆逊,相信大家不会很陌生了,他是吴国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在孙权早期的时候颇受重用。但是让人很无解的是,到孙权后期的时候,陆逊似乎就不受到重用了,而且孙权对陆逊的态度也是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对其非

  • 明武宗朱厚照在历史上到底是个什么样的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明武宗朱厚照,明朝

    俗话说龙生九子,各有不同。你们知道吗,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您讲解提到明朝时,现代人提出了一个比较中肯的说法,那就是“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也是对明朝皇帝的基本评价。而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明朝的一位皇帝,历史太“偏爱”这个皇帝了,几百年来一直被抹黑,其实是一代明君。明朝国祚二百七十六年,经历

  • 宋太祖赵匡胤的治国方略分别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宋太祖,赵匡胤

    宋太祖赵匡胤的治国方略分别有哪些?很多人熟知的杯酒释兵权只是宋太祖军事制度改革的一个开始。之后,三项主要的改革措施相继推出,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带来详细介绍。第一,建立枢密院制度。枢密院长官为枢密使和枢密副使,主管调动全国军队,分掌军政大权。三衙掌握着禁军,但是没有调兵和发兵的 权力;枢密院有发

  • 宋太祖赵匡胤为什么那么的崇尚节俭?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宋太祖,赵匡胤

    很多朋友都很好奇宋太祖赵匡胤为什么那么的崇尚节俭?是当时的国家没有钱吗?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其中的理由,一起看看吧。赵匡胤生于一个没落世家,早年历尽生活的坎坷,十分了解社会最底层人们的疾苦,他决心以自己的努力来改善这个社会。后来他壮志得酬,终于黄袍加身,成了大宋的开国皇帝。但他

  • 朱元璋后宫哪位妃子逃过了殉葬?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古代,明朝

    朱元璋后宫哪位妃子逃过了殉葬?感兴趣的读者和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清朝当时处于封建奴隶社会时期,像皇帝或者是一些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去世后都有让人陪葬这样的一种习俗。对于朱元璋这样的皇帝来说,那就更为隆重了。在朱元璋临死之际,他就下诏在他死后,让所有的嫔妃和宫女为他殉葬,听到这个消息,又有多少

  • 刘备白帝城托孤时都说了些什么?为何ui提到曹丕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刘备,三国

    古代的皇帝在临终之前,如果继承人还没有成年的话,通常会采取托孤的方式来确保皇位能够顺利传承。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东汉末年,君王无能,奸佞当道,朝政腐败,百姓生活苦不堪言。一些人为了生存,发起了农名起义,一时之间,无数人响应,国家新陷入了战乱之中。在这种时候,一些有野心、有实力

  • 司马懿晚年为何对自己的老婆如此厌恶 除了自保还有什么原因存在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司马懿,妻子

    还不了解:司马懿和妻子的读者,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司马懿晚年为何如此厌恶妻子?关于司马懿的传奇故事,一直以来人们都十分感兴趣,尤其是司马懿和诸葛亮之间斗智斗勇的故事,以及司马懿为高平陵之变忍辱负重的过程,所有这些事情,都是司马懿最让后人津津乐道的。不过在司马懿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