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宋真宗赵恒:解决了困扰唐宋百年的粮食危机

宋真宗赵恒:解决了困扰唐宋百年的粮食危机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2260 更新时间:2024/1/17 12:05:13

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宋真宗赵恒的故事,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这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白居易当年去长安参加科举,拿着自己的诗去拜见前辈顾况。顾况看到他的名字,便半开玩笑地说:“长安米贵,居住不容易啊!”

后人读到此,多以为是前辈们总爱吓唬吓唬年轻人,其实顾况还真没瞎说。白居易去长安考试那年是806年,唐宪宗刚刚登基,关中粮价高昂。事实上,贯穿整个唐朝,只要漕运出现问题,别说关中的百姓,就算皇帝不被饿死,却极有可能死于因为缺粮而导致的兵变……

所以,只要关中年景不好,哪怕是盛唐的玄宗,也得移驾东都洛阳找食吃。而统摄全国的政治重心,从长安转移至洛阳,再从洛阳转移至汴州(开封),从五代十国起一直定都在开封。要知道开封的地理位置实在算不上好,一马平川无险可守,但中央政府搬到这里的原因,就是因为运粮成本比到长安大幅度减少了,可见这么多年来,粮食压力有多重。

但是,困扰唐宋百年的粮食危机,却在一个十几年装神弄鬼如一日的皇帝手上解决了——宋真宗赵恒。

说起来,这个宋真宗赵恒,整了很多自导自演的神仙显灵,而且三降天书封禅泰山。在很多历史爱好者的眼里,这个皇帝实在太不靠谱,但是在农业生产上,他还真是一把好手,从理论到实践,推出了一系列发展农业经济的措施,终于解决了人民群众吃饱饭的问题,为北宋进入经济繁荣期打下了基础,史称“咸平之治”。

一、提拔重视农业的官员

宋真宗这样一个“神棍”皇帝,为什么会对农业感兴趣?

后世公认的一条原因,就是“家教因素”。宋真宗的老师邢昺,是北宋年间以精通“农事”著称的学问家。“重农”的意识,小小年纪就在心里扎根。但更重要的原因是,此时的大宋,正是农业压力极重的时期。

大宋定都开封,粮食转运的压力大大减轻,但生产压力却极大。唐代时曾是中国第二大产粮区的河北地区,《澶渊之盟》前一直是宋辽战争的主战场,多年来“丁壮毙于传输,膏血涂于原野”。外加宋朝“田制不立”,普通农民的赋役负担极重,农民起义也不断,堪称内忧外患。

宋太宗至道元年(这年距离宋太宗驾崩只有两年),北宋三司使陈恕给宋太宗的叫苦说:此时大宋的国用军需,处处都要用钱粮,就算是桑弘羊耿寿昌等理财大师再生,也解决不了这难题啊——这,就是宋真宗登基后,“接盘”过来的“缺粮”江山。不“重农”?不用辽国打来,大宋就得“断顿”了。

所以,自宋真宗登基起,“重农”就是一条重要国策。就连选拔任用官员时,“重农”也是基本要求。就以宋真宗年间,那几位深得宋真宗信任,却被《宋史》“尊称”为“五鬼”的几位奸臣来说,那其中,就不乏“农业高手”。

典型一位,就是“五鬼”里一位极品奸臣,留下“溜须”典故的丁谓。此人虽奸,却有“硬核”的农业水平。在其亲手缔造的“南京后湖工程”,更堪称古代“农业综合治理工程”的典范。

当时的丁谓,一度担任升州(南京)知州。那时的南京后湖,由于多年疏于管理,已经成了一片烂地。丁谓到任后勘察一番,果断上演了神操作:把后湖上的农田全部“退耕”,烂泥重新挖掉,重新蓄水养鱼种菱,旱时更可用后湖湖水灌溉。如此创造性的“多种生态经营”,迅速提升了南京周边农业产量。这场“综合治理”奇迹,也成为了这位一代奸相,早年飞黄腾达的重要资本。

所以说,别管宋真宗时期的大宋朝堂,充斥着多少“鬼”,以实际能力说,这确实是北宋历史上,“农业专业化程度最高”的一届大宋政府。

于是,宋真宗年间的农业国策,也是一条比一条接地气,宋太宗年间征到“天价”的“买卖农器税”,被宋真宗尽数废除,农民们购买使用新农具的成本更低。从此大量先进的农具,开始在北宋民间陆续普及。买卖耕牛的税额也大量减免,杀牛的禁令更严。明清古典名著里“想吃就吃”的牛肉,放在宋真宗年间“开吃”?绝对是高风险的事儿。

另外还有景德二年 (1 0 0 5 )

十月编成的《景德农田敕》,此后长期沿用,“民间咸以为便”。这个农业法令对宋代整个农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促进作用。

甚至就连宋真宗一生槽点满满的“天书封禅”活动,别看多么荒唐加劳民伤财,“农业”都是其中不二的底线:每次“天书封禅”活动,都要避开农时,期间修路修宫殿等工程,能用军兵就用军兵,就怕“伤农”。

当然,宋真宗也更明白,要提高农业产量,与其指望老天爷,不如指望另一个靠谱的学科:科学。

二、技术型皇帝在皇宫亲自引种

宋真宗的“重农”国策里,“科技兴农”这话,他虽没说过,却是做得实实在在。典型一样,就是引进占城稻。

比起中国传统稻种来,产自东南亚的“占城稻”,以抗旱早熟著称。但在北宋初期时,占城稻仅在福建地区有少量种植。但这款高产的稻种,却也早早引来了宋真宗的兴趣。他特意派人用珍宝,从占城天竺等国换来高产粮种,然后在皇宫里试验种植。有时种高兴了,还把大臣们拉来欣赏。电视机《知否》里那位拉着“顾二爷”种稻子的大宋皇帝,确实很有宋真宗的影子。

而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更成了北宋农业史上重要的一年。宋真宗正式下诏,把三万斛“占城稻”运到江淮与两浙,在当地推广种植。还专门贴榜,详细介绍占城稻的耕作种植方法,手把手教百姓种稻。这场“绿色革命”,对中国古代的农业版图,产生了深远影响。

有宋真宗这一“带头”,各级官员都开动脑筋,拼命提升农业科技。比如新型的“圩田”和“山田”,就在东南大地普遍推广起来。北宋的耕地数量因此大幅提升。同样是宋真宗年间,名臣李溥主持了“钱塘江堤改造工程”,以新型的“竹笼堆石块”与“堤外打桩”技术,令钱塘江堤从此固若金汤。

同样是在宋真宗年间,凭着北宋强大的印刷技术,《齐民要术》《四时纂要》等经典农书,得以大量印刷普及。地方官们更几乎人手一册。在繁荣的北宋文化里,这件事不太起眼,意义却大过多少篇优美的宋词。

三、刷爆大唐的各项数据

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农业在宋太祖和宋太宗的时期处于恢复阶段,然后遇到宋真宗这样一个极度重视农业的皇帝,因此农业得到空前发展,终于解决了延续数百年的“粮食危机”,各种数据也直接刷爆:比如户口从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年)的400万户,发展到咸平六年(1003年)的686万户,增长了46%。

至于国家赋税收入,

太宗至道三年(997年)为8000多万,而在宋真宗病逝前一年,即公元1021年,其总额已达15000万,增长近一倍。以学者漆侠的估算,整个两宋时代,宋代的垦田数量突破七百五十万亩,是汉唐盛世的两倍,单位亩产量近两石。宋朝的经济发达地区,一亩到一亩半土地,就足以养活一个成年人。放在中世纪,这是一个领先全世界的生产水平。

外有强敌内有四百多次农民起义的两宋,能够撑过三个世纪,甚至缔造繁荣的城市商业文明。根子上的一条,就是来自这空前强大的农业水平。而“神棍”皇帝宋真宗,就是北宋农业发展史上,一位无比重要的人物。单以农业成绩说,这“神棍”,真比多少大宋“仁君”靠谱得多。毕竟,比起文人笔下的千好万好,叫老百姓手里有粮,餐桌上有饭,才是真的好。

标签: 宋真宗赵恒宋朝

更多文章

  • 揭秘:南宋著名数学家秦九韶是一个怎样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秦九韶,南宋

    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秦九韶的故事,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桃花影落飞神剑,碧海潮生按玉箫。这是《射雕英雄传》里桃花岛主黄药师的武功写照,除了出神入化的武功,这位狂傲的宗师对天文地理、五行八卦、奇门遁甲、琴棋书画甚至农田水利都无一不精,堪称复合型的学霸。《神雕英雄传》

  • 为何野史中寇准的形象与正史记载如此大相径庭呢?他究竟是怎样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寇准,北宋

    你真的了解寇准吗?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寇准,生于公元961年,卒于公元1023年1,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进士,授大理评事及知巴东、成安二县。寇准为人刚直,因多次直谏,渐被宋太宗重用,三十二岁时,拜为枢密副使,旋即升任参知政事。宋真宗即

  • 周宣王的一生是怎样的?他在位期间为周朝做了哪些贡献?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周宣王,周朝

    周宣王,接下来听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讲一讲他的一些故事。一、宣王继位周宣王,去世于前782年,周厉王之子,在位四十六年。西周后期,周厉王在位期间,连年对外征战,国库空虚,周厉王于是任命荣夷公为卿事,实行专利政策,与民争利,将山林湖泽改由周王直接霸占,由国王独占好处,不准国人进入谋生。国人对此议论纷纷

  • 汉末第一名将皇甫嵩,为什么连董卓都打不过?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皇甫嵩,汉朝

    汉末第一名将皇甫嵩,为什么连董卓都打不过?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历史上能够留名青史的人很多,有的人能被后人记住,但有的人在历史长河中被遗忘,今天说的就是一位汉末名将—皇甫嵩。在三国中震慑天下的人是吕布,但是震慑天下的第一人就是这位鲜为人知的皇甫嵩,他当时平定

  • 中国名人故事之智慧化身诸葛亮,诸葛亮留下的著作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诸葛亮

    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号卧龙,琅邪陽都(今山东沂南)人。他是汉朝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代。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于琅邪陽都的一个官吏之家。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卫戍京师的长官)。

  • 中国名人故事之忠心辅政的霍光,霍光是怎么使汉朝中兴?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霍光

    霍光字子盖,西汉河东平陽(今山西临汾西南)人,是名将骠骑将军霍去病的同父异母兄弟,十几岁时跟随哥哥霍去病来到京城。霍去病先保举他入宫,担任宿卫宫廷的郎官。因为霍光为人端正,办事机灵严谨,深受汉武帝的喜爱。后来逐步提升为侍中(在内廷侍卫皇帝)。过了几年,霍去病死了,汉武帝就提拔他担任光禄大夫(皇帝身边

  • 孝和睿皇后本是公主的侍读,为什么能成为皇后?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孝和睿皇后,清朝

    孝和睿皇后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古代社会,女子一般是不读书的,不过那些出身高贵的公主就不一样了,她们也要像皇子那样接受系统的教育,比如说乾隆的小女儿固伦和孝公主。话说,乾隆曾给和孝公主找过一名伴读,没想到这名伴读后来竟然坐上了大清皇后的宝座,她就是孝和睿皇

  • 赵构的生母韦太后真的给金人生了孩子吗?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韦太后,宋朝

    宋高宗赵构的生身母亲韦太后,曾经在靖康之变中被金人掳走,有史料记载她在金国生活的十几年里,先后给金人生下两个孩子。这是不是真?身为一国太后的她,为什么会遭到这样的厄运呢?想要了解这背后的故事,我们还要从靖康之变说起。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往下看。靖康之变,又叫做“靖康之耻”,岳飞

  • 王皇后为何要帮武则天回宫?难道她不知道这样会分担皇帝的爱吗?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王皇后,武则天

    唐太宗驾崩以后,武则天就和其它未生育的妃嫔们一起被送到了感业寺,时年25岁的武则天就这样出家当了尼姑,可武则天不是一般的女人,她怎么会心甘情愿过着这种“等死”的生活呢?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所以她早在唐太宗病重时期,就已经在为自己的前途谋划了。武则天凭借自己的魅

  • 刘备如果不攻打东吴的话 三国的历史又会是什么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刘备,东吴

    对刘备打东吴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最后的结局很可能之后很长时间里继续保持三分天下之势,直到一方趁机统一天下。东汉末年,汉王朝对天下的统治力越来越弱,随着黄巾起义的爆发,乱世揭开了序幕,在接下来长达一百年的时间里,各路英雄你方唱罢我登场,整个中原大地上好不热闹